中国戏曲学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戏曲学院:校门
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

  中国戏曲学院汉语拼音:Zhongguo Xiqu Xueyuan),中国培养戏曲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原隶属文化部,最初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1951年4月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后改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1954年,归属文化部,定名中国戏曲学校,并与东北戏曲学校合并。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表演艺术家如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郝寿臣等都曾到校任教。

概况

  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原隶属文化部,最初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此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划转北京市,国家对学院实行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体制。

  学院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先生,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杜长胜等先后任校(院)长。学院的校训是“德艺双馨,继往开来”。 学院目前设有京剧系、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国际文化交流系、基础部、附中等10个教学单位,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学理论”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4个本科专业和25个专业方向。京剧表演专业是我院的传统优势专业,也是国家和北京市两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教师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近年来,学院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的原则,先后引进了傅谨、谢柏梁、张火丁等特聘教授及学科带头人和其他高层次人才,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来院任教,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和著名艺术家为学术和创作带头人,新老结合、院内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结合的师资队伍。截至2013年底,在257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7%,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日趋优化。

  以艺术实践、创作、科研推动教学建设,是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8项,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级教学名师5位,北京市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30余项。2006年以来,学院共取得各类科研立项220项,资助经费达8691.59万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各类重要科研、创作奖励2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30余部,产出各类艺术创作作品400余部。其中《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学院获批建立“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学院创作改编的《白蛇传》、《对花枪》、《岳云》、《杜十娘》、《张协状元》、《悲惨世界》、《红色娘子军》、《还魂三叠》、《长征组歌》、《梅兰霓裳》等大量优秀作品,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全国优秀剧目奖、国际戏剧协会(ITI)音乐戏剧奖等奖项。

  学院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6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万余名戏曲专门人才,涌现出刘秀荣、谢锐青、杨秋玲、钱浩梁、张春孝、侯正仁、李光、孙岳、朱秉谦、刘长瑜、叶少兰、李长春、冯志孝、关雅浓、王梦云、李朝贵、李维康、耿其昌、刘琪、沈健瑾、张曼玲、黄孝慈、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袁慧琴、王蓉蓉、周龙、张火丁、郭跃进、杜镇杰、李宏图、李军等一大批艺术家。1996年至今,学院先后承办了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为21世纪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作出了特殊贡献。中国戏曲学院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人才的摇篮”。

  学院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使命,与世界几十所大学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2009年11月,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同建立了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培养了各国留学生500余名,多次参加各类国际艺术节演出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截至2014年3月,学院在校学生2543人,其中包括,全日制本科生2048人,研究生268人,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50人,继续教育学生177人。最近三年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7.66%。

  学院总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拥有大、小剧场、影视制作中心、录音棚、体育馆等教学实践实习场所。截至2013年底,学院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723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24.1万册,电子图书173.31GB,同时,学院建成了稳定、安全、高效的校园网络,为教学手段的更新和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 龚裕
  • 党委副书记 院长 巴图
    • 党委副书记 徐超
    • 纪委书记 李世英
    • 副院长 赵伟明
    • 副院长 冉常建

院系设置

  • 京剧系 成立于2009年,集合了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的京剧表演专业和京剧器乐专业的优势力量,是中国戏曲学院最具传统特色的教学系部之一。
  • 表演系 是中国戏曲学院最具特色的教学系之一,是戏曲表演教育最高学历层次,是培养戏曲表演人才最具权威性的艺术殿堂,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最高教育基地,被誉为“戏曲表演人才的摇篮”。
  • 导演系 现设戏曲导演、戏曲影视导演、影视表演三个专业(方向)。有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办学层次。建系30多年来为全国文化系统、戏曲、影视、艺术教育界培养了一大批导、表演高级专业人才,为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艺术,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音乐系 是我国培养高级戏曲音乐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音乐系目前设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学三个专业,涵盖戏曲作曲、音乐制作、音乐学、民族器乐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戏曲作曲专业方向是音乐系最具有传统优势,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的特色专业方向。目前设有五个教研室,戏曲作曲、音乐学、音乐制作、民族器乐和基础五个教研室。
  • 戏文系 始建于1980年,二十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戏曲文学方面的创作和管理人才,毕业生活跃于当今文坛与艺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唯一一家以培养戏曲创作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单位,戏文系的发展对于中国戏曲文学的传承、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 舞台美术系 1979年开始筹建,著名戏曲舞台美术家段纯麟先生为首任主任,赵英勉先生为副主任。舞台美术系于1982年招收第一届戏曲舞台美术本科班,1986年招收第一届戏曲服装设计大专班。从此开辟了中国戏曲舞台美术专业高等教育的新天地。
  • 新媒体艺术系 组建于2006年。经过8年的建设,形成以动画专业为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录音艺术等专业综合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教学体系。在学院总体办学格局中,强调戏曲文化的传承、创新,注重学科交叉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 国际文化交流系 成立于2012年6月,是国内第一个旨在培养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对外传播相关人才的教学系。本系的教学职责包括: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培养、全院大学英语教学和各层次、多种形式的留学生教育三部分。本系设有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
  • 基础教育部 成立于1993年,原名社科部,2001年改为现名。基础部承担着全院基础理论课、文学理论课、体育教学工作。
  • 继续教育部 是顺应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求而设立的戏曲高等继续教育部门,主要从事戏曲高等继续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