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仅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尤其以凉州出土的马踏飞燕最具代表,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脚踏实地、勇敢创新、积极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


文物级别

馆藏文物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文物又分为甲、乙两个等次,而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可以称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换言之是不是“国宝”,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而且鉴定专家必须共同在场,至于鉴定时所持的标准,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严格说来,“国宝’’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科学名词,将珍贵文物称为“国宝”,大概是受了日本的影响。因为他们早就由国家制订了《国宝保存令》,无论公私收藏的珍贵文物,凡是被国家专门机构定为“国宝”的,收藏者自己绝对无权处置。


分类标准

这个现存文物的评定标准,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其年份长短、艺术水平高下、学术价值大小等不同情况,主要分为一、二、三级。二、三级暂且不论,一级书法、绘画艺术品的参考标准是:

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录自《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1987年制订)

根据这一标准,一级品中极少数的精彩之作,才称得上是国宝。所以,尽管流传至今的古代书画作品堪称汗牛充栋,但真正够得上“国宝”资格的并不多,特别是流传时间超过千年以上的,更如凤毛麟角。张伯驹,这位向国家捐献了大批古代书画精品的著名收藏家曾感慨地说“以吾国历史之久,文化之先,而隋以前之画,竟无一件流传,亦良可慨叹!”确实,倒并非因为评定的条件太苛刻,实在是由于年代久远而能传到今日、目前又保存在国内的作品,太少太少!

近代中国,历经浩劫,国宝书画的命运更是多灾多难:有的在战乱中化为灰烬;有的在炮火中被列强掳掠而去;有的被王公贵族据为已有,然后作为抵债典当的资本;有的被贪利小人盗卖,以至于不知所踪……。就在如此恶劣的时代环境中,那些收藏家宁可缺吃少穿、典屋卖地,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随时都可能流失的国宝保存起来。看起来,他们似乎“嗜宝如命”,爱之成癖了,其实不然。请听听画家傅抱石那血气方刚、掷地有声的呼吁:“对于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宝物,尚且痛痒没有关系,那么想建设自己民族的文化,恕我失敬,敢说是梦想,是笑话,是绝对没有丝毫收获之可言的。”


  • 司母戊鼎,全称为司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清明上河图,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该画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大禹治水“玉山,制作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玉器中用料最贵、耗时最久、雕琢最精、形制最大、气魄最盛的一件作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之一。体现了中国玉雕工艺的卓越成就,被誉为中国玉器中的“魁首”。玉山用青玉制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约5350多公斤,下有数千斤重的嵌金丝铜座。内容是描写我国古代传说中夏禹治水的故事。玉山气势雄伟,山岭重叠,洞堑深邃,民工们在夏禹的带领下,不畏艰险,兴修水利,表现了我们祖先为造福人类而辛勤劳动的伟大场面。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玉山的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部还有长篇御诗及注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越王勾践剑,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丧葬殓服。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丝重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是旷世难得的艺术魁宝。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鸟头、爪较大,颈、腿长且粗,身体较小,翅膀短小,啄微下钩,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现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


文物之最

最古老文物

  • 贾湖骨笛,这是一件拥有9000多年历史的史前文物,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古代乐器。骨笛上开有7个进气音孔,至今还可以吹奏出非常美妙和谐的音乐,因历史研究价值是在太高,关于贾湖骨笛的历史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外《自然》、《古物》等知名刊物登载。贾湖骨笛是我国出土文物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件没有之一。

最轻文物

  • 素纱襌衣,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件埋藏地下两千年的衣服重量仅有49克重,拿在手上几乎感受不到重量。整件衣服几近透明,非常轻薄,古代女子穿在身上仿佛仙子一般,时隐时现犹如仙女下凡。素纱禅衣充分展现出了古人高超的蚕丝养殖和丝绸编制技艺,考古专家为了复制一件“素纱禅衣”,花了十多年时间做出来的也超过了49克,想象不出来古人到底是如何织出这么轻薄的衣服。

最值钱文物

  • “吉庆有余”转心瓶,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首先说明,我国考古出土文物大多都是放入博物馆展览,基本没有流转到市场的,所以文物的“价格”是没有一个定数的。这件花瓶是乾隆年间的官窑作品,瓶子上面的文案和釉色非常独特,瓶子也很精美,是清代时期瓷器中的巅峰之作。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曾在英国被拍卖,竞拍价高达5.541亿元,当之无愧的“最贵文物”。

体积最大文物

  • 曾侯乙编钟,中国文物届中的“国宝”。出土于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宫廷乐器。曾侯乙编钟不知体积最大,其制作技艺和音乐性能也是古代乐器中最好的,考古学家曾和中国音乐家一起测试了编钟的性能,测试结果发现,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五个半八度,音色非常的好,结果震惊了世界音乐届,被誉为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的中国文物。

工艺最复杂文物

  • 曾侯乙建鼓底座,战国青铜曾侯乙建鼓底座,同样出土于曾侯乙墓。不大的青铜底座上面铸有数不清的大小蟠龙,蟠龙之间相互纠缠攀附,错乱之中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受。关于上面蟠龙的数量不同人在不同角度去数是不一样的,是一件将龙饰发挥到极致的文物。关于曾侯乙建鼓底座的制作方法,专家猜测是使用失蜡法铸造,是将腊制成想要的物体形状,然后淋上泥浆,泥浆凝固后将里面的腊高温融掉再注入铜汁。虽然知道了制作方法,但专家还是复制不出一样形神一样的曾侯乙建鼓底座,所以战国青铜曾侯乙建鼓底座成了我国最复杂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