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中国神话

添加8,837字节2017年6月28日 (三) 19:06
/* 研究 */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文件:91658.jpg|right|thumb|280px|中国神话:嫦娥奔月(南阳汉代石刻)]][[文件:91657.jpg|right|thumb|180px|中国神话:传为伏羲女娲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中国神话'''([[汉语拼音]]:Zhongguo Shenhua;[[英语]]:Chinese Mythology),[[中国]]各民族典籍和口头流传的[[神话]]的统称,包括中国古典神话以及当代56个民族中依然流传着的神话。它们叙述的是神灵和传说中英雄们的超自然经历。== 内容 ==  中国古代神话历史非常悠久,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夏代]]已经广泛传播,但[[文字]]记录相对较晚。《[[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庄子]]》等先秦时代的古籍中都有神话内容,而以《[[山海经]]》、《[[楚辞]]》以及[[汉朝|汉代]]的《[[淮南子]]》中保存神话较多,情节比较完整。  由于各地区的部族不同和文化差异,中国古典神话具有不同的地域系统。其中主要有南方的[[楚国]]神话系统、北方的[[中原]]神话系统、西方的昆仑神话系统和东方的蓬莱神话系统。它们彼此区别又互相联系,共同丰富了中国古典神话的宝库。  在[[创世神话]]方面,来自南方的[[盘古]]神话最重要。盘古开天辟地和盘古垂死化身表现了古人对于[[宇宙]]起源问题的终极性认识。来自北方的[[女娲]]用黄土造人神话解释[[人类]]的起源。[[共工]]、[[颛顼]]争夺天帝地位的神话中,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于是,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总向西北落去;大地向东南倾斜,一切河流都向那里流动。这个神话是古人对于天空和大地基本面貌的观察认识。  《[[山海经]]》和《[[淮南子]]》描述的是以[[昆仑山]]为活动中心的神灵体系,它以[[黄帝]]为主神,其下有[[太皞]]、[[炎帝]]、[[少昊]]、[[颛顼]]和[[西王母]]等,共同统治着宇宙。黄帝与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展示了远古时代[[华夏族]]与[[九黎]]、[[三苗]]等族群之间的[[战争]]。简狄吞鸟卵而孕生契和姜嫄踩天帝脚印而孕生后稷的神话分别叙述上古时代中国两大民族——商民族和周民族的起源。鲧、禹父子治水是中国独特的[[洪水神话]],讲述的是英雄在神的支持下前赴后继,战胜洪水的故事。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起源神话值得关注。诸如[[燧人]]钻木取火、[[神农]]创造农业、[[伏羲]]画[[八卦]]并和[[女娲]]一起创立婚姻制度、[[仓颉]]造字等,举凡一切重要的文化事项都有神话的解说。关于[[乐器]]和[[乐曲]]的神话传说相当丰富。笙、琴、瑟、箫等乐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发明者包括女娲、伏羲、黄帝、神农、尧、舜等。另外,伏羲所造的乐曲有《驾辩》、《扶来》,神农的乐曲有《扶犁》,舜的乐曲有《韶》、《南风》。这些神话传说为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论据。春秋战国时代发展起来的[[蓬莱神话]]重点描述东方大海中的仙山,主要表现古人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 演变 ==  中国神话源远流长,一些古典神话至今依然流传在某些不发达地区。[[四川]]、[[湖北]]、[[河南]]、[[河北]]、[[甘肃]]等地农村陆续发现了口头流传的盘古、伏羲、女娲、[[夸父]]、[[大禹]]的神话传说。这些民间神话展示了中国神话顽强的生命力。  由于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性质比较复杂。有时候是超自然的神,有时候则显示为人间古帝王。黄帝是中央天帝,长了四张脸,高居于昆仑山顶,以玉膏为食。可是,[[孔子]]认为他是远古时代的帝王,派了四个替身去治理四方。一般来说,神是永生的,可是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都有陵墓。[[盘古墓]]在南海,[[伏羲陵]]在[[河南]],[[黄帝陵]]在[[陕西]][[桥山]],[[炎帝陵]]在[[湖南]][[炎陵县]]。学术界对中国神话人物演变的认识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人物原来都是超自然的神灵,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被历史化,转变为远古帝王。另一种观点认为:许多神话人物原来就是古代传说人物,逐步被神化,最终成为超自然的神灵。=== 多民族的共同创造 ===  [[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集团互相碰撞、互相融合,逐步发展起来的。上古时代,活动于[[中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群,[[淮河]]流域的东夷族群以及[[长江]]流域的三苗族群,西北地区的狄、羌族群都是中华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各族群的神话在中国古典神话中呈现出彼此交融的状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盘瓠神话是关于南蛮族群的族源神话。这个神话里,男性始祖盘瓠是一只神圣的[[图腾]]动物——狗,而女性始祖是[[汉族]]神话人物[[帝喾]][[高辛氏]]的公主。这个神话迄今依然流传在[[苗族]]、[[瑶族]]、[[畲族]]和[[黎族]]等民族中。而汉族的伏羲、女娲兄妹婚的神话很可能是受南方民族影响的结果。  各民族的古代典籍中的神话,如[[纳西族]]《[[东巴经]]》、[[彝族]]《[[西南彝志]]》、[[蒙古族]]《[[蒙古秘史]]》等典籍中的神话,丰富了中国古代神话。而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如《[[苗族古歌]]》,更是填补了中国在体系性神话方面的欠缺。=== 文化功能 ===  神话是古代[[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表现古人对神灵和英雄的崇拜。古代有盘古庙、伏羲庙、伏羲陵、女娲庙、黄帝陵、炎帝陵等,供人们祭祀。伏羲在古代得到普遍崇拜同他在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分不开。他发明八卦——中国古代[[占卜术]]的典型代表,于是在占卜领域受到崇拜;他和女娲创立婚姻制度,保证人类繁衍,所以人们在祠堂里和墓碑上刻他们的交尾像,祈求生儿育女、家族繁衍。民众推崇女娲补天止水的神圣业绩,在遭遇阴雨的时候祭祀她,向她祈求晴天。对于神农的祭祀一直是国家祭典的一部分。  神话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周民族来自中国西部,他们崇拜的黄帝就成为正统,反抗者蚩尤则被描写为反面形象。鲧为了治水,未得天帝允许便盗窃息壤,结果遭杀身之祸。中国古代神话中反抗者的结局往往只有失败,最高统治权的获得只有合法继承一条路,其中显示出皇权政治的某些特征。  中国神话渗透着强烈的道德意识,具有塑造社会道德的功能。一切有功于人类者都得到崇高的赞美。羿射十日,拯救黎民,成为英雄,他后来的不幸遭遇也得到人们同情。古代中国特别重视和平,神话中武器的发明权给予了蚩尤,具有攻防功能的城市的发明权给予了鲧这样的反面神灵。  中国神话以其美丽超凡的艺术想象力滋养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屈原的诗歌创作、汉代画像石艺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游仙诗、志怪小说,都从中国神话吸取了大量营养。== 研究 ==  中国神话学是20世纪初在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门人文[[学科]]。[[袁珂]]着重整理古代神话资料,有《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合著)等著作。他的《中国神话传说》首次尝试了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系统叙述。当代少数民族神话、汉族民间神话的调查获得重要进展,瑶族的《[[密洛陀]]》、彝族的《[[洪水纪]]》等数十部少数民族神话史诗得以出版,民间神话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丛书中陆续面世。在研究方法上,20世纪前半叶,[[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闻一多]]的《伏羲考》主要以人类学派的进化论观点阐释古代神话。50年代以后,多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研究神话。80年代以后,神话研究方法实现了多元化。[[叶舒宪]]的《中国神话哲学》采用原型批评理论解释中国神话所包含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了神话所奠定的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建筑学]]、[[祭祀]]仪式)的原型,打通了[[神话学]]与其他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壁垒。神话学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条目 ==*[[民间文学]][[Category:文学批评]][[Category:比较文学]][[Category:中国文学]][[Category:神话]][[Category:中国民间文学]] [[Category:中文词典]][[Category:Z音词条]][[Category:Z音条目]] 
642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