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中國農谷,核心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是借鑒“矽谷”、“光谷”的概念,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以“四化同步”為原則,以泛農發展為方向,以科技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的試驗示範區。它的特徵是要素高度密集、創新動能強勁、產業集約發展、核心價值彰顯、政策支持彙聚。“中國農谷”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省構建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支點之一。“中國農谷”以荊門市為建設主體。通過“中國農谷”建設促進和帶動荊門市全域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推動湖北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為促進湖北省跨越式發展,提供可學習借鑒、可推廣示範的典範。

  中國農谷與美國矽谷、中國光谷既相似又不同。相同點在於,它們都有銜接緊密的產業鏈條,靠科技拉動,圍繞核心產業形成系列社會化服務。不同點在於,中國農谷建設的內容更豐富、外延更廣泛,具有“全產業、全地域、全體系”的鮮明特點。中國農谷“姓農不唯農”,它以農業產業為基礎,以泛農發展為方向,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組合,拓展農業功能,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農科、農文、農商、農史、農業旅遊協調並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以農為本、接“二”連“三”的產業格局。中國農谷建設堅持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協調推進,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中國農谷戰略形成

  中國農谷戰略源于荊門屈家嶺的探索和實踐,其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概念提出階段(2008年至2011年6月)。2008年底,荊門市委市政府在組織編制《屈家嶺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總體規劃》時,由我國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及其弟子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建華首次提出“中國農谷”概念。2010年,該規劃開始全面實施。中國農谷概念提出及規劃實施極大地推動了屈家嶺的經濟社會發展。

  2.戰略確立階段(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2011年7月18日,省委書記李鴻忠對湖北日報刊發《沸騰的“農谷”》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中國農谷概念,並提出新的要求。9月4日,李鴻忠到荊門調研並召開省委專題會議,表示堅決、大力、全面支援中國農谷建設。12月19—21日,荊門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了“高舉中國農谷旗幟,推進三化同步發展,努力建設實力、文化、生態、幸福新荊門”為新一屆市委帶領全市人民跨越發展的行動綱領。2012年2月11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荊門召開支援中國農谷建設現場辦公會,出席荊門市三級幹部大會,明確中國農谷建設為省級戰略,由荊門實施。至此,中國農谷戰略基本確立和形成。

  3.戰略實施階段(2012年3月至今)。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支持荊門市加快創建“中國農谷”的意見》(鄂發[2012]5號),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農谷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6月,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推進和支援荊門中國農谷建設,高水準地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自然基礎條件

自然資源

  1. 地形地貌 “中國農谷”核心區位于江漢平原至鄂西北山區過渡地帶,由低山、丘陵、崗地、平原等4種地貌類型構成。

  2. 氣候與水文資源 “中國農谷”核心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6.9℃,無霜期平均為245天,年降水一般在1230毫米左右。核心區內有水庫48座,總庫容12274萬立方米,有骨幹河流16條。

  3. 生物資源 “中國農谷”核心區現有林地面積31.49萬畝,人均林地面積3.02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4.23%,林木蓄積量高達80.7萬立方米。核心區共有植物種類1930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和省級珍貴樹種20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種,擁有較好的生物多樣性。

  4. 文化旅遊資源 “中國農谷”核心區最富盛名的旅遊資源為“屈家嶺新石器遺址”。它與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齊名,為長江三大古文化區之一,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祥地。屈家嶺新石器遺址於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所保留的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表明,屈家嶺文化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農耕文明發源地。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00-4600年,影響範圍較廣,東到湖北東部,西到三峽地區,北到河南南陽,南至洞庭湖濱,西北延伸至陝西南部。屈家嶺文化表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依據國家《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估》(GB/T18972—2003),“屈家嶺新石器遺址”其資源等級為五級(最高級)。

  除此以外,核心區擁有資源等級四級的資源有彌家嶺萬畝黃桃基地、白鹿春梅花鹿養殖基地、石龍花卉、果林種植基地、太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農田水利

  “中國農谷”核心區內現有耕地25.04萬畝,其中水田約12.13萬畝,旱地約12.91萬畝,水田與旱地比例均衡。中低產田約占現有耕地面積35%,改造潛力較大。丘陵、崗地、平原土地肥沃,適宜種植糧、油、蔬菜和多種經濟作物。人均耕地面積約2.79畝,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準。

  農業水利化基礎良好,防洪、排澇、抗旱體系較為完備,有效灌溉面積7.84萬畝,固定電力排灌泵站277餘座。機電排灌面積8.3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48%。中低產田約占現有耕地面積35%,改造潛力巨大。丘陵、崗地、平原土地肥沃,適宜種植糧、油、蔬菜和多種經濟作物。

發展目標

(一)總目標

  通過“產業之谷”的建設,構建一個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涉農新型產業結構和產業集聚地;通過“創新之谷”的建設,構建一個科技人才、創新型企業的棲息地和科技創新引領地;通過“綠色之谷”的建設,構建一個以城鎮本土化、生態化和產業化為核心的新型中小城鎮群。通過構建“中國農谷”核心區改革與創新綜合化發展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一個可學習借鑒、可推廣示範的農村農業全面、綜合、協調發展的全新路徑和典範。

(二)近期目標(2012年—2015年)

  到2015年期末,“中國農谷”核心區生產總值達到75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4億元,城鎮化率達到52%以上;城鎮居民年收入接近2.1萬元,農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3萬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2.7:1,農業綜合機械化率75%,農業科技貢獻率60%;良種覆蓋率達到90%;規模工業總產值達70億元以上,高科技產值占工業產值的40%以上;城鎮綠化率30%以上,森林覆蓋率接近45%,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0%,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70%,廢水排放達成率達90%,秸稈利用率達80%,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達到國家“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

(三)遠期目標(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期末,“中國農谷”核心區生產總值達到15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6億元,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城鎮居民年收入接近3.7萬元,農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4萬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3.8:1,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農業科技貢獻率65%,良種覆蓋率達到98%;規模工業總產值達200億元以上,高科技產值占工業產值55%以上;城鎮綠化率38%以上,森林覆蓋率接近46%,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8%,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80%,廢水排放達成率達95%,秸稈利用率達到90%,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達到國家2020年節能減排目標。

空間佈局與功能分區

空間佈局

  根據“中國農谷”核心區戰略定位、區域位置、資源稟賦、發展目標,“中國農谷”核心區的空間佈局可概括為“一軸三點”。

  (一)一軸——農谷大道

  新建“農谷大道”,形成縱貫核心區的中軸線。在空間佈局上,該大道具有戰略性的空間引導功能。

  • 交通佈局軸線。圍繞農谷大道佈局核心區內的交通路網,北與武荊高速互通,南與107省道相連,以其為主幹通道,形成區域內公路交通網絡。
  • 產業佈局軸線。圍繞農谷大道佈局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聚集產業發展要素,形成“中國農谷”核心區的產業走廊。
  • 農業文化展示軸線。圍繞農谷大道佈局農耕文明展示、農業科技展示、農業生態觀光等展示項目,形成農耕文明到現代農業發展的時空展示長廊。
  • 新型城鎮化佈局軸線。將農谷大道縱貫于太子山林場管理局、石龍鎮、屈家嶺管理區,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

  (二)三點——易家嶺鎮、太子山、石龍鎮

  “三點”指以農谷大道為中軸線,將分佈於軸線上的三個鎮,即易家嶺鎮、太子山、石龍鎮,組織成各具特色的空間節點。

  • 農業文化科技名鎮。將位於“中國農谷”核心區南端的易家嶺鎮,建成以農耕文明展示、農業科技創新、科技服務和科技推廣、涉農新型工業、科研試驗示範基地為主體的農業文化科技名鎮。
  • 森林生態文化旅遊名鎮。將位於“中國農谷”核心區中段的太子山,建成以森林旅遊、養生休閒、花卉苗木、文化創意為主體的生態文化旅遊名鎮。
  • 新農村建設樣板鎮。將位於“中國農谷”核心區北端的石龍鎮,建成為有機稻種植、加工、特色水產養殖、花卉種植、水果蔬菜、鄉村旅遊為主體的新農村建設樣板鎮。

功能分區

  按照“中國農谷”核心區的總體佈局,將其分為四大功能區,即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生態文化旅遊區、涉農新型工業區、新型城鎮發展區。

(一)現代農業示範區

  主要分佈在屈家嶺,重點建設兩大園區——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園和現代農業科技服務園。

  1. 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園

  主要包括五大農業產品示範園區,即優質水稻高產試驗示範園區、優質生態蔬菜種植試驗示範園區、優質畜禽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示範園區、優質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園區、特色水果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區。

  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園以農業科技化、產業化為核心,以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產品品種改良升級、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高新科技和農業生產新模式應用為重點,通過試驗示範,培育優良品種,提高水稻、油料、生豬等大宗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發展有機蔬菜、水果、名優水產、野生動物馴養等特色農業和特色養殖業,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專業化。

  2. 現代農業科技服務園

  主要以“中國農谷”科技城和院士村建設為主體,加大、加快科技人才、企業家村落建設,積極鼓勵高等院校、企業創建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加快農業科技交流平臺建設。建設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谷分院、荊楚理工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的研究分支。圍繞為現代農業示範園提供科技服務,打造五個國家級中心,即:“中國農谷”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中心、“中國農谷”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農谷”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心、“中國農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中國農谷”農業資訊服務中心。引進國內外涉農技術標準認證和品質檢驗檢測機構,打造先進農業技術發源地和農業技術標準輸出地。

(二)農業生態文化旅遊區

  依託“中國農谷”核心區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農業產業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以農為主題,集休閒、觀光、體驗、養生、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業。重點加大屈家嶺農耕文明及現代農業科技文化展示區、石龍鎮農業觀光及鄉村風情體驗區、太子山森林生態及文化休閒區三大旅遊區的旅遊功能建設。

(三)涉農新型工業區

  屈家嶺工業園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中藥材加工、林產品加工、生物化工、生物醫藥、生物能源、天然化妝品生產、農用機械裝備製造等,同時,加強園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積極推進物流、倉儲、研發、產品交易市場等產業服務性功能建設。

(四)新型城鎮發展區

  以易家嶺鎮、太子山、石龍鎮為主要城鎮體系發展節點。依照其發展定位,加強三鎮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三鎮的中心城鎮產業、商業、文化和公共服務功能和提升其作為中心城鎮的輻射功能。

中國農谷屈家嶺核心區

  1.空間範圍 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關於支持荊門市加快創建“中國農谷”的意見》(鄂發[2012]5號)明確,“中國農谷”以屈家嶺管理區為核心區,以荊門市全域為主體功能區,並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2013年5月,省新農村建設工作協調領導小組批復,將京山縣石龍鎮和太子山林場納入“中國農谷”核心區,將虎爪山林場和大口林場作為“中國農谷”戰略發展儲備區,與屈家嶺管理區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核心區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

  2.區位交通 屈家嶺位居中部之“中”、湖北之“心”,位於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交匯處,地理區位獨特。107省道橫穿東西,武荊高速、隨嶽高速、襄荊高速、漢宜高速在周邊形成四通八達的“井”字形交通網,尤其是武荊高速連接線的修建,使該區進入武漢1小時經濟圈,擁有跨越式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旅遊、農產品加工及現代物流的巨大潛力,具備打造中國農谷的良好條件。

  3.文化底蘊 “屈家嶺文化”是長江中游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屈家嶺管理區作為“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農耕文化源遠流長。2005年底,屈家嶺遺址列入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地。在此打造中國農谷,既是古為今用、借“勢”而為,也是對屈家嶺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兩者相得益彰。

  4.自然稟賦 屈家嶺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部,地貌呈多樣性,有山有水有平原;植被茂盛,風景秀麗,素有“天然氧吧”和“鄂中桃花源”之美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轄區內水庫眾多,水利資源豐富,農產品產出率高且品質優良,遠離工業污染。

  5.產業特色 屈家嶺擁有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基地、全省規模最大的黃桃種植基地和供港生豬養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優質果蔬、特色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為支柱的主導產業。特別是在黃桃、梅花鹿等產品的產供銷一體化上形成了鮮明特色,有利於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

  6.政策環境 屈家嶺管理區即國營五三農場,是全國農墾系統100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這兩塊“招牌”,為屈家嶺創新體制機制,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開展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系統性、綜合性試驗提供了重要平臺,也為屈家嶺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和專案支持。屈家嶺管理區土地性質全部國有,土地資源豐富,土地權屬清晰,便於推行規模、集約經營。

中國農谷核心區建設目標

  中國農谷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以打造“富民之穀”為落腳點,把中國農谷建設成為“湖北樣板、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農業科技示範區、農耕文化展示區、農業生態旅遊區和農產品加工聚集區。具體目標是:

  到2013年,中國農谷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核心區城鄉面貌明顯變化,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基本建成適應中國農谷建設的體制機制;風情小鎮、農谷大道、十萬頭生豬生態科技產業園等先行專案建設初具規模。

  到2015年,中國農谷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業科技示範區、農耕文化展示區、農業生態旅遊區和農產品加工聚集區初具規模,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核心區實現大變化,農業科技服務產業、農耕文化產業、農業生態旅遊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彰顯,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到2020年,中國農谷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將核心區基本建成“湖北樣板、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農業科技示範區、農耕文化展示區、農業生態旅遊區和農產品加工聚集區。

中國農谷核心區主要任務

  1.突出技術創新,提升農業競爭力 建立完善適應科技進步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科研研發、成果轉化、推廣和應用。一是搞好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建設中國農谷院士村,研究和推廣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建設“世界農業之窗”,展示全球農業精品和領先科技;打造“農谷論壇”平臺,搶佔現代農業發展理論高地。以項目為載體,實施一批適合本地實際,綜合示範效益高,農民得實惠的農業科技項目,重點建設工廠化農業科技示範工程、水果蔬菜新品種示範區、糧油優質高產示範區等。二是加強高新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積極引導和支援企業建設研發中心,以生物技術、資訊技術為重點,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三是加強科技人才培養。以建立多層次的農業科技人才梯級結構為目標,加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大力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複合型人才,著力培養選拔一批拔尖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完善人才激勵和競爭機制,發揮現有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創造條件,採取優惠政策,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省內外從事農業科研、教學和推廣的優秀人才投身中國農谷建設。

  2.突出文化品牌,構建農耕文化展示高地 一是著力打造農耕文化精品園。重點打造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以農耕文化實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全面展示農耕文化。同時,利用田園景觀、優美環境、農村民俗文化及農民生活等資源,大力發展以體驗農村生活為特色的農耕文化生態園,增強農耕文化觀賞性、趣味性、知識性和參與性。二是著力打造農耕文化風情小鎮。以建設“中國農耕文化名鎮”為目標,完善屈家嶺城區綜合功能,將農耕文化精髓及元素貫穿于城鎮建設風貌之中。三是加大農耕文化宣傳力度。充分運用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並借助會展、節慶、文體活動等,全面、系統地宣傳農耕文化,展示農耕文化內涵,創建農耕文化品牌,提高農耕文化社會影響力。

  3.突出自然稟賦,推進農業生態旅遊大發展 依託中國農谷核心區豐富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和旅遊資源,打造集觀光、體驗、休閒、度假、購物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農業生態旅遊區。圍繞農耕文化體驗區、農業觀光遊覽區進行分區規劃,重點建設中華農耕文化園、桃花風情園、鹿文化養生園、月湖度假村及國家農業公園等項目,儘快形成農業生態旅遊品牌,建成農業生態旅遊目的地。

  4.突出特色產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 堅持“土地集約、企業集群、產業集聚”的思路,以產業為支柱和核心,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全力打造“產業之穀”。一是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企業。依託現有優勢企業、優勢產品,以市場為導向,壯大一批新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積極培育一批精品品牌,強化品牌意識,形成靠品牌搶佔市場、靠品牌增效的氛圍。三是搞好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圍繞千億產業目標,大力提升屈家嶺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水準,明確園區佈局和產業定位,引導企業和專案向園區集中,促進產業聚集發展。

  5.突出基礎建設,建立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中國農谷核心區建設要堅持把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作為重點,不斷加大投入,加大城鄉道路、水利設施、農田整治等建設力度。一是加強電網改造,主要是落實兩條35千伏線路改造問題;啟動經濟開發區供電規劃佈局設計和建設,實施開發區電網改造、城網改造、農網升級等“三網”改造工程。二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優化水資源配置與管理,實施蓄水保水工程,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小農水”項目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三是加強交通樞紐建設,建成武荊高速公路太子山出口至屈家嶺連接線,打通屈家嶺出口通道;改造升級鐘祥九裡回族自治鄉至屈家嶺城區連接線,打通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至屈家嶺文化遺址的旅遊通道。

  6.突出改革創新,建立完善有利於中國農谷核心區建設的體制機制 一是創新多元的投入機制,積極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二是創新涉農資金管理體制,將各項資金統籌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點、打捆使用,形成涉農資金合力。積極發揮金融的資源配置作用,拓寬專案資金籌資管道。創新科技支撐機制,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中國農谷核心區創建研發基地。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三是創新土地利用機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探索推動土地資本化的辦法,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四是創新環境保護機制。綜合考慮中國農谷核心區開發現狀、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數量等因素,科學劃分優先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將區域發展規劃和環境保護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中國農谷核心區建設支援政策

  2012年2月11日,省委書記李鴻忠同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國生同志在荊門市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專題研究建設“中國農谷”等問題,會後印發《省委專題辦公會議紀要》(2012第2號),其中直接涉及中國農谷核心區的支持政策有12項。

  1. 同意屈家嶺中心城區規劃建成區用地規模為20平方公里左右。規劃修編及審批以荊門市為責任主體,省住建廳積極搞好業務指導。建設用地由省國土資源廳2012年內追加屈家嶺5平方公里用地指標,並對“中國農谷”2012年建設用地指標予傾斜。
  2. 優先安排屈家嶺交通建設專案。支持“中國農谷”生態旅遊公路建設,將農谷大道(武荊高速公路太子山出口至屈家嶺連接線)列入2012-2013年一級公路建設計畫,按照每公里400萬元的標準給予補助;每年安排農村公路建設資金500萬元,用於農村公路改造,提升農村公路網水準。
  3. 從2012年起5年內,省國土資源廳每年安排荊門市土地整理項目不少於20萬畝,全面完成“中國農谷”核心區基本農田整治。
  4. 積極支持屈家嶺管理區梭墩水庫擴建等工程建設。支持將屈家嶺管理區納入全國小農水重點縣或現代農業省級小農水重點縣,爭取每年投入2000萬元左右。
  5. 省農墾局每年對屈家嶺現代農業專案進行重點傾斜。
  6. 加快推進湖北屈家嶺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的思路,以產業發展為核心,突出技術創新與發展模式創新,積極組織科技招商活動,實行資源集中、技術集成、產業集聚、人才集合、產業鏈發展,推進湖北屈家嶺生態農業科技產業示範園建設。從2012年起5年內,省農業廳爭取農業部和省有關部門爭取安排屈家嶺管理區農業科技示範類項目資金每年不少於100萬元。
  7. 將“中國農谷”生態旅遊項目納入全省旅遊發展規劃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重點旅遊專案,在資金方面給予適當傾斜。指導和支援屈家嶺文化遺址公園的規劃編制工作。
  8. “十二五”期間,基本消除屈家嶺農村現有D級危房,每年安排改造計畫600戶。五年內,省農墾局負責落實專案資金1.36億元,完成屈家嶺9106戶墾區國有農場危房改造任務。
  9. 關於加快建設屈家嶺大遺址項目問題,省文化廳、省文物局要加大力度,力爭屈家嶺文化遺址保護規劃專案獲批。
  10. 省林業廳優先將屈家嶺內坡耕地退耕還林、低產林改造等納入國家和省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予以支援。
  11. 加大對荊門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支援力度。將福美來油脂小包灌裝及原料烘乾、湖北愛斯曼食品凍乾等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建設條件和工作進度達到有關要求的專案,納入省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扶持專案計畫,分年度給予支援。
  12. 將屈家嶺管理區等地部分義務教育學校納入全省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畫;將屈家嶺管理區納入“湖北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年度實施計畫。

  2012年3月9日,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支持荊門市加快創建“中國農谷”的意見》(鄂發[2012]5號),進一步明確了支援中國農谷核心區建設的10條政策。

  1. 從2012年起5年內,省發改委每年安排屈家嶺1000萬元省預算內投資,項目由屈家嶺確定,報省裡備案。
  2. 從2012年起5年內,省財政廳採取資金調度方式,每年安排屈家嶺500萬元擔保資金,支持擔保機構建設。
  3. 從2012年起5年內,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每年安排屈家嶺2萬畝規模的土地整理或低丘崗地改造項目。同時,省國土資源廳優先安排重點項目建設用地計畫。
  4. 從2012年起5年內,省交通運輸廳每年安排屈家嶺不少於20公里村級公路建設計畫,主要用於農村公路連通工程建設。
  5. 從2012年起5年內,省農業廳每年安排屈家嶺萬畝水稻、小麥、棉花高產創建示範片和農機補貼等2—3個農業示範專案。
  6. 從2012年起5年內,省住建廳每年安排屈家嶺200萬元資金計畫,用於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
  7. 省林業廳優先將屈家嶺內坡耕地退耕還林、低產林改造等納入國家和省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予以支援。優先安排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等專案,每年林業投資不少於500萬元。
  8. 從2012年起5年內,省商務廳、省財政廳優先給屈家嶺安排市場體系建設等專項資金,用於促進各項商務事業發展。
  9. 從2012年起5年內,省水利廳每年至少安排屈家嶺1—2個水利建設專案。優先支持屈家嶺農田水利建設、病險水庫及涵閘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項目建設。
  10. 省農發行優先配置信貸規模,對“中國農谷”專案在資金配置方面給予傾斜,並在資金定價方面給予優惠;完善網銀結算等服務手段,並與農行或農信社開展合作,由其在屈家嶺的網點代理農發行資金結算業務。

中國農谷核心價值

  中國農谷特有的有別於其他區域和單項產業發展的核心價值,即成為“四化” 樣板,建成“三農”特區,達到中國高度,實現世界知名。

  1.“四化”樣板 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為抓手,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努力探索以農業現代化助推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的“四化”協調發展新模式,成為全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樣板,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起到典型示範作用。

  2.“三農”特區 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開放的思維、市場的辦法,推動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科學技術創新,努力調整工農之間、城鄉之間以及農業內部之間的生產關係,把中國農谷打造成為改革試驗平臺、創新發展高地、要素彙聚窪地、產品交易樞紐、農業國際論壇。

  3.中國高度 堅持因地制宜,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之路,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份額全國領先,實現未來我國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出自農谷,最天然、健康的農產品出自農谷,最前沿的“三農”發展思想理論出自農谷。

  4.世界知名 堅持與國際市場、國際規則、國際水準全面接軌,努力將中國農谷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農業科技示範區、農耕文化展示區、農業生態旅遊區和農產品加工聚集區。

中國農谷發展方向

  中國農谷發展方向是打造“四穀”,即打造產業之穀、綠色之谷、創新之谷、富民之穀。

  產業之穀是基礎,是中國農谷建設的硬支撐;未來的中國農谷,必須擁有發達的現代農業、先進的製造業、繁榮的現代服務業,形成完備的產業體系。

  綠色之穀是要求,是中國農谷建設的生命力所在;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綠色經濟、迴圈經濟、低碳經濟發展。

  創新之穀是核心,是中國農谷建設的動力之源;實現未來我國最新型的農業生產和耕作模式在農谷,最先進的農業科技在農谷,最發達的農產品加工業在農谷,最前沿的“三農”發展思想理論在農谷。

  富民之穀是目的,是中國農谷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未來的中國農谷,城鄉居民收入水準高、文明程度高、人民幸福指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