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山大学校徽
中山大学校门
中山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大门(初创时期)
中山大学:大钟楼是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山大学校徽的主体(初创时期)
中山大学校训,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

  中山大学汉语拼音:Zhongshandaxue),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位列985工程和211工程之中。其前身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创始人改称国立中山大学。主校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康乐园,医学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原东山区),另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珠海校区,此外,在广州市、从化市和其他一些省市还设有附属医院、研究机构和独立学院。1924年由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创办,并为学校写了校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926年7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学校改名为中山大学。1935年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入广州,学校西迁云南澂江(今澄江)。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广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原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将广州以及中南地区部分高等学校的有关系科调整进来,中山大学成了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是华南学生进步运动的中心,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恽代英等许多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都曾亲自到该校和附属中学讲演、兼课,鲁迅郭沫若许德珩周谷城等许多知名学者曾先后应聘来校授课。

概况

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中山大学,成为了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5.972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208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203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571平方公里。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亚太研究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逸仙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国际汉语学院、外语教学中心、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超级计算学院、工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国家保密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42个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心理学系、地球科学系等5个直属系。另设有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等5所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附属专科医院。

  学校现有11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7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以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基础医学、临床技能、法学、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2013学年初,在校各类学生中有博士研究生5127人,硕士研究生12349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714人,普通本科生32563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139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797人。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已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博士专业学位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以及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华南肿瘤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智能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眼科学”、“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热带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水产品安全”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超算工程软件”、“食品与健康”、“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数字家庭”、“基因疫苗”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眼科学”、“肾脏病临床研究”、“辅助循环”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医药生物”等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珠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共有教职工14115人,具有正高职称1478人,具有副高职称26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73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9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6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第一首席专家3人,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2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拥有正式出版书籍490.7万册、电子图书数字资源量8964GB。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网络信息点数为74213个,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

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学校提出“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把“善待学生”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三点已经成为中山大学的办学核心理念。

  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里的学者应该以学术为生存方式,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学校强调大学行政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利益,“管理就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已经成为中山大学行政工作基本理念。

  学校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教授的水平代表大学的水平,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统的主要塑造者和弘扬者,是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尺度,是对大学生的人品学品最具影响的群体。

  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强调学生应该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这样的大学培养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学校“善待学生”办学理念的深层内涵。

  学校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分类培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余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近年来,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万名。

  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3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7次夺冠、9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骄人成绩。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8年,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罗鑫同学获选赴德参加第58届诺贝尔奖得主大会;2009年,我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我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年至2013年,我校医学院代表队参加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连续三届获总决赛特等奖,实现历史“三连冠”。

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

  “十五”以来,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9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2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114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69项,其中,1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在人文社科领域,2010年至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46项。2011年,我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一。“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73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不断加强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良性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来,学校先后与佛山、揭阳、中山、潮州、湛江、广州、惠州、深圳、东莞、珠海、肇庆、清远、阳江、梅州等14个市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11个,与1000多家企业展开技术研发合作,与4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主持或参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15个,参与了5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13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6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312项,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06-2013年,我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2833项。其中:中央部门委托46项;政府部门委托1710项;企事业委托925项;国际合作76项;港澳台合作62项;外资项目14项。2009年9月我校与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的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整合全校和全省政研力量,合作开展决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综合性、高质量的服务。2011年,我校牵头广东省内各高校与广东省规划纲要办合作共建珠三角改革发展研究院,双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智力资源,为《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2013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与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合作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5所高校组建了广东省地方立法高校联盟,建立协同、合作、共享机制,服务于广东省地方立法工作,我校为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目前,我校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港澳合作方面,2009年,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成立。同年,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申报的“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课题获得了香港大学教育拨款委员会“AoE”计划资助,这是香港第一个获得“AoE”资助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也是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合作的最高层次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学校拥有8家附属医院,8家非直属附属医院,33家教学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学校创立“大学医院团队”新模式,大力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启动了“5010计划”,旨在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

  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大学,其开放和务实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文化背景。

  自创校之初,学校即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广纳人才。筹办国立广东大学的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位是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办学伊始便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传承弘扬“开放务实”的大学文化传统,开放与改革并举,提出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促使国际和港澳台合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进器”、增长点和创新点。

  学校实施国际合作战略伙伴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占领学科制高点,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和科研攻关;实施国际合作区域项目拓展中心项目,根据我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建立亚洲区、欧洲区、美大(美洲-大洋洲)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四个项目拓展中心;实施学术骨干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努力建设一支在学术前沿有影响的“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干部。

校区

  • 广州南校区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占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
    • 院系设置: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逸仙学院、亚太研究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一、二年级在此就读。
  • 广州北校区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占地面积:0.203平方公里。
    •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
  • 珠海校区 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占地面积:3.571平方公里。
    • 院系设置: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球科学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 广州东校区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占地面积:0.989平方公里。
    • 院系设置: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国家保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药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校史

最早的医科教育机构(1866年)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博济医学堂,由广州博济医院创办,是一所教会医学专业学校,首任校长是嘉约翰医生;博济医学堂也是中国的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南华医学校。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先生建校(1924年)

  兴办“广大”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广州,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和发源地。但直至1923年,广东全省的学校还寥若晨星,仅有岭南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公立法科大学、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公立医科专门学校等几所高等学校,显然广东的教育事业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基于此,翌年(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 1924年1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

  其中,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资源被成功优化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从此开始在中国的教育史和教育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着重大影响。

  在中山先生的关怀和指导下,国立广东大学建校之初虽然诸事纷繁,但各项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在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1924年11月11日国力广东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典礼大会。但因为中山先生要于11月13日离粤北上,公务相当繁忙,无法脱身在临大会,他便将儒家经典《中庸》第二十章中讲述儒家求知行事方法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录下来,手书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并委托广东省长胡汉民代表他致训词。这是中山先生给其创办的广东大学留下的最后遗训,他的教育理念浓缩在这句训词中,80余年来成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所遵循的校训,也是其灵魂所在。

  筹办过程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广东大学的经费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1924年5月12日,广东省教育会、广东全省商会联合会、广东总善堂总所、广东学生联合总会、广东总工会、留东同学会、国立广东大学经费运动学生委员会联合发表《请争广东关馀及欧美各国退回庚子赔款为广东大学经费宣言书》。1925年7月,又有广东公医大学并入国立广东大学。

  根据筹备处组织大纲,筹备主任邹鲁多方函聘筹备委员,成立筹备处,最后聘定廖仲皑、胡汉民、汪精卫、伍朝枢、马君武、孙科、许崇清、蒋梦麟、李守常(李大钊)、石瑛、胡适、王星拱、王世杰、周览(周镀生)、皮宗石、郭秉文、吴稚挥、李石曾、易寅村、杨庶堪、陈树人、熊希龄、范源辣、顾孟余、任鸿隽、杨给(杨杏佛)、胡敦复、黄昌谷、关恩助、程天固、徐甘棠、梁龙、何春帆、陈耀祖、邓植仪35人为筹备委员。

  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和广东法科大学之后,根据筹备处组织大纲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改为文科和理科,将广东法科大学改为法科,将广东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农科;另设预科和工科,并设立6个特科委员会,以研究筹划各科的课程内容和所需的设备。

  邹鲁任筹备主任之后,积极聘请国内外饱学之士来校做教授。到1924年7月,所聘定海内外名人有:张真如(英美两国哲学博士)、费鸿年(生物)、谢无量(国学)、 周鲤生、皮宗石(理科)、许崇清(教育)、周佛海(经济)、萧诚、王雪艇、黄国华、梁龙、马洪焕等。

  在制度、师资、经费、生源等诸种办学要素皆齐备之后,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9月30日,学校举行了第二次校务会议,会上议决了此事,决定组织筹备会议,选择日子补行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广大”初期

  国立广东大学建校初期,文科分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五系和高师的文史、英语、社会三部;理科分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五系和高师之数理化、博物二部;法科分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农科分设农艺学、林学、农艺化学三系和农业专门部;医科不分系,附设第一、第二医院及护士学校;预科分设文、理、法、农、医五组,另附属初级师范及中小学,全部依据西方新学制办理;各科设学长、预科及附校设主任,分别办理教务;设秘书处、会计处、图书馆,分别办理校务、组织校务会议,以评议、筹划重要校务;设工科筹备委员会,拟增办工科,并设法国里昂大学海外部,遣派留法学生。

  国立广东大学第一次招考预科生的情势良好。全国各地报名者共有1260人,经过初试和复试之后,最后录取372人。尽管录报人数之比较小,但学校实际上也还未完成 招生计划, 372名录取人数不到招生计划520名的五分之四。可见,国立广东大学的预科生招考重质不重量。据1924年下学期统计,广东大学有本科生764人,预科生532 人,附属师范、中学、小学及幼稚园学生1228人,全校学生共2524人。

  办学伊始,学校领导即大力延揽各方人才,翻开校史所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师名单,真是名师荟萃。其中有许多名家是引领风骚,在其所从事研究的学术领域中是顶尖的人物,他们在校期间或长或短,其学术个性、学者风范和治学方法、态度,已凝聚成为文化积淀,成为中山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山大学学者之间,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亦彼此互相尊重,以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职志。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标举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反映了“五四”以后民主与科学的诉求,成为尊重学术个性、思想自由的一面旗帜。并入广东大学之前,原来学校就拥有一批学有所成、颇有名望的教授和专家。如理科的邓植仪、丁颖、沈鹏飞、侯过、利寅等。为调整和充实师资队伍,学校陆续聘请来不少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如文科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穆木天、郑伯奇、冯友兰、周佛海、陈启修、陈钟凡等;理科的何衍珞、张云、陈可忠、陈宗南、王若怡、黎国昌、费鸿年、黄宾等。他们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教学与研究的风气。

  为培养革命和科学文化人才,中山先生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于1924年2月4日发布了“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和“派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的两道命令。

全国院系调整(1952年)

  第一次院系调整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决定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这次院系大调整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是院系调整的实施,基本奠定了中山大学新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也促使了中山大学校址的迁移和教学体制的又一次重新建构。

  1951年9月24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在大范围的教育资源重组的情况下,中山大学的院系调整分两次完成:一次为1952年在广东省范围的调整,一次为1953年在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指导下的调整。1952年10月23日,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筹备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主任委员许崇清,副主任委员冯乃超、陈序经,委员王越、姜立夫、王力等11人组成。

  根据其时院系调整的方案,广州的高等教育资源重组和配置的具体情况是:将广州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法商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统共调整成为广州新布局的1所综合大学和4所专门学院。

  中山大学第一次院系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1)原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划出去,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的有关系科合并在一起,分别成立了独立的高等专门学院,即在广州成立了 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

  (2)原中山大学的部分系科还在全国范围内调离、配置。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系主任赵却民教授率领全系师生21人前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主任陈国达 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由哲学系主任朱谦之 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由人类学系主任杨 成志教授率领。他们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3)新中山大学的构成吸收了多方资源,具体有原中山大学文、法、理各学院, 岭南大学文理科各系,华南联合大学文法科各系,以及财经学院和广东法商学院。

  第一次院系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主要以原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构成。

  根据广州区高等学校调整工作委员会的安排,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 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华南地区第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也由是成立。

  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 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 所。全校共有5263人,其中教授300人,副教授114人,讲师111人,助教242人, 职员414人,工人639人,学生3443人。

  第二次院系调整

  但是院系调整的工作并未由此结束,在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山大学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这次院系调整从1953年7月下旬开始准备, 9月底正式进行。为了搞好这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做了一些准备,如成立财经、政法各系调整工作组,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并在调整过程中组织好迎送工作,切实解决教师子女入学等问题。

  此次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

  (1)把原设在中山大学内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

  (2)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等师范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3)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未计1954年语言学系调出) ,中山大学总共调出教师131 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18人,讲师15人,助教23人;学生666人,其中财经各 系618人,政治系48人。调入中山大学教师总人数3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6 人,讲师2人,助教1人,学生总人数419人。此外,在调整中还对图书、仪器、设备 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政法学院,如有复本,则将复本调配给上述二校。根据上述原则,书籍在1952年11月4日前分三批装箱调出,共计67676册。

  这样,在两次院系调整完成后,新的中山大学师生就来自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 学、广东法商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师和原中山大学等9所不同的院校。

  中山大学两次院系调整一方面一些有悠久历史或有成就的科系,如天文、地质、语言、人类等系被调出。一些卓有影响的教授、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如陈国达、朱谦之、杨成志等被调离。另一方面,中山大学的文理各系科以及图书仪器设备等都得到了充实,还从各院校调来文理各系教授、副教授27人。

新中山大学成立(2001年)

  2001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决定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0月26日举行“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大会”实现强强联合。

学校标识

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第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第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在社会主义开放与改革新时期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教育遗训,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任务。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中山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校徽

  校徽是大学的象征,也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要素。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校领导

  • 党委书记:陈春声
    • 党委副书记:罗俊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亚萍
    • 党委副书记:余敏斌、马骏
  • 校长:罗俊
    • 副校长:黎孟枫、李善民、朱熹平、马骏、肖海鹏、杨清华、王雪华
    • 校长助理:程焕文、陈望南、骆腾、宋珊萍

师资队伍

院系设置

  • 人文科学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历史学系 | 哲学系
  •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人类学系 |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 亚太研究院
    • 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
  • 逸仙学院
  • 岭南学院
    • 经济学系 | 经济管理系 | 国际商务系 | 财政税务系 | 金融系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物流工程与管理系
  • 国际商学院
    • 应用经济学系 | 企业管理系
  • 法学院
  • 知识产权学院
  •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政治科学系 | 行政管理学系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系 | 会计学系 | 市场学系 | 财务与投资系 | 旅游酒店管理系 | 管理科学系
  • 创业学院
  • 教育学院
    • 体育教育系 | 教育科学研究所
  • 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 心理学系
  •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系 | 日语系 | 德语系 | 法语系 | 英语培训中心
  • 翻译学院
    • 英语(商务外语)系 | 英语(对外汉语)系 | 英语(国际事务)系 | 翻译系 | 西班牙语系 | 俄语系 | 阿拉伯语系 | 朝鲜语系
  • 国际汉语学院
    • 汉语系
  • 外语教学中心
    • 大学英语教学部 |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 应用英语教学部 | 大学外语教育研究所
  • 传播与设计学院
    • 新闻学系 | 公共传播学系 | 创意媒体设计系
  •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 数学系 | 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 | 统计科学系
  •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 物理学系 | 微电子学系 |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系 | 应用化学系 | 高分子与材料科学系 | 化工系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生物化学系 | 生态学系
  • 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 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 地球科学系
  •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 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 | 国土资源与环境系 | 水资源与环境系 |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 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与规划系 | 酒店与俱乐部管理系 | 会展经济与管理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系 | 环境工程系 | 大气科学系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子通信工程系 | 计算机科学系 | 自动化系
  • 软件学院
  • 移动信息工程学院
  • 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 超级计算学院
  • 工学院
    • 应用力学与工程学系
  • 资讯管理学院
  • 国家保密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筹)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筹)
  • 中山医学院
    • 临床医学一系(长学制) | 临床医学二系 | 麻醉学系 | 医学影像学系 | 康复治疗学系 | 医学检验系 | 眼科视光学系 | 法医学系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光华口腔医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系 | 营养学系 | 妇幼卫生系 | 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 | 卫生管理学系
  • 护理学院
  • 药学院
  • 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 附属第一医院
    • 黄埔院区 | 东山院区
  • 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
    • 增城院区 | 南院区
  • 附属第三医院
    • 萝岗院区
  • 中山眼科中心
    • 眼科医院 | 眼科研究所 | 防盲治盲办公室
  • 肿瘤防治中心
    • 肿瘤医院 | 肿瘤研究所
  • 附属口腔医院
  • 附属第五医院
  • 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医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