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詞典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中 華 網 絡 大 詞 典

Chinese Dictionary on the Internet


  中華網絡大詞典,簡稱中華大詞典,是一部網路線上詞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科學權威、系統全面、釋義準確的網路語言文字工具書。收錄現代漢語中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漢字、詞語,亦將收錄在現代漢語世界中已經失去“生命力”的或消亡了漢字、詞語,以供廣大讀者瞭解古今漢字體系的全貌,亦可作為語言文字研究人員的研究參考資料。本詞典以本網專家的編纂的版權字典、詞典、成語詞典為基礎開發、建設,亦將收錄《爾雅》、《說文解字》、《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等中國古代著名字書中的全部字、詞。

漢字檢索系統

繁体.png 简体.png

中華網路大詞典 主要參考字書介紹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中國清代大型字典。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故名。由康熙帝玄燁令張玉書陳廷敬等參照明代梅膺祚字彙》和張自烈正字通》編纂而成。全書42卷,分為12集214部,與《正字通》相同。書首列《字母切韻要法》和《等韻切音指南》,以便讀者瞭解切音。又有《檢字》和《辨似》,《檢字》為檢查疑難字而設,《辨似》是辨別筆劃近似的字。書中每字下詳列《廣韻》、《集韻》、《古今韻會》等書的反切,並加注直音;字義之下都引經、史、子、集文句為證,並舉出篇名,極有條理;對音義有疑的都加按辨析,頗便應用。收字極多,有47,035字。不過引書時有錯誤。道光十一年(1831)王引之著成《字典考證》一書,凡12卷,改正原書錯誤的有2,588條。在注音方面,王力著有《康熙字典音讀訂誤》,訂正5200多字音讀注釋的差錯。


  說文解字中國第一部字典。東漢許慎編著。書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安帝建光元年(121),作者令其子許沖進獻給朝廷。《說文解字》一書,根據古文,首創分析文字結構的方法和理論,一掃西漢東漢間今文讖緯的謬說。書中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主要來自孔子舊宅壁中書)、籀文。“文字”通常作為一個詞來用。許慎在自敘裡說:“倉頡之初作書,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寖)多也。”“文”指的是整體象形表意的字,“字”指的是結體有表形表聲的合體字,所以他以《說文解字》為書名,後代簡稱為《說文》。《說文》是一部有嚴整體例的著作。全書以小篆為主體,分析字形結構,根據不同的偏旁,分立540部,始於“一”部,終於“亥”部。凡字形偏旁或筆劃接近的字都歸於一部。部與部排列的順序大體以部首的筆劃和形體結構是否相近為準則,筆劃結構相近的列在一起。許書分為14篇,另敘目1篇。《說文》中保存大量古字古義,為研究古代典籍和古文字的必讀之書。清代漢學昌盛,學者對《說文》最為重視。有的校勘《說文》,有的為《說文》作注,有的研討《說文》的體例以及書中的引經、讀若之類。其中最著稱的有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四家。


《字彙》(明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字彙,中國明代流行極廣的按部首編排的字書梅膺祚撰。作于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收字以《洪武正韻》為主,並參照《說文解字》、《古今韻會》等書,收入屬於經史常用的字,怪僻字不收。《字彙》的特點,一是把《說文》、《玉篇》、《類篇》等的500多部首,按楷書筆劃,改並為214部首,依照地支子丑寅卯等次序,分為12集,收33,179字。二是部首的排列次第按筆劃多少敘列先後,少者在前,多者在後。一部之內的字除部首筆劃不計外,都按餘下的筆劃多寡排列,極便檢查,在檢字法上是一大改革。三是一字之下先注讀音,後注解字義,字義以基本的常用義列前,其他列後。釋義下列舉古書中的例證,也採錄一部分口語、俗語的意義,富有革新的精神。從而為中國字典的編纂法奠定了基礎。後來張自烈作《正字通》,清代修《康熙字典》,均按《字彙》的體例編定。


《正字通》,署(明)張自烈撰 (清)廖文英續 正字通十二卷

  正字通,十二卷。舊本或題張自烈撰,或題廖文英撰,或題張自烈、廖文英同撰。是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所分部首梅膺祚字彙》相同,凡214部。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內的字次都按筆劃多少來排,這也跟《字彙》一樣,但是《字彙》注釋比較簡單,而《正字通》繁博得多。以楷書為字頭,大抵每字之下先注音,注音先以反切,再施之以直音。次釋義,釋義旁徵博引,資料甚詳。之後列出與該字頭相關的一系列字,並判明與字頭的關係,如俗、通、正、同、譌等等。《正字通》是明代一部很重要的正字書,保存了大量俗字異體,有助於瞭解當時的社會用字狀況。惟引書有的失注篇名,一字又有重見於兩部的,都是缺點。由於《正字通》之作者問題有歧見,所以成書之確切年代頗難確定。現據廖文英自序結題一康熙九年歲次庚戌孟秋朔日”云云,大致推斷此書成於康熙之初。《正字通》有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弘文書院刊本、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吳源起清畏堂刊本以及康熙間秀水王氏芥子園重刻本。《正字通》較明末梅膺祚《字彙》為晚出,基本上是為補正《字彙》的缺漏和錯誤而作,所以在分部、排列等體例方面一仍《字彙》之舊。《正字通》沿用了《字彙》首創的新部首分類法,將所收三萬三千六百七十一字分別歸屬二百十四部。全書分為十二卷,每卷命以地支之名,始於子而終於亥,一集內有再細分上、中、下者。正文前總目中標明每一部收多少字,若所收字數與《字彙》同部所收字數不合,則注明“舊幾宇,今增大字幾,注附增小宇幾”,每一集目標中,注明各部所收字從“幾書至幾畫止”,頗便於查檢。此書還將《字彙》首末卷的各種附録,如“運筆”、“從古”、“遵時”、“古今通用”、“辨似”等一併以《字彙舊本卷首》的名目排列在正文之前,只摒除了《字彙》的《韻法直圖》一項和每部前面的目次表。其凡例和正文中所謂“舊本”、“舊注”之“舊”,即是指《字彙》而言。《正字通》在編排和說解內容方面,有些地方也改變了《字彙》的原式;又因為它是補正《字彙》的缺點錯誤的,因而也確有許多改進和優於《字彙》的地方。


  切韻中國韻書。隋代陸法言著。書成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為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


  廣韻,全名《大宋重修廣韻》陳彭年丘雍等奉詔根據前代《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而成。書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是第一部官修韻書。《廣韻》為增廣《切韻》而作,全書共分5卷,收26194字,字數較《切韻》增多一倍以上,分206韻,較《切韻》增多13韻。206韻中,平聲57韻(上平28韻,下平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廣韻》是《切韻》的最重要的增訂本,它使已經亡佚的《切韻》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成為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重要資料。現存的《廣韻》版本很多。一般認為清代黎庶昌《古逸叢書》覆宋刊本較好。


  集韻宋代編纂的按照漢字字音分韻編排的書籍。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宋祁鄭戩給皇帝上書批評宋真宗年間編纂的《廣韻》多用舊文。與此同時,賈昌朝也上書批評宋真宗景德年間編的《韻略》“多無訓釋,疑混聲、重疊字,舉人誤用”。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這兩部韻書。《集韻》在仁宗寶元二年(1039)完稿。《集韻》分韻的數目和《廣韻》全同。只是韻目用字,部分韻目的次序和韻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獨用的規定稍有不同。唐代初年,許敬宗等人曾經奏請批准把《切韻》裡的窄韻和音近的鄰韻合併使用。宋景祐初年,賈昌朝也奏請“窄韻凡十有三,聽學者通用之”(《玉海》)。《集韻》韻目下面所注的獨用、通用的規定和《廣韻》不同的,可能就是按照賈昌朝的建議修訂了的。如明內府本《廣韻》文韻下注“獨用”,《集韻》文韻下注“與欣通”。《廣韻》物韻下注“獨用”,《集韻》勿韻下注“與迄通”等,都說明這種情形。還有許多字,《集韻》和《廣韻》不是收在同一個韻部裡,如“因”,《廣韻》在真韻,《集韻》在諄韻;“多”,《廣韻》在歌韻,《集韻》在戈韻等。此外,字的又音,《集韻》比《廣韻》增了很多。但是,《集韻》主要的特點還在於收字多,而且收的異體字特別多。一個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寫法,又不管是正體,還是古體、或體、俗體,只要有點根據就收進來。有的字竟多到八、九個寫法。《集韻》共收53525字,比《廣韻》多收27331字。缺點是對字的來源不加說明,不過字訓以《說文解字》為根據,反切多采自《經典釋義》,《集韻》是一本較好的字書。


  爾雅,中國最早的一部訓解詞義的書,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其中“爾”是“近”的意思;“雅”本意為“正”,引申為“雅言”,指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就是“近正”,使語言接近於官方規定的語言。《爾雅》是後代考證古代詞語的一部著作。《漢書•藝文志》著錄《爾雅》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原無作者主名。漢代鄭玄《駁五經異義》說:“某之聞也,《爾雅》者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旨,蓋不誤也。”魏太和中博士張揖《上廣雅表》,又以為周公著《爾雅》一篇,“今俗所傳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說,先師口傳……疑不能明也。”後人大都以為是秦漢間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當是學者採集訓詁注釋,遞相增益而成。《爾雅》在東漢時就有劉歆樊光李巡幾家注,魏時又有樂安孫炎注,都久已亡佚。現在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3卷。郭璞又有《爾雅音義》2卷,今已不存。北宋真宗時邢昺(932~1012)根據郭注作《爾雅疏》10卷,與注別行。到南宋高宗時,鄭樵又為《爾雅》重新作注,攻擊經文,認為以數十言為一義,多昧於言理,解釋《詩》義又多昧於物之情狀,從而加以辨證。又孝宗淳熙元年(1174)羅(1136~1184)又作《爾雅翼》32卷,專釋草木鳥獸蟲魚的名稱、形狀。不因循舊文,而重視目驗。下至清代以迄近代,研究《爾雅》的不下20家。


  小爾雅,是中國雅學史上第一部增廣《爾雅》之作,是中國的第二部訓詁專書。《小爾雅》成書較早,《漢書•藝文志》就載有“《小爾雅》一篇”。《小爾雅》久以亡佚。現存的本子是從《孔叢子》第十一篇抄出別行,已經與《藝文志》所述不同。常見的有明胡文煥校刊本、明武林堂策檻刊本、清嘉慶九年重刊本、徐北溟據唐石經校乾隆刊本、盧文弨抱經堂叢書校刊本等。明郎奎金輯的《五雅全書》也收錄了《小爾雅》。


  釋名東漢劉熙撰,是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是第一次為語詞本身而編纂辭書,首次以收常用詞為主,編排科學系統,釋文說明詞的理據,從辭書體例上看,比《爾雅》《說文》更為成熟。《釋名》與《爾雅》、《方言》、《說文解字》歷來被視為漢代4部重要的訓詁學著作,在訓詁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釋名》全書八卷、二十七篇分別是釋天、釋地、釋山、釋水、釋丘、釋道、釋州國、釋形體、釋姿容、釋長幼、釋親屬、釋言語、釋飲食、釋彩帛、釋首飾、釋衣服、釋宮室、釋床帳、釋書契、釋典藝、釋用器、釋樂器、釋兵、釋車、釋船、釋疾病、釋喪制,共1502條。以同聲相諧,推論稱名辨物之意,為《爾雅》、《說文》後極有價值之書。亦稱為逸雅。《釋名》對研究訓詁學、語言學、社會學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著作。


  《方言》,又名《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彙的重要著作。西漢揚雄撰,《漢書•藝文志》和《漢書•揚雄傳》都沒有提及《方言》,所以後代便有人對《方言》的作者發生懷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經"反覆推求,其真偽皆無顯據。姑從舊本,仍題雄名"。現代學者王國維、羅常培等主張《方言》為揚雄所撰。根據揚雄《答劉歆書》和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時期已有人採集方言。揚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以周秦殘存的資料作為起點,進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用了27年時間,完成這部著作。  


中文拼音音節索引  部首檢字表  筆劃檢字表:1-8畫9-13畫14-16畫17-48畫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