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临汾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西省 > 临汾市

临汾市汉语拼音:Lín Fén Shì;英文:Linfen City),中国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省境西南部,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东与长治、晋城两市相接,南和运城市接壤,北与吕梁、晋中两市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为邻。面积20302平方千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90.66万。全市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地势东西两翼高,中间低。东为太岳山,主峰霍山海拔2347米,系区境最高峰;西部吕梁山脉在境内有紫荆山、五鹿山、石头山、高天山诸峰,海拔多在1700米以上;中为临汾盆地,地势平坦。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昕水河、鄂河等。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临汾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以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为主,土地产出率较高,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中部临汾盆地,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称“膏腴之地”和“棉麦之乡”,是山西省小麦生产基地之一。

名胜古迹有黄河壶口瀑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广胜寺、尧庙、东岳庙、霍州署大堂、侯马晋国遗址、丁村古文化遗址、陶寺古文化遗址、方山遗址等。

  • 邮编:041000 代码:141000 区号:0357

行政区划

全市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尧都区解放路街道行署巷。

历史

  因濒临汾河,故名。尧都平阳,即今临汾。春秋晋都绛(亦曰翼,今翼城县)。后迁都曲沃(今曲沃县),再后又迁都新田(今侯马市)。战国时为韩初都之平阳(今尧都区)。秦、汉为河东郡地。三国魏正始八年(247)置平阳郡(今尧都区)。晋永嘉三年汉刘渊建都于今尧都。前赵置雍州(今尧都区境)、冀州(今安泽县境)。北魏废冀州,改雍州为唐州,置南吐京郡(今�隰县境)、汾西郡(今汾西县境)。旋废南吐京郡。神麚元年(428)置禽昌郡(今吉县境),太平真君二年(441)徙治今洪洞县境。正平二年(452)置五城郡(今吉县境)。延兴四年(474)置定阳郡(今吉县境)、中阳郡(今乡宁县境)。太和十二年(488)置汾州(今�隰县境)。

  孝昌二年(526)废汾州,侨置西河郡(今尧都区境)。三年置北绛郡(今翼城县境);五城、定阳2郡徙治今尧都区境。建义元年(528)改唐州为晋州,置永安郡(今霍州市境),置冀氏、义宁2郡(今安泽县境),永安郡徙治今洪洞县境。永安年间置南汾州(今吉县境)。北魏末年永安郡归治今霍州市境。东魏定阳郡徙治今介休市境。天平四年(537)置敷城郡(今尧都区境)。兴和二年(540)置北五城郡(今尧都区境)。北齐废冀氏郡,改南汾州为西汾州,置临汾郡(今汾西县境)。北周废五城、北五城、敷城3郡,置石城郡(今蒲县境),改西汾州为汾州。大象元年(579)废石城郡,置龙泉郡(今�隰县境)、临河郡(今永和县境)。

  隋开皇元年(581)改平阳郡为平河郡,置吉阳郡(今吉县境)。三年废郡。四年改汾州为西汾州,五年改隰州。十六年置汾州(今霍州市境)、耿州(今吉县境)。十八年改汾州为吕州、耿州为汾州。大业三年(607)废吕州,改晋州为临汾郡、隰州为龙泉郡、汾州为文城郡。义宁元年(617)置霍山郡(今霍州市境)、翼城郡(今翼城县境),二年改临汾郡为平阳郡。唐武德元年(618)改平阳郡为晋州、霍山郡为吕州、龙泉郡为隰州、翼城郡为浍州、文城郡为汾州,二年置昌州(今蒲县境)、中州(今大宁县境)、东和州(今永和县境),改浍州为北浍州,三年升晋州为总管府,四年升都督府,废北浍州,五年改汾州为南汾州。

  贞观元年(627)废中、昌2州,二年废东和州,六年废晋州都督府,复为晋州,八年改南汾州为慈州,十年置新田府(今侯马市境),后废,十七年废吕州。天宝元年(742)改晋州为平阳郡、隰州为大宁郡、慈州为文城郡。乾元元年(758)改平阳郡为晋州、大宁郡为隰州、文城郡为慈州。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废晋州,改置定昌军。贞明三年(917)改建宁军。五代唐同光元年(923)改建雄军。五代晋复为晋州。宋太平兴国六年(981)以晋州置晋州平阳郡。熙宁五年(1072)废慈州,元祐元年(1086)复置。政和三年(1113)升赵城县(故治在今洪洞县境)为庆祚军。六年升晋州平阳郡为平阳府。

  金废庆祚军。天会六年(1128)置河东南路(今尧都区境),改隰州为南隰州。天德三年(1151)改南隰州为隰州、慈州为耿州。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为吉州。贞佑三年(1215)升霍邑县(故治在今霍州市境)为霍州。兴定四年(1220)升翼城县为翼州。五年置蒲州(今蒲县境)。元光二年(1223)升翼州为翼安军。元废翼安军、蒲州、河东南路,改平阳府为平阳路。大德九年(1305)改平阳路为晋宁路。明洪武九年(1376)改平阳府。后置河东道(今尧都区境)。清雍正二年(1724)升隰、吉2州为直隶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升霍州为直隶州,降吉州为散州。民国初年废府、道、州。 1949年设临汾专区,专署驻临汾县,辖临汾、襄陵、曲沃、吉县、乡宁、汾城、安泽、大宁、永和、蒲县、汾西、隰县、赵城、洪洞、霍县、浮山、翼城等17县。1951年,原汾阳专区所属石楼县划入临汾专区。1954年,将洪洞、赵城2县合并为洪赵县(驻原洪洞县城);襄陵、汾城2县合并为襄汾县(驻原汾城县史村);同年撤销临汾专区,改设晋南专区,专署驻临汾县,将原临汾专区所属临汾、洪赵、霍县、安泽、浮山、翼城、曲沃、襄汾、乡宁、吉县、蒲县、大宁、永和、石楼、隰县、汾西等16县,运城专区所属安邑、万荣、河津、稷山、新绛、闻喜、绛县、垣曲、夏县、平陆、解虞、芮城、永济、临猗等14县及运城镇划归晋南专区;晋南专区辖30县、1镇。

  1955年,运城镇改为县辖镇,并入安邑县。1958年,设立侯马市;撤销曲沃、新绛、襄汾、绛县4县,将曲沃、新绛2县全部和襄汾、绛县2县部分地区划入侯马市;襄汾县部分地区并入临汾县;绛县部分地区并入翼城、闻喜、垣曲3县;撤销浮山县,并入临汾县;撤销夏县,并入闻喜、垣曲2县;撤销霍县、汾西2县,合并设立霍汾县(驻原霍县县城);后又撤销霍汾、洪赵2县,合并设立洪洞县(驻旧洪洞县城);撤销吉县,并入乡宁县;撤销隰县、大宁2县,合并设立隰宁县(驻原隰县城);后又撤销隰宁、蒲县、永和、石楼4县,合并设立吕梁县(驻原隰县城);撤销安邑、解虞、临猗、永济4县,将临猗县部分地区划归万荣县,永济县中条山以南地区划归芮城县;将安邑、解虞2县全部和临猗、永济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运城县(驻运城镇);撤销河津县,并入稷山县。晋南专区辖侯马市及临汾、洪洞、安泽、翼城、乡宁、吕梁、万荣、稷山、闻喜、垣曲(驻刘张镇)、平陆(驻圣人涧镇)、运城、芮城等13县。

  1959年,撤销万荣县,并入稷山县。1960年,恢复浮山、霍汾、蒲县、石楼、万荣、临猗(驻旧猗氏县城)6县。1961年,恢复霍县、汾西、绛县、襄汾、夏县、永济(驻赵伊镇)、吉县、永和、大宁、隰县10县;撤销霍汾、吕梁2县。1962年,恢复河津、新绛2县。1963年,撤销侯马市,恢复曲沃县(驻侯马镇)。1967年改晋南地区。

  1970年,撤销晋南地区,设立临汾地区,地区驻临汾县;将运城、新绛、绛县、稷山、万荣、永济、夏县、闻喜、平陆、垣曲、芮城、河津、临猗等13县划归运城地区;临汾地区辖临汾、霍县、汾西、洪洞、永和、大宁、隰县、蒲县、吉县、乡宁、安泽、翼城、浮山、曲沃、襄汾、石楼等16县。1971年,由临汾县析置临汾市,地区驻临汾市;恢复侯马市;临汾县迁驻龙祠,曲沃县迁驻原曲沃县城;由安泽、浮山2县部分地区设立古县;将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临汾地区辖2市、16县。1973年,临汾县迁驻刘村。1975年,临汾县迁驻临汾市,古县迁驻岳阳镇。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国函〔2000〕78号)批复:一、同意撤销临汾地区和县级临汾市,设立地级临汾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尧都区。二、临汾市设立尧都区,以原县级临汾市的行政区域为尧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鼓楼东大街。三、临汾市辖原临汾地区的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和新设立的尧都区。原临汾地区的县级侯马市和霍州市由省直辖。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临汾市常住总人口3950845人,其中,尧都区724403人,曲沃县222391人,翼城县303258人,襄汾县466163人,洪洞县693261人,古县84696人,安泽县76139人,浮山县121323人,吉县97096人,乡宁县216408人,大宁县56037人,隰县95895人,永和县61001人,蒲县98860人,汾西县133836人,侯马市225123人,霍州市27495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临汾市常住总人口4316610人,其中,尧都区944050人,曲沃县237033人,翼城县311471人,襄汾县442614人,洪洞县733420人,古县91798人,安泽县82012人,浮山县127831人,吉县106407人,乡宁县233167人,大宁县64501人,隰县103617人,永和县63649人,蒲县107339人,汾西县144791人,侯马市240005人,霍州市282905人。

  2015年末,临汾市常住人口443.57万人。共有20个街道、75个镇、76个乡(合计171个),191个居委会、2957个村委会(合计3148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