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临淄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东省 > 淄博市 > 临淄区
山东临淄:古车博物馆
山东临淄:临淄齐国故城
齐国故城城墙遗址
山东临淄:姜太公祠,位于临淄中心城区桓公路与遄台路交汇处东南部
山东临淄:丘穆公祠,位于临淄中心城区桓公路与遄台路交汇处东南部
山东临淄:管仲纪念馆
山东临淄:古车博物馆

临淄汉语拼音:Lín Zī;英语:Linzi District),中国山东省淄博市辖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曾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国都。是山东省中部的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市。位于淄博市东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8′-118°30′、北纬36°39′-36°37′。东邻青州市,南接淄川区、青州市,西连张店区桓台县,北靠博兴县广饶县。 面积663.68平方千米。 辖5个街道、7个镇。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临淄区常住人口为649160人。

临淄古称营丘,秦汉时作临菑。相传上古时期伏羲颛顼曾在这里活动。此后为爽鸠氏、蒲姑氏等部族的聚居地。公元前约1046年,周朝建立后,周武王把首席功臣太公望分封于此,建立了侯国齐国,定都营丘。六世齐胡公迁薄姑。七世齐献公迁回营丘,因其地临淄水,遂改名为临淄,此后临淄之名一直延用至今。齐国是有周一代东方第一大国,历史上极为繁荣。目前临淄齐国故城的城址尚存。城外还有埋葬齐国六位君主的田齐王陵等多处先秦墓葬。东周时的临淄人物阜盛,齐相国管仲著《管子》。孔子曾来此闻韶乐,孟子也曾为齐王担任客卿。庄子曾被齐湣王聘为相。战国时临淄设稷下学宫,以招徕诸子百家来此讲学辩论、著书立说,荀子即为稷下的祭酒之一。游学于此的还有驺衍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等,号为稷下学派。当时的临淄邻近渤海,因而兼具鱼盐之利,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各种冶铁、炼铜、铸钱、制陶、纺织的作坊遍布城市内外。

临淄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淄河自南而北贯穿于境内东部,自境内中部黄山之阴发源的乌河,流经境内西北部。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2℃,年平均降水量650~800毫米。 矿产资源有优质煤、铁、硫等20多种。 齐鲁石化公司座落境内。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个热电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胶济铁路横贯境东西,辛泰铁路始于临淄,辛河一级公路和济(南)青(岛)高速公路、309国道在临淄中部交会,王潍、张益、博临等国道、省道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城市道路长度192千米,公路通车里程598.9千米(2007年)。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 邮编:255400 代码:370305 区号:0533

行政区划

全区辖5个街道、7个镇:

  • 街道:闻韶街道、雪宫街道、辛店街道、稷下街道、齐陵街道
  • :齐都镇、皇城镇、敬仲镇、朱台镇、金岭镇、凤凰镇、金山镇

区政府驻稷下街道。

历史

  临淄历史悠久,上古为东夷文化的中心区域。早在8000年以前,临淄后李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后李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临淄淄河乌河两岸人烟稠密、生产发达,目前已发现齐陵薛家等12处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临淄开始出现规整的城邑,有了成体系的礼制,创造了发达的早期文明,目前临淄有桐林-田旺、董楮、于家庄等20处龙山文化遗址。

  据史载,夏代以前,临淄曾经为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地。爽鸠,是一种猎鹰,为东夷少昊鸟图腾部落联盟成员之一――爽鸠氏的图腾。爽鸠氏,在少昊鸟国里世代担任司寇,主管司法,负责缉捕盗贼。

  夏代,临淄为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地。季,兄弟间排行最小;荝,意思是乌鸦嘴。由此可知,季荝氏是以乌鸦为图腾的部族。

  商代初年,临淄为逢国属地。逢国的创始人是逢伯陵,为炎帝的裔孙,姓姜,名陵或伯陵,是殷商时代东夷、齐地姜姓氏族的首领,因建立逢国又称之为逢伯陵。逢国的地域,大致在今山东济南、淄博、潍坊一带。周文王的奶奶――太姜,是逢伯陵的后代,为商末逢国国君――逢公的姐妹或姑姑。姜太公与太姜同一家族,也是逢国人。商代末年,临淄为薄姑国属地。薄姑国为嬴姓,都治在博兴,地域在今博兴、桓台、临淄北部一带,商末打败逢国,在淄水流域建国。周成王三年(公元前1040年),被周公姜太公灭掉。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 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传齐丁公姜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齐乙公姜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齐癸公姜慈母(在位时间不详),至齐哀公姜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公元前867年,齐国邻国纪国的国君向当时的天子周夷王进了齐哀公的谗言,致使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杀。公元前866年,齐哀公的异母弟弟姜静被立为齐君,就是齐胡公(公元前866年—前859年)。因为营丘和纪国仅隔一条淄水,齐胡公害怕纪国国君故技重演加害自己,便匆忙把都城从营丘迁到了薄姑(今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北)。公元前859年,齐哀公的同母少弟姜山带领营丘人奔袭薄姑,杀了齐胡公,自立为齐君,称为齐献公(公元前859年—前50年)。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临淄自此作为地名传至现在。

  姜氏自太公开始,经西周春秋时期,治齐达六七百年,史称姜齐。姜齐国君除上段提到的7位,还有齐武公姜寿(公元前850年—前825年)、齐厉公姜无忌(公元前824年—前816年)、齐文公姜赤(公元前815年—前804年)、齐成公姜脱(或姜说)(公元前803年—前795年)、齐庄公姜购( 公元前794年—前731年)、齐僖公姜禄父(公元前730年—前698年)、齐襄公姜诸儿(公元前697年—前686年)、公孙无知(公元前686年)、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公子无诡(公元前643年)、齐孝公姜昭(公元前642年—前633年)、齐昭公姜潘(公元前632年—前613年)、公子舍(公元前613年)、齐懿公姜商人(公元前612年—前609年)、齐惠公姜元(公元前608年—前599年)、齐顷公姜无野(公元前598年—前582年)、齐灵公姜环(公元前581年—前554年)、齐庄公姜光(公元前553年—前548年)、齐景公姜杵臼(公元前547年—前490年)、晏孺子姜荼( 公元前489年)、齐悼公姜阳生(公元前488年—前485年)、齐简公姜壬(公元前484年—前481年)、齐平公姜骜(公元前480年—前456年)、齐宣公姜积 (公元前455年—前405年)、齐康公姜贷(公元前404年—前379年)等25位,共计32位国君。 春秋时期,今区境内有棘邑(今桐林、田旺)、酅邑(今皇城)、渠丘邑(或葵丘,今南高阳)、袁娄邑(今孙娄)。

  公元前386年,齐相田和迁康公于东海,夺权自立,国号仍为齐,仍都临淄。历经齐太公田和(公元前386年—前384年)、齐侯田剡(公元前383年—前375年)、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4年—前357年)、齐威王田因齐(公元前356年—前320年)、齐宣王田辟彊( 公元前319年—前301年)、齐湣王田地(公元前300年—前284年)、齐襄王田法章(公元前283年—前265年)、齐王田建 (公元前264年—前221年) 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攻齐,临淄陷落,属燕国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齐襄王田法章返都临淄。战国时期,区境内有画邑(棘邑改名,今桐林、田旺)、安平邑(酅邑改名,今皇城)、秦周邑(位于临淄西,具体位置不详)、袁娄邑(今孙娄)。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设临淄县。属齐郡,郡、县治所均在临淄。区境东部属齐郡东安平县(县治在今皇城)。

  秦汉之间(公元前209年—前203年),先后有8人以临淄为都,称齐王。分别是田儋(公元前209年)、田假(齐王田建的弟弟,公元前208年)、田市(田儋之子,公元前208年)、田都(公元前206年,项羽所立)、田荣(田儋之弟,公元前206年)、田广(田荣之子,公元前205年)、田横(田儋之弟,公元前203年)、韩信(公元前203年,刘邦所封)。

  西汉时期,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即齐悼惠王。公元前201年—前189年在位),历齐哀王刘襄(公元前188年—前179年)、齐文王刘则(公元前179年—前164年)、齐孝王刘将闾(公元前164年—前154年)、齐懿王刘寿(公元前154年—前131年)、齐厉王刘次景(或刘次昌)(公元前131年—前127年)6世。临淄为齐国王都、临淄县治所在地。公元前127-前117年,临淄为齐郡郡治、临淄县治所在地。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封次子刘闳为齐王,临淄复为齐国王都、县治所。公元前110年――公元8年,临淄复为齐郡郡治、临淄县治所在地。西汉时期,区境分属临淄县、东安平县(先属齐郡,后属菑川国)、西安县(县治在今南高阳)、昌国县(县治在今张店沣水镇昌城村)。

  新朝王莽时期(9年—25年),9年,王莽改临淄县为齐陵县,属青州济南郡。临淄为济南郡郡治、齐陵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齐陵县、东安平县(属菑川国)、东宁县(西安县改名,今南高阳)。

  东汉时期(25年—220年),光武帝刘秀封侄子刘章为齐王,临淄为齐国王都。历齐哀王刘章(35年—46年)、齐炀王刘石(46年—70年)、齐王刘晃(71年—87年)、齐惠王刘无忌(90年—142年)、齐顷王刘喜(142年—147年)、齐王刘承(147年-206年)6世,后被曹操除国。东汉时期,临淄还是青州州治、临淄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东安平县(属北海国)、西安县。

  三国时期(220-265年),临淄为魏国青州州治、齐郡郡治、临淄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东安平县、西安县、新汶县(240年设,县域在今临淄西部)。

  西晋时期(265-311年),临淄为西晋齐国王都、青州州治(311年后迁广固,今青州尧王山东南)、齐郡郡治、临淄县治(311年后迁广固)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东安平县、西安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临淄为齐郡郡治所在地。其中311年—323年属前赵;323年—350年属后赵;350年—355年属东晋(齐公段龛);355年—370年属前燕;370年—383年属前秦;383年—399年属东晋。以上各朝青州州治、临淄县治均在广固。399年—410年,临淄为南燕国燕都尹所辖附郭首邑。410年—420年。临淄属东晋,仍为齐郡治所,青州州治、临淄县治在东阳(今青州市北关)。

  南北朝时期(420—581年),临淄为齐郡郡治所在地。其中420—469年属南朝宋;区境分属临淄县(县治在青州市北关)、高阳县(属侨置冀州高阳郡,县治在今南高阳)、广川县(属侨置冀州广川郡,县域在今临淄东南部)、重合县(属侨置冀州渤海郡,县域在今临淄北部)、鄃县(属侨置冀州清河郡,县域在今临淄西南部大武、金岭一带)、安次县(属侨置冀州清河郡,县域在今临淄西部,今稷下街道安次村一带)。469—534年属北魏;534—550年属东魏;550—556年属北齐。556年,北齐撤临淄县,至577年,临淄区境分属北齐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东阳)、高阳县和贝丘县(县治在今淄川)。577—581年,属北周,区境仍分属上述三县。

  隋朝时期(581—617年),581—596年,区境属隋青州益都县、高阳县和贝丘县。596年,重设临淄县,至607年,区境分属隋青州临淄县、高阳县、时水县和淄州淄川县。607年,高阳县、时水县并入临淄县,属北海郡。淄川县属齐郡。

  唐朝时期(618—907年),临淄为唐河南道青州北海郡临淄县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时水县(618年置,625年并入临淄)、安平县(618年置,625年并入博昌)、博昌县、淄川县(属淄州淄川郡)。

  五代时期(907-960年),临淄为青州北海郡临淄县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博昌县、淄川县。

  北宋时期(960—1127年),临淄为青州北海郡临淄县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淄川县。

  金朝时期(1127—1234年),临淄为山东东路益都府临淄县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淄川县。

  元朝时期(1234—1368年),临淄属益都路。1266年-1278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1278年,临淄县复置,区境分属临淄县、益都县。

  明朝时期(1368—1644年),临淄为明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临淄县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益都县。

  清朝时期(1644—1911年),临淄为明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临淄县县治所在地,区境分属临淄县、益都县。

  民国时期(1911—1949年),临淄县1911—1927年属山东省胶东道;1927—1937年直属山东省管辖。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清河专区。抗日战争时期,区境内曾存在过党领导的长(山)、桓(台)、临(淄)、益(都)四边县(1938年10月-1941年3月)和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1939年10月-1940年4月;1942年-1945年8月)。1948年3月临淄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辖城关、淄东、牛山、高阳、苇河、龙池、路山7个区。1950年9月,区以数字命名:城关改称一区,淄东改称二区,牛山改称三区,高阳改称四区,苇河为五区,龙池为六区,路山为七区,辖70个乡,368个自然村。1955年11月,区又以地名命名:一区改称古城区,二区改称五路区,三区改称孙娄区,四区改称高阳区,五区改称苇河区,六区改称龙池区,七区改称路山区。

  1956年6月,撤销龙池区建制,将该所辖的丁望、齐陵、孝陵、朱家4个乡并入五路区;徐姚乡划给古城区,淄河乡划给孙娄区。乡划辙销了16个乡的建制:古城区撤销了葛家、石桥、土桥、耿王4个乡;五路区撤销了张石、北羊、六端3个乡;孙类区撤销了相单乡;高阳区撤销了大柳、薛家2个乡;苇河区撤销了河沟、兴河、刘地3个乡;路山区撤销了寇家、三齐2个乡。全县辖6个区、53个乡、2个镇。

  1957年1月,县委在五路区搞并乡试点,2月,将该区所辖的宋家、丁望、孝陵、齐陵4个乡合并成孝陵乡,为县直辖乡,乡址在高家孝陵,辖29个村。1958年2月,撤销了6个区、53个乡(含已撤销的宋家等4个乡)、2个镇的建制,设立12个乡(含已成立的孝陵乡)、2个镇:撤销古城区,设立城关镇、梧台乡;撤销五路区,设立皇城乡、石羊乡;撤销孙娄区,设立辛店镇、氵时源乡、淄河乡;撤销高阳区,设立高阳乡、朱台乡;撤销苇河区,设立苇河乡、敬仲乡;撤销路山区,设立愚公乡、金召乡。将原古城区的徐姚乡辖8个村划归辛店镇;原路山区的安合乡辖7个村划归梧台乡。

  1958年9月,撤销原12个乡2个镇建制,设立7个公社,下设81个生产大队,654个生产队。即:撤销城关镇、梧台乡,设立古城公社;撤销辛店镇、氵时源乡,设立辛店公社;撤销孝陵乡、淄河乡,设立齐陵公社;撤销皇城乡、石羊乡,设立皇城公社;撤销苇河乡、敬仲乡,设立敬仲公社;撤销朱台乡、高阳乡,设立淮阳公社;撤销愚公乡、金召乡,设立路山公社。同时将部分村的隶属关系进行了调整:原城关的耿王庄划归辛店公社;原敬仲的东古城、西古城、田家、河崖头4个村划归古城公社;原梧台乡的南伯王庄、北曹2个村划给敬仲公社。

  1962年1月,古城公社改称城关公社,齐陵公社社址由杨家齐陵徙淄河店。1964年4月,将城关公社西北部25个村划出,成立梧台公社。并将敬仲公社南部的北曹、南伯、刘地、史家、王青屯、林家店子等6个村及淮阳公社的北王村划归梧台公社。梧台公社社址设温家岸,辖32个村。1965年10月,将辛店站及附近的单家庄、桑家坡、杨家坡、东王、西王、合顺店等7个村从辛店公社划出,成立辛店公社,社址驻辛店,原辛店公社改称孙娄公社,社址徙孙娄店,辖54个村。

  1970年1月,临淄县划归淄博市,改称临淄区。同时,把张店区的大武公社(辖10个村)、金岭公社(辖4个村)、淄川区的边河公社(辖30个村)、王寨公社(辖10个村)、南仇公社(辖3个村)划归临淄区。全区共14个公社,423个村,441个生产大队,1992个生产队,总面积667.58平方千米。

  1970年3月,孙娄公社所属辛店站以南的山王庄、安乐店、寨子、辛店街、仉行、渠村、安里、朱家庄、王朱9个村,划归辛店公社。大武公社原有10个村。后将该社的官庄、柳行2个村划归张店区的湖田公社。同时,将孙娄公社所辖胶济铁路以南的高家、孙家、曹家、陈家4个村划归大武公社。大武公社辖12个村,孙娄公社辖41个村。同年9月,南仇公社更名胜利公社。

  1980年10月,省、市批准,将皇城公社分为两个公社。南部仍名皇城公社,社址在皇城营,辖26个村;北部名北羊公社,社址在北羊村,辖24个村。撤销淮阳公社建制,分为两个公社:东部为朱台公社,社址在朱台村,辖24个村;西部为高阳公社,社址在北高阳村,辖20个村。孙娄公社所辖的石家毛托、赵家毛托、于家店、矮槐树4个村划归大武公社。

  1981年12月,报请市政府批准,在辛店设立临淄区辛店街道办事处,辖7个居民委员会,城镇人口有4004户,19406人。在齐鲁石化公司工区设立临淄区南仇街道办事处(街道居委会行政机构未设立),辖城镇人口7279户,37898人。

  1983年底,全区计有城关辛店、齐陵、皇城、北羊、敬仲、朱台、高阳、路山、梧台、孙娄、金岭、大武、王寨、边河、南仇16个公社以及辛店街道办事处),下辖8个街道居委会(属辛店街道办事处)、434个生产大队。

  1984年4月,政社分开,设立乡政权。全区设立辛店、皇城、北羊、朱台、高阳、路山、召口、梧台、孙娄、永流、大武、王寨、边河13个乡,齐都、齐陵、敬仲、金岭、南仇5个镇及辛店街道办事处。同年12月,辛店街道办事处并入辛店乡,改称辛店镇。至1985年,全区共有12个乡、6个镇、432个行政村(自然村420个),12个居民委员会。

  1990年8月8日,撤销朱台乡,以原朱台乡的行政区域设立朱台镇。1991年1月14日,撤销大武乡,设立大武镇(1991年3月实施)。1991年4月11日,撤销孙娄乡,设立孙娄镇。1992年12月12日,撤销皇城乡,设立皇城镇。1994年6月7日,撤销梧台乡,设立梧台镇。1996年1月11日,撤销高阳乡、路山乡,设立高阳镇、路山镇(鲁政函民字[1996]7号)。

  1996年,临淄区面积667.6平方千米,人口56.1万。辖5乡13镇:辛店镇、齐都镇、齐陵镇、皇城镇、敬仲镇、朱台镇、高阳镇、路山镇、梧台镇、孙娄镇、金岭回族镇、大武镇、南仇镇、北羊乡、召口乡、永流乡、王寨乡、边河乡。区政府驻辛店镇。

  1997年1月10日,撤销北洋乡,设立北洋镇(鲁政函民字[1997]4号)(1997年2月实施)。1997年5月19日,撤销辛店镇,设立辛店、闻韶、雪宫三个街道办事处(鲁政函民字[1997]22号);撤销南仇镇、王寨乡,合并设立南王镇(鲁政函民字[1997]23号)。5月29日,临淄区正式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撤销辛店镇,在原辛店镇和永流乡、孙娄镇部分辖区成立辛店、闻韶、雪宫三个街道办事处;永流乡、孙娄镇划出部分村后,仍为永流乡、孙娄镇;撤销南仇镇、王寨乡,两乡镇原辖区合并设立南王镇。辛店街道面积25.7平方千米,辖10个自然村,8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闻韶街道面积5.9平方千米,辖12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雪宫街道面积5.2平方千米,辖10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

  1998年12月23日,撤销永流乡,设立永流镇(鲁政函民字[1998]40号)(1999年1月正式实施)。1998年底辖3个街道、14个镇、2个乡,49个居委会、424个村委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临淄区总人口607189人,其中:闻韶街道59939人,雪宫街道36236人,辛店街道44156人,齐都镇44188人,齐陵镇31029人,孙娄镇26435人,永流镇18837人,皇城镇28915人,北羊镇24454人,敬仲镇34043人,朱台镇29192人,高阳镇21534人,路山镇24492人,梧台镇24300人,金岭镇14259人,大武镇18322人,南王镇72341人,召口乡24627人,边河乡29890人。

  2000年底,临淄区辖3个街道、14个镇、2个乡,62个居委会、413个村委会。

  2001年3月,经省、市批准,辛店街道和大武镇合并,成立辛店街道,办事处驻原辛店镇原址,面积48.7平方千米,辖32个自然村,20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孙娄镇和永流镇合并,成立稷下街道,办事处设在孙娄镇原址,面积36.8平方千米,辖36个自然村,3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皇城镇和北羊镇合并,成立皇城镇,面积87.9平方千米,辖52个自然村,50个村委会;朱台镇和高阳镇合并,成立朱台镇,面积77.2平方千米,辖44个自然村,57个村委会。2001年底,全区总面积668平方千米。辖15个乡(镇、办事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8.8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41万人。

  2002年底,全区总面积668平方千米。辖4个街道、9个镇、2个乡,46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8.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58万人;少数民族10955人。

  2003年9月27日,撤销齐陵镇,以原齐陵镇的行政区域设立齐陵街道办事处。2003年12月1日,撤销路山镇、召口乡,以原路山镇和召口乡的行政区域设立凤凰镇,镇人民政府驻原路山镇人民政府驻地。12月5日正式挂牌。临淄区辖5个街道、8个镇、1个乡:闻韶街道、雪宫街道、稷下街道、辛店街道、齐陵街道、南王镇、金岭镇、敬仲镇、皇城镇、梧台镇、齐都镇、朱台镇、凤凰镇、边河乡。

  2003年底,全区总面积668平方千米。辖14个乡(镇、办事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9.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8万人。有少数民族17个,1.06万人。

  2007年底,全区总面积668(一说663.7)平方千米。辖8个镇、1个乡、5个街道,414个行政村、55个社区。总人口6031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12万人;汉族591760人,少数民族1.12万人,其中回族9084人,蒙古族1133人,满族969人。

  2010年,撤销边河乡,设立边河镇;同年11月,撤销梧台镇并入凤凰镇,撤销边河镇并入南王镇。

  2011年,南王镇更名为金山镇。调整后,全区辖5个街道、7个镇:闻韶街道、雪宫街道、辛店街道、稷下街道、齐陵街道、齐都镇、皇城镇、敬仲镇、朱台镇、金岭镇、凤凰镇、金山镇。区政府驻稷下街道。

地理

  淄博市临淄区地处鲁中丘陵与鲁北平原交接地带,位于淄博市东北部,北纬36°37′51″~37°00′30″,东经118°06′27″~118°29′30″,东临青州市,西接张店区与桓台县,南与淄川区、青州市相邻,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胶济铁路、青银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全区总面积663.68平方千米。

地质

  地处鲁西隆起的北部边缘,茌平至淄博凹陷带的东端,全区经历了前震旦纪的地槽阶段,古生代的地台阶段,中生代的活化阶段和新生代的新构造阶段,为金岭背斜和湖田向斜构造。特征是在古老的结晶基地之上有较新的沉积岩覆盖,为双层结构型,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岩浆岩分布面广,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主要有金岭杂岩体及火山岩。

地形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并向东北倾斜。最大海拔高度420米,最低海拔高度31米。由南向北逐渐变缓,依次分布着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微斜平地、浅平凹地等地貌单元。淄河自南而北贯穿于境内东部,发源于中南部黄山之阴的乌河,流经境内西北部。全区低山丘陵和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7.9%和72.1%。

气候

  全区年平均气温13.5℃,较去年偏高0.2℃,较常年偏高0.2℃。年极端最高气温38.1℃,出现在7月3日,较去年偏高1.0℃。年极端最低气温-16.6℃,出现在12月24日,较去年偏低2.2℃。全年降水量459.1毫米 ,较常年偏少151.1毫米。全年日降水量≥0.1毫米的日数有73天,较去年偏少6天。出现暴雨日数1次。全年日最大降水量78.1毫米,出现在7月5日。全年日照时数2285.5小时,较常年偏少104.3小时。年内无明显的连阴雨天气。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最小相对湿度为7%,出现在2月7日。年蒸发量1391.8毫米。 全年无霜期为194天。初霜日为10月17日,终霜日为4月5日。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663.68平方千米。 其中,农业用地4.54亿平方米,建设用地1.71亿平方米,未利用土地3878.9万平方米。在农业用地中, 耕地面积3.58亿平方米,林地面积 3759.84万平方米,园地面积1844.79万平方米,其他农用地3930.01万平方米。在总土地面积中,山丘、平原、荒滩、水面各占2.87%、94.33%、1.97%、0.83%。

水资源

  境内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尚有少量地表水及引用部分黄河水。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 是年,全区平均降水量532.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3.5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补给量1.25亿立方米。当年实际开采地下水量2.13亿立方米,引用黄河水0.37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全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矿产11种,已查明8种,主要有石灰石、河沙、铁、铜、钴、铝土矿、黏土、煤、高岭土、矿泉水等,已开发利用4种。 在已查明储量的矿产中,主要有煤、铁、铜、钴、铝土矿等矿藏和稀有金属。一些矿种储量大、分布广、品位高,在全市占有重要位置,煤、铁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市的81.27%,铁保有储量占全市的62.26%,水泥用灰岩、高岭土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市的24.38%和75.63%。

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共有446科1996种。其中,植物139科959种,动物307科1037种。 在生物资源中,极具价值的种类有农作物品种266种,食用菌16种,木本植物113种,药材植物270种,饲草植物(人工栽培)10种,水生植物92种,畜禽84种,野生动物151种。另外,病虫及天敌资源672种。

文化

临淄八景诗

临淄自然人文景观最著名的是八景,有明代流传至今的八景诗:

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阴夏日浓。
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濛濛。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
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

目前,该诗已列入临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剪纸:临淄八景

齐韶

  齐《韶》,是周代齐国的大型宫廷乐舞。它来源于舜《韶》,脱胎于周《韶》,在齐国盛行800年之久,是周代齐国最典型的雅乐代表作,也是最能代表齐文化特色的地域音乐。姜太公封齐建国,将周《韶》带入齐国。因奉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文化宽容政策,东夷俗乐开始融入周《韶》,形成了崭新的齐《韶》;桓公时期,管仲的音乐思想使齐《韶》兼容并包,礼、俗进一步融合,内容更贴近齐国实际;景公时期,齐《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逐渐走向完善;战国田齐时期,田齐君主这些舜的子孙更加尊崇韶乐,进一步增添了新的内容,扩大了演出范围,把《韶》乐的艺术水准提高到了最高的境界。

蹴鞠

  中国古代的蹴鞠(蹋鞠)运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文献典籍为《战国策》和司马迁的《史记》。 据《战国策·齐策》载:苏秦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史记·苏秦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城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蹹鞠者”为乐。由此可知,距今二千三百年前,战国时期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在齐国都城­——临淄,蹴鞠运动广泛开展,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赛制、规模和群众基础,已初步形成一种运动项目。由此可知,世界足球运动起源于临淄。

八仙戏:《寻经》1982年剧照
鹧鸪戏
踩寸子:跑驴表演

八仙戏

  八仙戏,山东省淄博临淄独有的古稀剧种,也是目前全国范围内较为古老和稀有的戏种。明末清初开始在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村一带流传,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八仙戏的伴奏乐器极为独特,是用笛子、笙箫和唢呐等吹奏乐器,婉转悠扬,舒缓大气,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渊源传说不一。从剧目上及音乐上溯源,八仙戏与“道情”“渔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是在流传中受到了柳子戏和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而发展形成的新剧种。

鹧鸪戏

  鹧鸪戏,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民间稀有剧种,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0年4月20日,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鹧鸪戏的起源地——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的上河村召开。2006年12月,鹧鸪戏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踩寸子

  踩寸子,是一项流传了1000多年的民间舞蹈项目。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张家庄的踩寸子舞蹈艺术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寸子”是一种比高跷矮的木制道具,演员踩在上面表演。寸子的底部套上尖尖的绣花小鞋,表演者长长的裤腿盖住寸子的木柱,精致玲珑的花鞋随着表演者的扭动若隐若现,十分风趣俏皮。

孟姜女传说

  孟姜女传说,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06年,被淄博市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孟姜女的原型,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杞梁妻;孟姜女哭夫故事的源头在临淄。

临淄花边

  临淄花边,是将棉线缠绕在小木头槌的一头,另一头用一串琉璃珠子来稳定和绞线,用铜大头针分别将线的起头固定在图纸上,将棒槌交替翻动,使线线绞合,构成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故称“棒槌花边”。临淄花边为传统手工编织而成,主要有台布、餐套、床罩、被套、窗帘、琴罩、沙发靠垫等上千个规格几千个品种。

文物

山东临淄:后李遗址
山东临淄:桐林(田旺)遗址
山东临淄:临淄齐国故城
  • 后李遗址 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庄村西北约500米处,在淄河东岸一片呈半岛状外凸的二级台地上。
  • 桐林遗址 位于临淄区凤凰镇田旺村和朱台镇桐林村之间的台地上
  • 临淄齐国故城 自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立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
  • 田齐王陵 位于齐国故城南7.5千米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主要在临淄区齐陵街道境内。陵墓包括二王冢、四王冢以及附近的几十座小墓冢,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
  • 西天寺造像 又名无量寿佛,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是华东地区最大、最完整、可移动的单体石佛造像。为北魏时期遗物。
  • 稷下学宫 始建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因其近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而得名。是战国时代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 高阳城 位于齐国故城西北16公里,即今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西200米处。城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65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约为48.75万平方米。
  • 营丘城 临淄初名为营丘,古属营州。营州以赢、盈而得名。营丘则以营州而得名。
  • 临淄城 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始建年代极早,在商代以前就称作齐邑,后来又名营丘。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姜山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从此,“临淄”之名传称到现在,共2800余年历史。
  • 安平城 俗称石槽城,位于齐国故城以东3公里处,今临淄区皇城镇皇城营村、石槽村、张家庄一带。
  • 遄台 又叫歇马台、戏马台。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小王村南约一公里的地方,是一夯筑台基。台高5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
  • 雪宫 因近齐国故城大城东北门——雪门而得名,是齐都临淄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梧台 位于齐国故城西北10公里处(今临淄区凤凰镇西梧村北),是齐国宫台遗址中最雄伟的一座。状如山丘,现高18米,周长220米,占地16亩。台东有康浪河,自南向北流去。河边,是宋国人得燕石的地方;台南是源于齐故城西南门的系水。
  • 酅台 位于今临淄区皇城镇石槽村中。因处在春秋时期纪国酅城(安平城的前身)内,故名酅台。相传到战国时,为看管粮仓之台,故又名“望粮台”。现台基呈椭圆形,高12米,直径15米左右,像一个高大的锥体,倒立在民居间。
  • 三士冢 位于临淄区临淄故城南门外大道东,今齐都镇南关村东南的农田中,相传是春秋时期齐国三勇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之墓,一基三坟,墓封土高12米,面积8988平方米。
  • 管仲墓 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西村,今管仲纪念馆院内。南依牛山,北望胶济铁路,东、西侧临沟壑。墓封土高约13米,呈圆顶形,四周平缓,面积3359.9平方米。
  • 姜太公衣冠冢 位于临淄区闻韶街道张家社区南,遄台路与桓公路交叉口东南侧姜太公祠院内,封土高约9米,呈圆顶形,面积约为3417平方米。1992年,依托此墓,建设了封神宫和姜太公祠,将其圈于院中,同时进行了培土和绿化,四周修筑了转台,并立碑于墓北侧。
  • 高徯墓 位于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相传是齐国上卿高傒的墓,墓高7米,南北长约39米,东西宽约45米,墓顶平坦。敬仲镇和白兔丘村,就是为纪念高傒而命名的。
  • 黔敖墓 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刘家营村西,前李村东约60米处有一古墓,相传为黔敖墓。墓高12米,周长60米。墓为土墓,西坡陡峭。
  • 杞梁墓 位于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约600米处,其封土于1967年因整地夷平,但遗址尚存。
  • 公冶长墓 在乌河西岸,济青公路北侧的凤凰镇小张王村南约100米处,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60米。
  • 黔娄墓 位于临淄区凤凰镇北金召村东南约100米处。封土已平,但遗址尚存。
  • 王蠋墓 位于临淄区凤凰镇东召口村南60米处,墓高4.5米,直径15米。现保存基本完好,墓前原有碑碣两方:一为古碑;一为民国初年所立,今俱损毁。今有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王蠋墓”石碑一方。
  • 晏婴冢 位于临淄区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墓高11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3米。
  • 田穰苴墓 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尹家村南250米处。墓高约10米,南北长25米,东西长约38米。
  • 田单墓 位于临淄区安平城中,今皇城镇皇城营村东南约700米,石槽村西约500米处。墓高约7米,南北长约26米,东西长约25米。因农民种田,劈为方形。
  • 蒯通墓 位于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村东约500米处,南北32米,东西40米,高9米,封土保存完整。
  • 终军墓 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梁家终村以东约400米处。墓高约9米,周长约60米。南近稷山,东依牛山,墓上苍松翠柏。
  • 孔融墓 位于临淄区稷下街道范家村北半里许,济青公路北侧,墓高约12米,南北长约13米,东西长约18米。墓壁削为陡峭,已失其原貌。
  • 窝托西汉齐王墓 位于临淄区辛店街道窝托村南,北近民宅约24米。原称淳于髡墓,群众惯以“窝托冢”“驸马冢”“相公冢”称之。并认为墓主是齐上大夫稷下先生淳于髡。后来省考古所认定,这是一座西汉齐王墓。
  • 金岭东汉齐王墓 位于临淄区金岭镇以南的齐鲁乙烯厂区内。

临淄特产

  • 临淄王牌马扎 “马扎”俗名撑板凳,2600多年前发源于齐国故都――临淄,以其工艺独特、外形美观、坚固耐用、携带方便而著称。“王牌马扎”总结前人经验,以优质红木、檀木、枣木红芯、楷桑木等原料精工制作而成。
  • 临淄花边 系临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巧,为中国同类工艺品之冠,素有“抽纱之王”的美称。临淄花边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梭子长条小花边;棒棰长条花边和青州府花边大套。
  • 兰杆棒槌 临淄花边的制作工具中,有一种木制的“柁子”,当地俗称“兰杆棒槌”。此物品小巧精致,多种材料可制,以红心枣树为最佳。长约10厘米,为棒槌形,一头粗、一头细,粗头的末端有眼,用来拴玻璃珠,细头的末端有两圈突起的楞,用来缠线。
  • 扎花 南王镇南仇东村的手工扎花作品,主要有牡丹、梅花、菊花、桃花、杏花、槐花等十几种,配上天然树根和树枝,几可乱真。扎花的根枝造型优美奇特,花朵错落有致。工艺大体可以分为做根枝,做花叶和做土装盆三大部分。
  • 泥塑 俗称“彩塑”、“泥玩”。临淄区的泥塑玩具分为用嘴吹的和把玩的两系列,表面大多彩绘。制作泥塑玩具的主要原料是泥土、水胶、浆糊、颜料、秫桔等。各种泥塑玩具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主要步骤是:选土、和泥、捶打、扎制、粘合、涂色。
  • 蹴鞠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的意思,又被叫做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鞠”,以“韦”为之,实以毛发,蹴踏为乐。“韦”是熟牛皮,鞠是用熟牛皮做成的,再填充毛发,缝成圆的球来踢它作为游戏。
  • 临淄黑陶 制作大多以齐地出土的青铜器为主要仿制对象,保持了黑陶“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磬”的本色,有尊、爵、鼎、敦、鬲等多个品种。制作时,选用上好的黄河细泥,去除杂质,加入特制的成分,泡制一个月以上,然后根据器物的需要进行捏制或注浆成型,需要进行手工捏制的,要捶打揉按20分钟以上,成型以后,用手工进行磨光,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磨光以后,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雕刻,有的作品需要镂空雕刻,雕刻完毕,经阴干后放入窑中,在900度的高温下烧制12个小时,通过特殊的烧制,使黑烟渗入器物中形成黑色,最后用自制的、仿青铜器锈迹的颜料涂在表面。
  • 王青苇席 王青一带编织苇席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王青村位于齐故城北郭,这一带水系众多,系水、渑水、画水、康浪河纵横交错,是盛产水稻、蒲草、芦苇的鱼米之乡。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人们不仅开始利用蒲草、芦苇编织苇席和草鞋,而且苇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自明朝弘治年间王青立庄后,百姓利用本地盛产优质芦苇的有利条件,继承了这一带的编制传统,开始以编织苇席谋生,并不断改进原来的编织工艺,提高了编织苇席中的技术含量。王青席不仅具有美观、耐用、舒适的特点,而且种类繁多。有床席、炕席、围席、凉席、枕席等十几种,编织苇席成为王青人谋生的主要手段。
  • 砖雕 临淄区的砖雕艺术,融合了古代齐国制陶、建筑、雕刻艺术的精华。砖雕的材料,一般是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凿出深浅,确定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轮廓精心刻划,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逐渐凸现出来。从形式上讲,砖雕分两种,即坯雕和硬雕。从手法上讲,分为四种:即园雕、浮雕、平雕和镂雕。
  • 南王根雕 南王镇制作根雕的主要工具是常见的凿、锯、刀、磨光机等,主要工序是选材、去皮、整形、雕刻、磨光、上蜡等。
  • 鸢鹰啄蝶风筝 鸢鹰啄蝶作为风筝制作的传统技艺,代表了当地风筝的高超技艺。此项工艺在敬仲镇东柳村和朱台镇香坊村都有传承。据考证,敬仲镇东柳村王本富的祖辈在清朝初期便有此技艺,至今已经传承了5代;朱台镇香坊村周荣吉也会制作鸢鹰捉蝶风筝。
  • 临淄锡器 是驰誉山东的民间传统手工业之一。明代为萌芽时期,清代为发展时期,清末至民国初期是兴盛时期,制作队伍和工艺都达到顶峰。随着陶瓷、铝、铁工业的兴起,瓷、铝器皿大量顶替了锡制物品,该工艺便逐渐衰退,到20世纪90年代,只有梧台镇、皇城镇等少数艺人从事锡器制作,此技艺濒临失传。
  • 坠琴 是山东吕剧、河南琴书乐队中的主奏乐器,也叫主弦,还用于某些曲艺音乐、歌舞音乐以及其他地方戏曲音乐中。南王镇南仇村的华艺坠琴制作工艺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传承了4代以上。华艺坠琴的结构主要分为琴杆、琴轴、弓子、琴筒和琴头5大部分。其中,琴杆又叫担子,琴轴也叫琴指。弓子分为弓杆和弓毛两部分,弓杆用竹子做成,弓毛用马尾做成。琴筒又分为琴皮、琴码、琴托三部分,琴皮用蟒皮或薄桐木片制成,琴码和琴托多用乌木、红木制成。
  • 赵氏烧鸡 临淄的一种地方名吃,颜色金黄、香味扑鼻、肥而不腻,在1998年在全市鲁菜精品大展中获特等奖。
  • 金岭清真酱牛肉 是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加工而成的。从元末明初开始,迁居到临淄区金岭镇的穆斯林就开始从事牛肉加工,不仅经营鲜肉,还煮“热锅”,即:熟牛肉。制作酱牛肉分选料、浸泡、焖煮、和入味四个主要步骤。原来是选用鲁中黄牛肉,现在主要选用上好的牛腱子肉或少量的肋扇肉,放在清水中浸泡2个小时以上,除去牛肉中的血水和杂质,洗干净以后放在锅中加酱油、花椒、八角、橘皮、砂仁等佐料焖煮。先用急火煮开锅,然后用小火焖半小时,接下来再用大火煮开,然后再用小火焖煮半小时,如此三煮三焖,焖煮过程中不盖锅盖,靠牛肉本身析出的油浮在上面保温。牛肉煮好以后,捞出来放在老汤中再焖袍2个小时以上,使煮熟的牛肉充分入味,最后才能出售。制作的关键在于焖煮的火候,火候过了则牛肉易碎、不成块;火候不够则牛肉不嫩、难以咀嚼。
  • 金岭烧饼 临淄区金岭回族镇的烧饼是一种独特的地方名吃。以前作为一种解馋或赠送亲友的点心,现在已是当地人的早餐主食。金岭烧饼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原料有面粉、引子、芝麻、水、食盐等,分为和面、制作和烤制三大工序,从和面到烤制完成基本采用手工。和面时用传统的引子进行发酵,面发酵好以后,按要求在案板上分成小块,团成面团,用手一边蘸水一边按压,做成薄饼,然后在盛放芝麻的盘子里按一下,使薄饼的一面均匀地沾上芝麻,将有芝麻的一面朝下,用长把的草制工具伸到烤炉中,贴到鉄板的上面,一分钟左右取下,烧饼就烤好了。
  • 金岭清真蜜食 蜜食又叫“马蹄酥”“透蜜”,是有名的清真食品,有100多年的制作历史。制作清真蜜食的原料有面粉、香油、水、饴糖、花生油等。
  • 田旺粽子 田旺村位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桐林(田旺)遗址附近,紧靠乌河。乌河芦苇有一股特别的清香,苇叶大而长、厚而韧,是包粽子的好材料。附近村庄的村民在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都用乌河的苇叶包粽子,其中田旺村的粽子以糯米、红枣、花生等为主料,味道清香甘甜,最为有名。
  • 欢喜团子 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将糯米蒸熟,凉后弄散,炒至膨松,蘸取糖稀,制成大小不同的球状。按照单串、双穗、小挂角、大挂角等形式穿挂起来。
  • 周氏香油 制作采用物理方法,即水带法,将研磨成糊状的芝麻加水,使物质颗粒吸收水分,将油脂析出。具体分为选料、炒制、过筛、磨制等工序。
  • 香面子 是制作木香的原料,制作香面子就是将木头磨成面子,这项工艺一直是凤凰镇乌河沿岸王桥、东齐等十几个村庄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附近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凤凰香面子制作有150多年的历史。制作香面子的原料主要是榆木、柳木、杨木、香椿木以及其他杂木,工具主要是锯子、斧头和石磨,石磨是建筑在乌河上的水磨。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齐家庄等村又有人制作,但是随着乌河的断流,从事此项技艺的人已经很少。

旅游

  • 齐国历史博物馆 座落于齐国故城宫城遗址内,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境内,展示300多件珍贵文物。始建于1985年,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30平方米。国家4A级旅游景点、国家重点博物馆和国家二级博物馆。
  • 姜太公祠丘穆公祠 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心城区桓公路与遄台路交汇处东南部,1993年建成,是一处完全按照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布局,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的庄重肃穆的古建筑群。大门入口处是题为“天齐至尊”的四柱七楼清式木质牌坊,再进是题为“丘穆公祠”的四柱三楼白花岗岩冲天牌坊;正面方柱上刻有篆书楹联:“太公穆公祖德昭百代,华域外域宗胤遍五洲”;向内刻有行书“祖有渭水源流远,宗始营丘世泽长”。
  • 管仲纪念馆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村西南。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座南面北,依山势而建,规划面积300亩,采用中轴不规则对称与园林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分为馆区和园区两部分。
  • 东周墓殉马馆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东北部,齐都镇河崖头村西,是一处仿古建筑群。始建于1982年,馆内是坐北向南的长方形主体建筑,其内为东周墓殉马坑。
  •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坐落在临淄区齐陵街道境内后李文化遗址上,国家4A旅游景区。北靠齐国故城,南与田齐王陵相望,西临淄水,东近安平故城,济青高速公路横贯其间。是一家系统、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博物馆。
  • 临淄足球博物馆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座落于临淄中心城区,2005年9月12日正式揭牌开馆。面积2500平方米,由古代足球和现代足球两大部分共10个展览单元构成,陈列了古今中外150多件珍贵文物和300多幅历史图片,复原场景20多个,系统展示了2400多年以来足球的起源、发展、影响和传播等演进历史和发展风貌。
  • 临淄石刻艺术馆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坐落在临淄区齐都镇境内,于1985年在西天寺(该寺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所建)旧址的基础上,以北魏大石佛为中心修建。馆内保存有淄博地区年代最久远的石刻,拥有山东省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单体石刻造像——西天寺北魏石佛,是淄博地区唯一的一处以石刻造像为陈列内容的场馆。
  • 齐国瓦当艺术馆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城区繁华的牛山路西段,由齐瓦当研究专家王也倾尽十几年的收藏珍品创办并担任馆长。该馆现藏有西周、春秋战国至汉代不同时期的瓦当700余种、1000余件,其中许多是孤品和珍品。
  • 太公植物园 位于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古车馆·太公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核心部位,南临太公湖,西接临淄大道,规划面积27.8公顷。
  • 太公湖 依托淄河而建,位于国家4A级景区“中国古车馆-太公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核心部位。以齐国开国元君姜太公命名,从淄河上游太河水库引水成湖。坐落于牛山脚下,南依自然风景旅游区马莲台,西连临淄城区,东望“东方金字塔”——田齐王陵,北邻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2009年,太公湖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 晏婴公园 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城区晏婴路南侧,为带状公园,贯穿晏婴路东西。公园以齐国名相晏婴的名字命名。公园整体划分为5区,包含5处历史文化景观、6大植物景观、2处商业景观、2处服务园、3个健身园,形成“七段五园十六景”。全园的规划融合了绿化、文化、生态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种植了大规格的多类树木、各色高品位花卉,配备喷灌、坐凳、照明、环卫等服务设施,铺设了健身广场、青少年活动广场等,充分满足了市民对生活的多层次需求。
  • 齐园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城区牛山路与齐园路交汇处,于1982年5月兴建,总占地13.2万平方米,1984年12月建成开放。是临淄区最早的一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齐园的命名源于齐国的著名园林——齐园,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瓦当上记有的“齐园”。
  • 圃田园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城区中心地带,东临管仲路,西至雪宫路,北靠桓公路,南依区政府宿舍区,呈方形,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96米。“圃田园”取自《诗经·小雅·甫田》、《诗经·齐风·甫田》,原意是大田、公田、美好的田地,意喻“丰收”、“繁荣”、“热爱家乡”。

人物

  • 王蠋  战国时齐国画邑(今临淄区桐林、田旺附近)人。齐湣王的太傅,曾多次进谏,湣王不纳,愤而辞官,回归故里隐居。
  • 王孙贾 战国末期齐国的少年义士。十五岁入朝服侍齐湣王。
  • 邹阳  山东临淄人,西汉前期散文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在纵横家类著录有《邹阳》七篇。
  • 江革  字次翁,东汉初年临淄人。以“巨孝”之称,行于天下。
  • 孔融  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期著名文学家。孔融在临淄一带为官前后达七年之久。
  • 曹植  中国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214年,曹植由平原侯徙封临淄侯,一直未来临淄就国。220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称帝,曹植来临淄就国。
  • 善导  俗姓朱,唐朝临淄人,著名佛学大师,净土宗创始人。
  • 薛凤祚 字仪甫,号寄斋,今临淄区金岭镇人,清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
  • 徐华清 字际唐,今临淄区敬仲镇徐家圈人。清嘉庆年间武状元,也是淄博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