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丹巴县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甲居藏寨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甲居藏寨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梭坡古碉群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村落

  丹巴县汉语拼音:Dān Bā Xiàn;英文:Danba County),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市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总面积5649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12年)。全县辖2个镇、13个乡。

  丹巴县地处岷山邛崃山高山区,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谷底和山顶高差一般为2000至3000米。大金川河、小金川河、革什扎河、东谷河在县城附近汇合后称大渡河。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从河谷到山顶垂直变化十分明显。211、303省道公路过境。

  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美人谷”之称,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悠久,有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中路、梭坡古碉群,有天人合一,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的嘉绒藏族民居.有新时期时代古石棺群,土司官寨。丹巴出美人,世所公认,尤以来自丹巴美人谷的为最。

  • 邮编:626300 代码:513323 区号:0836

行政区划

  全县辖2个镇、13个乡:章谷镇、巴底镇、巴旺乡、聂呷乡、革什扎乡、边耳乡、丹东乡、东谷乡、水子乡、格宗乡、梭坡乡、东女谷乡、岳扎乡、半扇门乡、太平桥乡。县政府驻章谷镇。

历史

  战国时期,奴隶制蜀国统治四川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带,丹巴县境属其辖区边缘。

  秦王朝时期,县境域为蜀郡边徼。汉属西羌,隋为嘉良夷。唐属羁糜金川州,隶剑南节度使管辖。后吐蕃势强渐次东侵,县境被侵占。宋归东西嘉良州管辖。

  元代分别属威、茂二州下辖的千户所、万户府及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代,县境(今中路、梭坡、格宗、章谷镇、水子、东谷地区)属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控制范围;县境大小金川及革什扎河流域归金川寺演化禅师治理;明永乐五年(1407年),牦牛河及大渡河一带归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管辖。

  清代,在承袭明代疆域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清康熙五年,明正土司属地鲁密章谷十七土百户(今县境二十四村地区)范围划归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管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县境革什扎河流域归丹东革什扎安抚司管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境巴底、巴旺、聂呷区域归巴旺安抚司管辖,后巴底境域归巴底宣慰使司管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土设屯”,县境岳扎、半扇门、太平桥等地归章谷屯管辖,屯署设在白呷山下(今章谷镇一带),隶属于成绵道懋功屯务厅。同治十二年(1837年),在原章谷屯辖区的基础上,划明正土司属地鲁密章谷十七土百户地区,革什扎、巴底、巴旺土司管辖区域归章谷屯管辖,隶属打箭炉厅。至此,基本形成以后设置县治境域的雏形。

  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丹巴县,设置建县后,隶属于康定川边经略使署,县下分设五路。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月,红军长征到丹巴,成立丹巴县苏维埃政府,辖7区49个乡村级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丹巴县属西康屯垦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元月,西康省政府成立,丹巴县隶属第一行政督查区。

  1950年4月18日,丹巴县解放。1950年11月,西康藏族自治区成立,丹巴县属其管辖。1955年3月,改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同年10月,川康并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州更名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属其管辖。

  1996年,丹巴县面积5649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以藏族为多,还有汉、羌、回等民族。辖1个镇、14个乡:章谷镇、格宗乡、水子乡、边尔乡、梭坡乡、丹东乡、巴底乡、岳扎乡、巴旺乡、太平桥乡、聂呷乡、半扇门乡、中路乡、东谷乡、革什扎乡。县政府驻章谷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丹巴县常住总人口55753人,其中:章谷镇7849人,巴底乡5004人,巴旺乡2735人,聂呷乡3238人,革什扎乡4960人,边耳乡1772人,丹东乡1209人,东谷乡3109人,水子乡3302人,格宗乡3866人,梭坡乡3144人,中路乡2873人,岳扎乡4119人,半扇门乡4497人,太平桥乡4076人。

  2004年,丹巴县辖1个镇(章谷)、14个乡(水子、东谷、格宗、中路、革什扎、边耳、丹东、巴旺、聂呷、巴底、半扇门、岳扎、太平桥、梭坡)。

  2005年9月20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5]32号)批复同意中路乡更名为东女谷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丹巴县常住总人口59696人,其中:章谷镇10621人,巴底乡4609人,巴旺乡2609人,聂呷乡3310人,革什扎乡5163人,边耳乡2078人,丹东乡1311人,东谷乡3638人,水子乡3495人,格宗乡4043人,梭坡乡3266人,中路乡2694人,岳扎乡4071人,半扇门乡4673人,太平桥乡4115人。

  2012年,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巴底乡,设立巴底镇,镇政府驻齐鲁村,辖原巴底乡所属行政区域。调整后,全县辖2个镇、13个乡:章谷镇、巴底镇、巴旺乡、聂呷乡、革什扎乡、边耳乡、丹东乡、东谷乡、水子乡、格宗乡、梭坡乡、东女谷乡、岳扎乡、半扇门乡、太平桥乡。

地理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其向东可进入四姑娘山风景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和黄龙、九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朝南可进入情歌的故乡——康定和泸定桥、海螺沟冰川公园;往西还可进入大香格里拉环线,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承接点和主要景区之一。丹巴县幅员5649平方公里,境内高山对峙,峰峦重叠,峡谷深邃,景色独特。丹巴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60米,距州府康定137 公里,距成都368公里。

地形地貌

  丹巴县东西最宽86﹒9公里,南北最长105﹒7公里,属岷山邛崃山脉之高山区,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切割高山,立体地貌显著,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境内峰峦叠嶂、峡谷幽深, 丹巴县地势西南高,东南低,全县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相对高差为4120米,所以又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

气候

  丹巴县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呈垂直带分布。山顶与河谷的气温相差24℃以上。年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温度4.4℃,8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2.4℃。每年12月开始至次年3月,4500米的高山路面会结冰,无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自然资源

  丹巴属川西峡谷的一部份,是典型 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青藏高原季风型气候影响,气候呈典型的立体气候,特殊的地质构造,发达水系,使丹巴的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

  丹巴县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品位高,易开发,主要优势矿产资源有铂、镍、云母及金矿,至2010年底,已探明大型矿床有铂镍矿、白云母矿,中型矿床4个,小型矿床13个,半扇门乡关洲硅矿会储量就高达15亿吨。

生物资源

  丹巴县是西南地区重点林区,植被群落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为6个类型,其植被主要成垂直分布,共有草本植物342种,木本植物57科,119属、223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桦木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檀木;药用植物有227种,主要有无花果、党参、贝母、天麻、当归。常见经济木有苹果、梨、花椒、核桃、杜仲、厚朴等。森林植物产品丰富,有松茸、羊肚菌、黄丝菌、猴头菌、大脚菇、木耳等几十种可食用、药用的野生菌和野生食用植物。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30余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主要保护动物有白唇鹿、胡兀鹫、藏酋猴、黑熊、马麝、白臀鹿、藏原羚、獐、盘羊、白马鸡、鹦鹉、藏马鸡、锦鸡、旱獭等。

水利资源

  丹巴县水利资源极其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77.12万千瓦,可开发量327.5万千瓦。

地热资源

  丹巴县地热资源丰富,有30余处出露点,有丹东热水塘、边尔党岭温泉,东谷牦牛热水塘温泉等。

特产

  • 丹巴石榴,于唐朝时代传入丹巴。曾在一个时期被列入供品。丹巴石榴呈宫灯形,酸甜风味按果皮颜色区分,白皮、青皮为甜石榴;红皮属酸石榴。
  • 苹果,丹巴是四川苹果产量较多的县份之一。也是中国苹果的优质生态区。主栽品种有金冠、红星、红冠、红富士、新红星等。
  • 蜂蜜,丹巴本地居民历史上就有养蜂的习俗,个别经验丰富的养蜂户,在黑刺花期,创造了群产蜂蜜65公斤的高产记录。
  • 大紫胸鹦鹉,又名四川鹦鹉、丹巴鹦鹉,被列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由于大紫胸鹦鹉体型适中,羽色艳丽,能模仿人语,作为宠物驰名中外。新千年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的大量捕获,野外资源破坏严重。

美食

  丹巴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这里不仅有奇异壮丽的自然景观,旖旎瑰丽的民族风情,还有很多浓郁地方特色的饮食美味。如:香猪腿、腊肉、猪膘、咂酒、青稞酒、酥油茶、酸菜面块、酸菜包子、火烧子馍馍、血肠等。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探寻一下丹巴的美食:

  • 香猪腿,嘉绒语称“巴阿米”,香猪腿是丹巴的土特产品之一。境内除了河坝一带汉族集居区不做香猪腿而外,其余的各个村寨都做香猪腿。到了每年的冬月腊月,家家户户宰杀年猪,取香猪腿。香猪腿是由肥猪的四条腿做成的。具体做法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剖肚,砍下四个“肘肋”,顺着猪蹄将每个“坐凳”的外皮剥开,去掉肥肉,就做成了造型完整的猪腿,猪腿做成后,一般在露天冻上两三晚上,之后,挂在阴凉通风的房间里,放一段时间就可食用。一头猪可以取四个香猪腿,两个前腿叫叉,两个后腿叫腿,前腿稍小,一般重八九斤,大的可重十四五斤;后退略大,一般重十四五斤,大的可重二十四五斤。丹巴境内各个地方风俗不同,香猪腿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半扇门、太平桥、格什扎、边耳、丹东、巴旺、聂呷一带做捆香猪腿,巴底、梭坡、中路一带为了晾晒方便,把猪腿的瘦肉片去一部分,梭坡、中路一带把猪腿瘦肉厚的地方片开,但不割下来,然后在瘦肉的边沿上用木棒穿成环型状晾晒,看似罗盘。
  • 猪膘,嘉绒语称“大古儿”,与香猪腿一样,猪膘是丹巴的土特产之一。境内居住在高山半高山一带的藏羌群众家家做猪膘。猪膘就是猪的肥膘做成的,一头猪砍去四个“肘 肋”肉,去头和项圈后,余下的从背梁上剖开,做成两扇猪膘,在一锅开水里煮成半熟,取出后,用木棍将其撑开弄直,在露天里冻两天晚上,待基本成型后挂晒晾干。一般每户人家在藏房的二楼有固定的房间放肉,在房间内搭设一个架子,把猪膘平放在架子上,一扇重一扇。家庭富足的每年能积存一定数量的猪膘,几年后,已堆满一个房间。猪膘的食用方法各个地方有所不同,境内边耳乡一带一般吃生猪膘,每当寨子里有人家盖房、办喜事,会提前做很多火烧子馍馍,切很多块状的猪膘;当天帮忙的一人发一个火烧子馍馍、一块猪膘肉;猪膘一般不去毛,食用的时候在滚烫的茶水里浸泡一会儿,然后用刀将皮毛去掉,然后和着馍馍食用。小金沟一带有用猪膘做“墩子”肉(又称“坨坨肉”)的习俗,“墩子”肉是“九大碗”中的主菜,其做法是把猪膘切成块,放上佐料,用文火炖耙,然后一碗一碗舀上桌食用,“登子”肉炖的时间越长就越香。境内其他一些地方普遍把猪膘煮熟切成片和着馍馍食用。
  • 咂酒,嘉绒语称“恰卤”。咂酒是青稞酿制而成的。首先取一定数量的青稞粒,一般5斤、8斤或10斤,在大铁锅中用水煮成八成熟后,放在簸箕里晾开,待冷却后放上一定比例的酒曲,合匀,又装入大铁锅中发酵三至四天,待闻到酒香味后,装入坛中并加水,放置一天以上后,即可取汁食用,这个汁就是咂酒。咂酒味甘甜淳厚,十分爽口,看似不醉人,但有的甘甜之中略带苦涩,说明酒劲足,不胜酒力者应少饮为宜。曾有人写《饮咂酒诗》说:“成石杂粮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抱住撑天柱,咂尽黄河水倒流”。充分展示了咂酒的魅力和饮咂酒的那种惬意。境内巴底、半扇门的上半乡、太平桥乡一带的群众喜爱煮咂酒,平日,家家都备有咂酒,亲朋间礼尚往来、人情世故都送咂酒。喝咂酒是当地的一大习俗。《章谷屯志(略)》记载了清朝后期宅垄土屯区的饮食习俗时说:“夷人(封建统治者对藏族的贬 称)寨中置巨瓮或木桶,富者大铜瓶盛酒,于内植竹竿十余枝,跌坐于地互相吸饮,不杯杓劝酧(酬),无餚核(指熟食的鱼肉干果),惟各布猪膘、牛肉、‘得木 鸟’(火烧子馍馍),醉饱而散”。现在,巴底乡、半扇门的上半乡、太平桥乡的大多数村寨仍然保留着这些习俗。在节日或庆典之时,在大坝子中间放一个大的坛子或木桶,里面盛满含有酒糟的咂酒,然后插入麦杆数根,众人围个大圆圈跳锅庄,口渴时依次吸之;或一人手持葫芦,里盛咂酒,在众人中依次转之;或众人盘腿围坐,传一壶咂酒,称喝“转转酒”。
  • 青稞酒,嘉绒语称“阿拉”或“藏酒”。青稞酒也是青稞酿制而成的,前期的酿制过程与咂酒相同。待酒糟发酵后,不装入坛中,而是烧一铁锅水,上面放一个专门酿烧酒的木桶,木桶下半部分是空的,中部用木片隔成蒸笼心似的格子,上半部分放置酒糟,给铁锅加热,水蒸气上升后,酒糟上面不停的放入冰块,以补充水分,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酒就从木桶的侧身处水槽中汩汩流出,这时,水槽下放一器皿盛酒。青稞酒味淡,属低度酒,男女皆可食用,是上佳的馈赠品。酿制青稞酒,是民间的传统工艺,境内巴底、格什扎、边耳、丹东等地的群众都喜欢酿青稞酒,有的一年四季家里天天不离青稞酒;太平桥三岔沟一带的群众也经常酿制玉米酒。
  • 酥油茶,嘉绒语称“茶呷加”。丹巴盛产核桃、北瓜子、麻子等农副产品,又自产酥油,所以,盛行打酥油茶,喝酥油茶是当地的一大习俗,有一句俗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当地人早上喝早茶,中午喝午茶,下午喝“打尖”茶,可谓一日三餐不离茶。据《章谷屯志(略)》记载:“宅垄(宅垄土屯)夷性嗜茶,晨、午、晚三 餐俱以茶入锅煮十数沸,去渣,入酥油、糌粑、食盐各少许,盛以木桶”。“明正(土司)夷俗,晨、午熬茶杂以盐、酪、糌粑”。酥油茶的打法比较简单,先烧一壶清茶,将滚烫的茶水倒入茶桶内,放上少量的碾细的核桃仁或北瓜子仁或麻子仁,再放少许酥油、奶粉和盐,然后用力向上扯桶杆,这样反复扯数十下,一般扯一百下,让佐料充分合匀,呈牛奶状后倒入壶中,在火边温热即可食用。酥油茶味香、口感好,有淡淡的酥油味和籽仁香味。
  • 酸菜包子火烧子馍馍,酸菜包子是以丹巴当地自制的酸菜和腊肉为包心做成的,味道酸、辣齐全,十分可口;火烧子馍馍就是面合匀后,把面团捏成圆形或椭圆型的大饼,烧烫烙片,然后把大饼放在烙片上正反各烙一次,之后把大饼埋入火塘中的“子毛灰”里烘烤,烤熟即成。火烧子馍馍有的地方包酸菜腊肉包心,有的地方把烤熟的大饼从中间剖开,洒一层辣椒粉,合少许花椒粉、碾细的大蒜沫和盐,然后用滚烫的熟清油淋在辣椒粉上,之后把大饼合笼食用。《章谷屯志(略)》记载了藏民做和吃火烧子馍馍的 情景。“荞面等物用作铧 锣(面食)中馅以虀(酸菜),呼为‘得木鸟’(火烧子馍馍),入灰火中炙,令熟,男女同坐于地,手擘(音同‘拨’)以食,随啜(饮)茶数瓯(小茶杯)。”火烧子馍馍脆、香、麻辣具全,味道十分特别。酸菜包子和火烧子馍馍是丹巴各族群众的一道传统美食,无论哪个时候,到哪个村寨,都能吃上酸菜包子和火烧子馍馍。
  • 血肠,嘉绒语称“大西不布”。血肠有两种,一种是猪血肠,其灌法是:把鲜肉肥瘦搭配,切成肉丁,取一定数量的玉米面或荞面、麻籽炒熟,拌生姜、大蒜、盐等调料,与猪血拌匀,呈粘稠的面糊状,然后灌进大肠、小肠,灌的时候不能灌的太多,被免肠子爆裂。之后,把灌好的肠子在滚烫的开水里煮熟,在煮的过程中,用针尖不停的在肠子上扎小孔放气,以免压力上升后局部爆裂。另一种是酸菜血肠,其灌法是:用腊肉炒新鲜酸菜,然后灌进猪大肠煮熟即成。吃血肠有讲究,煮熟的血肠腥味浓烈,不上口,所以,血肠一般用火烤,烤成半黄再食用。血肠味道鲜美可口,余味无穷。是丹巴嘉绒地区的一道特色食品。境内大部分地方都有灌血肠的习俗,每到农历冬月腊月宰杀年猪时,家家灌猪血肠,并互送亲友。但各个地方风俗有所不同,境内聂呷乡、巴旺乡等地大多灌酸菜血肠;太平桥、半扇门高山半高山一带多灌猪血血肠;丹东乡一带多灌牛血肠。

  丹巴的美食除了上述广为流传的几种之外,还有酸奶、酸菜面块、酸菜炒腊肉、松茸炖鸡、荞面搅团、腊肉片、烘烤土豆、过水桥面,等等。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民俗

  • 丹巴锅庄,豪迈明快、舞姿活泼,最为藏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自娱性歌舞,一般在节日庆典、婚宴等时在庭院、草地、林中进行。丹巴锅庄是藏民族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歌舞的一大种类。
  • 丹巴服饰,嘉绒藏族服饰是指居住在丹巴境内的所有嘉绒藏族的服饰。因藏族占丹巴总人口的75%以上,因而,嘉绒服饰也是丹巴的主流服饰。
    • 男子服饰:丹巴嘉绒藏族男子服装由袍子、衬衫、裤子、帽子、鞋等元素构成。丹巴男子的装饰品多见于颈、胸、腰、手子上。颈上多戴以珊瑚、翡翠、玛瑙、松耳石等制成的项链,有的在项链上还挂一个小护身盒(嘎乌),腰上佩带有精细的长腰刀,腰带一般都用大红、玫瑰、粉绿色的绸带,在腰后打结。手子上戴戒子,一种为金质的圆圈状,没有图案;一种为银质的有精美图案,并嵌有珊瑚、翡翠。
    • 妇女服饰:丹巴藏族妇女的服饰比男子服饰复杂,与其它地区的藏族服饰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说丹巴男子的服饰表现了与其他藏区的联系,那么丹巴妇女的服饰则充分表现了嘉绒地区的地域特点。丹巴藏族妇女的着装,平时以便装“三片”(一片是搭在头顶的头帕,当地人称“巴惹”;一片是下身前面所系的近一尺宽的窄围腰,当地人称“罕修”或“航召”;一片是下身后面所系的宽大的后围腰,当地人称“格支”或“玛桑”。)为主。盛装时则以外套、百褶裙、披衫为基本元素。丹巴妇女的装饰非常丰富,也十分讲究,制作也非常精美,包括:头匝、耳环、项链、护身盒、腰饰、手镯和戒指等。丹巴县太平桥乡至今还保存有五十多套清朝时期嘉绒藏区流行的女性古装服饰——宅垄服饰。
  • 成人仪式:丹巴嘉绒藏族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在中路、梭坡一带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在当地藏语中称为“几萨”,意为“穿成年新装”,当地汉语则叫“戴角角”。举行的时间一是需请喇嘛或共巴择吉日,二是需在农时有闲的时候,参加成年礼的未成年女性人数不等,可集体、也可单独举行,其原则是女子必须岁足17岁。
  • 顶毪衫:毪衫是一种用羊毛织成的藏式长衫外套,厚实保暖,经久耐磨,既可御寒,亦可防雨,秋冬皆宜。顶毪衫为中路、梭坡及24村一带青年男女求爱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每当青年男子要去向姑娘求爱或约会时,总要在头上顶一件宽大的毪衫,不让别人认出自己的是谁。顶毪衫时,有三五个小伙集体顶,也有单个行动,在聚会活动中,都有姑娘聚集,小伙子们便各自头顶一件毪衫来到姑娘们聚集的地方。如与姑娘有约,楼上的姑娘会为小伙子悄悄的开门,放小伙子进去。若未约,那小伙子想法“安顿”好看门狗,并设法进去。进门后,依然用毪衫盖头并蹲在锅庄外,用变声的嗓音或口哨向姑娘抛去一只只情歌和山歌,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意境悠远,若姑娘有意就会请他们进入锅庄内,若姑娘无意就将他们赶走。这种方式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但他体现了嘉绒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5、抢头帕:抢帕子是丹巴革什扎、巴旺、牦牛地区至今还流传着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择偶方式。每当有各种聚会时候,是未婚男女选择对象的好机会,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都身着节日盛装,小伙子若见自己喜欢的姑娘,对姑娘产生好感,便轻轻地将其头上的帕子抢去,如姑娘对小伙子无意,她会找出各种借口讨回头帕。如姑娘有意,她会将头帕作为信物送与小伙子,并将头帕作为下次约会的信物。待两人加深了解后,如果双方都有意,则由双方家庭出面为他们商定婚姻大事。男子在抢头帕时决不能对女子有丝毫粗鲁的行为,否则会受到人们的讥笑和谴责,而且知情的姑娘以后都不会与他们往来。

旅游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甲居藏寨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梭坡古碉群

  丹巴县有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大类,17个亚种,30个小类。

  • 自然旅游资源。独特而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变质岩水系,勘称“地质百慕大”,已成为国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形成了维我独有的河流景观,气象景观,自然风光。
  • 历史文化资源。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美人谷”之称,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悠久,有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中路、梭坡古碉群,有天人合一,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的嘉绒藏族民居.有新时期时代古石棺群,土司官寨,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内涵丰富的嘉绒民族风情,有不同旋律、不同情调、不同寓意的锅庄、嘉绒藏戏、嘉绒藏族多姿多彩的服饰,精彩的弓箭舞及赛马等传统文体活动,有顶毪衫和抢头帕等颇为独特的丹巴嘉绒藏族婚恋习俗,还有特色浓厚的传统婚礼和丧葬习俗。
  • 社会旅游资源。有每年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的墨尔多山庙会;农历四月初八的转山会;农历十一月十二日的嘉绒藏历年;还有观花节、燃灯节、赏花节、咂酒节等。
  • 旅游商品资源。旅游商品资源十分丰富,有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土特产品和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当地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
  • 产业旅游资源。有初具规模的干水果基地,苹果、梨、核桃、花椒等果园众多,观光农业独具特色,别有情趣。农作物由于气候差异,形成成熟期差异,有着“人间四月芳芬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象,有独具特色的观光生态农业资源。

景区景点

  • 丹巴美人谷,位于丹巴县城约26公里的巴底乡,再往一条山谷上行10多公里的邛山村中,邛山村分一村、二村、三村...,由无数漂亮的藏寨相连而成,整个山谷非常漂亮,但路途非常艰辛,几乎不能行车,完全靠步行,要行走约2小时才能到达。[1]
  •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藏寨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嘉绒藏族140余户,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叠叠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放眼望去,卡帕玛群峰,象一位慈母敞开宽大温柔胸襟,凭任山寨安然躺在怀中。
  • 墨尔多山,藏族最古老的宗教——黑教的神山,嘉绒藏族文化中心,藏区四大神山之一民族英雄的象征,海拔5105米。据《墨尔多神山志》记载:山上共有一百零八个圣景,千余处景点。
  • 党岭,位于四川丹巴县边耳乡境内,总面积368平方公里。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条件使党岭景区至今还保存着原始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了大量第四纪以来(距今250万年)目前多数地区已绝迹的珍稀动物、植物、昆虫等活化石,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地质历史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地理区域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 碉楼,丹巴县的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称“邛笼”。秦汉时期,“邛笼”的营建者冉马龙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地区,分布在岷江上游一带,即茂县、汶川、理县等地。到隋唐时代,这种碉楼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丹巴的碉楼也源自羌碉,但其宏大的规模,非凡的气势,千姿百态,已远非羌碉所能比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