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二里头文化汉语拼音:Erlitou Wenhua;英语:Erlitou Culture),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命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800~前15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西部和晋南地区,已发现遗址三百余处。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四期),被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居址和墓葬

  二里头文化的居址有地面建筑、半地穴式建筑和窑洞式建筑几种,面积通常为10余平方米。居址附近有灰坑、窖穴、水井、道路等。在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两座建筑在夯土台基上的大型宫殿遗迹,属于第三期遗存。其中,1号基址长、宽各百米,四周有廊庑,中间是庭,前面有门;主体建筑坐落在台基中部偏北处,是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2号基址形制大体相同,规模略小。这两座宫殿布局严谨,结构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其形制开后世宫殿建筑的先河。以它们为中心的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其外围环绕着宫城城垣和纵横交错的大路。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城和城市主干道网。这表明二里头遗址是经过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已发掘的墓以小型的居多,大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主要随葬实用陶器,另有少量玉石饰件和货贝等。在二里头遗址有少数墓以爵、鼎、斝、牌饰等青铜器及漆器随葬,2号宫殿基址北部还有一座有椁室的较大的墓。在上述墓葬以外,一些遗址发现没有墓圹的人骨遗骸:死者埋于灰坑、窖穴中,大多尸骨不全,有的还有被捆缚、砍伐的痕迹,一般都无随葬品。两种不同的埋葬方式说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有别。

经济生活和社会形态

  二里头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定居农业为主。农具有石、骨和蚌壳制的刀、铲、镰及木质的耒、耜等。居民已饲养猪、狗、鸡、马、牛、羊等畜禽。墓中多用觚、爵、盉等酒器随葬,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已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存在饮酒之风。在二里头遗址发现铸铜、制骨、烧陶和琢玉(石)等手工业作坊的遗迹,说明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很细。此时的青铜铸造业已初具规模,工匠用陶范和石范进行铸造,产品有礼器、工具、兵器乐器、用具和装饰品等。所生产的铜爵胎壁较薄,没有纹饰,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的特点。铜牌饰上用绿松石碎片镶嵌出兽面图案,工艺精湛,为中国已知最早的铜镶玉工艺品。

  宫殿的出现及墓葬之间的差别反映出此时的社会已有贵族和平民的等级区分,作为统治中心的都邑已经产生。从一些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20多种刻画符号(记号),其中有的可能已是原始文字。出土陶埙和石磬两种乐器,有占卜用的卜骨,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贵族的精神生活。

文化归属

  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且分布与传说的夏人活动地域比较一致,故人们把它列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对于二里头文化的归属,较多的学者认为是夏文化,或中晚期的夏文化;也有人认为它的三、四期遗存是早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