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龙县
云南云龙县:诺邓古村
云南云龙县:云龙洞经古乐
云南云龙县:“太极图”天然景观
云南云龙县:云龙山地白族

  云龙县汉语拼音:Yún Lóng Xiàn;英文:Yunlong County),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西部,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东与洱源县漾濞县接壤,南与永平县保山市相交,西与怒江州泸水县毗邻,北与剑川县兰坪县交界。总面积4712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12年),有白、汉、彝、傈僳、苗、回等民族。辖4个镇、7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

  地势北高南低,怒江山脉、云岭支脉和澜沧江、沘江由北向南纵贯云龙县境,怒江流经县域西境;山川、河流东西并列,北南纵贯,河床深,形成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属大陆性副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9℃,年降雨量729.5毫米。矿藏有金、银、铜、铅、锌、锡、镍、钴、贡、水晶石、大理石、石膏、盐等。水能资源丰富。森林为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云杉林。风景名胜有天池、虎头山、蟠龙寺、下澡、塘温泉瀑布等。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比苏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属永昌郡。唐(南诏)分属剑川节度和永昌节度。宋(大理)时期,名“云龙赕”。明、清称云龙州。民国2年(1913年)改州为县。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 邮编:672700 代码:532929 区号:0872

行政区划

  全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诺邓镇、功果桥镇、漕涧镇、白石镇、宝丰乡、关坪乡、团结彝族乡、长新乡、检槽乡、苗尾傈僳族乡、民建乡。县政府驻诺邓镇。

人口民族

  到2010年末, 全县总人口20.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占90.73%;非农业人口1.9万人,占9.27%;汉族人口2.6万人,占12.65%;少数民族人口17.9万人,占87.35%。少数民族人口及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白族15万人,占73.27%;彝族1.2万人,占5.86%;傈僳族1.1万人,占5.27%;阿昌族2568人,占1.25%;傣族1171人,占0.57%;苗族1631人,占0.79%;其他民族690人,占0.34%。

历史

  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元因置云龙甸军民府,明置云龙州,1913年改县。一说云岭和澜沧江横贯,故名。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比苏县,属益州郡。辖境东至批江流域,西至今缅甸境内恩梅开江一带,范围包括今云龙境内批江以西部分及今怒江州大部分地区。东汉永平十二年(69)割益州西部属国都尉所领六县,设立永昌郡,比苏县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设立南中七郡,统属于床降都督管辖,比苏县仍属永昌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分益州南中: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为宁州”,比苏县属宁州。西晋永嘉五年(311)从永昌郡中分出比苏县,设置西河郡。东晋成和年间(326~334)“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比苏县,宋齐因之”。南北朝梁末(557)废除比苏县。

  唐武德四年(621),属南宁州总管府,称为尹州。麟德元年(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苏地属尹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建立洱海地区蒙氏政权。南诏时期,云龙澜沧江以东地区属剑川节度,以西地区属永昌节度。宋(937~1253)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领主政权(大理)时期,云龙属胜乡郡,名“云龙赕”。宋(大理)后期,今属兰坪县的大部分地区从云龙赕中划出改属谋统府,称兰溪部。元至元十四年(1277)立通安州为肇江路治(今丽江地区),今属怒江州的碧江、福贡、贡山县一带从云龙甸中划出,改归肇江路管辖。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并防送千户所,隶金齿宣慰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云龙土酋段保“从征有功”,授云龙土知州,属大理府。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云龙设顺荡井、上五井、师井、箭杆场、十二关等巡检司。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属蒙化府,后仍归大理府。明嘉靖年间(1522~1566)云龙州属浪速地区改归永昌府腾越土司管辖。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箭杆场(今团结、关坪两乡)、师井(今检槽地区、果郎乡一部分)、诺邓井、上五井(今石门镇及果郎、宝丰两乡各一部分)、十二关(今长新地区)、顺荡井(今白石地区)由浪穹县(今洱源县)划归云龙州。明崇祯二年(1629)迁州治于雒马井(今宝丰镇)。

  清康熙五十年(1711),全县共人丁二千三百八十六丁(上述人丁指16~60岁的男子)。清乾隆十二年(1747)分划永昌以北澜沧江、怒江地区,以知子罗(今碧江)、上帕(今福贡)归丽江府,以老窝、六库、漕涧归云龙州”。乾隆十八年(1753)云龙管辖的片马、渔洞诸寨(今沪水县西部边境之片古岗)划归保山。清光绪十八年(1892),全县总人口5723户、23594人。

  民国元年(1912)境内东南部属箭里的黄蜂、白腊箭划归漾濞县。民国2年(1913)改云龙州为云龙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云龙县属滇西道。同年老窝、六库两土司地划归泸水行政委员区。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称腾越道,云龙县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县治从宝丰迁至石门,改称县政府。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省。民国22年(1933年)老窝从泸水设治局划出,归回云龙管辖。民国32年(1943)2月、10月,腾冲县政府先后两次在漕涧设立行署。民国37年(1948),云龙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11月13日,在师里七登村成立云龙县人民政府。1949年底,全县总面积4934平方千米。1950年属大理专区。同年1月1日云龙县人民政府移驻县城石门。同月改乡为区,下设行政村,建立11个区委、区政府、72个村政府。1951年2月19日,大理专员公署批准,将云龙县第六行政村第七自然村之花椒树、立庄登等18个小村划归洱源县。1952年5月,永平县属瓦草河村(40户、180人,耕地318亩)划归云龙县。1953年人口普查,总人口为95623人。

  1954年6月1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在今怒江州地区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根据怒江工委建议,于1955年3月28日将云龙县所属第五区漕涧(全区辖15个乡、镇,人口5301户、25305人)划归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所属的泸水县。同年11月11日省人民政府通知将漕涧地区归回云龙。1956年5月,将第一区所属河东乡的芷打拉、皮匠房、庄房、三星厂、白荞地、撤哥密、罗里密、铁匠房、董家村等9个自然村,共20余平方千米划归漾濞县。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属大理州。

  1958年3月撤区并乡,5个区72个乡,并为21个大乡79个管理区。10月云龙县并入永平县,原云龙县分为石门、旧州、漕涧三个联社。11月保山县所属岔花乡(共7个自然村,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99户、512人)划归永平县云龙片。1960年永平县云龙片长新公社新罗地区(13个自然村,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228户、903人)划归剑川县洱源片乔后公社。1961年3月21日云龙、永平分县,恢复云龙县建制,原云龙县团结公社的荣禄乡(面积l88平方千米)划归永平县龙门公社。云龙县总面积4712平方千米,仍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区划为24个公社,下属224个大队。公社名称如下:石门、云峰、白石、长新、永和、丰胜、检槽、师井、表村、崇沧、桥街、团结、关坪、大栗树、汤涧、宝丰、南新、批江、天登、漕涧、铁厂、陆胜、三元、民建。1962年9月,原24个公社并为7个区、1个镇,下属91个公社。

  1996年,云龙县辖2个镇、10个乡:石门镇、漕涧镇、果郎乡、表村傈僳族乡、旧州乡、关坪乡、团结彝族乡、白石乡、长新乡、宝丰乡、民建乡、检槽乡。2000年7月1日,云南省政府批准旧州乡撤乡设镇,同年10月1日举行撤乡设镇庆典。至此,云龙县辖3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云龙县总人口196978人,其中:石门镇12438人,旧州镇32425人,漕涧镇34203人,果郎乡11945人,宝丰乡17424人,关坪乡11017人,团结彝族乡10067人,长新乡21397人,白石乡13675人,检槽乡15254人,表村傈僳族乡8341人,民建乡879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云龙县常住总人口199880人,其中:诺邓镇26521人,旧州镇36139人,漕涧镇32779人,白石镇12956人,宝丰乡16730人,关坪乡11394人,团结彝族乡10720人,长新乡20955人,检槽乡14485人,表村傈僳族乡8470人,民建乡8731人

  2014年,诺邓镇、漕涧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自然资源

  云龙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的,有林地面积332189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523万立方米,经济林木30万亩。苍峦叠翠的群山中有红豆杉、滇山茶、水青树、云南榧木、秃杉、铁杉、黄杉、银杏、红椿、滇楠等数十种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树种及总数达110科650多种的木本植物。山野中有数百种中草药材和二百余种野生食用菌;云龙立体性气候和复杂多变的山形水势为滇金丝猴、白臂叶猴、小熊猫、金钱豹、穿山甲、梅花鹿、孟加拉虎、黑熊、岩羊、狐狸等数百种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广大的山野草场和山区农村是云龙畜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云龙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由于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境内怒江、澜沧江、沘江、空浆河、关坪河五大江河及其支流共11条河流的水能蕴藏量为320万千瓦。澜沧江水电开发规划中功果、苗尾两大电站都在云龙境内,水能蕴藏达二百多万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铜、铁、镍、锡、汞、金、银及食盐、石膏、板岩、大理石等。

传统风味饮食

  诺邓火腿、云龙豆腐肠、石门熏肉、五井冻肉、云龙天麻炖鸡汤、五井卤杂、五井吹肝、天登乌骨鸡、五井红东坡、旧州八宝菜、长新羊汤锅、团结土坯菜丝、诺邓豆饼、天耳井干拉、旧州腌鸭蛋、漕涧芸豆火腿汤、石门热豆粉拌烧饵块等。

地方特色产品

  大栗树绿茶、天池碧绿茶、康鸿山珍系列、云龙木耳、云龙松茸、云龙香菌、云龙蜂蜜、云龙醉天池酒(云龙醇)、麦地湾梨、大功厂梨、小红花椒、无核柿子、白花芸豆、核桃、荞粉、酱油、面酱、红米、香米、葵油、菜油等。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云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白、汉、彝、苗、回、傣、傈僳、阿昌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云龙白族文化有明显的山地特征,它同洱海周围的坝区白族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山地文化的独特性突出反映在云龙白族戏剧“吹吹腔”以及白族音乐“打歌调”等形式上。“吹吹腔”同洱海地区“大本曲”相比,前者以唢呐配奏,后者以三弦伴奏。打歌调”主要流传于云龙东北部山区。云龙民歌(或称“山歌”)的内容绝大多数反映爱情生活和生产劳动。

  云龙的彝族,多居于山间缓坡台地或半山腰,以十多户为一村居多。以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等为主食,服饰比较独特。曾盛行“儿子上门,女婿入赘”姑舅表优先联姻的习俗。丧葬习俗明代前均为火葬,清代改为棺木葬。

  傈僳族婚俗与其他山地民族差不多,只在局部地区曾存在亚血缘族内婚和“公房制”的习俗转房制和姑舅表优先婚配的习俗也比较普遍。丧葬习俗与附近白族差不多,送葬前全村人要集中于丧者家打歌、唱阴阳调为死者送葬。

  云龙的阿昌族、苗族、回族、汉族、傣族等民族,他们都是因为不同的历史原因来到这里,以后和这里的民族长期大杂居,长时期的交往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先进的生产生活习俗传授给当地民族外,也随同当地民族一起传承当地的原始习俗。所以民俗习惯与前面提到的民族都大同小异。

  云龙建筑文化在现存的古庙宇、古民居建筑上有完整的反映,最典型的可以从被省人民政府授于历史文化名村的诺邓村民居、庙宇、牌坊等古建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目前诺邓村保留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就有100多个民居院落,还有玉皇阁道教庙宇建筑群以及其他多处公共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一颗印”等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山村构局因形因势变异多姿,在建筑形式上高度重视传统工艺和图案雕刻等方面的有机协调、美观精细,门窗斗拱特色均具,壁墙厅堂庄重典雅。

  村邑文化是古代云龙居民留给今天的又一份特殊遗产。这里有五井、漕涧等地的集镇式村邑文化,有白石、署场、大达、大村、表村等地的山村式村邑文化,有汤涧、仁山、大坪子、大栗树、回族村、苗家寨等地民族风格迥异的村邑文化,还有天登等地独家村式的村邑文化,都是别具特色的民居群落,它们当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村落结构形式的古朴自然,更主要的还是其中饱含着地区精神文化内涵的诸多民族民间生活成份。

  桥梁文化作为云龙现存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证据,其种类之多,造型之巧,结构之精,确实不愧于“桥梁博物馆”之美誉。在云龙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过河的藤桥、木桥、石桥、钢桥、铁链桥等等,形式则有吊桥、浮桥、拱桥、伸臂桥、风雨桥之类。其中如抗日战争中的功果桥、滇西农民起义的飞龙桥遗址及水城藤桥、包罗通京桥、石门青云桥、顺荡彩凤桥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它们证明着古代云龙的不凡经历。

  与桥梁文化伴生的还有驿道文化。古代盐业经济的发达造就了云龙这个边远之地与四方八面紧密相连的交通网络。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往腾冲、片马,北上丽江、中甸,商贸往来货畅其流,至今纵横交错的云龙境内古驿道上,石板青青,蹄印深深,驿站旧址犹存,马邦痕迹依旧,而在驿道上留下的驮洋货、贩私盐、赶考、逃匿、匪事、兵争等等故事传说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采冶文化在古代云龙以八大盐井产业为中心,同时还有白羊厂的银矿开发等矿产采冶辅之。作为某几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动脉,云龙曾为此出尽风头。云南盐井自汉代开始即以安宁、黑井、白井及云龙五井四个地域为重,在采卤、煮制、推销以至经济产业管理方面均有一整套传统的体系方式,而由盐而生的政治、文化事件层出不穷,以此决定了所谓盐文化历史的出现。云龙矿藏资源丰富,特别是明末清初银矿的采掘使云龙工商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白羊厂银矿事件是导致杜文秀起义的重要诱因。

  云龙民族音乐以“吹吹腔”强激的唢呐器乐演奏及“五井洞经”悠缓的弦管器乐演奏为特色,此外,“山花体”白族山歌和彝族、苗族、傈僳族山歌也各有鲜明的特点。

  云龙民族舞蹈形式主要有白族的“霸王鞭”与“力格歌”舞蹈、彝族“鲁辘则”舞蹈,傈僳族“爪七七”舞蹈及苗族芦笙舞等,还有各类“打歌”活动和民间舞狮耍龙耍马要牛头等表演形式。

  民间节会庆典主要有传统大牲畜和商贸交流会“八三街”,有漕涧“二八”澡塘会,以及“四月清明、五月端五,六月火把、七月祭祖、八月中秋、九月洞经”等活动。许多农村还普遍存在在农事关头(如栽秧)、跳神祭祀方面举办节庆活动。

  云龙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关坪、长新等山区白族妇女刺绣具有独到的特色,而石雕工艺、竹编工艺以及剪纸、制扎和地方土特食品果品的加工制作都颇多艺术技巧。

旅游

  云龙境内有风光秀丽的“高山明珠”的天池,有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天然景观,有“千年白族村”诺邓,有危岩高耸、山势雄峻、两溪拱绕、石壁千寻、古木虬枝的虎头山,有著名的漕涧下澡塘温泉瀑布。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