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夜景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山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红花玉兰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茶山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壶坪山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田园风光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神笔峰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姊妹峰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吊脚楼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百溪河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汉语拼音:WǔFēng TǔJiāZú ZìZhìXiàn;英文:Wufe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中国湖北省宜昌市辖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宜昌市境南缘。 东邻宜都市松滋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与鹤峰县巴东县两县接壤,北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毗连。 面积23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8万亩。 辖5镇3乡。 截至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9.33万人。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71026人。土家族约占总人口的63%。

全境皆为山区,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部地带,系喀斯特地貌,溶洞伏流遍布全境,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86.3%,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44.8%,县境内最高点白溢寨顶峰——黑峰尖海拔232O.3米,海拔最低点东部渔洋河桥河峡口150米。境内沟壑纵横,峰峦重叠,群山之间夹有小块平地,县境东部的渔洋关(低山河谷),中部的长乐坪(半高山)和西部的湾潭(高山地带)均有万亩平原展开。东半部山形浑圆,坡缓谷浅,西半部山势高峻。主要河流有渔洋河、天池河、泗洋河、南河、湾潭河、百溪河。属亚热带温湿季风区,山地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7℃。矿产有煤、铜、铁、铝、锌、铬、重晶石、石英石、硅石、大理石、生物化石等。景点有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柴埠溪,地下溶洞群,白溢寨,“暑天冰穴”,独岭“佛光”,天生桥、石柱山等。

境内物种多样,林特、水电、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1%,是中国茶叶之乡、国家烟叶生产基地和中药材GAP示范基地。2009年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跻身“湖北茶叶大县”行列。201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旅游强县”。2016年11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2月,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0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现价)100.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2%。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27.26亿元,增长15.5%;第二产业25.50亿元,增长28.5%;第三产业47.26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结构为27.3:25.5:47.2。

  • 邮编:443400 区号:0717 代码:420528

行政区划、人口

截至2021年10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下辖5个镇、3个乡。13个居民委员会、97个村民委员会、53个居民小组、691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渔洋关镇。

  • :渔洋关镇、仁和坪镇、长乐坪镇、五峰镇、湾潭镇
  • :付家堰乡、牛庄乡、采花乡

截至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9.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7万人、乡村人口15.37万人;男性人口10.11万人,女性人口9.23万人。户籍总户数7.29万户。全年出生人口891人,死亡人口1642人(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口径);年末常住人口16.10万,城镇化率40.41%(统计部门数据)。人口自然净增率-4.5‰。平均预期寿命为80.4岁。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71026人。

历史

五峰县黔中郡西汉隶属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晋。

末土司错处其间,隶属容美土司,归四川管辖。

初隶属湖广彝陵州(今宜昌市)。于清雍正十三(1735)年改土归流,将容美土司所辖五峰、水尽、石梁、长茅关诸司,并划湖南石门县和湖北长阳、宜都及松滋三县部分区域合而设长乐县。因与福建长乐县同名,1914年以县城西南五个山峰并立改名五峰县。

1927年废荆宜道直属湖北省政府。1931年隶属宜昌行政公署。

1949年11月全县解放,隶属宜昌地区行政专署。1984年7月撤五峰县,设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仍属宜昌行署。1993年撤宜昌行署及省管宜昌市,合而设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隶属宜昌市。

1996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面积2401平方千米,人口约20万人。辖5个镇、3个乡:五峰镇、渔洋关镇、长乐坪镇、仁和坪镇、湾潭镇、傅家堰乡、采花乡、牛庄乡。县政府驻五峰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总人口205897人,其中:五峰镇40016人,长乐坪镇24487人,渔洋关镇45650人,仁和坪镇24020人,湾潭镇17573人,付家堰乡17522人,牛庄乡8720人,采花乡27909人。

2004年末,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总人口207268人。辖5个镇、3个乡,11个社区、104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188923人,其中:五峰镇37746人,长乐坪镇22500人,渔洋关镇46145人,仁和坪镇18879人,湾潭镇16743人,付家堰乡15567人,牛庄乡7496人,采花乡23847人。

2011年4月14日,《民政部关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民函[2011]94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五峰镇迁至渔洋关镇。

地理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图政区版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江汉平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区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县域东邻宜都,南接石门,西抵鹤峰、巴东,北至长阳。

地形地貌

五峰县全境皆为山区,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部地带,系喀斯特地貌,溶洞伏流遍布全境,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86.3%,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44.8%,县境内最高点白溢寨顶峰——黑峰尖海拔2320.3米,海拔最低点东部渔洋河桥河峡口150米。境内沟壑纵横,峰峦重叠,群山之间夹有小块平地,县境东部的渔洋关(低山河谷),中部的长乐坪(半高山)和西部的湾潭(高山地带)均有万亩平原展开。东半部山形浑圆,坡缓谷浅,西半部山势高峻。

气候

五峰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山地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暴雨甚多。山间谷地热量丰富,山顶平地光照充足。境内垂直气候带谱明显,适合多种农作物及经济林木生长。年均日照1533小时,年均气温13-17℃,无霜期240天,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166天。

自然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居全省县域之首,是全省著名的“天然氧吧”、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四大“国字号”生态品牌。

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是“全国重点产茶县”,“采花毛尖”获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五峰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旅之乡”,渔洋关镇被评为“世界茶旅古镇”。

水力资源

境内有渔洋河、泗洋河、南河、天池河、湾潭河五大河流 ,支流30余条,流域面积1956km2,水能蕴藏量34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达到32万千瓦,目前已开发20万千瓦。

矿产资源

初步查明有煤、石煤、铁、铜、黄铁矿、重晶石、白云石、萤石、方解石、硅石、大理岩和瓦板岩等17种矿产,矿产地100余处。其中铁、硅石、方解石、重晶石等四类矿产储量丰富、质量较好,其中以铁矿最为丰富,湖北省矿产储量表内有6个铁矿区在五峰境内,储量达24亿吨左右,富矿占8000万吨,可满足开采的需要。

森林资源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1828333.3公顷,人均林地面积达0.8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居湖北省各县市之首,年林木生长量19万立方米,蓄积量达到350万立方米以上。

裸子植物亚门与被子植物纲共85科250属737种。裸子植物主要有马尾松、油松、华山松、落叶松、雪松、柳杉、银杏、刺柏等;被子植物主要有香樟、枇杷、紫薇、杜仲、板栗、花栎、柑桔、杜鹃、香椿、厚朴、石榴、泡桐、核桃、柿数、意杨、黄连、大叶榉、白玉兰、山楂、苹果、刺楸、梧桐、冬青、化椒、桂花、葡萄、桂竹、红楠、蓼叶竹、漆树、槐树等。后河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珙桐、水丝梨、鹅掌楸、黄杨、连香、银鹊、红豆杉等。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8种)

特产

  • 五峰名茶,五峰是一个古老的茶区,全县拥有优质茶园15万亩,年产绿茶7000多吨,拥有“采花毛尖”、“天麻剑毫”、“向师傅茶”、“水仙春毫”4个湖北名牌产品,5个设计专利、2项发明专利。核心品牌采花毛尖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 、 “湖北名茶第一品牌” 、“进京迎奥运产品” 、“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 、“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四度蝉联“湖北名牌产品” 、连续五届蝉联“中国农博会金奖”。
  • 土家腊肉,岁过冬至,先将花椒、八角香、山胡椒等佐料合盐炒香磨研成粉,将猪、羊肉逐块腌好,十日左右即取出上炕。炕腊肉时,忌烧松杉等含烟含脂重的薪柴,多以青棡、土荆条、香叶树、柏枝等芬芳杂柴为薪,早炊暮飨,烟火不断,这样一直熏到第二年立夏后才下炕,冷却后埋于稻谷中收藏。通过谷子吸收水份后,腊肉更耐贮存,且经久不腐,剖开后肉质鲜嫩有一股诱人的清香。土家腊肉,或清蒸,或清炖,或生炒青椒,或焖枞菌、豆腐,或煮熟后炒回锅肉片,香而不涩,鲜而不腻,肥肉色泽橙亮,瘦肉嫣红嫩柔。
  • 特色蔬菜系列产品,五峰山地立体气候显著,极适宜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长,主产辣椒、西红柿、土豆、欧芹、葱蒜、萝卜、白菜、四季豆等产品,深受江苏、福建、广东、上海、武汉等地消费者青睐。今年,五峰被定为上海世博会时期蔬菜耗费基地县,已被端上世博会的餐桌。五峰农业产业化龙头湖北新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出口食品标准生产的空冻干脱水蔬菜系列和天葱、天韭、香椿、蕨菜等“野山珍”系列地方特产,品质优异、特色鲜明,为“宜昌市名牌产品”、“三峡十大特产”,极具发展潜力,市场供不应求。
  • 魔芋深加工系列产品,五峰是全国魔芋种植示范区,现有魔芋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愈10万吨。为魔芋精粉、纯化粉、魔芋食品、魔芋甘露低聚糖等深加工产品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目前,由该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峰宏力魔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魔芋精粉、纯化粉、湿法微粉、葡甘聚糖、魔芋胶、魔芋仿生食品等系列产品,自营出口韩国、日本及欧美市场。
  • 矿泉水,五峰白溢寨天然饮用矿泉水发源于海拔1800米的暑天冰穴,平均日流量1200立方米,泉水绵长甘淳,神奇独特。专家认定这是一处难得的珍贵稀有、富硒含锶、低纳、低矿化度、重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

美食

  • 土家娃谷糖,采用玉米、粒仔苋(娃谷)、花生、白糖、麦芽等精制而成,是土家族传承久远、质朴地道的美食,香甜脆爽,回味绵长。
  • 土家扣肉,是五峰土家人待客的一道名菜,一般只有办酒席才会上用作主菜。扣肉的做法其采用五花猪肉,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艺制成。虽说是肥肉制成,但吃起来一点也不腻口,味道极其鲜嫩。
  • 酸酢鱼,是土家族及苗族的一种鲜为人知的美食。就是将捕捉到的新鲜小鱼,破肚洗净,裹上米粉(米粉中放少许食盐,调匀),然后放进菜坛内,腌扑3-5天,待有酸味后再挖出来用茶油炸熟,这样色泽金黄,味道又酸又香,十分可口。
  • 渣豆酱,将做豆腐后的豆腐渣煮熟,冷却后,拌适量的芝麻粉,和匀,装如木桶内,将木桶放在温热 的地方发酵。几天后将发酵过的豆渣作成小圆球,放入火炕上的特制的炕蓝内,下面烧锯末等物,慢慢熏干。食用时,洗净,弄碎,放进油汤里煮成糊状,加葱蒜、辣椒、生姜末等。倘若再加上野胡葱,其味道更加香美。

交通运输

2021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公路总通车里程6173公里(包括不在册等外公路),增长1.3%。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桥梁200座、7382米。公路隧道17道、9762米。

截至2021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跨县市、县内农村客运运营车辆77辆,公共汽车运营车辆25辆,出租汽车运营车辆75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3标台。货运量219万吨,货运周转量14479万吨/公里,较上年增长55.3%;客运量7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170万人次/公里,较上年增长49.0%。民用车辆拥有量6.33万辆,较上年增加0.6万辆,其中:汽车4.04万辆,摩托车2.29万辆。

文化、旅游

民族文化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服饰

  土家服饰,古时,土家族服装多以自织土布为衣料,用锅灰或化香树叶熬煮染成青蓝两种颜色,在领口、衣边、襟边、袖口绣以花边,胸襟扎绣“二龙戏珠”和梅、兰、菊、竹等图案,配以布袢扣子和镶边筒裤,质朴与华美搭配,十分别致。土家族服饰女装多为短衣大袖、矮领、左衽大襟,老年妇女喜欢青、蓝色的布衣,只在两衣角绣些花卉图案,女装的衣领高两公分左右,上面有三条花带,托肩在外,托肩外缘和外缘下的衣襟边缀上一条宽青边,边下再贴三条等宽的五色梅花条,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女装大襟右上角和右腋下分别配有一对和两对布袢扣子。平时,妇女穿的上衣,有无领和矮领,长襟和短襟两种,在一片素色的衫底上,托肩及衣襟边都压有另一颜色的布条。衣襟的左右角或一角,有的绣着小花朵,袖口也压上两条另色的布条,大脚筒裤裤脚处滚有梅花条。男装多为对襟短衫和满襟衣,配以五、七、九、十一对布袢扣子,襟边、袖口绣有花边,胸前扎有图案,颜色一般不超过三种,年轻人穿白布裤腰筒裤,裤脚边绣有花边,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素色布条,俗称“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配裆部不开口的收腰大脚筒裤。旧时男女的头上缠着宽尺余、长丈许的墨青丝帕或布帕,称为“蛮头帕子”,从左至右顺时针卷戴头上,呈“人”字形,左側垂掉寸许。这种包“蛮头帕子”的习惯至今在农村大量存在,主要是中老年人,其中部分帕子换成了市场上机械生产的毛巾。

  妇女的首饰多而富有特色,多为银制品。除发髻上的银钗外,在着盛装时,还戴各种式样的银制发花和“瓜子”、“单环”、“两环”等银耳环,胸前右衽扣上“银环”,手腕上戴银手镯(称梗子),手指上戴银戒指。

  土家族男女的鞋子多为浅口布鞋,男鞋多为黑色,头宽略上翘,鞋底厚实,俗称“千层底”,鞋底“锁边”,是土家姑娘千针万线所拿,土家姑娘嫁到婆家时,必给男方的父母、兄弟做一双鞋,一是作为见面礼,二是遵循婆家检验媳妇针线手艺如何这不成文的规矩。妇女的鞋子,鞋头稍尖,两边绣花,鞋口浅,滚丝边,鞋底稍薄。旧时,女子裹脚,故有“三寸金莲”之说,鞋子自然随脚大小而做。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织锦,又称“土家织锦” ,史称土锦,它是以棉纱为经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纹的方法,在古老的木织机上织成的,其工艺独特,质地厚实,色彩斑斓,与蜀锦、壮锦并称为三大名锦,也是土家族用以做服饰的实用艺术品。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相传是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姑娘所创。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西兰卡普”编织精巧,色彩鲜明,花纹朴素绚丽,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心灵手巧的土家姑娘们,十几岁就登上简单的木织机,开始编织“西兰卡普”。她们随心把自己所喜爱的图案和彩线织上去,所以每一段制品都各有特色。图样多达二三百种,内容多为飞禽走兽、喜鹊闹梅等。姑娘织的最后一块“西兰卡普”往往倾注了她的全部才能和心血,将用作出嫁时的盖头。若丈夫远行,用来包衣物,让它永远伴随亲人。用“西兰卡普”编织的背包,称“筒帕”,色彩鲜艳,花案独特,颇具现代艺术的风味,深受土家少女的喜爱,也是客家人到土家族地区游玩所必捎的纪念品。

  土家族吊脚楼,就势而建,起初不讲方位,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开始讲究房屋的方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和西。房屋规模,小康户多为“五柱两骑”、“五柱四骑”,大户人家则有“七柱四骑”和“四合天井”大院。一般人家多为一栋四排扇三间屋,也有六排扇五间屋的。四排扇三间屋的中间一大间叫“堂屋”,作供家神、祭祖先,迎宾客之用。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卧室或火炕,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间,以在前面其中的一间作火炕,伙房屋三分之二的面积铺上木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积为土地面。后面一间作卧室用,父母住左边卧室,儿子媳妇住右边卧室。房屋不论大小,一般都有天楼。楼板分两种:木板制作的,楼下住人,以小树条或竹块、竹杆铺成的,楼下设火炕或灶屋,正屋两头,习惯一头修转廊,一头搭偏房。转廊里安碓、磨或作厨房,偏房内设猪圈、牛栏、厕所,富裕人家在正屋左右两侧都修上厢房,称为撮箕口。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摆手舞,“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摆手舞”历史悠久,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蹈动作以模拟农事劳动为主。“大摆手”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成百上千人围着冓火,或拉手成列、或勾臂成行,动作统一,欢呼齐跳。人们舞着各种模拟生产的动作,或生活上有趣的动作,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大多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女的在里圈。“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那健朴的舞姿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给人以清新而热烈的感觉。有的地方跳“摆手舞”是在摆手堂内举行。“摆手堂”分一堂(即正堂)、二堂,开始进堂时男女都在一堂摆,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然后男的留在正堂摆,表示祈求幸福、安乐, 情绪十分严肃。女的则到二堂摆,情绪欢快。

  薅草锣鼓,是土家人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劳动艺术形式。薅草锣鼓的乐器,主要有鼓、锣、钹等四件响器组成,有的地方还配有唢喇。锣鼓的演奏方法,种类很多,复杂多变,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分。锣鼓点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一天之内,形成三起三跌,称为“三潮”。特别是在收工之前,要赶劳动进度,锣鼓节奏越来越快,叫着“放擂”。放擂时的劳动场面,土家人自己是用“饿马奔槽”一词来形容的。锣鼓歌师既要演奏,又要演唱,劳动时间内不能间断,一天下来,其劳动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口唱要与锣鼓演奏相配合,互相衬托,得以缓冲。一般是,在每一句唱词中,要配以鼓锣,在句尾上,又配以较长时间的锣鼓点子,使锣鼓在演奏中,较歌比重要大。这也是土家“薅草锣鼓”未带“歌”字的原因。其实,更准切地说,应该是“薅草锣鼓歌”或“薅草歌锣鼓”才对。薅草锣鼓歌的曲牌,种类纷繁。在渝黔一带土家地区,主要有“号子”和“扬歌”等类。“号子”又分“请神号”、“出工号”、“下田号”、“清茶号”、“收工号”、“抒怀号”等;在湘鄂一带土家地区,主要有“声子”、“号子”、“调子”、“溜子”和“扬歌”等类,共有上百种曲牌。其中以“穿号”和“扬歌”为主,其他曲调只在一天中的一定时间内演唱,或在需要转调时演唱。“穿号子”由两首内容相近的山歌组成,前一首称“梗子”,后一首称“叶子”。演唱时,将“梗子”与“叶子”的词句相互穿插起来,由鼓手和锣手互相和唱。具体穿唱的方式,地域不同,有一定差别。“穿号子”的种类也很多,从“穿”的方式分,有“大穿”、“小穿”、“半穿”、“满穿”等;从号子的内容分,有“梳头号子”、“洗脸号子”、露水号子、“长声号子”、“传茶号子”、“喜鹊号子”、“散号子”、“花儿娇”等等。“扬歌”,包括“九刹”、“九声”、“九扬”三种,各又有九个曲牌。一天中的三个不同时间段,都要唱一次“扬歌”。“扬歌”是薅草锣鼓中的核心曲牌,也是衡量锣鼓歌师水平的曲牌词段。歌师之间的较劲,一般都在扬歌部分。

  五峰南曲,原称南曲,亦称丝弦。主要流行于五峰长乐坪、蒿坪、渔洋关、白鹿庄、水尽司、谢家坪、红渔坪、傅家堰,长阳资丘、渔峡口等地。后在长阳改名长阳南曲,五峰仍沿用旧称。有时人们为了和长阳南曲区分,也叫它五峰南曲。大约产生于县境改土归流(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后,清道光年前,距今200年以上历史。其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一人自弹自唱,或二人一弹一唱,亦可多人一起弹唱。自制小三弦是其主要伴奏乐器,也有配以二胡、简板的,并不拘于一格。五峰南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100多个传统曲目段子,或取材历史人物事件、小说戏文,或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或场面应酬、教诲劝戒,或写景咏物抒怀。它的文词高雅、讲究韵律,显然经过文人手加工润色。 五峰南曲分为“南腔”和“北调”两类,现存曲牌31个。其中“北调”仅存1支。其唱腔属曲牌联结体结构,南曲头、垛子、上下句、南曲尾是主要曲牌。音乐节奏舒缓平稳,行腔婉转细腻,旋律优雅流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总的说来,它抒情描景叙事皆宜,方言行腔,地方特色浓郁。

  撒叶儿嗬,汉称跳丧,是湖北清江流域中游地区土家的丧俗歌舞。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四山五岭的乡亲相聚一起,男人们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红红绿绿的鲜亮服饰围观助兴,通宵达旦。在他们看来,人的生死有如四季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了自然的规律,值得庆贺。它真正做到了丧事当做喜事来办,而且有绝妙的歌腔舞态。撒叶儿嗬不仅是一种精彩的歌舞,一种艺术化的风俗或者风俗性的艺术,同时还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意义。撒叶儿嗬是歌、舞、乐浑然一体的艺术,它的声腔以男嗓高八度运腔,绕梁的音韵伴和的颤音,好似阳光一样明媚灿烂;它的歌调是一种古老的特性三度,这种歌调在其他歌种中,除兴山一带的某些民歌外,已成绝响,却在跳丧时原汤原水地保存了下来;它的舞蹈具有几十种套路,其舞姿的顺、曲、颤态势,表现出藏缅语族舞蹈的特点,而其6/8拍子带切分音的节奏律动,在藏、羌族舞蹈特性之外,又有土家的民族特性,颇具独到之处;它的五句子歌是古今所罕见的文学体裁,这一样式今存清江流域和三峡地带,而尤以清江为最妙;它的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其源头可以从《巴渝舞》和武王伐纣时的巴人军阵舞中找到关联;它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难能可贵,其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直逼《庄子》,非同等闲。总之,“撒叶儿嗬”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为清江土家所独有,是湖北稀有而珍贵、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打溜子

  打溜子,俗称“围鼓”或称“抽溜子”、“打十盘鼓”、“打家业”、“打点子”、“打路牌子”、“打小傢伙”,是土家族独特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早在前210年左右,“打溜子”由湖南石门和湖北鹤锋、松滋等地传入五峰。艺人们多为非职业性乐手,平时分散在各村庄亦农亦艺,随时由班主召集去参加丰收喜庆、节日活动及民间婚丧习俗等仪式的演奏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打溜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音乐及演奏特征:(1)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曲牌有机地连缀成套,加以乐手精湛的演技,使其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趣。乐班由五人组成,器乐分别为鼓、土锣、马锣、双钹(分头钹、二钹,亦称上下手)。双钹音色别致,一高一低,一亮一哑,形成鲜明对比,加上乐手的默契配合和娴熟的演奏技法,可发出短促而沉闷的“卜”音,亦可奏出铿锵悦耳的“七”音和富有动感的“可”音。双钹还可根据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节奏的紧密松驰以及敲击钹的不同部位而奏出色彩缤纷的美妙音色,使其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模仿力,双钹以模仿飞禽走兽居多,很多曲牌亦以动物动态而命名,如“燕平翅”、 “凤凰闪翅”、“龙虎斗”、“八哥洗澡”、“鹞子翻身”等,形象生动,情趣感人。(2)节奏清新明快,节拍变化频繁。乐曲多以一个板式为基础,间以各种节拍变化,乐曲段落的起承和节拍变化常用1/4节拍转换,流畅自如,具有稳定感而又不乏趋动性。

   南河锣鼓,起源于南河河畔,现流行于五峰仁和坪镇南河流域一带,是一种欢快、热闹、喜悦的打击乐。曲牌和曲谱分文谱子和武谱子。文谱子多用于喜庆活动,比如婚嫁迎娶、过竹米、上梁、祝寿、贺匾、集庆等场合。武谱子多用于白事,如出殡、送葬等。南河锣鼓由一面鼓,一面锣,两副拍子,一面钩锣组成,演奏时总共需要5人,由鼓手发端指挥,用不同的手势和鼓点来告诉大家下一个曲谱打什么,其余四人随鼓指挥,互相配合,不时变换曲谱与节拍,打击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现南河锣鼓最原始的打法主要流传于仁和坪镇船山坪村,其代表人物王德芳、王德才等近十人,年纪都在40岁以上,会打击的曲谱只有20多种,与老一辈艺人彭墨林先生了解的90多种曲谱相比,已经失散了很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代表性项目(4个)

  • 南曲;土家族打溜子;(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土家族撒叶儿嗬。

省级代表性项目(10个,含4个国家级项目)

  • 五峰土家族告祖礼仪;采花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五峰土家花鼓子;星岩坪山歌;五峰民间吹打乐;长乐坪民间故事。

市级代表性项目(13个,含10个省级项目)

  • 刘德培民间故事;宜红茶制作技艺;五峰精细竹编技艺。

县级代表性项目(计95项)

  • 民间文学(7项):长乐坪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五峰谜语;民间歌谣;五峰长诗;五峰歇后语;五峰五句子民间诗歌。
  • 传统音乐(7项):五峰打溜子;五峰薅草锣鼓;五峰民歌(湾潭民歌、采花山歌);五峰民间吹打乐;民间宗教音乐;劳动号子;渔洋关坐丧。
五峰土家板凳龙。2013年
  • 传统舞蹈(9项):五峰土家族撒叶儿嗬;湾潭地花鼓;五峰花鼓子;民间宗教舞蹈;五峰土家板凳龙;渔洋关滚灯舞;五峰肉连响;五峰打丧;五峰九子鞭。
  • 传统戏曲(4项):五峰柳子戏;五峰傩愿戏;五峰踩堂戏;五峰皮影戏。
  • 传统曲艺(3项):南曲;土家满堂音;五峰吹锣鼓
  • 传统体育游艺(6项):五峰打陀螺;五峰竹马;五峰跷旱船;五峰板凳拳;土家打赶茆、五峰抵扛。
  • 传统美术(5项):民间彩扎;民间刺绣;民间雕塑;民间碑刻;民间剪纸。
  • 传统技艺(24项):采花毛尖茶传统制作工艺;五峰精细竹编技艺;土家吊脚楼建造工艺;土家族布鞋、草鞋制作;土家麻糖制作工艺;民间髹漆工艺;民间铁器工艺;民间木器工艺;桃花酱制作技术;过桥腊肉制作技艺;民间年糕制作技艺;作坊酿酒技艺;木质撞榨炼油技艺;泥瓦焙烧技艺;湾潭粑粑制作技艺;傅家堰扯面制作技艺;渔洋小吃制作技艺;炸辣椒制作技艺;土家豆豉制作技艺;土家柿饼制作技艺;荞麦粑粑制作技艺;清水湾制陶技艺;羊肉包子制作技艺;宜红茶制作技艺。
  • 传统医药(5个):民间草药;民间中医正骨疗法;民间推拿;民间针灸;民间验方。
  • 民俗(25个):土家摸秋;清明祭祀;五峰月半节;湾潭赶集;白溢寨风灯;五峰赶仗;上梁仪式;陪十姊妹;陪十弟兄;哭嫁仪式;五峰闹元宵;五峰春节暨拜年仪式;土家祭灶神;土家婚俗、告祖;民间寿诞礼;土家懒豆腐,土家烟熏腊肉;民间葬礼;土家抬格子;土家撤席;土家十碗八扣;升子坪赛灯;五峰赶毛狗;土家过赶年;五峰民间十五灯会。

风景名胜

五峰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三峡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埠溪大峡谷风光迤逦,后河原始森林寻幽探奇,白溢古寨神奇厚重,民俗文化绚丽多彩。全县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502处,以洞穴和奇特象形山石为主要内容,属资源丰富程度中等类型,归为5大类23种,基本类型占全国56种的41.7%。自然旅游资源占全县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61%,占全县旅游资源实体的77%;人文旅游资源分别占39%与20%。

柴埠溪大峡谷

  柴埠溪大峡谷(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景区。位于五峰士家族自治县境东部,北接八百里清江,南通武陵源、张家界,东通江汉平原,西达鄂西山寨。柴埠溪同张家界一样,同属武陵山岩溶地貌,处在国际公认的“奇特北纬30°地球圈”上。

后河天门峡

  后河天门峡(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景区。位于五峰县城西南35公里处。后河群山起伏,奇峰耸峙,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座,巍然罗列;最高峰海拔2252.2米。保护区总面积40168公顷,活立蓄积量150万立方米以上,境内荟萃有野生维管植物2087种,分别占湖北省总数的37.7%和34.3%;拥有国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9种。这里的野生动物达11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被世界野生支物基金会的专家评定为全球不可多得的大型猫科动物的最佳栖息地。这里是湖北唯一发现华南虎的地方,金钱豹、云豹、黑麂、青猴、熊、麝、獐、金雕、红腹角雉、白雉、锦鸡、大鲵等湖北唯一或分布最多的走兽飞禽,常年出没生息在这深山林间。

  白溢古寨,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北10.5公里处,为四面绝壁的高山古寨。是古代土家部落首领的军事险隘和“皇城”。寨顶总面积20平方公里,主峰2320米,山体险峻雄伟。白溢寨的自然景观主要有:神秘的世界奇观——暑天结冰、寒冬酷热的怪异地穴;雄奇的高山绝壁风光;神秘奇特的土家族民俗文化;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古老的土家军事遗迹。

青岗岭茶叶公园

  青岗岭茶叶公园,青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观光园位于渔洋关镇曹家坪和三房坪,规划总面积约1万亩,其中核心茶园示范区1024亩。茶山风景秀美,不仅可以欣赏整齐蜿蜒的茶山风光,还可远眺渔洋关新城美景,有生态观光、茶叶采摘、户外茶艺表演等茶文化特色旅游项目。规划将此处打造成为五峰采花茶业名片,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建成湖北省第一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观光茶园。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兴文塔

  兴文塔,又名示塔。建于清同治九年,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香东村十五组。该塔青砖、石条砌筑,七层六面塔刹组成,座东南面西北310°,通高22.38m,主塔占地53平方米,底层高5m,六面各宽4m,壁厚1.70m。塔门高2.3m,宽1.10m,门柱木质打磨成长条方型,两门柱正面镌刻:“云梯直上欣题雁,天阙遥开稳步鳌”对联,横批“兴文塔,侧刻有建塔时间,二层东西南北四间,三层南北两间有直径0.70的拱顶窗,塔顶为钢混凝结构(维修后),篆顶,塔刹合金铸造,宝瓶状。每层均用砖石条叠建翘起的塔檐和风铃角。塔内面积12.60平方米,塔身下宽上窄,为椎体形。每层楼枕、楼板均为松、杉木,成井字形迭建。因年久失修,2002年9月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对塔体进行了维修,并建月台、平台三层。兴文塔从古至今为县城八景之一。2008年3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曦和楼,位于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香东村十组东门坡。清•乾隆二年。座东南面西北65°。面积100000平方米。系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乾隆元年设县,二年始凭山跨涧相势于筑期竣工,建成城墙城门。城设四门:“东曰曦和,南曰薰风,西曰昭化,北曰镇安。雉堞具备,层楼高筑,溪流其中,先建木桥,原名得胜。后安史公伟烈代内政建石桥,名安化,以通人焉”。城墙及四门均用专制青砖和打制青石条砌筑而成。四门亭为古式木质穿架,四角翘起,四面滴水,上盖泥质青瓦,叠出二层组成。门拱系青石打制,篆拱扣制为双拱。该城垣及四门在民国前曾多次维修,保存完好。原围城面积约10万平方米,解放后在60至70年代初期由于城内建设撬砖取石,毁坏严重。现存西北山岭城墙1500余米,残高0.5m至2m,宽1.2m至1.5m。羲和楼拱门高5m,门拱净跨3.25m,宽5.64m,内高3.5m。2008年五峰土家族县人民政府出资,单位、个人捐资55万元对东门曦和楼进行了保护性修复至现状。2006年4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生洞,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处的天池河左岸,全长约4公里。整个溶洞分为七大景区,即春和楼、仙人坡、灵隐宫、长廊、天台、凯旋门、冬宫。春和楼位于进洞口处,左旁为岩浆凝成和各种形体,似千尊佛像,称为千佛壁;千佛壁下,有文相岩、武士塔、石狮、莲蓬塔、鹰子岩、金沙滩等景观。这里有海螺石、溢香池、雕花旗杆、夹壁和尚、五音石磬等景物。长廊景区内有金钟石、马肺堂、又一村、小天门等。长廊尽头有一巨形石台悬于半空,俯瞰洞底,有身处九天之概,故名天台;天台之上有珍珠盘、神女、天桥、莲花峰、百手活佛等石景。冬宫有冰帘、雪莲岩、溶冰池、盘龙柱、镂花柱林、天池窗等景致。传说前清曾有军事统领在此藏身,故又名“藏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