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行汉语拼音:wǔ xíng;英语:Five Phases),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后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物质元素。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反映出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思想。阴阳五行家邹衍释“五行”金、木、水、火、土为“五德”,认为王朝交替是五德循环转移的结果。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家思想,明确提出“五行相生”的观点,著有《五行相生篇》。五行又称五常。《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佛学中的五行指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涅槃经》),又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大乘起信论》)。

内容

  中医学引用五行学说通过取类比象等方法将人体结构和现象一一配属,借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中医五行学说的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二是事物联系的五行法则——生克乘侮。①五行分类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每一物质即每一行不仅代表一种物质,还代表一种功能属性。五行分类,是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归纳概括为五大类。②五行的生克乘侮这是五行间相互联系,运动变化的法则。生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乘侮是正常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的异常表现。生即相生,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孳生,循环无尽。在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克即相克,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每一行都同时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以木为例: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相生和相克是事物之间正常的运动变化规律。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关系,谓之制化。它们意味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的生理平衡。乘即相乘,即相克太过,指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加倍克制被克的一行,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侮即相侮,也就是反克,指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过来被它所制约。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相乘和相侮是事物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而出现的异常现象。两者往往同时出现,在加倍乘袭我克一行的同时,又反侮克我的一行。

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主要有下列作用:①说明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特性来说明其生理功能。如肝性升发、喜条达,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温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有肃降作用,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藏精,肾阴有滋全身作用,水有滋润的特性,故以肾属水。五行学说还应用生克制化说明脏腑之间、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五脏在生理功能上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②说明病理变化五行学说以五行属性及乘侮规律,来说明脏腑病变的性质、特点及相互影响。无论一脏受病,还是多脏受病,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疾病由母脏传至子脏,称为“母病及子”。其病由肾及肝,由母传子。疾病由子脏传至母脏,称为“子病犯母”或“子盗母气”。③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各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行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将五色、五音、五味、五官、五体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诊断疾病,推断病情。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适用于药物治疗、针灸及精神疗法等各个方面。主要是运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五行学说认为,本脏受病,可波及他脏,他脏受病也可传给本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患病一脏进行处理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相关脏腑,控制其传变。如肝气太过,必克脾土。治疗时,一方面要疏肝理气,另一方面要健其脾胃,以防传变。临床还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制订治疗方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所谓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阴不足以滋养肝木而致水不涵木,治疗时不唯补肝,还应兼补肾阴。所谓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可采用泻心法,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扶弱抑强。如肝气横逆,克犯脾胃,治疗时,宜抑肝、平肝、扶脾、健脾。另外在针灸疗法上,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在精神疗法上,临床用情态的相互制约关系达到治疗目的。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