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谷

拼音:wǔ gǔ
注音:ㄨˇ ㄍㄨˇ
解释: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例:《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东汉)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五谷 ,在古代指五种粮食作物:稻、黍、稷、麦、菽;还有另一版本: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今天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经济、文化的中心,水稻种植面积不大,所以“五谷”中最初有麻无稻,后来随着南方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稻逐渐取代了麻。

(dào),去壳后称“大米”。有水稻、旱稻之分,通常指水稻。是目前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

(mài),俗称“小麦”。用来加工成面粉。也是目前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

(jì),又称“粟”,俗称“小米”。原产于黄河流域,营养价值很高,是北方人喜爱的粮食作物之一。

(shǔ),去壳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现在基本上不用作主食。

(shū),豆类的总称(也有人认为这里单指大豆)。豆类不易消化,食后易引起胀气,所以古代多是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