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Bo),商代早期都城。又作。古地名亳者有若干处。《尚书·立政》有三亳,晋人皇甫谧认为系三地: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据《括地志》,南亳在宋州谷熟县西南35里(今河南商丘东南),为汤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50里大蒙城(今商丘北),为汤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师(今河南偃师西),为帝喾所都。因此,学者多主张汤先居南亳,后迁西亳,但也有专主北亳说的。《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墨子·非命上》:“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荀子·议兵篇》曰:“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镐),皆百里之地也。”

  对于亳都所在,自汉以来说法分歧,主要有以下几说:

  1.《史记·六国年表》:“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亳。”《集解》引徐广曰:“京兆杜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有亳亭。”史称杜亳说,清俞正夑《癸巳类稿》卷一《汤从先王居义》力主此说。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驳之,谓此亳“乃戎王号汤者之邑”,与商汤无涉。司马迁“以关中之亳为汤之亳”亦误。近世学者也多不从此说。

  2.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佚文曰:“梁国穀熟为南亳,即汤都也。”(《史记·殷本纪·集解》引)据《括地志》:“宋州穀熟县(今河南虞城县西南穀熟镇)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史称南亳说。因缺先秦文献为据,又无考古学上的明证,后世从此说者少。

  3.《汉书·地理志》山阳郡薄县(今山东曹县东南)下颜注引晋人臣瓒曰:“汤所都。”又皇甫谧《帝王世纪》谓:“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也。”(《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称北亳说,或谓景亳说。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说亳》,以为此说最为可靠。因《左传》中宋有亳邑,又载宋景公云:“薄,宗邑也。”准其地望,为汤所都;因“与葛(今河南宁陵县北)为邻”,汤之所都自当于此;汤所伐韦、顾、昆吾、夏桀之国皆在北方,推断亳于汤之世,居国之北境,以疆理北方。

  4.《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今河南偃师市东):“尸乡(今偃师市西),殷所都。”《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皇览》曰:其地“有汤亭,有汤祠”。皇甫谧《帝王世纪》谓:“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者。”(《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又《括地志》:“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史称西亳说。不少学者认为考古发现的偃师商城,即是西亳故城。

  5.丁山《商周史料考证》考“亳”曰:《春秋左传》所见的薄、博或蒲的地名,在齐国所在皆是,虽不尽是成汤故居,至少是成汤子孙殷商民族所留下“亳社”的遗迹。成汤的故居,“由‘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两句诗的方位测之,疑即春秋时代齐国的博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旧县)。此博位于豕韦、有扈、昆吾之东,所以欲灭定居洛阳附近的夏后氏,必先灭此三国”。此说根据不足,信从者少。

  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之《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谓:“郑州商城(即今河南郑州市)是成汤所居的亳都。”主要依据《春秋》襄公十一年有:鲁、晋、宋、卫等国“同盟于亳城北”,杜注:“亳城,郑地。”《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荥阳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有薄亭”;郑州商城出土东周有“亳”字的陶文,证明东周时期郑州商城名亳、亳城、亳丘;汤都亳的邻国及其地望与郑州商城相合;郑州商文化遗址发现的情况与成汤居郑地之亳相合。现称郑亳说。此说史料丰富,又有考古学上的明证,是较可信的一说。但其使用的文献,有学者作出不同解释。

  也有对汤都亳的时间有不同看法。《括地志》曰:“汤即位据南亳,后徙西亳。”(《诗地理考》卷五《商颂》引)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卷十《汤都考》进一步说:“灭桀之先,始居穀熟,及灭桀之后,乃迁居偃师。”而有的以为成汤在灭夏前居北亳,灭夏后迁都西亳。而李民《夏商史探索》一书中《南亳、北亳与西亳的纠葛》又以为夏商时期有二都或数都并存的制度,《括地志》所述南、北、西三亳,正是反映了商汤时期三都并存的状况。

  汉语拼音:Bo;英语:Bo),中国商代早期都邑。

史书记载

  古地名亳者有若干处。《尚书·立政》有三亳,晋人皇甫谧认为系三地: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据《括地志》,南亳在宋州谷熟县西南35里(今河南商丘东南),为汤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50里大蒙城(今商丘北),为汤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师(今河南偃师西),为帝喾及汤所都。因此,学者多主张汤先居南亳,后迁西亳,但也有专主北亳说的。

遗址发掘

  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偃师西的二里头,发现并开始发掘了被称为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 ~前1500年。1983年,在距二里头6千米的大槐树村与洛河间,发现一座商代前期古城,城约建于二里冈下层时期,形近长方,城内发现有建筑基址。

  二里头遗址和上述商城,都有学者主张是西亳。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书所载,自汤起,在亳建都的共有10王,至仲丁始迁于嚣(即隞,今河南荥阳东北)。或说盘庚又迁回亳地,近代学者多不从此说。


 (薄) 【异体 古文】

拼音:  部首:  总笔画:10  部外笔画:8  结构:上下  五笔:YPTA  倉頡:YRBP  通用字 

基本释义:

  •  

  〔亳州〕地名,在安徽省。

便捷查询:

亳 bó

  亳州,古称亳、谯。中国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源南端。

《康熙字典》释义

  【子集上】【亠字部】

  【唐韻】旁各切【集韻】【韻會】白各切,𠀤音泊。商湯所都。契封商,湯始居亳。皇甫謐曰:梁國有三亳。南亳在穀熟。卽湯都。北亳在蒙,卽景亳。湯所受命地偃師爲西亳,卽盤庚所徙。【通雅】宋州穀熟縣卽歸德之考城縣。考城今有亳越,有大蒙,小蒙。章本淸云:湯遷南亳,卽歸德府。亳一作薄。【荀子·議兵篇】古者湯以薄。【註】與亳同。【前漢·地理志】山陽郡有薄縣。【註】湯居亳。【說文】亳,京兆杜陵亭名。則又一亳也。又【書·立政】三亳阪尹。【傳】與皇甫說同。孔安國云:亳人歸文王者三所,爲之立監,故爲三亳。 又【廣韻】亳,國名。春秋𨻰地,漢爲沛之譙縣,晉爲南兗州,後周爲亳州。

《说文解字》释义

  【卷五】【高部】 编号:3304   亳,[㫄各切 ],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聲。

首字为“亳”的词语

  亳社  亳殷  亳王  亳宫  亳丘子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1-8画9-13画14-16画17-48画  常用字表  通用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二级字表三级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