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这两句用委婉的问句表达: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注释】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到,在。


【出处】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背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这首诗是王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有些版本诗题作《十五夜望月》。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说,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栖息着鸦雀。清冷的秋露悄无声息地湿润了树上的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作者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说,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人尽望”一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秋月色下,无数的角落里,寂寞的人都在孤独地望月相思。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在炼字上,《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落谁家”几个字意味深长,相思落在哪里,这相思是否传达到了,这相思只是单面,还是双向的,没有说,却很可能都包含到了,一切都在未尽之中,这样的意境,当然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不论自己的情感说什么,似乎这句诗都可以表达。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诗中有画”。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