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今文经学拼音:jīn wén jīng xué),诠释和研究今文经的学问或学术流派,与“古文经学”相对。由中国汉代经师口授并用汉朝通行文字隶书写成的儒家经书,称为今文经。因汉代称当时通行的隶书为今文,称秦代焚书以前用六国所用的篆书为古文。儒家整理的经书用隶书抄录的称今文经;用篆书抄录的称古文经。以后,在经今、古文长期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是字体不同,对经书的解释等也有差异。形成研究儒家经传的对立的两大流派。古文学派逐渐居于垄断地位,今文学派逐渐湮没而不彰。

  秦始皇焚书后,儒家的经书大都不存。汉朝初年,埋藏在山崖屋壁的部分书籍被逐渐零星地发现,但是十分残缺。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经刘向等典校群书,写成提要,书籍逐渐增多,并按学术分类整理出一个端绪。

  汉朝时,《易》、《诗》、《书》、《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为五经。汉武帝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称为“官学”。博士所教授的经书都是今文经。汉初今文经学的主要代表是董仲舒。他传授的经书是《春秋公羊传》。《春秋》有三传,即《公羊传》、《穀梁传》和《左氏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属今文经学。董仲舒依据《春秋公羊传》,阐发“奉天法古”和“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想,成为今文经学的主要特点。除《春秋》外,西汉时讲《易》的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及京房;讲《诗》的齐、鲁、韩三家,都是今文。高堂生传《士礼》17篇也是今文。所有这些今文经都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如《齐诗》讲阴阳“五际”等等,十分神秘。东汉末年,何休作《春秋公羊传解诂》,倡导“三世”说,发挥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汉代今文经的最后代表人物。此后,郑玄网罗众家,囊括大典,遍注群经,消除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界限。郑学行而今文经亡。直到清朝中期,今文经学又一度兴起。以后康有为以今文经学作变法的理论依据,使之与政事结合,但不久也就衰歇。今文经学除了迷信的内容以外,也有些自然科学的知识。

清今文经学

  清朝中叶兴起的一个经学流派。清代复兴今文经学,利用《春秋》公羊学以阐发其政治主张,故又称作公羊学派,首倡于乾隆年间的庄存与,奠基于嘉、道之际的刘逢禄,因庄、刘两人皆为江苏常州人,所以又称常州学派。大致以鸦片战争为界,有前后期公羊派之分。前期主要代表人物为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凌曙陈立龚自珍魏源等人;后期主要代表人物为皮锡瑞廖平康有为崔适等人。公羊学自汉以后,若潜流于地下,沉沦千余年。至清乾隆时期,统治日渐腐朽,社会危机潜伏,遂为公羊学的重起提供了历史条件。庄存与著《春秋正辞》,孔广森著《春秋公羊通义》,成为这一学说复兴的标志。然庄、孔两人尚未能明公羊学的关键所在。庄氏未能发挥公羊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三世”说,却引进了理学,使公羊学与宋学合流,而变向理学,此乃前所未有。孔广森本擅朴学,义理非其所长,虽以法家解《公羊传》,在其义法上独具一说,但非主流所在。至刘逢禄著《春秋公羊何氏释例》,揭橥东汉何休公羊学“大一统”、“张三世”的中心思想,“黜周王鲁”、“受命改制”诸义,始次第发明,公羊学为之一振。及至龚自珍、魏源,更是把公羊学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其逐渐变为一种政治学说,予同治、光绪间的公羊学派以深远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危机加深,公羊学派更为风行。谈改制,议变法,为一时大势所趋。康有为使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公羊经学相结合,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大同书》等,倡变法以图强,成为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但随 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清今文经学亦随之迅速衰败下去。脱离了政治思想的公羊学,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学术界,遂有史学界的古史辨派。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