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修权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伍修权(1908.3—1997.11),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祖籍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毛坪村伍玄组。出生于武昌。青少年时期在陈潭秋董必武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冬,经陈潭秋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进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29年,到苏联远东边疆保卫局工作。1930年,转为苏联共产党(布)候补党员。1931年5月,回国投入武装斗争。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到中央苏区后,先后担任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参谋,瑞金红军学校第一期连指导员、第二期营教导员、第三期军事团教育主任,军委模范团政委,军委直属第三师政委,福建军区汀(州)连(城)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期间,参与编写早期的军事教材,编译了苏军战斗条令,参加了第三、四次反“围剿”。在芦丰战斗中身负重伤。1933年10月,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列席遵义会议。在与“左”倾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始终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遵义会议后,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参与组织抢渡金沙江、吴起镇、直罗镇等战役。1936年4月,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参谋长,参加东征战斗。1937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负责边区政府日常工作。1938年2月,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处长,培训干部,发展党员,接收转运抗战物资,曾接送周恩来、王稼祥、任弼时等党的主要领导和大批革命同志,使办事处成为西北地区“战斗指挥所”和“革命接待站”。1941年7月,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在叶剑英的领导下,主持研究制定了用政治手段粉碎敌人军事进攻的方案,被党中央、毛泽东采纳。1945年参与起草朱德同志在“七大”的军事工作报告。同年8月,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工作,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参谋长。1946年4月,任军调处执行部长春分部我方负责人。1947年后,任东北军区参谋长兼军工部政委。期间,还担任东北军区学校校长,参与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和第一所海军学校,是陆、海、空三军院校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外交部苏欧司司长、副部长、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等职。1950年1月,随周恩来总理赴莫斯科参加中苏会谈,并参与起草中苏友好条约。1950年11月,作为特使率团前往联合国。在联合国讲坛上不卑不亢、理直气壮地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维护了中国主权和尊严。1958年10月—1967年4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兼机关党委书记,多次随团或率团参加外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和对外交往。“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康生的迫害,被关押监护8年。197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情报和外事工作。1980年6月,任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和特别法庭副庭长、第二审判庭审判长,领导参加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工作。是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八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党的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期间任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检查组组长、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还担任中苏、中俄友好协会会长、北京国际战略学会会长、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主要著作有:《我的历程》、《往事沧桑》、《回忆与怀念》、《在外交部工作八年的经历》、《伍修权回忆录》等。1997年11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