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译文】

  只要能让众生都能够吃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注释】
  但得:只要能让。
  众生:一切有生命的,指大众百姓。
  不辞:不推辞。
  羸病:瘦弱有病。羸(léi):瘦;疲劳。
  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象征病牛的晚年。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出处】

  宋·李纲病牛》,全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背景】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这首诗写于绍兴二年(1132年),是李纲谪居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李纲为北宋末、南宋初名臣,金兵南侵时,他成功领导了东京保卫战,但不久即遭投降派排斥,被谪出京城。中原沦陷,高宗南渡,一度起用他为宰相,仅70余日又遭罢免。后再起再罢。多次上疏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忧愤成疾而病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古代农民主要靠牛拉犁来耕翻土地。全诗写一头牛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所耕土地及土地所产出的粮食已不可胜数。它老了,病了,筋疲力尽了,卧倒在夕阳中。可是又有谁哀怜它呢?尽管如此,它却无怨无悔,因为它唯一的心愿是让人们都能吃饱饭。

  此诗言名为咏物,实为自喻,借“病牛”来抒发传统士大夫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淑世(济世)情怀。

  咏物,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有些咏物诗没有寄托,为咏物而咏物,别无深意。因此,它们的书写策略是“形似”,多以惟妙惟肖地摹写所咏之物的外观为能事。但这不是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主流。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主流是有寄托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咏物而不止于物,咏物只是手段,其终极指向是“人”。因此,它们的书写策略是“遗貌取神”。作者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但他的自强不息,并非追求一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为国家、民族与人民鞠躬尽瘁,虽“力尽筋疲”,“羸病卧残阳”而在所不辞。崇高的人格加上高妙的写作艺术,成就了这首励志的好诗。

  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从揭示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它“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累之苦和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后两句“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表现了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卧游图》,明代画家沈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