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余姚市
余姚市梁弄镇四明湖畔的池杉林。新华社发(张辉 摄) 2017年11月26日

  余姚市汉语拼音:Yúyáo Shì;英文:Yuyao City),中国浙江省辖县级市,宁波市代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境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20°52′~121°25′、北纬29°39′~30°21′。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区嵊州市接壤;西连绍兴市上虞区,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东西极距58.5千米,南北极距79千米,总面积1501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83.45万人(2012年末)。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

  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峦起伏,间有盆地、谷地;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最高峰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境内流长54千米,支流30余条。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361毫米,无霜期227天。金属矿产资源有铜、铁、铅、锌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萤石、高岭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穿山甲、水獭、丹顶鹤、白鹤、黑鹳、鸳鸯、灰鹤、银杏等。中草药材有络石屯、贯众、淡竹叶、茯苓、丹参、金银花等40余种。土特产品有茶叶、杨梅、干菜笋、佛雕、工艺草编。杭甬高铁、萧甬铁路、杭甬高速、329国道穿境而过,京杭甬运河、姚江航道通宁波、杭州,水陆交通便捷。有丹山赤水、天下玉苑2个国家级4A风景旅游区。古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黄宗羲墓,舜江楼、通济桥、五桂楼等。革命纪念地有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

  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已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余姚城素为县治所在,古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双城合璧,别具一格。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间。直至今日,余姚城区内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网水系仍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并与成片的民居构成了较完整的古城区风貌。

  • 邮编:315400 代码:330281 区号:0574
  • 市果:杨梅
  • 市树:广玉兰
  • 市花:杜鹃花
余姚市兰江街道一茶场,2022年3月20日。新华社发(张辉 摄)

行政区划

  全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梨洲街道、凤山街道、兰江街道、阳明街道、低塘街道、郎霞街道、临山镇、黄家埠镇、小曹娥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三七市镇、河姆渡镇、大隐镇、陆埠镇、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鹿亭乡。市政府驻兰江街道北兰江路1号。

历史

  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余姚”(见《元和郡县图志》、《史记正义》);二、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属邑,故云余姚(见明万历《绍兴府志》、《余姚县志》);三、“考余姚帝舜所生之地,故其江曰姚江,南有句余山、合山水之名为余姚”(见康熙新修余姚县志,乾隆《余姚县志》,黄宗羲《孟子师说·舜生诸冯章》和《四明山志》;四、“余姚”古越语。(见清李慈铭《越谩堂日记》)。“余”即“盐”,越人谓盐曰余(见《越绝书》),又临姚江,故称余姚。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置),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隋开皇九年(589)余姚并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置姚州。开元廿六年(738)余姚东北境白沙湖(白洋湖)、鸣鹤乡划入明州慈溪县。长庆元年(821)上虞县并入余姚县,次年又从余姚划出。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宋时余姚境域,东西宽60里,南北长260里,自余姚县城起,东至庆元(今宁波)府慈溪县,府以桐下湖为界;西至上虞县,以新桥为界;南至嵊县以梨洲山为界;北至海。此后历经元、明、清,余姚境域无多大变化。

  元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

  1949年1月1日,国民党政府划余姚南部四明山区以及上虞、鄞县、嵊县、奉化县共15个乡为四明县;5月23日余姚解放;四明县撤销,各乡还属原各县。

  1950年余姚县庵东盐区划为县级特区,直属宁波专区,1953年7月庵东复为普通区,归余姚县管辖,1954年4月又划宁波专区直接管辖。1954年10月宁波专员公署《关于划建棉区县和机场特区及调整余姚、慈溪、镇海县界草案》,余姚县与慈溪县调整县界。余姚县大沽塘以北产棉区整体划给慈溪县,计有逍林区15个乡镇、浒山区16个乡镇、周朝区17个乡镇、周巷区5个乡镇、临山区4个乡镇、泗门区个8乡镇等共65个乡镇。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给余姚县,计有城关区(慈城镇)10个乡镇、庄桥区2个乡镇、丈亭区9个乡镇、陆埠区12个乡镇、云山区9个乡镇等共42个乡镇。

  1955年,余姚县乌山乡的虞家和金山庵2个自然村划给慈溪县;慈溪县新界乡所属塘北、东头庵跟2个自然村划给余姚历山乡。1956年4月,上虞县城关区(丰惠)永兴乡后陈、横岙等村划入余姚让贤乡,下管区四宅乡黄家庄、董郭乡大山岭顶自然村划归余姚大岚乡。余姚县大隐乡所属旭光、山前、星光、接胜、岐山、岐阳等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鄞县。1960年奉化县梨洲、北溪、平坑、唐田、茶塘、壶潭6个生产大队,上虞县的大山、龙潭、悬岩、溪山、阴地、糜山、戴王、长弄等8个生产大队,嵊县的棠溪、宓家山、杨湖等3个生产大队划给余姚县;余姚县慈城人民公社所辖的慈城镇、乍山、鞍山、妙山、狮东、裘市划归宁波市。1979年9月20日,省革委会决定调整慈溪与余姚的部分行政区划,余姚县龙南区所属的横河、龙南、石堰、彭桥、彭东、樟树、民主、桥头等8个公社划归慈溪县管辖;慈溪县泗门区所属泗门镇、曹娥、朗海、镇海、万圣、夹塘、湖北、横塘、临海、兰海、塘后等1镇10公社划归余姚县管辖。

  1985年7月26日余姚撤县设市,由宁波市代管。设9区、8个镇、63个乡。1996年,余姚市面积1527平方千米,人口约82.7万人,辖20镇2乡:余姚镇、黄家埠镇、临山镇、泗门镇、小曹娥镇、朗霞镇、低塘镇、牟山镇、马渚镇、老方桥镇、丈亭镇、三七市镇、肖东镇、梁辉镇、陆埠镇、河姆渡镇、大隐镇、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洪山乡、鹿亭乡。市政府驻余姚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余姚市总人口852719人,其中:余姚镇226425人、临山镇41929人、黄家埠镇38574人、小曹娥镇28306人、泗门镇61334人、低塘镇64319人、朗霞镇39273人、马渚镇49111人、老方桥镇14704人、牟山镇19200人、丈亭镇30952人、三七市镇29493人、河姆渡镇21104人、肖东镇26537人、梁辉镇39843人、大隐镇8754人、陆埠镇33853人、粱弄镇30297人、大岚镇11433人、四明山镇9928人、洪山乡14153人、鹿亭乡13197人。

  2001年9月20日,浙政函[2001]189号批复同意余姚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余姚镇、梁辉镇、肖东镇建制,改由余姚市政府直辖并设立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街道办事处,作为余姚市政府的派出机构:(1)东北街道办事处:管理原余姚镇姚江以北,中江、新建路以东的10村、11居,定址阳明东路401号。(2)西北街道办事处:管理原余姚镇姚江以北,中江、新建路以西的12村、20居,驻长安路22号(原余姚镇址)。(3)东南街道办事处:管理原余姚镇姚江以南,南雷路、中山河以东和原梁辉镇的20村、9居,驻山苑西路25号(原梁辉镇址)。(4)西南街道办事处:管理原余姚镇姚江以南、南雷路、中山河以西和原肖东镇的13村、8居,驻石婆桥中路39号(原肖东镇址)。调整后城区面积从原108平方千米增加到248.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从18.8万人增加到29.27万人。9月26日,4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2001年末,余姚市面积1346平方千米,总人口82.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64万人,辖4个街道、17个镇、2个乡,83个居委会、269个行政村,市政府驻西南街道。2002年末,余姚市面积1346平方千米,总人口82.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27万人,辖4个街道、17个镇、2个乡,59个居委会、269个行政村。

  2003年4月29日,浙江省政府(浙政函[2003]67号)批复,同意余姚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1)撤销洪山乡建制,并入陆埠镇。调整后,陆埠镇辖20个村、2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钟山东路)。(2)撤销郎霞镇建制,大庙周、水阁周2个村并入泗门镇。调整后,泗门镇辖16个村、4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地不变(府前路18号)。(3)撤销低塘镇建制,和原郎霞镇的其余行政区域改由余姚市政府直辖。在此区域内设置郎霞、低塘2个街道办事处,作为余姚市政府的派出机构:①郎霞街道办事处:管理范围为原郎霞镇的其余行政区域(新南王、赵家、新新、熊家街、干家路、郎霞、杨家、天华、天中等9个村,郎霞居委会)和原低塘镇的部分行政区域(镇西、邵巷、西墟、龙王堂等4个村),共13个村、1个居委会,办事处驻朝阳路38号(原郎霞镇政府驻地)。②低塘街道办事处:管理范围为原低塘镇的其余行政区域(洋山、历山、黄湖、黄清堰、芦城、低塘、汤家闸、姆湖、镆剑山、郑巷、西郑巷等11个村,低塘、直河路、历山、郑巷等4个居委会),共11个村、4个居委会,办事处驻镇北路98号(原低塘镇政府驻地)。(4)调整西北街道办事处:撤销老方桥镇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北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西北街道办事处共管理17个村、9个居委会(社区),办事处驻地不变(长安路22号)。低塘、朗霞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6个街道组成余姚中心城区,面积350平方千米,人口32.52万人。2003年末,余姚市面积1346平方千米,人口82.4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44万。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52个居委会、269个行政村。

  2004年末,余姚市总面积1346平方千米,总人口82.59万人。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东北街道、西北街道、东南街道、西南街道、朗霞街道、低塘街道、小曹娥镇、泗门镇、临山镇、黄家埠镇、低塘镇、朗霞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三七市镇、陆埠镇、河姆渡镇、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大隐镇、鹿亭乡。共有22个社区、31个居民区、268个行政村。

  2005年11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原东北街道更名为凤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为阳明街道,东南街道更名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为兰江街道。12月21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老城区四街道更名公告(2006年1月1日正式更名)。

  2005年末,余姚市户籍人口82.58万人。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临山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梁弄镇、陆埠镇、大隐镇、大岚镇、河姆渡镇、四明山镇、小曹娥镇、黄家埠镇、三七市镇;鹿亭乡。共有52个居委会、265个村委会。市政府驻北兰江路1号。

地理

  余姚位于东经120度至121度,北纬29度至30度。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距宁波国际机场和大型港口宁波北仑港仅半小时和40分钟车程,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只有1小时车程,经沪杭甬高速公路去上海也只需2个半小时,经杭州湾跨海大桥到上海仅需1小时,余姚已纳入上海“二小时交通圈”。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

地貌

  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443.84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微陷。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台地和谷地,最高峰大长山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为姚江冲积河谷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钱塘江、杭州湾冲积平原,全市耕地63.31万亩,园地9.35万亩,林地78.23万亩。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文化

遗址

  •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村附近。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长江流域母系氏属繁荣时期的代表性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

  • 保庆路历史街区
  • 府前路传统商业居住街区
  • 老西门路历史街区
  • 武胜门路传统居住街区
  • 化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
  • 泗门镇阁老府传统文化保护区
  • 胜归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
  • 龙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文学
    • 舜的传说
    • 谢阁老传说
    • 戚继光的传说 临山镇
  • 民间音乐
    • 河姆渡乐器(骨哨、陶埙、木桶)
    • 粗细十番(鼓亭)
    • 单人民族鼓乐队
    • 工尺记谱
    • 坐唱艺术
    • 鼓亭 马渚镇
    • 粗细杂番(鲍家班) 泗门镇夹塘村
  • 曲艺
    • 余姚莲花文书
    • 宁波评话 阳明街道
  • 民间舞蹈
    • 犴舞
    • 车子灯
    • 醒狮 泗门镇镇北村
    • 高跷 泗门镇大庙周村
    • 竹编龙 泗门镇水阁周村
    • 小花船 马渚镇下沙畈村
    • “八仙过海”大头娃娃 马渚镇沿山村
    • 车子灯 泗门镇泗北村
  • 传统戏剧
    • 姚剧
  • 传统体育与杂技
    • 木偶摔跤
    • 甩酒甏
    • 精武拳械
    • 调吊(三上吊)
  • 民间美术
    • 木雕佛像
    • 微雕
    • 石雕
    • 马渚剪纸
    • 佛像泥塑
    • 余姚刺绣(越绣)
    • 金银彩绣 阳明街道
    • 泥塑 阳明街道
    • 大隐木雕制作技艺 余姚市华艺佛像精雕厂
  • 传统手工技艺
    • 越窑青瓷
    • 面塑(彩塑)
    • 余姚风筝
    • 致和酱油制作技艺
    • 余姚笋干菜制作工艺
    • 朗霞豆浆制作工艺
    • 余姚土布(越布)制作工艺
    • 盘纽技艺
    • 锡器制作工艺
    • 梁弄大糕制作技艺
    • 木秤制作技艺
    • 四明山竹编
    • 七弯大眠床制作工艺
    • 瀑布茶制作工艺
    • 陆埠豆酥糖制作技艺
    • 花轿制作技艺 陆埠镇
    • 箍桶制作技艺 陆埠镇
    • 蕃薯枣子制作技艺 大岚镇
    • 耐糕制作技艺 陆埠镇
    • 绿豆糕制作技艺 丈亭镇
  • 传统医药
    • 余姚胡氏中医外科
    • 湖堤皮肤病诊疗 临山镇
  • 民俗
    • 花轿迎亲习俗
    • 抬阁
    • 迎龙习俗
    • 余姚传统庙会(芦城庙会、小曹娥庙会)
    • 绷龙 泗门镇谢家路村
    • 近海捕捞习俗 临山镇
    • 大旗 马渚镇大施巷村
    • 余姚宗祠祭祖仪式(干氏祭祖仪式、符氏祭祖仪式) 朗霞街道
    • 余姚传统庙会(临山天后宫庙会) 临山镇
    • 抬阁 泗门镇泗北村

特产

  • 余姚榨菜 种植始于上世纪60年代,种植地主要集中于姚北濒杭州湾的泗门、临山、小曹娥、黄家埠等乡镇。姚产榨菜与四川榨菜不同的是:四川榨菜春种秋收,余姚则是秋种春收;四川榨菜种在山坡地上,余姚榨菜种在沿海平原松软的沃土里。由于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长期间越冬经霜,加上菜农的精耕细作,因此,姚产榨菜圆头大,特别鲜嫩,口感爽脆。1995年6月,余姚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
  • 余姚杨梅 栽培面积最大、历史最长,其种植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而且据境内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七千年前就有野杨梅存在。余姚杨梅品种繁多,有乌种、红种、粉红种、白种四大品种群系,其中最为著名的乌种“荸荠种”,为目前国内首选的鲜食、加工兼用的良种。该品种果形圆整、色泽艳丽、味甜核小,盛产于姚东丈亭、三七市一带。三七市镇农技人员在石步村周边普查古树名木时,发现了大片古杨梅林,约有两千株,树龄在120-150年之间,当地政府已在这一带建立了“古杨梅林景区”。产于姚西马渚、牟山一带的白杨梅也久享盛名,其优点是味鲜、甜酸可口,且上市时间迟于荸荠种,延长了杨梅上市时间。1995年6月,余姚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

人物

  从秦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时期高风亮节的严子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

  严光,又名严遵,字子陵,汉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于姚北黄清堰村(现下河严家村),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成化八年(1472)出生于余姚城内的瑞云楼,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出生于余姚城内,我国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学问家。

  虞国,汉代人。孝义传世、德行远著的学者名宦。

  董袭,三国时期武将,为建立孙吴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虞翻(164-233),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

  虞潭(约263-341),字思奥,虞翻之孙。东晋著名军师。

  虞喜(281-356),字仲宁,东晋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虞预(约285-340),字叔宁,东晋历史学家,天文学家虞喜之弟。

  虞愿(425-479),字士恭。南齐清廉地方官。

  虞玩之,东晋南朝间人,字茂瑶。秉直敢言,为官清正。

  虞荔(502-561),字山披。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清正名臣。

  虞寄(510-579),字次安。虞荔之弟。南朝陈时护国大臣。

  陈橐,字德应。南宋初年的大臣。

  胡沂(1107-1174),字周伯,南宋著名学者,谏臣。

  孙介,字不朋,余姚烛湖人,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学者。因著《雪斋野语》一书被尊称为"雪斋先生"。

  王逨(1116-1178),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阳),幼年随父迁居姚江,南宋著名学者。

  方山京,字子高,南宋理宗年间人,出生于梁弄姚巷。南宋状元。

  赵善誉(1143-1189)字精之,祖籍浚都(今河南开封),生于余姚。宋太宗赵光义后裔。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石山樟树人(今属慈溪)。南宋时期"江湖派"诗人。

  岑安卿,字静能,号栲峰,元代中晚期人,学者。

  黄茂(1258-1340),字茂卿,黄竹浦村人,元末余姚州州判。

  杨璲,字元度,号西园,元末明初人,宋代理学在姚江的传人。

  王纲(1302-1371),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知名,王阳明六世祖。

  宋僖,字无逸,余姚南城人。文章巨匠,参与《永乐大典》编辑。

  赵为谦(1351-1395),原名古则,余姚凤亭乡人。元末明初教育家、古文字学家。

  钱古训,号坚斋。明代的民族事务和史地学者。

  陈贽,字维成,号稼轩,明朝前期经学、史学家,且精于文学。

  毛吉(1424-1465),字宗吉,明景泰五年进士,曾担任司法官员。

  史琳(1438-1506),字天瑞,知文识武、工于书画的名臣。

  陆恒,字有常,号拙庵。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学者,姚城名儒,王阳明启蒙老师。有《易学指南》等著作传世。

  冯兰,十五世纪中期到十六世纪在世。字佩之,号雪湖居士,余姚临山卫冯村人,诗人。

  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明代大臣,"天下三贤相"之一。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生于横河孙家境官宦之家。忠烈之士。

  倪宗正(1471-1537),字本端,号小野,生于北城武胜门内清晖佳气楼。明代著名文章家。

  徐爱(1487-1517),字日仁,号横山,余姚马堰(现属慈溪)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最先及门弟子,妹夫。王学的主要传人。

  徐珊(1487-1548),字汝佩,号三溪,王阳明学生。

  韩应龙(1498-1536),字汝化,明代余姚三状元之一。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于余姚绪山(即龙泉山)北麓的瑞云楼,又曾在绪山就学,因此取名绪山,学者尊称他为绪山先生。五代吴越国君钱镠的第十九世裔孙,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进士。

  赵锦(1516-1591),字元朴,号麟阳,王阳明弟子,明代官员。

  谢志望(1528-1555),字见甫,谢迁长玄孙,明嘉靖年间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际明,号惟圣,生活于明正德至万历年间,军事家。

  叶宪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桐柏,园居士、紫金道人,明代戏曲作家。

  沈国模(1575-1656),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居住横岙之石浪山,又号石浪老樵,晚明王学传人,姚江书院的首创者。

  史孝咸(1582-1659),字子虚,号拙修,出生于城南半霖史家村,南宋臣相史浩之后裔,姚江书院首创者之一。

  黄尊素(1584-1626),字真长,号白安,城东黄竹浦人,明东林党骨干,黄宗羲的父亲。

  朱启明(1590-1671),原名之琦,字伯球,号苍曙,出生于龙泉山麓。明军将领,朱舜水的胞兄。

  韩孔当(1599-1671),字仁甫,姚江书院第二代主讲。

  孙嘉绩(1604-1646),字硕肤,天启年间阁老孙如游之孙。明末清初抗清志士。著有《五世传赞》、《存直录》等作。

  吕章成,字裁之,号馀民,明末清初气节之士。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华街(今朗霞天华)人,明末抗清志士。

  郑遵谦,字履恭,余姚临山卫人,明末抗清英烈。

  史标(1616-1693),字显臣,姚江书院第三代主讲。

  王翊(1616-1651),字完勋,号笃庵,明末清初抗清将领。

  黄宗炎(1616-1689),字晦木,号立溪,鹧鸪先生,通德乡黄竹浦人,黄宗羲胞弟,抗清义士、学者。

  黄宗会(1618-1663),字泽望,号缩斋,世称石田先生,黄宗羲二弟,清初学者。

  徐景范,字文亦,号正庵,清代中兴"姚江书院"的王学传人。著有《四勿徽录》、《学问偶存》、《五经疑》、《纪史》、《正庵诗稿》等作。

  黄百家(1643-1709),黄宗羲第三子,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通德乡黄竹浦人,清初史学家,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邵廷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后改名廷采,字念鲁。余姚城区人,清朝初期浙东地区的重要史学家。

  劳史(1655-1713),字麟书,号馀山,清康熙至雍正年间平民学者。

  陈梓(1683-1759),字敷公,字右民,号一斋,又号客星山人。姚北临山人,清代康熙至乾隆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四书质疑》、《经义质疑》、《删后诗文存》、《客星零草》、《寓峡草》、《九九乐府》、《一知杂著》、《定泉诗话》等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

  卢文弨(1717-1795),字绍弓,好矶渔,人称抱经先生,清代经籍校勘学家、藏书家。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历史学家。

  翁元圻(17541-1825),字载青,号凤西。清代学者,书法家。

  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梁弄人,诸生,清乾嘉时著名藏书家。

  叶樊(1791-1836),字季卫,号槿圃,城北武胜门人。清桥梁专家。

  朱兰(1800-1873),字久香,号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东门外酱园街人。清中晚期考试官。

  黄春生(1811-1861),郑巷黄李鲍村人,清咸丰年间余姚"十八局"佃农起义领袖。

  黄炳垕(1815-1893),字慰亭,号了翁,清后期著名的天文、历算、史地学家,黄宗羲的七世孙。

  翁庆龙,初名琳,字巳兰,号解虚心室主人。清学者翁元圻曾孙,晚清著名书法家。

  虞悰(434-499),字景豫,生于虞氏大族,南北朝时期的贵官巨宦。

  阮令瀛(474-540),原姓石,南北时期萧梁朝文宣皇太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

  顾全武(866-930),做过和尚,故又名顾和尚。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胡名将。

  孙子秀(1212-1266),字元实,号静见,梁弄汪巷人。宋代官员。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泗门人,明大学士谢迁之子。

  吕本(1504-1587),字汝立,号南渠、期斋,生于余姚南城玉兰堂。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

  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参,明代中期治水有功的大臣。

  孙如游(1549-1624),字景文,孙燧曾孙,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

  王喜姐,余姚双雁乡上黄村(今东南街道茭湖上黄村)人,明神宗的皇后,世称孝端皇后。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江村,原籍余姚匡堰乡(今属慈溪市)。清代书画、古董鉴赏家、收藏家、历史学家。

  邵友濂(1840-1901),原名维诞,字小村,清末外交大臣。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原籍鄞县,晚年迁居余姚。著名方志学家和目录学家。

  朱然(181-249),字义封,三国时期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余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行政长官。

  宋汉章,余姚丰南人。近代银行家,上海中国银行负责人。

  黄楚九,名承乾,字楚九,号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于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属梁辉镇)医药世家,为上海大世界创始人.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然,后改梦麟,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诞生于余姚老蒋村。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主要领导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著名教育活动家。

  杨贤江,余姚云和乡杨家村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一代青年的导师、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沈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别号克难居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于余姚凤亭乡,我国著名农学家。

  吴耕民,1896年3月17日出生于余姚东溜场村(今属慈溪),现代园艺学奠基人,曾为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

  谷镜,公历1896年9月26日生于浙江余姚梁辉乡杨梅潭村,为中国现代病理学创始人,著名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黄云眉,光绪24年2月20日,生于余姚城内笋行弄锈衣坊。字子亭,以"半坡"为号,教育家、历史学家,明史专家。1965年曾将旧籍245种,3130册赠送给梨洲文献馆及余姚梨洲中学。

  严景耀,1905年7月24日出生于余姚低塘姆湖严家村。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犯罪学开拓者。严景耀、雷洁琼夫妇俱为民主促进会创始人。

  胡考,祖籍余姚。1912年12月23日生于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于北京。画家、小说家、诗人。

  王仲荦,1913年11月9日生于余姚,一名颂平,又名元崇,著名史学家。

  杨积芳(1856-1938),字馥笙,号福荪、寄篁,又取号东渔,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桥住过。编纂有《六仓志》,留有《东渔印存》。

  郭静唐(1903-1952)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与楼适夷合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等刊物。

  高培良(1894-1967)余姚候青门高家弄人。与亲戚郭永泉合资创办"余姚唯一特产制造厂",生产笋干菜,以"唯一"商标向政府注册。

  裘树堂(1906-1990),又名柱常,笔名裘重,出生于余姚龙泉山北麓的邬家道地。为上海《新闻日报》的编委,中国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另著有《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

  楼适夷(1905--2001),中共余姚第一任支部书记。1944年12月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浙东行政公署担任文教处副处长。参加过抗美援朝。1980年写有散文《夸我的故乡》《适夷散文选》。

  陆一飞,又名瑞云,字挹斐,1931年出生于余姚桐江桥。中国山水画家,有不少画是余姚山水胜迹,出版过专集三本。

  胡景耀,1937年生于余姚,北京天文台研究员。1989年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一闪烁绿色光环的行星状星云,被国际天文界命名为"胡星"。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著有《文化苦旅》等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