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英时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安徽潜山人,生于天津,历史学家,美国哲学会院士,主攻中国思想史研究,是一位“追求纯粹的学人”,以史学家的敏锐透射现实,尽管“一生祸尽文字出”,他仍坚守传统知识分子一种“单纯的倔强”。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美国,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唐奖“汉学奖”得主。

唐奖的颁奖理由形容余氏“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已推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

生平

余英时原籍安徽省潜山县官庄乡金城村,1930年生于天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形势危急,父亲把七岁的他送回安徽省金城村老家,他跟着二伯父余立中,在此度过八年。儿时接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这几年时间,很少正式上学,小学、中学都是断断续续的学习。1946年,随父亲到沈阳入读东北中正大学补习。1947和1948两年在北京闲居。

1949年6月插班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曾申请加入中共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后肄业转赴香港,1950年起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就在报刊发表文章,1952年毕业,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在香港的小学教书两年;后来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当代汉学泰斗杨联陞教授,受西方学术训练并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1959年在哈佛认识张灏。1980年代,经常在台湾发表许多政论文章为党外运动发声,颇获当局重视。

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新亚中学校董会成员、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

余英时桃李满天下,于美任教期间,培养出许多史学学者,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四川大学的罗志田等人。

著作

余英时著作良多、桃李满天下,著有中、英著作59本,论文400余篇,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他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古代中国反智论、得君行道、内向超越与外在超越、轴心突破、天人合一等理论,影响半世纪的全球汉学研究。

以天人合一看传统中国的轴心突破

将中国轴心世纪的突破和西方作对比,余英时认为中国在突破后的超越精神世界是内向的,可以简称为“内向超越”,与西方突破后的“外在超越”是两条不同的文化道路。中国的超越世界——“道”——是“天人合一”的产品,即由人将作为价值源头的“天”收入“心”中,所以在“内”而不在“外”。余英时最著名的书《历史与思想》从1976年出版(台北 :联经出版),已经第34刷,是史学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

尽管其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北京当局思想相抵触,但他的著作2004年后曾在中国大陆大量出版。不过,2014年,《苹果日报》报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通知,要求将余英时的著作全部下架,并称有关部门把出余英时作品的多家出版社领导召到北京“训话”。10月15日,《环球时报》报道称多家书店店员表示书店并没有接到下架的通知。

  •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香港:自由出版社,1953。
  • 《民主制度的发展》,香港:亚洲出版社,1954。

(以上二书合刊为《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台中:汉新出版社,1984。)

  • 《民主革命论》,香港:自由出版社,1954;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
  • 《到思维之路》,香港:高原出版社,1954;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1984。
  •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香港:龙门书店,1976。
  • 《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1976。ISBN:9789570843798
  •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
  • 《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 《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
  •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 《方以智晩节考》,台湾:允晨文化,1986。
  •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1991。
  • 《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ISBN:9789570808391
  • 《民主与两岸动向》,台北:三民书局,1993。
  • 《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 《现代儒学论》,美国新泽西: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本,有增订。
  • 《中国知识分子论》(康正果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 《五四新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ISBN:9789570819557。
  • 《论士衡史》(傅杰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3,共上下两册
  • 《重寻胡适历程》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ISBN:9789570827088。
  •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 《未尽的才情:从顾颉刚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
  • 《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7。
  • 《会友集—余英时序文集》,香港:明报出版社,2008。
  •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
  • 《东汉生死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
  • 《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的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
  •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中国文化史通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 《人文与民主》,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10。
  • 《情怀中国—余英时自选集》,香港:天地图书,2010。
  •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4。
  • 《中国与民主》,香港:天窗出版公司,2015。
  • 《余英时回忆录》,台湾:允晨文化,2018.11。ISBN 9789869677738

余英时文集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十册

  • 第一卷:《史学、史家与时代》
  • 第二卷:《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 第三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 第四卷:《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 第五卷:《现代学人与学术》
  • 第六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 第七卷:《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
  • 第八卷:《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下)》
  • 第九卷:《历史人物考辨》
  • 第十卷:《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2014年再版,增加了两卷:

  • 第十一卷:《论学会友》
  • 第十二卷:《国学与中国人文》

余英时作品系列

由三联书店出版,共六册

  • 《朱熹的历史世界 :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2004。
  • 《方以智晚节考》,2004。
  •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2004。
  •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2004。
  •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2005。
  •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2005。

学术论文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刊于《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第六期,一九九一年八月。

荣誉

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06年):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有“人文诺贝尔奖”美誉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奠定其崇高国际学术地位。

唐奖汉学奖(2014年第一届):表彰他超过半个世纪以来研究和关注中国历史、思想、文化,以及推动儒家思想上的贡献。颂辞指他“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已推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获悉得奖时表示“受之有愧”、“很意外, 也不敢当”。

纪念

新亚书院设置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为表扬余氏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氏母校新亚书院联同中文大学另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以推动中外历史文化,介绍学术新知。第一届讲座已于2007年举行,讲者为许倬云教授。国立交通大学暨国立清华大学名誉博士。

2019年余英时小行星:2019年杨光宇以余英时(Yuyingshih)命名28966号小行星,表扬他在美国华裔历史和汉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琐事

余英时抽烟斗,而且给人深刻印象,他因为生病而成功戒烟,已经六年没抽,烟斗跟香烟都已经戒掉。他表示:“不过头半年都不能写东西,一个字写不出,因为我抽烟习惯跟思想习惯连在一起,没有烟想不起来,怎么写都不知道,很奇怪,总算克服了,到现在没问题,后来还可以写几本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