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千佛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属于古龟兹国境内,是新疆地区影响最大的佛教石窟之一。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编号洞窟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1961年,克孜尔千佛洞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洞窟的形制特点、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并经放射性碳素断定时代,石窟主要是四至八世纪的遗存,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克孜尔千佛洞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研究龟兹社会的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九世纪初,清代学者徐松在其《西域水道记》曾记载有克孜尔石窟。20世纪初,日本人、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先后到克孜尔石窟大肆劫掠壁画,盗掘文物。1928年,中国学者黄文弼对克孜尔石窟的140个洞窟进行了编号,并测绘、清理了部分洞窟。新中国成立后,克孜尔石窟得以全面的勘察、测绘与保护。

  克孜尔千佛洞的窟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僧徒礼佛观想和讲经说法用的支提窟,一种是供僧侣居住和坐禅用的毗诃罗窟。支提窟中有的是大像窟,庙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雕塑立佛;有的是中心柱窟,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还有的是方形窟。毗诃罗窟又称为“僧房”,多为居室加两甬道式的结构,室内有灶炕等简单的生活设施。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窟,有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的小单元。

  克孜尔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画都绘在支提窟内。虽然塑像多已毁坏,但壁画尚保存约有5000平方米。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有两类:一类是描述佛的传记,主要布置在方形窟的四壁,以连续性的方格画面,将佛的一生从头到尾绘出,从而加以表现。另一类是说法图,主要布置在中心柱窟主室的两侧壁。虽多采用方格画面的形式,但却是单独成幅,一幅有自己的一个主题。

  因缘和本生故事,大都绘制在中心柱窟的主室和方形窟的券顶上。通常此类壁画采取单幅构图的形式,将券顶划分成许多的菱格,每一菱格绘一则故事。画面十分简洁明快。仅第17号窟的窟顶就绘有38种本生故事画。

  此外,壁画中也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的内容,如第38窟所绘的伎乐图,图中乐工或弹琵琶,或抱箜篌,或吹横笛,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第175窟中的耕地、制陶图,则是展现出了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新疆的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洞窟种类

  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的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

建筑特点

  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据介绍,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券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后,应按顺时针方向进入后室,观看佛的"涅槃"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头正好可以观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弥勒菩萨说法图。

  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在其中一个石窟,每个菱形格里绘一个“本生故事”。莫高窟是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本生故事”的情节,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等。

  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令人浮想联翩。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令人惨不忍睹:放置释迦佛的拱型佛龛里空空如也;壁画上所有佛像左半边袈裟均被剥走--因为它是金箔制成的;甚至整壁整壁的壁画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凿的痕迹--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目前,克孜尔石窟的200多个石窟中,保存着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但是,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这当然被那些探险队从新疆劫掠而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