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道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公安道情,是湖北省公安县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传承千百年。以唱为主,说唱相间。说和唱有严格区分,当说的不唱,当唱的不说。由于公安方言音乐性强,抑扬顿挫,起伏较大,因此说白独具韵味,并富有风趣、诙谐、幽默等特点。2010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后来被一些民间艺人学习后带入民间。明代洪楩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中写道:“忽见张良渔鼓简子,口唱道情,仙鹤遶舞,野鹿衔花,前来接驾。”道情在漫长的流布过程中,被民间艺人带到公安。这些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了适应公安观众的需要,在表演、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曲艺形式的营养,并结合公安地域和方言的特点,最终演变定型为公安道情,并迅速在公安民间流传,至今大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公安道情唱词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七字句一般为四句一段,若一句多于七字,则在演唱时用“赶字”的方法解决。唱词讲究合辙押韵公安道情韵辙有十三辙、十三个半辙、十四个半辙三种。

  公安道情唱腔大多为四句一段,一起二伏三平四落。唱腔节奏清晰、平稳,多为一板一眼,有时也会出现一字板和一板两眼。公安道情的唱腔曲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平腔类,为常用曲牌,有[一流板]、[平腔]、[垛子句]、[吞吐腔];一类为悲腔类,有[悲腔]、[哭腔]、[十字调]等。

  公安道情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单个行艺,且无管弦伴奏,采用简板、渔鼓筒、铃子三种乐器作为伴奏乐器。表演时,左肘托渔鼓筒,手持简板,同时将铃子挂在简板的阴板上,用食指中指夹着;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执一竹签,另外三指并拢。演奏时,左手摇动手腕,使简板上下相击;右手执竹签击铃子,并拢的三指敲打渔鼓筒发出声响,用以伴奏唱腔。后期,有的道情艺人还借鉴了评书的表演手法,在表演中使用醒木,增强了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