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诗

删除1,275字节2022年7月3日 (日) 08:48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span><br><br>这首诗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中的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中的第一首,体裁为[[七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为[[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文件:望湖楼醉书参考图1.jpeg|center|thumb|400px|望湖楼醉书参考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文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图.jpg|center|thumb|400px|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题图]][[文件:望湖楼醉书参考图2.jpg|center|thumb|400px|望湖楼醉书参考图: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文件:望湖楼醉书参考图1.jpeg|center|thumb|400px|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插图]]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文章既有写景的语句,又隐藏人物内心活动,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和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既写景,又隐藏人物内心活动,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和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诗将一场急来骤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霎时间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纷纷打到船上来,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飞溅入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一场疾风暴雨,转眼就收场了。雨过天晴,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这首诗将一场急来骤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霎时间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纷纷打到船上来,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飞溅入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一场疾风暴雨,转眼就收场了。雨过天晴,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作者首先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视觉感,突出了骤雨突至的情景。其次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打翻的墨汁比喻来势凶猛的乌云,用跳跃的珍珠(水珠)比喻乱纷纷飞溅的雨点。“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水如天”又写出一场骤雨的结束,雨过天晴风平浪静的湖面开阔之境。  作者首先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视觉感,突出了骤雨突至的情景。其次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打翻的墨汁比喻来势凶猛的乌云,用跳跃的珍珠(水珠)比喻乱纷纷飞溅的雨点。“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水如天”又写出一场骤雨的结束,雨过天晴风平浪静的湖面开阔之境。<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考试考点:</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re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re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span><br><br>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br>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br>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br>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br>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br>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br>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br>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br>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br>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br>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br>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br>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br>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br>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br>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br>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br>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br>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br>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br>《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 参考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唐诗三百首]]*[[《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目录]]*[[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华古诗词经典名句]]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