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六艺之御

六艺拼音liù yì),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六艺有两种的含义,分别是《周礼》的古六艺(礼教、音乐、射箭、驾马车、书法、数学)和孔子提出春秋后的六艺。

西周时期,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国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前者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都城,教学对象是大贵族的子弟。而后者设在各地,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当时非贵族的百姓都未有机会得到教育。当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

概述

《周礼》的六艺是西周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诗)、。其中礼分五礼(吉、凶、宾、军、嘉);乐分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有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汉代以来六艺亦指六经,即春秋(贾谊《新书·六术篇》)。汉武帝太学,立五经博士,专以六艺设教。《论语》、《孝经》、《尔雅》则同附六艺略之后。(钱穆《朱子学提纲》)

六艺与六经的混称,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夏、商、西周的六艺基本属于军事技艺性的,而儒家六经主要是理论知识性的。

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

“礼”,简单来说,就是礼节。

礼有“五礼”:

  • 吉礼
  • 凶礼
  • 宾礼
  • 军礼
  • 嘉礼

孔子对儿子孔鲤有两次的叮咛告诫,其中一次说道: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礼节、规矩,则必然会手足无措,无以立足于社会,是失礼无道的行为。故身为一个人,首先必须要学礼。

此皆天地的和谐之音,可以陶冶性情,并可以柔和礼之别异,使礼刚中带柔,相辅相成。

射箭技术。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射箭时在空中观若一白线,表示箭速快而准(直线射击)
  •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 襄尺,臣与君射,臣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地上置一靶,于远处射击,为抛物线射击(抛射)
  •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在远处依序射击四矢,于同一时间到达目标

射箭除了是一种技能之外,同时也是表现君子风范的一种技术。孟子说,当箭无法正中目标,不是别人的问题,要反省是自己的问题。这种精神能充分表现孔子在修身上常言的:“凡事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驾驶马车的技术。(《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 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
  •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
  •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算术知识。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提倡继承周代礼乐文化,大力推行六艺教育。《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一般都解释为六艺。孔子自己早年受过良好的六艺教育,也十分擅长驾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创设了儒家学派。三千弟子当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将它们作为教材教授弟子。孔子之后,六艺教育与六经教育成为儒家教育两大传统。

六艺的教育

中国

国子监(辟雍殿)

六艺教授可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到了汉朝,以六经为尊,中央设太学,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代沿袭旧制,在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称为“六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并且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外国学生前来留学。

以书取人始于汉代,置书学博士始于晋代,而专门设置书学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国子监书学馆的教科书包括《石经》、《说文》、《字林》等等,专门讲授书法。算学馆教课书包括《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缀术》等等。国子监生员唯弹琴、习射不禁。因为乐、射两项属于儒家"六艺"范畴,不但不可禁止,还应大力提倡。唐代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成均馆,后又恢复原名。

宋初,学制上仍沿唐旧制,承袭了庙学制的精神。惟国子监中,只设有国子学及太学。洪武初年规定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 设科分教。

《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精通,朔望又须学射于射圃,每日习书500字,数学须通《九章算术》。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国子生及县学生员皆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国子监修建了射圃,给监生分发了弓箭,供监生练武习射。孔庙、国子监西侧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员习射水平的射圃。此外,府学、县学也都修建了射圃。

明代杭州文庙之东设有射圃,是用来教学生练习射箭及武艺的地方。文庙生员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员习武之所。武生员属教官管理,除骑射外,教以五经七书,晨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在射圃内,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射。明代武学创设于洪武年间,开始仅在大宁等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子弟。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建立两京武学,分别设教授1人,训导6人,教习幼官及子弟未袭职者,储养训习以备任用。

北宋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胡瑗主教,主张诸生习射游息,曾举行乡射。宋儒胡瑗、明儒颜元在自己主持的书院中推行六艺教育,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颜元针对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主张把“六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有真本领的经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复“周孔正学”,主张以“六德、六行、六艺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之类,教其门人”,尤重六艺之学。

日本

日本模仿唐朝国子监,按照《养老律令》学令规定,统一了六学,建立了以培养官吏为目的的大学寮。日本大学寮的科目有明经道、算道、书道、音道等。明经道研究九经,即三经,三传,三礼:《诗经》,《书经》,《易经》;《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算经条规定的教科书也包括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六章、缀术、三开重差、周髀、九司。也同样规定不得作乐及杂戏唯弹琴习射不禁。而在各地方藩国设立“国学”。至江户时期,德川幕府实行“文治”政策,中央设昌平坂“学问所”,各藩国设“藩校”,有的地方在藩校下还有“乡校”。幕府在藩士教育上贯彻了朱元璋“文武兼备”的教育理念。藩校以六艺教育为基础,包括礼法、音乐、弓术、马术、习字、算术。 日本最大的藩校弘道馆还保留了“游于艺”的扁额。宫本武藏提出了“十能七艺”的说法,除了剑・枪・弓・马・柔・砲六艺以外,又增加了兵法。各藩在各自藩校中设置武道场,并聘请师范。明治维新以后,1872年《学制令》颁布,一些藩校与私塾被改建为中等学校,六艺作为武士教育的一部分也延续了下去。

朝鲜国

朝鲜国学名成均馆,始建于1358年。朝鲜时代儒敎界提倡文武双全,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礼”。六礼中的“射”,是儒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儒教经典和修身养性等学问,读经典都有时间限定,如《大学》1个月,《中庸》2个月,《论语》、《孟子》各4个月,《书经》、《诗经》、《春秋》各6个月,《周易》、《礼记》各7个月等;儒生书写以工整的楷书为基础。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