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内蒙古自治区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呼和浩特一角(夜景)
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

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拼音:nèi měng gǔ zì zhì qū;英文: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蒙古语:ᠥᠪᠥᠷ ᠮᠣᠩᠭᠣᠯ ᠤᠨ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ᠣᠷᠣᠨ,鲍培转写:Öbür mongγol-un öbertegen jasaqu orun 西里尔字母转写:Өвөр Монголын Өөртөө Засах Орон),简称“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首府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地理坐标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从清代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长城以北,东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内札萨克内札萨克蒙古,后来简称内蒙古。1947年,内蒙古正式成为政区名。 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 全区辖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截至2021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2400.0万人。

内蒙古:草原风光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全区辖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注:扎赉诺尔区:2013年3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正式下发《关于同意内蒙古自治区扎赉诺尔区备案的批复》(民函[2013]68号),将扎赉诺尔矿区以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备案,为县级行政区划建制。3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扎赉诺尔区以县级行政区划建制备案的通知》(内政发[2013]49号),进一步明确了国务院批准扎赉诺尔矿区以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备案,为县级行政区划建制,由满洲里市代管,辖六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第三街道新政街1号。

人口

截至2021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2400.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37.0万人,乡村人口76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226.0万人,女性人口1174.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0万人,出生率为6.26‰;死亡人口18.1万人,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 [51] 从各地区情况看,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5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其余7盟市负增长。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零时内蒙古自治区的常住人口为24049155人。 [49] 全区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706321人相比,减少657166人,减少2.66%,年平均增长率为-0.27%。其中汉族人口为18935537人,占78.74%;蒙古族人口为4247815人,占17.6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65803人,占3.6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715150人,减少3.64%;蒙古族人口增加21722人,增长0.5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262人,增长4.37%。

民族

内蒙古自治区世居民族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民族。

历史

建制沿革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

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

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地理

内蒙古自治区地图(标准样图一)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全国著名的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 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 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水文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地表水 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

地下水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l%。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全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纬度,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大部分地区处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之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其主要气候特征是: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热短促 内蒙古冬季寒冷,平均温度在-3.5~-15℃之间,从西向东冬季平均温度相差约12℃,极端最低气温-26~-50之℃间,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达5个月以上,呼伦贝尔市冬季长达7个月。内蒙古夏季短促,全区平均为62天,仅有2个月,夏季日数比冬季日数少108天。夏季平均温度在20.1~25.3℃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35~45℃之间,气候温热。大兴安岭山地、锡林郭勒盟南部和大青山北麓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无霜期短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气温年较差平均在31~46℃之间;比同纬度的欧洲地区高近20℃。而一日之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平均为11~17℃,比华北平原地区大约3~5℃,比同纬度的欧洲地区大约5~8℃。一年之内,日最低气温大于2℃的无霜期,全区在50~160天之间,比华北平原少30~50天。其中,大兴安岭山地不足80天。;

降水集中于夏季,水热同期 内蒙古全年降水量在50~5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夏季,6~8降水量为30~350毫米,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5%~75%,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占的比例比西部大。水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

降水变率大,保证率低 内蒙古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大,在15%~40%之间,特别是呼和浩特以西地区,降水变率大于25%,阿拉善盟西部年降水变率约为40%,接近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年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只占平均年雨量的70%,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日照充足,太阳能丰富 内蒙古大部地区全年日照时数在在2700小时以上,阿拉善盟的西部多达3400小时以上,全区日照百分率在60-80%之间。太阳总辐射年总量为4500~650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集宁、二连、呼和浩特、东胜一线的以西地区年辐射总量大于6000兆焦耳/平方米,是全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冬春多大风,风能资源丰富 内蒙古多年平均风速在1.4~5.5 米/秒之间,其中,以春季(3~5月)风速最大,冬季风速次之。春季平均风速在2.2~6.5米/秒之间,除大兴安岭北端及呼和浩特等地风速小于3.0 米/秒以外,其余大部地区在4.0米/秒以上。全区3~25m/s的年有效风速时数为1300~7500小时。10米高度年风功率密度大部地区在30~180瓦/米2之间,其中,锡林郭勒盟西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和巴彦淖尔市北部,其值大于150瓦/米2,最高可达200瓦/米2以上。

内蒙古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0.1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2.73亿千瓦,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一。全区风能资源极丰富区和丰富区面积为17.5万千米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6%,风能资源储量为3.5亿千瓦,占全区风能资源储量的近35%,居全国首位。

自然资源

土壤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水资源

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74.5%;地下水139.3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5.5%。

森林草原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714.9万公顷,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据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6.59亿亩,森林面积3.55亿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790.35万亩,宜林地面积2.37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有林地面积2.55亿亩,天然林面积2.1亿亩,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20%。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3.6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碳库、基因库和木材资源基地。全区有大兴安岭南部、宝格达山等11片次生林区和人工林区。据第一次内蒙古自治区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区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6368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11年底,在全国已发现的172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8种。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0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8080.65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3765.35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4315.30亿吨,居全国第1位。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6663.62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1370.35万吨,累计查明贵金属金551.43吨,银3.41万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4038.95万吨。

生物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草原野生高等植物2781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主要有圆口纲1种、鱼纲100种、哺乳纲138种、鸟纲436种、爬行纲28种、两栖纲9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45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脊椎动物99种。

环境保护

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确定自然保护区18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372.82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1.6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09.4万公顷。受自然条件制约,内蒙古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整体恶化趋势趋缓,局部地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截至2012年底,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05个。全区监测的15个城市中,14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二级良好,1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轻污染,空气质量良好城市比2011年增加一个。

交通

铁路

内蒙古境内京通、京包、包兰、集通、临策铁路横贯东西,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的纽带。满洲里和二连浩特是两个大型陆运口岸,连接着俄罗斯和蒙古,并可直达欧洲诸国。内蒙古境内国铁铁路网络分别由呼和浩特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沈阳铁路局管辖。其中,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主要有京包、包兰、集二3条国铁干线。2012年,全区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68378.9万吨,其中煤炭完成59811.5万吨。

公路

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63763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达3110公里,一级公路达到4666公里 ,二级公路达到 14092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占到总里程的13.4%;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74559公里 ,占到总里程的 45.5%;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苏木)基本通油路,行政村(嘎查)通公路。2012年,全区公路运输完成营业性客运量2.3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264亿人公里;货运量12.53亿吨,货物周转量3299.82亿吨公里。

民航

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辖区正式运营的运输机场为13个,通用机场1个。此外,阿拉善通勤航空试点、呼伦贝尔拓宽通用航空服务领域试点稳步推进,乌兰察布机场已完成选址,扎兰屯机场、霍林郭勒机场正在筹建。2012年乌兰浩特机场新建仪表着陆系统及助航灯光系统工程、二连浩特机场新建导航台工程、鄂尔多斯机场航站区和飞行区扩建工程、通辽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已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乌兰浩特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正在进行。2012年,内蒙古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12042203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60281吨。

名优特产

  • 发菜
  • 蕨菜
  • 口蘑
  • 黑木耳
  • 猴头蘑
  • 黄花菜
  • 肉苁蓉
  • 沙棘
  • 麻黄
  • 甘草
  • 松茸
  • 笃斯
  • 黄芪
  • 苦杏仁
  • 黑瓜籽
  • 莜麦
  • 河套密瓜

文化

民间音乐

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四胡音乐 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10厘米 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蒙古族呼麦 内蒙古草原节上听到一种很好听的喉音,那就是“呼麦”。“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二人台牌子曲 二人台牌子曲早期出现在清咸丰年间,是由内地民歌,戏曲曲牌,佛教,道教、祭祀音乐的演奏形式衍变而来,同时融入蒙古民歌的乐器演奏风格。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戏曲形式的组成部分,同时又独立于二 人台唱腔之外的器乐曲。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音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除用于配合演员演出动作、烘托舞台演出气氛外,还可以作为民间器乐单独演奏。二人台牌子曲是蒙汉劳动人民共创的民间音乐形式,100多年来为歌唱劳动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的音乐创作是蒙汉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体现。

阿斯尔 “阿斯尔”是蒙语“阿斯如温得尔”的口语简称,其译意是极高的意思。阿斯尔是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广泛流传于原察哈尔蒙古地区。阿斯尔是元代盛行的蒙古族宫廷音乐,并广为传承,已成为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

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 潮尔道是很多典籍里的称呼,如果用蒙语来说,更准确的发音是“潮尔啉哆”。道既啉哆是蒙语“歌唱”的意思,潮尔道就是“和声演唱”的意思。潮尔道所谓的和声演唱是两个声部和在一起的演唱,其中高音部就是长调,而低音部部分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潮尔道。

民间舞蹈

内蒙古:蒙古族安代舞
内蒙古:“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
内蒙古:盅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
内蒙古:筷子舞

蒙古族安代舞 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 鲁日格勒汉语的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达斡尔族语鲁日格勒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

查玛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祗)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

顶碗舞 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相关的史料记载,《顶碗舞》的出处与佛教有着一定的渊源,佛教教义当中有多种对佛的供养仪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供养都包括在其中,两者的结合导致了这种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形式形式新疑,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筷子舞 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

哲仁嘿 “哲仁嘿”舞蹈是巴尔虎蒙古人传统的民间舞蹈,“哲日”汉译是“黄羊”之意,“哲仁嘿”即是“跳黄羊圈”的意思。“哲仁嘿”舞蹈就是人们从黄羊结圈这一启示中而产生的。

民间艺术

  剪纸 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蒙古族刺绣 以衣着装饰为主,花纹图案流传于游牧民族的签、绷、缭、缀、纳、雕、刺直隐缝绷、云水纹等蒙古族缝纫技艺。蒙古服饰的刺绣和蒙古包盖毡的刺绣以及马具的刺绣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形象、朴实、亲切、精美等诸多技艺特点,给人们极大的感召力。

  蒙古族图案 图案一词,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从蒙古族图案来看,美好的幻想,艺术夸张及生活的真实描写,是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征。 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类型纹样称为“贺”,随着日用工艺品和图案艺术的发展,人民把一切器物的造型设计和各种纹样都称为图案了。所以图案,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的平面设计图。

  阿拉善佛教岩刻 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广宗寺和福因寺两处,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岩刻群。阿拉善佛教岩刻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征和藏传佛教文化特征,是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本人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播载体,它将200多年的藏传佛教历史、文化、艺术信息和阿拉善佛教艺人的技术信息保留了下来,是研究阿拉善历史、宗教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实证。

  哈尼卡 “哈尼卡”是玩具纸偶,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它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几厘米到20多厘米高。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卡”头形。头形剪出后,把它用浆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其身体部分是用红、黄、绿等各色彩纸做的圆锥形,把贴有剪纸头形的小细棍插进圆锥形身体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再根据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给它配上各种彩纸剪制出的长短衣袍、坎肩、马褂,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还为男性“哈尼卡”戴上礼帽、腰带等。

  蒙古族服饰图案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吉祥)”图案等。这些富有草原生活气息的民间图案,其表现手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蒙古民族服饰的很多部位均有各种图案装饰。例如帽子、耳套、长袍、坎肩、摔跤衣、赛马服、靴、鞋、烟荷包、鼻烟壶褡裢、碗袋、针线包等,都有一定格式的图案装饰。从图案的不同缝纫工艺方面,可分为驱针图案、缉针图案、盘针图案、绣花图案、贴花图案、抠花图案、编结图案等。从图案的不同风格方面,可分为哈南图案、阿鲁哈图案、云纹图案、犄纹图案、“乌力吉(吉祥)”图案、花鸟图案、龙凤图案、山水图案、蝴蝶图案、字形图案、团花图案等。

  面塑 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 起源于清代,是图什业图王府世袭传承的一种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技艺。现在,这种刺绣工艺只剩下一位传人,就是居住在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的蒙古族妇女张春花。她在外祖母查干花拉是当年图什业图王府中一名非常出色的绣女,在宫廷里给王爷、王妃们设计图案并制成绣品,而且数量被严格限定,一件也不能多。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王爷府”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也被取消,这些手艺才敢传给外孙女,昔日的宫延刺绣工艺才得以流向民间。

  扎鲁特刺绣 起源于元朝,是蒙古族文化遗产中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蒙古族刺绣以衣着装饰为主,花纹图案流传于游牧民族的签、绷、缭、缀、纳、雕、刺直隐缝绷、云水纹等蒙古族缝纫技艺。蒙古服饰的刺绣和蒙古包盖毡的刺绣以及马具的刺绣等,以鲜明的悯恤热塑、地方特色和形象、朴实、亲切、精美等诸多技艺特点,给人们极大地感召力。

  武家泥塑 与南北两大泥塑流派迥异,它既没有“天津泥人张”的逼真写实,也没有惠山泥人细腻的装饰感,却有着塞外的粗犷和质朴。武家泥塑是在半农半牧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工艺,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题材选择、制作工艺和色彩运用都趋于质朴、粗犷与厚重。 武家泥塑最为传神的工序在于画泥人的眼睛。武文胜说,每个人画的眼睛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画的眼睛顾盼生情,而有的人画的眼睛却呆若木鸡。虽然人人都会做泥塑,但真正能画好眼睛的人却不多。当时村里上百人制作泥塑,只有三四个人画眼睛画的最传神,于是家族里人做好泥人就拿着鸡蛋求这三四个人画眼睛,一个鸡蛋可以给画两三个泥人的眼睛。传神的双眼、粗狂质朴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是武家泥塑的主要特点。

  炕围画 是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亦称“墙围画”。在我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晋东南地区、吕梁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

  达斡尔族刺绣 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临近婚龄的姑娘学做针线活、刺绣是最主要内容之一。新娘出嫁时为大家带去的枕头、布鞋、烟荷包的刺绣水平如何,历来是人们评价新娘的一个重要内容。剌绣的技法,除平绣、贴补绣外,以折叠绣最有特色。刺绣花样的多以几何纹、吉祥如意以及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自然界的花鸟、禽兽为内容。

杂技与竞技

  蒙古族搏克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流传在民间。达斡尔语称曲棍球为“波列”,称曲棍为“波依阔”或“贝阔”。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形制大致与中国北宋初“八八象棋”类似,但形式、走法、规则则接近国际象棋。蒙古语称“沙特拉”。

  鄂温克抢“枢” 抢枢是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游戏。比赛中要求队员有较快的奔跑能力,敏捷的反应,较强的臂力、握力和摔跤技巧,既有“橄榄球式”的争夺,也有“角力式”的摔抢。勒勒车的轮和轴销又成鄂温克人的一个独特的竞技项目,即“抢枢”运动的比赛用具。

  沙力搏尔摔跤 “沙力搏尔”是跤时穿的短裤,沙力搏尔式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沙力搏尔式跤和蒙古搏克、中国式跤、日本相扑等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蒙古族赛驼 每逢节假日、婚宴、祭祀敖包,以及召开那达慕大会,居住在草原、沙漠戈壁的蒙古族牧民都把骆驼比赛作为一项重要的喜庆活动,它同赛马一样成为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十分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草原、沙漠戈壁的骆驼比赛分为速度比赛和骑骆驼射击比赛等。

  达斡尔扳棍赛 扳棍是达斡尔族中颇为普及的一种体育活动,扳棍系长约二尺,直径约二寸的光面木棍一根,参赛的两人脚对脚,伸直双腿对坐地上,各自的手互相交叉握紧木棍,待裁判一声令下各自用力扳拉,把对方拉起,使其臀部离地者为胜。

  达斡尔摔跤 摔跤,达斡尔语称为“巴日而其贝”,达斡尔人中比较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优秀的摔跤手,达斡尔人成为“布库”。达斡尔人的摔跤手没有特殊的服装要求,腰间系宽布带,双方互握住其腰带后即可发力。摔跤取胜的技巧繁多,有勾、绊、压、背、晃、旋、踢、抬等多种,倒地为败。成人摔跤多为淘汰赛,一人被摔倒后围观者中任何人均可上场,经多人较量,不败者为胜。

  达斡尔颈力赛 颈力赛是达斡尔族青年在田间劳动和渔猎生产的休息时间随时可以进行的体育比赛项目。参赛双方脚对脚伸直腿坐在地上,将结好扣的宽布带套在各自的脖子上,双方按住自己的大腿,比赛开始,各自用力后仰,努力把对方拉起,因颈力不支而被拉起,臀部离地者为败。

  鄂温克鹿棋 “呼莫哈奥克特”是鄂温克人玩的一种鹿棋,游戏为围猎之意。棋盘用纸或木板做成,画有两座山口,棋子有2只鹿,24个围猎者。

  蒙古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娱乐项目,蒙古语里称作“包哥吉日格”,它是蒙古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棋类。鹿棋有很精致的木雕鹿和狗的棋子,棋盘绘在木板上。但平常游艺时可以用牛羊的踝骨和小石子做棋子,把棋盘画在纸上或沙土上,便于人们可以随处下鹿棋。

  冰上阿日嘎 是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传统的冰上游戏。在这里,“阿日嘎”特指经过加工修理的牛踝骨。在冰上游戏时,凸面向上抓阿日嘎,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弹向远方,当作目标阿日嘎。另外一个阿日嘎,瞄准目标阿日嘎捻弹过去,击中者算胜利。所以,这个游戏也叫射击阿日嘎。

  阿木尔巴伊斯呼朗(蒙古康乐牌) “阿木尔巴伊斯呼朗”在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一带流传,是一种古老的牌类游戏,汉意为康乐牌。阿木尔巴伊斯呼朗的九样牌分成四组,共有三十六张。从大到小,九样牌即:四大力士、如意宝、马、螺号、佛伞、黄羊、鸡、狗和猪。四大力士即:龙、凤、狮子和老虎。阿木尔巴伊斯呼朗牌,用质地坚硬的材料制作,大小如火柴盒,约五毫米厚,上面雕刻各样牌的图形。

传统医药

  蒙医药 是蒙古族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蒙医以灸疗为主,且擅用火针。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蒙药以植物药为主。古人将蒙药药性总结为重、油、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

  科尔沁正骨术 是二百年前产生在科左后旗的蒙古族民间正骨技术。它起源于北方古老的萨满教。科尔沁正骨术是以蒙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为主,辅以按摩、药物、饮食、功能疗法的独特学科,其精髓可分为“三诊”、“六则”、“九结合”。

  蒙医乌拉灸术 属蒙医传统疗术的峻疗范畴,是点燃由艾草绒制成的草炷或艾条,在人体选定的穴位上进行烧灼、薰熨治病防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蒙医色布苏疗术 又名瘤胃热罨法。将无病的牛或羊宰杀,剥皮剖腹,立即在瘤胃内加入药物,在皮内面涂抹药物,赴热将瘤胃覆盖在患处,把皮披在患者身上,进行浸浴治疗,可增强胃火、养脾血、滋肾阳、治妇女“赫依”症气滞,还可治血脉病、黄水病、肢体强直等疾病。

民俗

  鄂尔多斯婚礼 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祭敖包 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由石头垒起,上插树枝、柳条。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

  成吉思汗祭奠 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灯游会 又名“九曲灯会”,俗称“转灯灯”,灯游会多在元宵节举办。举办灯游会的方法是:选择约6O平方丈大的平坦广场,栽置360根高约1.5米的木杆。木杆纵横有序,形成九个方形灯阵,曰“九曲黄河阵”。每根本杆顶上安一  盏彩灯。灯阵中央栽一根10多米高的木杆,顶端置一盏最大最高的明灯,曰“老杆儿”。灯阵设有入口和出口两个大门,九个灯阵的出口处各留一个小门。游“九曲黄河阵”者从入口进入,沿着布满疑点的弯弯曲曲路线走下去,可游遍整个灯游会场。旧时传说:人们游至“老杆儿”时,如拥抱“老灯杆,可消灾免祸,增福添寿,吉祥如意。游者如果不知“九曲黄河阵”中的奥妙,转来复去,象陷入迷魂阵一般不得出动,故驱使人们好奇而入,迷阵陷身,观者大笑,趣味横生。

  科尔沁婚礼 以丰富的内容和地域特点为观众展现科尔沁蒙古族的婚俗风情,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内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粗犷彪悍、豪爽热情、讲究礼仪的民族性格。“科尔沁婚礼”集蒙古族传统的崇尚自然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乌珠穆沁婚礼 大约起源于十九世纪,它是我国北方草原蒙古民族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婚礼,他主要流传于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乌珠穆沁婚礼具有独特、浓郁的游牧生活气息、完整的保留了乌珠穆沁传统的民间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魅力的乌珠穆沁民俗文化。

  达斡尔摇篮 达斡尔族在养育婴儿时,需用“达日德”(即摇篮),过去多数人家都有。摇篮的使用虽然普遍,但在制作上却是很慎重的。要请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手艺精良的木匠制作,认为这样的人制作的摇篮用起来才心里踏实、安然。而且摇篮制作者最好兄弟姐妹多或儿女多。摇篮的周帮材料,讲究从茂密的稠李子丛林中,选其树干弯向升太阳方向的稠李子树,单独的稠李子树或被雷击、风刮而倒下的稠李子树不能选用。认为独树难避风雨,用此种树木做材料,摇篮里的孩子会爱哭闹,而从树丛中选树木做材料,摇篮里的孩子才会健康,才会兄弟姐妹多,能互相照应。

  图什业图王府服饰 起源于清代,是图什业图王府世袭传承的蒙古族服饰工艺。图什业图亲王共传世十五代。第十五代图什业图亲王及王府的生活极为奢侈、华贵,拥有专职的裁缝工匠,专为王爷、王妃缝制、绣制服饰及日用品,由此而形成了图什业图王府服饰工艺。

  鄂尔多斯服饰 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

  科尔沁服饰 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

  乌珠穆沁服饰 基本形制为长袍、下摆两侧或中间开衩,袖端呈马蹄袖。已婚妇女袍服外面还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巴尔虎服饰 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服饰 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鄂温克萨满服饰与器具 萨满是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起源甚早,在母系制度的社会里已经非常发达与成熟了。萨满在神事活动中,常常在身上披挂一些与萨满教观念密切相关的衣裙、饰物等,它们统称为萨满服饰。满族萨满服饰较北方其他信仰萨满教民族之萨满服饰演化较大,有自身特点,自成—系。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祭祀 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由一柄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因而亦称“四斿哈日苏勒德”、“镇远哈日苏勒德”,汉语曾称黑神矛,黑纛,象征着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佑助事业成功的神物。哈日苏勒德祭坛所在地叫“苏勒德霍洛”。由苏勒德达尔扈特守护、供奉。苏勒德祭坛,是高一尺的平台,周围用木板竖立而成的围栏。举行祭奠时,常用黄色布料或绸缎围在外边,因而围栏俗称“什拉库列”(黄色围栏)。

  诈玛宴 “诈马”是波斯语,意思是外衣、衣服;“质孙”,蒙古语是“颜色”的意思。“诈马宴”是元朝宫廷最为隆重的奢华宴会,达官显贵除了穿规定的清一色的服装在宴会上歌舞娱乐、痛饮美酒外,更重要是议政、商讨国家事。元朝宫廷“诈马宴”等级十分森严,有十分严格的礼仪程序。国家举行朝会庆典,宗室臣前来朝贺,都要举办“诈马宴”。

  窝阔台祭奠 窝阔台系成吉思汗三子,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了大汗王位。据传说,窝阔台在去世后,有他的肩胛骨流传于达旗展旦召地区,并有部分达尔扈特牧民一直保护着装有窝阔台肩胛骨的银箱,当地牧民保留了对窝阔台的肩胛骨进行祭奠的习俗,达拉特这一名称就有可能源自于此。

  鄂尔多斯蒙古族年俗 鄂尔多斯蒙古族使用夏历,最重要的节日是小年和大年。新春期间,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旧时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门),带上哈达、鼻烟壶和美酒,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挨个给亲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飘香,歌舞升平,到处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

  鄂尔多斯蒙古族交往礼俗 纯朴、豪爽、好客,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古朴的民风;每有过路客人,牧人皆以上宾之礼款待食宿,他们认为,在太阳落后放走了客人,那简直是自己的莫大耻辱,也会被乡邻小瞧。过去牧区之家无院落,蒙古包从不锁门,客人来了,若家中无人,欲吃欲喝尽可自取所需;要住,就放心地留下,要走,收拾了餐具可以扬长而去。对于此事,主人绝不会认为是无礼之举,反而觉得你能以诚相待而由衷地高兴。 牧民对于来客,不论是否相识,总是一面热情问候,一面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致礼,请客人先行进入家中。稍稍坐定,便端上奶茶和奶食品,进餐时,又必备酒肉款待。遇有特别尊贵的客人。则要摆“乌查”之宴;

  十三阿塔天神祭祀 在鄂尔多斯南部的乌审旗沙尔利格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哈答斤氏族,供奉着一尊阿塔天神。鄂尔多斯阿塔天神祭祀,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形式,鄂尔多斯蒙古族古代信仰的是原始的萨满教。在古代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多种原因,在蒙古人的头脑里产生了天神,天神则存在于苍穹的虚幻反映里,萨满教便是天神与人之间的联系者,而且,萨满教将天神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方五十五尊天神,东方四十四尊天神,东方四十四尊天神的兄长是阿塔乌兰天神,因为阿塔乌兰天神代表着“灾难之主”,支配着风雪、灾害、损失和收益等,因此,人们把牲畜的兴旺,打猎的收获,远征作战的胜利都归功于“阿塔天神”的保佑。所以古代的蒙古族便开始祭祀阿塔天神。

  萨岗彻辰祭祀 萨冈彻辰是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之一《蒙古源流》的作者,是蒙古鄂尔多斯万户巴图洪台吉的长子,生于1604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萨冈逝世后,人们经常祭奠他。现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十六日,乌审旗群众都要举行祭奠盛会,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拖雷伊金祭奠 位于鄂托克旗沙日布日都的成吉思汗季子拖雷灵帐遗址,原是祭祀拖雷的地方。拖雷是继承成吉思汗家业,传承成吉思汗圣火(香火)的人,几百年来成吉思汗圣火一直在这里传承,这里的祭祀,主要是祭祀圣火,具有特点。在这里建立拖雷伊金祭祀文化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鄂托克旗的一大亮点。

  鄂尔多斯“乃日” 是集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伴奏乐器有四胡、笛子、三弦、扬琴、蒙古筝、马头琴等,以齐奏为主,各种乐器常在演奏中自由装饰、即兴变奏。在伴奏中声中多人同唱鄂尔多斯民歌及伴有舞蹈动作。具有蒙古族浑厚、舒展、豪迈、粗犷的特点。

  蒙古族祭驼 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阿拉善烤全羊 是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美味佳肴,它是在蒙古族古老的烤羊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宴席名菜,也是饮食文化里的“艺术品”。它的烤制工艺讲究,吃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阿拉善烤全羊以其选料严格,烤制工艺精细,色、香、味俱佳而闻名。

  土尔扈特婚礼 额济纳旗土尔扈特婚礼颇具民族特色,是具有民间和古典品性的综合民俗,由求婚、定亲、婚前准备、过礼、新房宴、迎娶、拜见“哈德妈”和谢幕等程序组成。主要流传在额济纳地区,与新疆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婚礼及其他蒙古族婚礼有所不同,例如:新房落成、娶亲的时间、抢婚、抢羊头、谢幕等仪式均与其他蒙古族婚礼不同。土尔扈特婚礼是土尔扈特人传统游牧经济的产物,是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与土尔扈特历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反映了土尔扈特人崇尚自然的精神特征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是解读土尔扈特人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

  鄂温克驯鹿文化 驯鹿,也叫角鹿,俗称四不像。特点是公鹿、母鹿都长角,性情温和。原为野生动物,经鄂温克先人的驯化,成为游猎民的交通和生产工具。驯鹿适应高寒山地气候,吃苔藓,善于在雪地和沼泽中行走,载重可达百斤以上。猎民搬家、打猎全靠驯鹿驮物。长期以来,鄂温克猎民同驯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对待驯鹿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给它们取好听的名字,还给予百般呵护。每到节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儿一样为驯鹿梳妆,披红挂彩,还要挂上亮晶晶的铜锁;如果偶有一头鹿不幸死去,他们都会难过得失声痛哭。按照古老的风俗,驯鹿还是鄂温克人嫁娶的聘礼,男方求婚时,首先要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结婚时新娘也要带回数目相等的驯鹿,有的甚至还要多一些;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牵着驯鹿在新搭的帐篷周围转几圈,表示人丁兴旺、驯鹿健壮。

  敖鲁古雅鄂温克婚礼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位于呼盟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市西郊。内蒙古最北的一个乡。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当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举行婚礼时,在河滩谷地燃起一堆称之为“欢乐之火”的篝火,然后人们把新郎新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边,并以火为中心围成一伴圆圈,由一个主持婚礼的长老宣布婚礼开始。先由婚礼主持者用桦皮杯斟满两杯酒,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互相拥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参加婚礼的人拉成一个圆圈载歌载舞,尽兴而归。

  甘珠尔庙会 甘珠尔庙建于清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庙会集市,成为呼伦贝尔草原特有的民族贸易形式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呼伦贝尔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批发市场;吸引着呼伦贝尔地区各族人民和东北地区及内地商人,甚至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活动;在促进呼伦贝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扣人民生活的改善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梅日更召蒙古语诵经 梅日更召信俗是在内蒙古地区寺庙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梅日更召用蒙古语诵经祈福仪式在蒙古族民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形成世代传承的有民众广泛参与的寺庙信俗传统。

  哈布图•哈撒儿祭祀 成吉思汗胞弟,史称卓赤•哈撒儿,哈布图•哈萨尔,公元1164年生,1227年春病逝。哈萨尔自幼随其兄铁木真,为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统一蒙古汗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萨尔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将、神射手。哈萨尔部后裔自古以来有祭奠其祖哈布图•哈萨尔的传统。哈布图•哈萨尔的舍利陵随四子部、乌拉特部、茂明安部多次西迁,终至择落于原乌兰察布盟的中心地带,新宝力格苏木境内安放至今。

  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文化 满族屯位于科尔沁右翼前旗北部,距乌兰浩特市150公里。满族屯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少数民族自治乡(镇)中的一个,也是国家唯一以牧业为主的满族乡。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不断交往中,满族屯的满族与当地的蒙古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还结为儿女亲家。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当地的蒙古族风俗习惯逐渐融为一体,例如:农历五月祭敖包、农历七月过“达尔力克”节,等等。除信奉喇嘛教、供奉佛像外,还曾经供奉“桂门其其格”和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建国后,这里的满族群众才过上美好幸福的新生活。特别是1984年建立了满族屯满族乡后,更加促进了牧业生产的大发展。特别是1984年建立了满族屯满族乡后,更加促进了牧业生产的大发展。1994年和1999年,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

  满族婚俗 满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满族婚礼有比较固定和较为繁琐的礼节,散居在各地的满族举行婚礼的过程也略有出入,但总的过程可归纳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四门五个部分。

  阿日奔苏木婚礼 是阿鲁科尔沁旗阿日奔苏木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婚俗。它是在蒙古族漫长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婚俗,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诚实豪放的性格和多彩多姿的生活。婚礼主持人和祝赞词家,在婚礼过程中所用的祝赞词,是蒙古族口头文学的精品。婚礼中的蒙古包、乘马、勒勒车、蒙古族服装、蒙古族奶食品和肉食品以及婚礼上演唱的一些蒙古族长调歌曲,均表现了草原蒙古族特有的文化。《阿日奔苏木婚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蒙古族养驼习俗 蒙古族赛驼主要流行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以及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部分旗县和新疆、青海、甘肃的蒙古族聚集地区。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它包含和渗透了阿拉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是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阿拉善独特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抬阁(脑阁) 同“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的种类繁多,各地抬阁的艺术形式各有特色 ,以金坛抬阁、徽州抬阁、广东抬阁、安阳抬阁和山西平阳《抬阁》最为著名,均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脑阁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一架就是一台戏,如同流动的雕塑。温春茂对此解释,“脑”是方言,意思是将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所谓“阁”就是一个捆绑焊接得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演出时要将它固定在一男子身上,架上表演者一至三人,一般为8岁以下的儿童,每一成人与儿童的组合就称为“一架”,演出时上下互动。脑阁架分单人架、双人偏架、3人高低架、担篮架、转架等,变化的架式适应了各种不同的剧情和人物。

  大盛魁行商文化 大盛魁是清代在内蒙古草原崛起的中国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成立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结束于解放前夕,在其近三百年的经营历程中,创造了世界商业史上的奇迹,鼎盛时,拥有员工近万人,国内外分号八十二 家,骆驼二万峰,资产达白银一亿两,经商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及蒙古、俄罗斯、中亚诸国。绵延近三个世纪的跨国大盛魁商号几乎完美演绎了创业、发展、昌盛及清算的企业发展史,为全人类树立了东方企业文明的范例,展现了恢宏的中华企业文明史诗。他们对待财富的理念及以人为本创立的经营体制至今闪烁着中华智慧的光芒,对于处于金融危机的世界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伊斯兰教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穆斯林男女服饰一般比较瘦长,上下身宽度相差不大。男服以黑、蓝、灰色为主,女服除上述颜色外根据年龄不同还用绿、红、紫、粉红等颜色。从种类讲按季节有夹、双、袍、双层中间放棉花的棉袍、调面皮袍和白茬羊皮袍等。由于过去棉花比较紧缺,不做棉裤,年老体弱者可做棉套裤套在腿上即可。

  青城寺祭星 青城寺蒙古族祭星”为敖汉旗四家子镇青城寺所独有,每年正月初八晚,蒙古族群众自发来到青城寺,祭祀星宿,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翁根毛都祭祀 农历七月初三,巴林右旗原人大主任恩和组织举行了翁根毛都(神树)那达慕大会。选定在七月初三进行神树祭祀是有历史依据的。据说长期以来,当地人民就在这个日子进行神树的祭祀,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和幸福安康。

  巴林婚礼 巴林婚礼的简化套路(一)提亲酒(二)订亲酒(三)送行箭袋宴(四)敬碗礼(五)连杯宴(六)赏箭宴 (七)女儿出嫁(八)箭袋探访(九)欢迎宴(十)认亲妻(十一)回敬母爱

  达尔罕兴畜节 草原民族把“牛、马、山羊、绵羊、骆驼”称为五畜,这五畜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了祈求五畜兴旺、畜牧丰收,人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二举办兴畜节。这天,牛羊倌为上宾,牲畜唱主角,各家各户交流放牧经  验,查看膘情,评选头畜,互换种公畜,优化品种,庆贺畜牧大丰收。

  马印文化 自古同属马来群岛文化体系,马印两地是南岛地区的亲密「兄弟邦」,多个世纪以来共享许多共通和相似的文化。马印文化渊源,同属马来群岛。吴恒灿说,如今的印尼文化,其实指的是 1945 年印尼独立后,有了印尼国名,其文化就称之为印尼文化。而我国也是在 1957 年独立、 1963 年建国,把国名定为马来西亚后,其文化才被称为大马文化。

  乌拉特服饰 乌拉特蒙古部落从呼仑贝尔大草原迁徒到现在的乌拉特草原已经有360年的历史文化了。乌拉特服饰作为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装饰,它代表了乌拉特人的生活风俗和特性。乌拉特百姓主要是哈萨尔管辖属民,黄金家族和太吉家族甚少,多为贫民百姓占据多数,因此在服饰上基本保持一般百姓的讲究,头饰简单而华丽,虽然结构上差不多,却材料普通,样式并不多。最根本的影响也就是宗教信仰的盛行带来服饰风俗制作上的规矩和颜色的讲究甚深,尤其宗教服饰的龙袍地位颇高。

  祭泉 在蒙古族祭祀文化中是十分难得的珍稀现象,然而,在鄂托克旗查布苏木的敖伦布拉格至今仍然较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现在祭祀神泉,选择在农历5月19,每年举行一次。届时远近成百的牧民自动蜂拥而至,或乘骑、或赶车,带着肥硕大尾的羊背子、饼子、鲜奶、美酒聚集到一起。祭祀在上午开始,主持人以巴扎尔嘎迪为首,率领众人叩拜“洛素伊金”,熏香燃柏,泼散食物,绕泉祭洒白山羊奶和红牛奶、美酒等,还有数位喇嘛在敖包旁披红袍,执手铃,闭目诵经。如今传统的祭泉习俗活动,与广大牧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相融和,展示着新生活的风采。 

  骆驼祭火 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以双峰驼为对象,较大规模的祭驼在双峰驼的主要产区进行,非主产区以牧户为单位举行小型的祭祀。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

  蒙古族祝寿仪式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过本历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蒙古族剪胎发习俗 按照蒙古族传统习俗,婴儿未满周岁前不剃胎发,待到满一岁时,设酒宴过生日那天才给孩子剃胎发,同时还进行“抓周”仪式,谓之“婴儿周岁宴”。设酒宴庆贺周岁时,除请父母双方的至亲参加外,还要请左邻右舍的邻居参加庆祝活动。届时,至亲好友们携带整羊、砖茶、童装、各色布帛以及儿童玩具等礼品,前来才能家生日宴席。除上述 礼品外,他们还备有家庭“德吉”和生日宴“德吉”等两份贺礼。祝福孩子健康成长。

  苏尼特服饰 苏尼特长袍肥大而无开衩,靠近察哈尔地区的则有穿开衩长袍的习俗。苏尼特男女长袍式样基本一致,妇女长袍略长一些。这里的牧人们冬季多穿皮袍,其中吊面皮袍为多。春秋要穿棉袍和吊面羔皮袍,棉袍称为棉特尔力克。夏季穿单、夹长袍,称特尔力克。各种长袍均镶窄条单沿边儿或双沿边儿,男女长袍垂襟上不镶边儿,妇女长袍袖口不镶边儿。他们的长袍均钉单道扣袢儿,扣子以铜、银为多。已婚妇女也穿有"套海布其"(袖箍)的长袍。姑娘不穿有袖箍的长袍。苏尼特男子和已婚妇女均穿有马蹄袖长袍,姑娘则穿无马蹄袖长袍。

  察哈尔服饰 察哈尔是达延汗时期形成的明代蒙古主要部族之一。察哈尔服饰包括清代察哈尔八旗和部分苏鲁克旗的服饰文化。在元朝和北元时期,察哈尔部落长期居住于蒙古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上都周围的缘故,察哈尔服饰吸收各地服饰的不同特点,形成了各地蒙古人都可以接受的较典型的款式风格。

  察哈尔婚礼 是察哈尔蒙古人的重要礼俗之一,传统的蒙古皇宫礼俗的具体表现。元朝时期 察哈尔变成主力军,主持皇宫的大小那达慕,迎送礼节,祭祀活动。抗清失败后察哈尔变成八个旗;皇宫的迎送、祭祀、歌舞音乐活动变成察哈尔蒙古民间歌舞音乐艺术,察哈尔婚礼仪式也保留和传承下来。

  祭火 也叫“祭灶”。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因为蒙古人特别崇敬火神,认为炉灶是火神所在地,是家道或家族兴旺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所以不准往灶口倒水,不能用利铁器捅火,不往火中吐痰,不准焚烧污秽的东西,忌讳用脚蹬在锅灶或在火上烤脚。平时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各地形式略有差异。一般是将牛羊肉、奶酒、黄油、奶食品等投入火中或供在炉灶旁进行祷告,吟诵祭火祝辞或请喇嘛念经。

  满族服饰 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达斡尔族昆米勒采食习俗 斡尔族昆米勒节每年5月中旬举行,在野外举办民族歌舞表演、传统体育活动项目、采摘昆米勒活动、进行野餐等。 “昆米勒”是达斡尔语,汉意为柳蒿芽。

  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是俄罗斯族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与汉族的春节相当。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将房屋粉刷一新,提前烤制出不同风味和不同类型的点心,并在耶稣圣像前点燃蜡烛供上绘有彩色的煮熟的鸡蛋。家中来了客人,主人要以彩蛋款待,宾主间还要各选一个彩蛋碰撞一下以示友好。俄罗斯族家庭的亲朋好友一起唱歌跳舞,喝伏特加,享受俄罗斯大餐,邻里之间互致新春祝福。节日中最有趣的游戏当属撞彩蛋,年青人和孩子们比赛看谁的彩蛋更硬,输了的要喝酒或者表演一个节目,充满童趣的游戏为节日增加了欢乐喜庆的气氛。整个巴斯克节将历时一周时间。

  通古斯鄂温克萨满服饰 通古斯鄂温克民族萨满(伊达堪——女萨满)服饰包括面具、神服和法具。神服:萨满和伊达堪的神服用鄂温克语叫萨玛西卡,包括神帽、神衣、神兜兜和代表神灵的图腾等部分。神具包括神鼓和鼓槌、神马和神马鞭、上面刻有12个属相的大法镜与用作护身的若干个小法镜等部分。

  鄂伦春族篝火节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得洁净了。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春节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时向篝火磕头祈福。每逢春节客人来拜年时,须先向火神敬拜。  

  木华黎祭祀 公元1170~1223年,蒙古名将、攻金统帅。成吉思汗“四俊”开国元勋之一。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沉毅多智略。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每逢农历五月十一,位于成吉思汗陵西南近百公里的乌审旗白音敖包变得格外热闹。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的是一杆苏立德。人们都说,它是国王木华黎的化身。木华黎是蒙古帝国杰出的统帅,他与孛尔术、孛尔呼、赤老温号称四杰,是能够给成吉思汗以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人物之一。与庄严神圣的祭祀活动一起进行的,还有蒙古族传统的娱乐项目:摔跤和赛马。隆重的祭祀程序结束之后,苏立德要在日落之前,由专人护送,离开这里。

  察干苏力德祭祀 察干苏力德汉译名叫九鼎白徽(汉文史书称九斿白纛),由原鄂尔多斯乌审察哈尔哈然图克钦(护旗手)户设坛祭祀守护,位于今乌审旗无定河镇毛布拉格村陶高图滩北侧叫阿拉布尔的地方。察干苏力德祭坛由主鼎苏力德、游使苏力德及护卫苏力德神戟三部分组成。

教育

普通高校

参见 →  中国普通高校

内蒙古大学 校园风光
  1.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211工程大学)  
  2.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包头市  本科  
  3.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4.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5.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6.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7.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通辽市  本科  
  8. 赤峰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赤峰市  本科  
  9.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10.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伦贝尔市  本科  
  11.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乌兰察布市  本科  
  12. 河套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巴彦淖尔市  本科  
  13.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14.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民办
  15.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民办
  16.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本科  
  17.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鄂尔多斯市  本科
      
  18.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19. 内蒙古丰州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民办
  20.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包头市  专科  
  21.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兴安盟  专科  
  22.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23.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包头市  专科  
  24.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25.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26.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27.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28.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锡林郭勒盟  专科  
  29.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30.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31.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乌兰察布市  专科  
  32. 通辽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通辽市  专科  
  33.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通辽市  专科  
  34.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赤峰市  专科  
  35.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包头市  专科  
  36.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乌海市  专科  
  37. 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民办
  38. 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民办
  39. 赤峰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赤峰市  专科  民办
  40. 内蒙古经贸外语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民办
  41.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包头市  专科  
  42.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乌兰察布市  专科  
  43.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鄂尔多斯市  专科  
  44. 内蒙古工业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民办
  45.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伦贝尔市  专科  
  46.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伦贝尔市  专科  
  47. 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专科  民办
  48.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赤峰市  专科  
  49.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阿拉善盟  专科  
  50. 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  所在地:巴彦淖尔市  专科  民办
  51.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鄂尔多斯市  专科  
  52.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鄂尔多斯市  专科  
  53. 扎兰屯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主管  所在地:呼伦贝尔市  专科

旅游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有十大景观,即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温泉、冰雪、边境线、民族风情、历史古迹。其中不乏世界级精品,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贝子庙等。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美的天然草原,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火山遗址地质公园等景观独特,科学价值高。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600多处,以重点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为支点,形成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区共有注册旅行社835家,星级饭店320家,A级旅游景区263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9个,农家游、牧户游接待户300多家。此外,内蒙古旅游那达慕、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额济纳金秋胡杨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内蒙古旅游名牌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参见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注:  括号内的数字为批次

5A级旅游景区

参见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 内蒙古鄂尔多斯响沙湾旅游景区(2011)
  2. 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旅游区(2011)
  3.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2016)
  4.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2017)
注:  括号内的数字为评定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