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列维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列维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I.I.列维坦作品:《弗拉基米尔卡小路》,布面油画,79cm×123cm,1892,现藏俄罗斯特列恰科夫画廊
I.I.列维坦作品:《索科尔尼克的秋日》,布面油画,63.5cm×50cm,1879,现藏俄罗斯特列恰科夫画廊

  列维坦(Levitan,Isaak Iliich;1860-1900),俄国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属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作品:《索科尔尼克的秋日》、《弗拉基米尔卡小路》、《墓地上空》、《傍晚钟声》等。

  列维坦1860年8月18日生于立陶宛基巴尔塔小镇上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是铁路上的低级职员,家庭生活十分贫困。1873年,12岁的列维坦怀着成为画家的愿望进入了莫斯科绘画雕刻学校半工半读,被编入著名风景画家、巡回展览协会发起人之一的萨符拉索夫的风景画班学习。师从彼罗夫和瓦斯涅佐夫。列维坦求学的日子十分艰辛。因为是犹太人,又受到民族压迫和歧视,养成他郁郁寡欢的内向性格。但这时候,他的绘画天才在班级中很快大放光彩, 萨符拉索夫对他格外青睐,不但向他传授技巧,而且把俄罗斯绘画的文学性传统以及如何在风景画中用深刻的抒情性手法加以体现的做法,教给了这位天性聪颖的学生。

  列维坦深入自然,常年沿着伏尔加河写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给列维坦以无穷无尽的灵感和无限丰富的题材。1879年的秋天,列维坦完成了《索科尔尼克的秋日》这幅处女作。画面上重现了灰暗的金色秋日,这秋景如同当时俄罗斯的生活、如同列维坦本人的生活那样凄凉、惨淡,1884年在绘画雕刻学校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当列维坦的毕业创作在巡回展览画派展览会上展出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购买了他的毕业创作。从此他以独具风格的风景画家登上俄国画坛。1891年30岁的列维坦正式加入了巡回展览画派。列维坦终生都遭受着无权的痛苦。1892年他再次被迫迁出莫斯科,尽管当时他已是誉满全俄的著名画家。直到后来朋友们帮他办到取消被逐出境的证件时,他才得以结束自己在弗拉基米尔省的隐居生活。19世纪9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高涨,积极地影响着画家的思想。1897年,列维坦开始回母校执教。1900年7月22日,39岁的列维坦与世长辞。他一生历经坎坷,但在他的画中却充满希望、欢乐,闪烁着“能使疲倦的心灵愉快起来的阳光”。

  列维坦是确立“情绪风景画”的画家。画家在提到《索科尔尼克的秋日》这幅学生时代的作品时说:“寂寞的林荫路,寂寞的妇人。”画家一语道出风景的情绪和人物的情绪融为一体的构思。

  列维坦的作品极富诗意,深刻而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特点与多方面的优美。他的写生画的独到之处是:用笔洗练、综合广泛、情感充沛,描绘大自然的状态以及各种精神感受的千变万化,富有沉思、忧郁的特性。

  列维坦的风景画一般以农村的平凡景色为题材,赋予大自然以特殊的涵意。在大自然面前,列维坦如此敏锐,而在列维坦的眼里,大自然又是如此生动;似乎每一个普通的角落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许多优秀的作品似乎都取材于十分平常的景色,但画家就像点石成金的术士,一下子把它变成了美丽的画面。在契诃夫的启发下,列维坦更加接近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 使自己的风景艺术更具时代意义。

  列维坦1888年以前作品《伏尔加河组画》、《雨后》、《白桦丛》等,显示了他用抒情笔调再现大自然的才华。进入90年代,开始探索在风景画中表现时代的气息,代表作《弗拉基米尔卡小路》、《墓地上空》、《傍晚钟声》等,均呈现一种悲怆和凄凉的气氛,表达了当时压抑的社会情绪。随着革命运动兴起,他又创作了《伏尔加河上的清风》、《三月》及《金色的秋天》等,流露出他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列维坦在风景画中的天才贡献已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