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刘伯承 元帅

  刘伯承汉语拼音:Liu Bocheng;英语:Liu Bocheng;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

  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5岁读私塾,12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5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立志“拯民于水火”。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12年2月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1912年底毕业后被分派到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失败后于1914年在上海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底奉命返回四川,拉起400余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1916年3月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任川军第5师第9旅参谋长、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1923年参加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战争,任东路讨贼军第1路指挥官,取得驰援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8月在作战中右腿负重伤。在成都治疗期间,结识川籍共产主义者杨闇公吴玉章,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10月起,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国民革命形势和中国社会现状,途中所见所闻,使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1926年5月经杨闇公、吴玉章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奉命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起义。由于他熟知川军情况且素负众望,被赋予“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的重任。在历时167天的起义过程中,他调兵遣将,进退有方,安民治政,措置裕如,有力地策应了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制四川军阀部队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1927年4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这是中共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职务。7月下旬秘密转赴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底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夏学成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并负责讲授暴动方略、游击战、运动战等课程。1932年1月前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期间,撰写《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并翻译多篇苏军教材和理论文章,促进了红军干部军事素质的提高。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作战指挥上的教条主义和专横作风而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任第5军团参谋长。

  长征初期,协助军团长董振堂执行后卫任务,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934年底复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1935年1月指挥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敌军主力,使伤亡大半、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短期休整。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等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使部队跳出了敌军包围圈,直插云南北部,并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保障全军渡过天险金沙江。5月兼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同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在逆境中和朱德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被张国焘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为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率部奋战在太行山上。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他经常用“勇是男儿头上的桂冠”、“无角绵羊受欺压,有蛰的黄蜂不可侮”等话语来激发将士们的对敌斗争信心。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与此同时,他率部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牢牢把紧太行山这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使“平辽半壁山”得以免遭敌寇的蹂躏涂炭。1942年,他与邓小平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度过了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

  日本投降后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于1945年9~11月率部发起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歼北犯的国民党军近6万人,并争取其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在重庆与国民党的谈判,打破了蒋介石北进的战略企图,为实现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作出重要贡献。内战全面爆发后,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与邓小平指挥所部以大踏步的运动战,于1946年8月~1947年5月先后取得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歼敌数十万,解放大片地区,挫败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1947年6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与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300里正面上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他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战法,指挥部队经过28天连续作战,取得歼敌4个整编师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刘邓大军分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腹心的壮举。途经汝河时,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响亮口号,并和邓小平亲临前卫团指挥作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随后,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粉碎敌人33个旅对大别山的重点进攻。继而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逐步在鄂豫皖边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实现了中央和毛泽东设想的最好前途——站稳脚跟,创建巩固的根据地。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歼敌30余万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开辟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形成三路大军互为犄角、机动歼敌、逐鹿中原的大好局面,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把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起点的战略进攻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与刘伯承在天安门城楼上

  1948年5月起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他战前提出:“我们的打法是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战役第一阶段,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他和邓小平、陈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果断地指挥部队截断徐蚌铁路,使徐州之敌完全陷入孤立。接着他和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双堆集地区围歼黄维兵团,成为准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整个淮海战役以歼敌5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而告终,大大地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实施京沪杭会战,并亲自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赣铁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1月与邓小平率部进军西南,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他出色地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各个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近半年的时间内共歼敌约90万人,解放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康省大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割据西南、伺机反攻的企图。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剿匪作战和进军西藏的准备工作,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50年11月建议并受命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为了办好这所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诸军兵种合成的高等学府,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亲自培训师资、撰写审定和翻译教材,常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宵衣旰食,手不释卷。他通过在军事学院陆续创立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繁衍发展了我军诸军兵种齐全的指挥院校体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军官。他在教育训练军事人才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5年9月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9年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1962年参与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直至耄耋之年,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适时为中央军委、总部出谋划策。他提出的许多极富远见卓识的战略性建议,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面对荣誉和功劳,他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其主要著述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译著有《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合同战术》等。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1994年8月又确定增补3人,共计36人。其中有五位国家主要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有11人在新中国建立前献身。他们是:
  毛泽东 周恩来 朱 德 邓小平 彭德怀 刘伯承 贺 龙 陈 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林 彪 杨尚昆 李先念 粟 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 赓 谭 政 萧劲光 张云逸 罗瑞卿 王树声 许光达 叶 挺 许继慎 蔡申熙 段德昌 曾中生 左 权 彭雪枫 罗炳辉 黄公略 方志敏 刘志丹

生平

军旅初期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县)。1912年考入蜀军政府陆军将校学堂。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参加熊克武四川讨袁军,失败后,流亡上海。1914年,在上海加入孙中山中华革命党。

  1916年1月,从上海返回四川,参加川东地方武装“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3月在攻占丰都时右眼中弹致残,后编入熊克武川军第五师,任第九旅参谋长。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熊克武四川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取得了成都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被誉为川中名将。

  关于刘伯承右眼致残之事,有如下记载。1915年12月,刘伯承在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讨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穿透右眼射出,后感染化脓,由德国医生威廉·阿曼沃克医生为其清除眼眶内的腐肉,为保护脑部,刘伯承拒绝用麻醉药,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事后德国医生问他疼得厉害否,刘伯承答道自己在数他割了多少刀。德国医生大惊,问他自己割了多少刀,刘伯承答“割了72刀”。德国医生称赞刘伯承是“军神”。

  1924年在成都养伤期间认识杨闇公,开始认识中国共产党。1925年,随吴玉章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1926年5月,经过两年时间考虑,决定加入中共,经杨闇公、吴玉章正式介绍加入,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

泸顺起义

  然后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名义回到四川,策动四川响应北伐革命。同年12月与杨闇公、朱德、陈毅等发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暴动——泸顺起义(泸州、顺庆),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打击四川军阀刘存厚。后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未就职,1927年4月撤)。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发动南昌起义,任起义总参谋长。1927年11月,与吴玉章、叶剑英等30人赴苏联学习,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8月,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长江局军委书记。1932年10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指挥了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等战斗,最终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初期的刘伯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双方协议,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刘伯承任八路军129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师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他与邓小平一起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抗日斗争。在随后的13个年头里,两人一直并肩战斗,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即二野、中野)后来也被称为“刘邓大军”而载入史册。

太行山上

  1938年,刘邓二人率军在河北南部的平原地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在1至9月间运用刘邓二人共同创造的“麻雀战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中129师夜袭阳明堡机场。从1937年到1945年,刘邓大军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在太行山其间,刘伯承执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方针,扩大并巩固太行山根据地。

  1938年2月22日,刘伯承指挥部队在长生口设伏,歼灭了日军一个加强中队。3月16日,又在神头岭消灭敌军1500余人。

  之后,刘伯承率军进一步发展,收复长治、沁县等十八座县城,将日军赶出了晋东南。

  1940年8月,刘伯承与彭德怀等人对日本军队发动百团大战,毙伤日军4.4万人。之后,应对了日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度过了太行山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上党和平汉战役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3年间,邓小平和刘伯承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搭档:一个是政委,一个是师长;一个是政治委员,一个是司令员。两人所统领的军队被称为“刘邓大军”,两人的密切关系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盛誉

  抗日战争结束后,刘伯承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抗战开始时只有9000人的129师,此时已发展成为近30万人的大型野战军。1945年9月,刘邓大军在上党战役中成功运用“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术歼灭阎锡山军队3.5万人,随后发起平汉战役,并同样取胜,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进行的谈判。这次战役胜利后,刘邓大军一直休整到1946年夏天。

陇海路作战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其时,山东局势紧张,刘伯承根据中共中央命令,率军出动至南线作战。之后,刘伯承率军三次出击陇海路,将国民党军第三师、四十七师、四十一师吸引了过去。刘伯承随后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寻歼国军有生力量,采取打运动战、找弱点的方法。在一年内消灭国民党军100个旅,取得了内线作战的胜利。

  虽然内线作战取得了胜利,但同时战争对解放军根据地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因此,解放军在内线作战取得胜利后决定转入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政府控制区。1947年6月,石林会议之后,刘伯承开始准备率军出击外线。

鲁西南战役与挺进大别山

  1947年中旬,解放军转入局部反攻,刘伯承按计划率军实施中央突破,直插大别山。六月底,中野强渡黄河,击溃过军河防部队。过河后,刘伯承指挥发起鲁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9个半旅。此时华东部队因为连续作战十分疲劳,中原野战军遂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开始向大别山跃进。

  1946年8月,刘邓大军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

  1947年6月30日,刘邓率军南渡黄河,进入大别山地区,并站稳了脚跟。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

淮海战役

  1948年,刘伯承参与指挥具有重大意义的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刘伯承指挥中野攻克宿县,有力的配合华野在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负责指挥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并歼灭,实现了淮海战场承前启后的转折。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刘伯承与邓小平、陈毅指挥的部队渡过长江,旋即占领了南京。

进军大西南

  1949年下半年,刘伯承和邓小平率军进军大西南,通过南泉战役、成都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攻下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等西南省份。1949年底,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负责西南剿匪、建设和进军西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军事学院院长时期

  1951年1月,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主张“治军必先治校”。

  1955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中印战争

  1962年中印战争中担任解放军参谋顾问,事实上直接指挥中方军队作战大胜印军。被认为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伯承则自称自己是“编外参谋”。

  1966年1月起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任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晚年

  1980年8月17日,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了刘伯承关于辞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的请求。

  1981年,《刘伯承回忆录》出版。

  1982年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同年8月6日,中共十一届七中全会通过了《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刘伯承逝世后,骨灰撒向祖国田野。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