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棨(?~1718年),字韬子,山东诸城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三十四年授湖南长沙知县,三十七年(1698)升为陕西宁羌州(今宁强县)知州。时值关中发生灾荒,汉中地区灾情尤重。宁羌州无储粮,要靠救济,但州处深山,运输困难。他请上司准将临县仓储粮借给百姓,并动员百姓自运,规定自运一斗粮者付给三升作报酬。结果不到十天,运回粮食3000石。上司亦仿效他的办法救济其他县,及时解救了灾民。上司派他赈济洋县,令从汉江运粮。他先亲自沿江踏勘了路线,再按人定量发粮,不几日全部运完。他对洋县县令说,此粮是借贷的官粮,倘若百姓不能偿还,咱们俩人当代替百姓偿还。到了秋后,洋县百姓自动如数还清了粮食。

  宁强州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经济更是不发达。他到任后,替百姓缴清了历年拖欠的赋税。并动员百姓修补故栈道【注:栈道——山谷无路,凿山崖为孔,架木为道,称栈道。自汉代宁强即有通四川的甬道。】,新建旅舍,改善交通。他号召四川、湖北边境的流民前来州内内开荒种地。不一年,人口增加,房舍集萃。此地有槲叶树【注:槲叶树——落叶乔木,叶子似卵形,开黄褐色花,结圆球形硕果,叶子可以饲养柞蚕。】。但当地人历来不知养蚕。他派人到山东家乡买回蚕种,请来善养蚕缫丝的人传授技术。不几年,这里的柞蚕业发展起来。百姓得到了利益,为感念他的好处,就将织成的丝绸叫作“刘公绸”。此州地处偏僻,文化落后,青少年想读书而苦于无书。他便从外地招来商人在市面上经销书籍。在他倡导和努力之下,建立了义学,自己担任教师,招收学生开讲,初步发展当地文化事业。

  康熙四十一年(1702),其母丧时,他由于曾为百姓缴纳欠赋,自己无钱不能归家奔丧,捎信让其弟代他将自己的一份家产卖掉。百姓闻知,纷纷送钱帮助他,他却不肯接受。

  他为母服丧守孝假满后,被补为长沙府(今湖南长沙市)同知,受康熙皇帝召见。康熙帝在乾清宫门当场考试他的文学,当日提升为山西平阳知府。四十九年(1710)升为直隶天津道副使。后历任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五十五年,很多大臣公推他为当朝4个清廉官吏之一,五十七年(1718)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