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永坦院士

刘永坦(1936年12月1日— ),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湖北武汉。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的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致力于中国海防科技事业,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中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中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79年1月至1981年1月,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1981年1月至1987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1987年1月至1990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1987年1月至2001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两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19年12月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9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刘永坦院士与夫人冯秉瑞教授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800万元,设立永瑞基金

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刘永坦院士

简介

刘永坦院士是中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坦院士面向国家海防战略重大需求,开创了我国对海新体制探测技术研究领域。近四十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了对海新体制雷达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全面自主创新。

由于波段的特殊性,常规理论无法支撑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系统突破了传播激励、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攻克了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首次完成了中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实现了中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了解决国家海防远程探测的迫切需求,必须研制具有稳定、远距离探测能力的雷达,然而,从原理到工程实现涉及电磁环境复杂、多种强杂波干扰等国际性技术难题。面对世界各国均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他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形成了一整套创新技术和方法,攻克了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难题,2011年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自“十五”以来,刘永坦院士还规划实施了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了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构建由近海到深远海的多层次探测网、实现广袤海域探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刘永坦院士在祖国北疆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大学校长、项目总师和一大批国防科技英才。刘永坦院士为人师表,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发展对海探测技术、筑起中国“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经历

193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53年09月至1954年07月,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

1954年09月至1956年07月,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

1956年09月至1958年0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9年09月至1960年03月,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微波技术与天线。

1980年,刘永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

1979年01月至1981年03月,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1981年01月至1987年0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

1985年0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教授。

1987年01月至1990年0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

1987年01月至2001年0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

1991年0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后改称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批)。

2004年01月至2008年01月,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对海新体制雷达天线阵,威海雷达实验站

主要成就

刘永坦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一定层次的造诣,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月,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刘永坦在九十年代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即ISAR)重大研究项目,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率领攻关团队与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有关研究所联合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实验ISAR,为中国ISA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项目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刘永坦成功研制出中国唯一具备全天时、全天候、超视距、海空兼容对海探测能力的雷达装备。

刘永坦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截至2019年1月,刘永坦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子基础》等10余门课程。刘永坦曾在两年的时间里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4门课,近300学时。

截至2019年1月,刘永坦已培养研究生共70余人,培养出了两院院士、大学校长等一批科技英才,如付强、邓维波、于长军。

刘永坦先后到瑞士、意大利、英国、日本、美国等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996年担任中国国际雷达会议名誉顾问,他还到英、法、美、德、荷兰、加拿大、日本等国进行考查访问或学术交流。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月,刘永坦发表学术论文、著作70多篇。

《无线电制导技术》,1989年5月

《雷达成像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高频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1月

《毫米波雷达阶跳频信号分析及运动补偿方法的实验》,高技术通讯,2001年12月

《随机断续高频雷达波形设计和处理》,电子学报,2002年3月

《FDTD法计算的高频单极天线学性》,电波科学学报,2000年4月

《高频地波雷达多干扰的极化抑制》,电子学报,2001年6月

刘永坦. 《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评介[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9(5):129.

刘永坦. 表面声波脉压器件的理论特性[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77(4):71-77.

刘永坦, 权太范. 多目标快速跟踪系统[J]. 自动化学报, 1990, 16(6):516-521.

刘永坦, 权太范. 快速相关处理系统结构设计[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88(4):28-34.

刘永坦,张宁.数字信号处理机的实现及其结构[J].信号处理, 1986(1):13-20

刘永坦, 权太范, 郭建. 提高机动目标跟踪精度的自校正α—β跟踪滤波器研究[J]. 宇航学报, 1988(3):4-9.

刘永坦, 权太范. 提高目标跟踪批数的一种方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89(5):32-37.

刘永坦, 权太范. 一种多目标鲁棒跟踪滤波器研究[J]. 宇航学报, 1990, 11(3):85-92.


刘永坦在家中。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刘永坦院士
刘永坦院士
刘永坦院士
刘永坦院士
刘永坦在实验室工作
刘永坦在实验室工作
刘永坦指导团队
刘永坦(右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刘永坦院士(右二)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科研
刘永坦院士(左)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科研


刘永坦(左二)和他的团队
刘永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刘永坦(前右)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刘永坦院士与夫人冯秉瑞教授
2019年4月27日,清华大学108周年校庆,刘永坦院士来校参加1959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60周年座谈会,与昔日同窗、老师团聚。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