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诚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诚光(1915—1942),八路军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原名刘德富,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县高等小学毕业后不久,响应中共红安县委的号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入伍后,在红四军四十一师某团宣传队工作,参加反“围剿”斗争。1932年12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整编,刘诚光调任新扩编的第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部青年科长,后任民运科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撤离川陕苏区,转入长征

  到达陕北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受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教育,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及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军事、政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1938年5月,由抗大转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他的思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坚定了革命信念。同年10月,奉命随军开赴平西。1939年1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成立,刘诚光任军政治部干部科科长。9月,根据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的指示,冀东成立了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时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刘诚光兼任第十三支队政治部主任。到任后,他面对当时由于冀东抗日武装受到很大损失,斗争陷入低潮这一现状,注意把握部队思想变化的规律,指导部队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教育,并根据冀东部队人员构成的特点,充分发挥老红军的传帮带作用。他经常给干部战士讲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组织干部战士学习革命理论和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他深入连队,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同时,刘诚光还十分重视群众工作。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抓紧时间与群众促膝谈心,征求群众对部队的意见,实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因此,深受干部、战士和群众的爱戴。

  冀东党组织和军队高度重视瓦解敌军的工作,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刘诚光组织部队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攻势。如向伪军印发有针对性的宣传品和“归顺通行证”,在伪军所到之处,张贴“不替日本鬼子卖命”“八路军、抗日政府优待俘虏”等标语、传单。给日伪以很大的震慑。在八路军沉重的军事打击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伪军的军心涣散,兵无斗志,逃亡、反正者日增,驻丰润县丰登坞的伪“治安军”一夜之间逃亡数百人。三个月内损失兵力达六七个团,约占其总兵力的1/3。

  刘诚光在冀东期间,主要从事部队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长时期的战斗生活,又使他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指挥才能。他多次参与研究部署了对敌战斗,并亲临前线指挥作战。1940年8月,冀东军民配合百团大战,展开了大规模的破袭战。冀东两个主力团分别向北宁铁路和伪军据点出击。刘诚光参与指挥十二团包围开滦煤矿的赵各庄矿、唐家庄矿及北宁线上的古冶车站。后又在唐丰公路上伏击日伪军五百余名,并连续攻克唐山市近郊的曹家口、张官屯等据点,曾一度袭入唐山市内,给日伪军以很大威胁。

  1941年5月1日,刘诚光率十二团二营,参加了冀东军分区在玉田县渠梁河部署的伏击战,取得了全胜。击毙日军南木铁雄大佐以下日伪军一百五十余名,伤二百余名。同日,又指挥十二团二营在丰润县郭官屯伏击出扰的日伪军,歼其一部。为此,唐山日伪军大为震惊,立即宣布戒严。

  1942年春,敌人进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日伪军五万余人,对冀东游击队实行大围攻。为避敌精锐,保存实力,冀东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刘诚光率八路军十二团警卫班、二营四连指战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共三百余人转移。4月1日,在遵化铁厂甲山突遭优势敌军的包围。面对强敌,刘诚光临危不惧,他率领部队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最后关头,教导员于禾等人紧紧围在刘诚光的身边宣誓,宁死不投降。他们迅速砸碎枪支、烧掉文件,当敌人逼近时,勇士们举着仅有的拉了弦的手榴弹猛冲入敌群之中,与敌同归于尽。敌人撤走后,当地群众把刘诚光等二百二十八名烈士,安葬在甲山北坡下。

  刘诚光牺牲时年仅27岁。他在11年革命战斗生涯中,对党忠心耿耿,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南征北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将热血洒在了冀东的大地上。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