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庵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静庵

  刘静庵(1875-1911),清朝末年的早期民主革命者,曾任“日知会”总干事。原名贞一,又名大雄。字静庵、亦作敬安、敬庵。湖北潜江人。1903年赴武昌加入湖北新军,次年任护军马队第一营管带黎元洪的秘书。1904年7月3日与张难先组织成立以革命为宗旨的武昌科学补习所,谋划长沙起义,事泄被逐出营,遂参与王汉胡瑛行刺清廷户部右侍郎铁良之密谋。同年以担任美国教会阅报室日知会司理为掩护,订购革命书刊,组织演讲,宣传革命。1906年主持创立日知会,被推为总干事,联络军、学、绅、商各界。不久加入同盟会。12月计划于武汉发难,以响应萍浏醴起义,后被叛徒诬告为通缉在案的哥老会首领刘家运,于1907年被捕。1909年被判处永远监禁,先在省城臬司狱,后转至模范监狱。在狱中坚持读书,团结狱友,并以“铁血军”名义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因备受酷刑,病逝狱中。

生平简介

  刘静庵,湖北省潜江县(今潜江市)袁桥梅家嘴人。少年时在其父教导下博览群书,立志革新社会。父名淇,母金氏,兄弟四人,静庵居长。性沉默寡言,不慕荣利,对人不论亲疏贵贱,皆待以至诚。

  1903年至武昌,决计投笔从军。经友人张朗村介绍,结识范腾霄。范当时充任护军马队第一营管带黎元洪的书记。范见刘谈吐不凡,认为是浊世中之人才,乃向黎元洪先容,准其入伍。入伍后勤学苦练,力求精通各科:暇时与同营士兵谈论种族大义,同伍深受感染。次年夏调任帮理文件,适黄克强由长沙给静庵来信,不料该信误入文案刘稚亭手。刘阅信,不胜骇异,即将原件呈黎元洪。黎召范计议,嘱以病辞差出营,并将黄信销毁。 

  刘离营后暂寓武昌水陆街,旋与吕大森在武昌多宝寺街筹组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并移所内居住。派人往湖南与黄兴联系,准备响应华兴会长沙起义。长沙华兴会起事失败。科学补习所受牵连。幸先得长沙日知会会长黄吉亭密通信息,刘乃迅速转移。清军警围所搜捕时,文件未入敌手,同人亦未遭逮捕,仅西厂口所址被查封而已,负责人之一的刘静庵,走避“日知会”。 

  1905年2月,清政府派兵部待郎铁良南下检阅军队,搜括财赋,刘决计杀以除害,同志王汉请命,王汉刺铁良未中,恐被捕,自戕投井死。刘静庵十分悲痛,决心重组革命团体。进行组织活动。 

  美国教堂圣公会在武昌昙华林街区高家巷设有阅览书报的日知会,刘静庵原为日知会的读者,已与圣公会会长胡兰亭相识,科学补习所被封后,即避居圣公会.当时日知会正需人管理,胡即请刘专任其事。从此,刘即利用日知会作掩护,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为了取信教会,刘接受洗礼,取教名保罗,并兼任文华书院神学系汉文教习。在刘静庵的管理下,日知会的外形仍旧,但其内容日新。刘利用教会名义,从日本、上海等地,订购进步书报如《猛回头》,《黄帝魂》、《湖北学生界》等等,供读者阅览,并定期演讲时事,因此原科学补习所的同人得以重聚。日知会的读者成倍增加,1905年,刘在武昌日知会秘密成立干事会,又请准增加干事员、评议员协助工作。刘静庵被推为总干事,辜天保、李亚东等为干事,冯特民、陆费逵等为评议员,使日知会从一宣传学教的机构变为革命团体,并派曹亚伯赴日本东京与中国同盟会联络。1906年2月,召开日知会成立大会,到会会员百余人,刘报告日知会筹备经过,宣称:“决心推翻清朝帝制,建立新中国”。是时同盟会已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总部派余诚为湖北分会支部长,余于同年春回鄂活动,日知会与余合作,即以日知会作同盟会的活动场所。不少日知会的会员,参加了同盟会,刘就此兼任了同盟会的任务。日知会实际上也就成为同盟会在湖北的分支机构。 

  日知会成立后,利用秘密印刷所大量翻印革命刊物,向社会各界散发。同盟会在东京出版的《民报》,每期寄到武昌由日知会及时分送革命同志手中。每逢星期六和星期天,日知会都召开演讲会,讲国事阽危、国人应当起的道理,讲者声泪俱下,听者无表感奋。刘在文华书院讲课中亦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深受学生欢迎。日知会在武昌各军营、各学校均派有会员作本单位的代表,为了储备人材,还先后设立江汉公学、新明公学及东游预备科,广集热血青年,以培养革命人才。在湖北省内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并把联系范围扩大到省外。 

  1906年6月,孙中山派法人欧吉罗赴内地考察党务,由同盟会员乔义生陪同到达武汉。刘率日知会干部赴江边伫侯,次日,日知会在武昌高家巷日知堂举行集会,欢迎孙中山派来视察同盟会会务的法国人欧吉罗,在大会上,刘静庵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欧吉罗作了鼓舞人心的讲演。大意是他以法国大革命推翻路易十六专制统治成功的例子,鼓励中国的革命党人。当时到会的党人,均精种振奋,会后影响甚大,于是“日知会”渐为清庭所忌。湖北巡警道视其为眼中钉,千方百计,必欲除之而后快。 

  同年10月,萍醴人民起义,孙中山派朱子龙、梁钟汉、胡瑛等回鄂谋响应,就以日知会作基础。刘召集日知会干部和朱、梁、胡三人在汉阳伯牙台密议,因有叛徒告密,清军警准备届时围捕,幸有人告警,刘迅即避居黄陂一学生家中,叛徒竟导引军警前往捕获。因是时清政府悬赏缴拿萍醴起义党羽,其中有被称为湖北省会首的刘家运。清吏乘机邀功,竟以日知会的各种活动为据,诬指刘静庵即刘家运。刘被捕后,清吏组织会审,令其自承为刘家运。刘供认革命属实,坚决否认自己是刘家运。清吏为逼供定罪,对刘鞭笞约一千四百下,虽血肉横飞,死去活来,刘仍拒不招认“刘静庵即刘家运”。清巡警道冯启钧为达其罪恶目的,竟捏造供词七条,乘刘受刑昏迷之际,强行捺上指印,诡称“自认不讳”,判处死刑上报,并将于一九○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执行。同案除刘静庵之外,尚有朱子龙、梁钟汉、胡瑛、季雨霖、张难先、李亚东、吴贡三、殷子衡等八人先后被捕,引起社会广泛同情,除革命同志极力奔走营救外,教会中美籍主教吴德施等,均出面交涉,并连电北京美国公使向清政府外务部抗议。清廷既慑于外人压力,又加吴禄贞、程家柽等向清肃王建议“勿杀党人,免增满汉恶感”。乃于一九○七年一月二十八日,电鄂督张之洞“从缓办理”。因之,此案久悬不决,延至一九○九年夏,才重新宣判:刘和胡瑛二人永远监禁,其余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不等。随后,刘家运亦被捕,但清吏固执原判, 

  刘初被囚于省城臬司狱,后转模范监狱,狱中痛苦生活历四年六个月之久,始终坚持革命,刘在牢中曾以铁血军名义,秘密组织同志,教育同志,不仅难友多人受其鼓舞.即狱卒也有所感化,曾有人拜为弟子。刘虽屡受酷刑,数患重病,仍坚持读书,认真笔记,同时以诗言志,与难友相互勉励。其移新监所作七律一首:“向前已是惨凄极.那信惨凄更有深。六月雪霜河海冻,半天云雾日星昏。中原有士兆民病,上帝无言百鬼狞。敢是达才须磨炼,故教洪炉泣精金”。由此可见其革命豪情。 

  1911年7月7日,刘病死狱中。难友、狱卒,均扶尸痛哭,教会中的中、外籍牧师,俱至狱中为之祈祷,收殓。其母闻耗奔丧,见遗体骨瘦如柴须,发尽白,几不识其为亲子,悲痛欲绝。狱外同志,闻之亦无不同声悲泣,誓为死者复仇。刘终年37岁,未娶。是年十月十日,首义成功,帝制覆亡,民国建立,谛造了共和,功业是不朽的,其中“日知会”也是作了大量工作的。烈士忠魂可以告慰矣!烈士先由教会安葬。 

  1928年始由湖北省政府公葬于武昌伏虎山麓,张难先作墓志铭,力辩“刘静庵即刘家运”之诬。一九三八年七月“丙午党狱”同人张难先、梁钟汉、吴昆、殷子衡等,立“日知会”纪念碑于“日知堂”故址,以纪其事。胡兰亭、段子衡、曹亚伯等,俱曾述其革命事迹。其中殷子衡、张难先二人,更珍藏其遗著、遗墨、遗像及受刑时的血衣等宝贵文物。供人瞻仰。刘虽未活到武昌首义这一天,但武昌首义实为刘长期艰苦奋斗和瘐死狱中有以促成之。 

  1981年10月9日中共央总书记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日知会”的领导人刘静庵同许多革命先烈并列,如陆浩东、秋瑾、黄兴等,要求大家学习他们为革命艰苦斗争,为革命牺牲的精神,继承烈士遗志搞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