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利川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利川市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鱼木寨

  利川市汉语拼音:Lì Chuān Shì;英文:Lichuan City),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8°2l′-109°18′、北纬29°42′-30°39′。东接恩施市,南连咸丰县,西南与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相邻,由西至北与重庆市石柱、万州、云阳、奉节交界。东西宽92千米,南北长l05千米,总面积4603平方千米。总人口92万人(2012年末)。全市辖2个街道、7个镇、5个乡。

  地处鄂西山地,处于大巴山东南支脉和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中部偏东北,系二高山盆地,东有石板岭,西有齐岳山,西南有福宝山,北有寒池山,四大屏障构成平川大坝与丘陵镶嵌的利中盆地。盆地以外属深陷峡谷地带,间有小盆地。山脉一般呈西南东北走向。最高处寒池山海拔2041.5米,最低点海拔360.8米。长江支流清江发源于境内。属亚热季风性温润气候。

  • 邮编:445400 代码:422802 区号:0718

行政区划

  全市辖2个街道、7个镇、5个乡:都亭街道、东城街道、谋道镇、柏杨坝镇、汪营镇、建南镇、忠路镇、团堡镇、毛坝镇、凉雾乡、元堡乡、南坪乡、文斗乡、沙溪乡。市政府驻都亭街道。

历史

  利川市古为禀君国地,周朝时属巴国,秦时属黔中郡蛮地,汉时属南郡蛮地,北朝北周时置盐水县。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清江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置利川县。1949年属恩施专区,1970年属恩施地区,1983年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6年废县置利川市,为县级市。1993年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6年,利川市面积4612.5平方千米,人口约80万人,土家族占总人口35%,苗族占7%。辖3个街道、5个镇、9个乡:都亭街道、西城街道、东城街道、柏杨坝镇、建南镇、汪营镇、忠路镇、石坝镇、团堡乡、毛坝乡、元堡乡、沙溪乡、凉雾乡、南坪乡、谋道乡、文斗乡、长顺乡。市政府驻都亭。1999年团堡乡撤乡设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利川市总人口786984人,其中:都亭街道31338人,东城街道18559人,西城街道18707人,石坝镇17990人,柏杨坝镇77060人,汪营镇66729人,建南镇68661人,忠路镇77943人,团堡镇62603人,谋道镇63757人,凉务乡60486人,元堡乡30839人,南坪乡45344人,文斗乡37829人,长顺乡29289人,沙溪乡29688人,毛坝乡36445人,腾龙开发区10744人,齐岳开发区2973人。

  2001年,撤销西城街道,并入都亭街道;撤销石坝镇,并入汪营镇;撤销长顺乡,并入文斗乡。

  2004年末,利川市面积4612.19平方千米,人口830037人。辖都亭、东城2个街道,谋道、汪营、团堡、柏杨坝、忠路、建南6个镇,南坪、沙溪、文斗、元堡、毛坝、凉雾6个乡。共有13个居委会、568(一说565)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利川市常住总人口654094人,其中:都亭街道80586人,东城街道40001人,谋道镇44236人,柏杨坝镇60771人,汪营镇60984人,建南镇47264人,忠路镇59539人,团堡镇59580人,凉雾乡43379人,元堡乡23067人,南坪乡35593人,文斗乡50015人,毛坝乡25913人,沙溪乡21674人,福宝山生态综合开发区1492人。

  2013年,撤销毛坝乡,设立毛坝镇(鄂民政发[2013]6号)。调整后,全市辖2个街道、7个镇、5个乡:都亭街道、东城街道、谋道镇、柏杨坝镇、汪营镇、建南镇、忠路镇、团堡镇、毛坝镇、凉雾乡、元堡乡、南坪乡、文斗乡、沙溪乡。

地理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地处巫山流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部,为清江、郁江发源地。境内万山重叠,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历为楚蜀屏障、军事重地。地跨东经108°21′~109°18′、北纬29°42′~30°39′之间。东与恩施市接壤,南与咸丰县毗连,西南与重庆黔江区、彭水县相邻,由西至北依次与重庆石柱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毗连。

地形

  利川市,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呈东西走向,横亘于市境中部,将全境截分为南北两半。

  南部山高坡陡,沟谷幽深,地形复杂。齐岳山为境内最大山,成为鄂渝边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寒池山为境内最高山,海拔2041.5米。东南星斗山-人头山-雷音山与西南挂子山-大木峰-九条岭环绕东南、西南边境。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315米。

水文

  发源于境内的清江、郁江、毛坝河、梅子水、磨刀溪等河流,顺着地质构造和山势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315米。主要河流有:属于由西向东流入长江的清江水系;由东南、西南流人乌江的郁江、毛坝河的乌江水系;西部流入石柱河、西北和东北流人长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及梅子水的长江水系。最大河为清江、郁江。清江发源于西部的都亭山,郁江发源于福宝山。境内多年平均降水总量59.19亿立方米,水多年平均径流深802毫米,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数据截至2012年)

气候

  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300至l 600毫米,日照时数1409.2小时。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时数1298.9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风大雪多,易涝少旱,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时数1518.9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利川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光照不足,热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气候差异明显。(数据截至2012年)

自然资源

  境内生物、矿产、水能、风能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191科、557属、103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3种,二级保护树种12种,三级保护树种13种。境内盛产坝漆、黄连、莼菜,也是地球上的珍稀孑遗树种水杉树的发祥地,因此利川被誉为坝漆之乡、黄连之乡、莼菜之乡、水杉之乡。有野生动物100余种,主要粮食作物10余种,家畜家禽10余种。矿产资源门类齐全,已初步探明有43种,111处矿点,天然气、卤水、煤炭、生物礁、石膏、石灰石蕴藏量较大。水能资源蕴藏量31.3万千瓦,可开发量17.13万千瓦,现已开发的总装机容量6.5695万千瓦。风能资源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千瓦。(数据截至2012年)

特产

  利川黄连 唐代即为贡品,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人工经营始于唐,兴于宋,发展于元明,清时已成药农主业。晚清时,利川建南土司连农祝庭槐通过黄连屯集,一次交易换回白银十二担。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有14个乡镇出产黄连。黄连主要产区有建南、汪营、忠路、谋道、佛宝山等五个乡镇区。全市种植黄连的村有110个,村民小组970个,农户3万多户。黄连常年留存面积在10万亩以上,年产量3000吨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产业总收入5亿元,其中3万余户连农年总收入超过1亿元,户均收入3300元,占药农家庭现金总收入的60%;利川黄连专业性企业16家(含专业合作社),资本总额达5000万元,资产总额超过2亿元。香连药业为中成药生产企业,其“香连片”已列为国家应急药品储备品种。2010年,“利川黄连”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获准国家工商局注册。2010年和2011年,经中国中药协会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评审后,分别授予利川市建南镇“中国黄连第一镇”和利川市“中国生态黄连之乡”称号。

  利川莼菜 产于湖北省利川市所辖行政区域内。莼菜是珍贵的水生蔬菜,以幼嫩茎梢和水中的初生卷叶为食用部分,口感滑润。同时,莼菜的胶质中所含的葡萄糖甘露聚糖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利川莼菜,由于生长环境独特,在口感和胶质含量方面都优于其它产区产品。2004年,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著名传教士艾黎先生在利川市首次发现野生莼菜资源。1986年7月,日本高松商事株式会社长高野善隆先生来到利川,考察了福宝山的野生莼菜资源,发现利川莼菜果胶丰厚,芽粗壮,品质远优于西湖莼菜,极为赞赏。1987年3月,高松商事株式会社黑羽帮彦部长和工程师池内文男先生来到利川洽谈莼菜的基地建设、莼菜加工、向日本出口等有关事宜。

  团堡山药 属日本薯蓣优质品系,藤蔓植物,皮薄,肉质凝白,气味清香,口感滑爽、咀嚼后无木质纤维渣,具“益肾气、健脾胃、止泄利、化痰涎、润皮毛”的功效。现代药学营养学分析显示,利川山药含丰富的淀粉、维生素、胆碱及矿物微量元素,尤含丰富粘蛋白,是润养身心、营养保健价值极高的食药两用绿色植物资源。2007年,利川山药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利川山药产地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09年,利川山药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10年,“龙船水乡”牌利川山药获国家有机转换食品认证;同年,“龙船水乡”牌利川山药被选定为上海世博会专供产品,在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成功签约160万美元。

  柏杨豆干 薄如纸片,色如柠檬,香有余味,独具特色。其加工制作工艺不用食盐、卤水、石膏,将大豆磨成豆花,倒在方块模型中压缩后,用文火烘干,喷撒香料即成。别的地方也试用这个方法制做的豆干,没有柏杨豆干的特色,原因是柏杨坝有一股泉水,清凉甜爽,四季涌流,只有用这股泉水制成的豆干才有色、香、味、形独具的特色。人们把这股泉水称作“神水”。相传,清康熙年间,当地官吏进京以柏杨豆干为贡品,被朝廷赐赏为“深山奇食” 。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民俗

  摆手舞 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是土家族山民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的一种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汉语称作“摆手”,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跟清江流域的土家族的跳丧舞形成鲜明的对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恩施州来凤县河东还保留着地道、原汁原味的跳摆手舞的习俗,每逢摆手舞节,身穿土布长衫、头缠青色丝帕的男子和身着土布服饰的女子,汇集于摆手堂前,尽情地欢舞。来凤县城也修建有“神州第一摆手堂”,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摆手舞节日盛会。

  土家服饰 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缝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道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

  利川灯歌 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

  “毛古斯”舞 土家族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造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 “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 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被称为古老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肉连响 产生于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流行于全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人们习惯称之为“肉连响”。肉连响起源时代无详考。肉连响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鸭子步”、“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在动律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肉连响本无唱腔和伴奏,艺人根据表演的需要,加上舌头和手指弹动声响伴奏,增加舞蹈的欢乐气氛。

  土司制度 从唐至明,封建王朝曾先后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州县和土司制度。明洪武初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屯置所,举办儒学,“文武相维,土流间用”。至明末,境内共有支罗、官渡、朱砂、马桥、木栈、孙家、九渡、三渡、忠孝、马道、松木、元里、中坝、擂鼓、太平等屯10余处,逐渐冲破了长期形成的“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支罗土司黄中反明被平,改流置支罗所。明万历十四年(1586),龙阳垌土司归流,编籍万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境内所存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等5土司全部改土归流,次年置利川县。民国时期,境内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业已形成。长期居住在境内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及侗族为主,旧时统称为“本地人”或自称为“土家人”、“苗家人”和“侗家人”,各自地小集居的范围内保持着自己的一些民族风俗和习惯。

旅游

  利川境内有古遗址13处、古墓葬11处、崖墓14处、古建筑13处、古石刻6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6处,均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水井古建筑群落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木寨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塘摩崖题刻、团堡石龙寺、南坪如膏书院、忠路三元堂、凉雾花梨岭天主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南古代巴人崖葬遗址、谋道谌家牌坊、南坪如膏书院、团堡石龙寺等6处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腾龙洞风景区 距利川市城区7公里,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而驰名中外。腾龙洞景区由水洞、旱洞、鲤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整个洞穴系统十分庞大复杂,容积总量居世界第一,腾龙洞口高72m,宽64m,洞内最高处235m,初步探明洞穴总长度59.8km,其中水洞伏流16.8km,洞穴面积200多万m2。洞中有5座山峰,10个大厅,地下瀑布10余处,洞内终年恒温14-18℃。 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又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5月,腾龙洞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2011年9月,腾龙洞被评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一。

  朝阳洞景区 位于利川市南坪乡朝阳村,距重庆万州区80公里,离利川市城区23公里,距"318"国道干堰塘处3公里。初步探测考察洞穴长10余公里,整个洞穴沿齐岳山脉腹部延伸。朝阳洞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洞内水洞旱洞相连,最具特色的资源有五指石、银河响水、野生峡和戏楼。尤其是蓬莱仙境大厅--石笋、石柱洁白如玉。首期洞内开发1.8km,洞中可游“聚仙厅”,跨“银河响水”,过“野生峡”,进"宝德门",观"蓬莱仙境"。2009年12月16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景区。

  玉龙洞 AA级风景区,地处团堡镇北8公里梨树乡樱桃井村的一个半坡上。洞口高5.7米,宽12米,为人工开凿。支洞有三,左一右二,全长1630米。主洞最高处80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0.6米。因洞内化学沉积物洁白如玉,且洞中一景酷似飞龙,故名玉龙洞。 该洞分上、中、下三层,洞内终年恒温14-18摄氏度,仅中层洞穴面积就有10余万平方米,中层洞有各种景观80多处。玉龙洞主要有一条主洞和三个支洞,主洞最高处80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0.6米,三个支洞左一右二,全长1630米。景点主要有 “擎天玉柱”、“洞中舞厅”、“天鹅孵蛋”、“雨后春笋”、“群象迎宾”、“万寿宫”、“玉龙飞腾”、“泉奏八音”、“金蛋银窝”、“慈禧皇冠”、“石林大观”、“九龙杯”等。[11]

  佛宝山 国家AAAA级景区,是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东距利川市城区、火车站仅28公里,距G50沪渝高速佛宝山出口仅7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由高洞岩瀑布群、大峡谷漂流、佛宝山水库、白云寺等组成,总面积44.5平方公里。佛宝山大峡谷漂流是佛宝山生态旅游区的核心项目,漂流河道河道全长5.8公里,落差165米,河道上游为1100万立方米的佛宝山水库。佛宝山平均海拔1350米。佛宝山属于巫山余脉,是清江和郁江“两江”的发源地,境内山峰逶迤,峡谷巍峨,水源丰沛、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全年最高气温27℃,夏天平均气温23℃,是渝东鄂西著名的避暑圣地、“中国西部凉城”。同时,这里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是“世界莼菜之都”和“中国黄莲之乡”。

  大水井景区 国家级AA景区,坐落于世界优秀名歌之一《龙船调》的发源地--利川市柏杨坝镇。整个建筑群由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李盖武庄园三部分组成,它像一首由土家唢呐、木笛、叶笛、锣鼓加西洋长号奏出的三部曲,演绎着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兴与衰,凝固了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史。 建筑群共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24个天井,200余间房屋。建筑时间由明末直至1949年,先后长达300余年。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杉王 利川谋道镇生长着一棵古老苍桑、龙骨虬枝、高大挺拔的水杉树,树高35米,胸径2.5米,冠幅22米,树龄达600多年。它是世界上树龄最大、胸径最粗的水杉母树。1941年,国民党中央大学干铎教授首先发现了这棵古树,后经植物学家胡先骕、郑万钧教授鉴定为水杉,并于1948年发表了《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论文,推翻了“水杉早已灭绝”的定论,一时轰动世界植物学界。这棵古树就被称作“天下第一杉”、“植物活化石”、“世界水杉爷”、“水杉王”等。谋道水杉树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植物学上的最大发现,利川也成了国内外公认的“水杉之乡”。利川拥有水杉母树5740棵,每年产籽1000公斤左右。

图集

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2022年9月26日。新华社发(冉建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