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利比亚国旗
利比亚:的黎波里城市夜景
利比亚:沙漠风光
利比亚:沙漠与湖泊风光

  利比亚国阿拉伯语:‏ليبيا‎‎、英语:State of Libya),北部非洲的一个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相邻。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反对派改利比亚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利比亚内战后组建的新政府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基本国情

  国名 利比亚国(State of Libya)

  面积 175.95万平方公里。

  国旗 现行的国旗于2011年8月3日启用,是为红、黑、绿三色横旗,黑色带子中央有新月和五芒星。这面旗帜曾于利比亚王国时期使用,其后因利比亚前最高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推翻王朝而停用。2011年8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成功攻下的黎波里,并获得联合国承认,利比亚王国时期的国旗得以重新采用。

  行政区划 利比亚在独立时,利比亚划分为3个省。1963年,利比亚划分为10个省。1995年改为13个省(shabiyat)。1998年,增加到26个省。从2007年开始,利比亚改为22个省。

  人口 687万(2020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首都 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 116万(2018年)。

  重要节日 国庆日(独立日):12月24日

历史

  • 公元前2世纪成为古罗马领土。
  •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
  • 16世纪中叶起属于奥图曼帝国。19世纪时利比亚地区由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个省份组成。
  • 1911年至1912年,意土战争爆发,意大利以战机袭击,压倒性战胜奥斯曼帝国,从此利比亚沦为意大利殖民地。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德军和英军的战场。
  • 1951年12月24日,获得英国及法国同意,在联合国安排之下宣告独立,由伊德里斯一世国王领导,建立伊德里斯王朝,称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
  • 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
  • 1969年8月3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
  • 1969年9月1日伊德里斯王朝被推翻,国王被罢免,定名“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根据《的黎波里宪章》,与埃及、苏丹结成革命同盟。
  • 1977年3月2日,改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 1986年,更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群众国为利比亚自创名称,英文意为State of the masses。
  • 1988年12月21日,发生洛克比空难,利比亚政府被指包庇涉案行凶者,1991年联合国在英国、美国为首的国际压力下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武力禁运、经济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
  • 1999年,利比亚同意移交两名疑凶给联合国受审。
  • 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
  • 2011年2月,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则以武力镇压。
  • 2011年2月27日,反对派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成立了临时政权“全国过渡委员会”。
  • 2011年3月19日,依照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空袭利比亚的行动展开。
  • 2011年8月26日,利比亚的全国过渡委员会进驻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首都的黎波里。
  • 2011年9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原卡扎菲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由全国过渡委员会取代。同时,过渡委将本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名称由“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Libyan Arab Jamahiriya)更改为“利比亚(Libya)”。
  • 2011年10月20日,前领袖卡扎菲死亡。
  • 2012年8月8日,全国过渡委员会移交政权予利比亚国民议会。
  • 2012年9月11日,为抗议污辱伊斯兰教的电影,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到来自原利比亚反对派的武装团伙袭击,美国大使死亡,这是美国外交机构近三十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的破坏。
  • 2013年1月8日,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地理

利比亚地图

  利比亚是世界面积第17大国家和非洲面积第四大国家。其海岸线位于埃及和突尼斯之间。石油给利比亚带来的巨大的收入。利比亚国土的大部份地区都是沙漠。利比亚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连接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和欧洲的枢纽。利比亚的人口和主要都市大都集中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内地受外界的影响很小。利比亚可分为三个地理大区,是昔兰尼加、的黎波里和费赞。

  境内无常年有水的河流,井泉分布较广。

  沙漠地区 利比亚南部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

气候

  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兩,夏热干燥内陆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其夏季平均气温为35℃,冬季平均气温为15℃。 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常有来自南面撒哈拉沙漠的干热风为害。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利比亚的大人工河项目(the Great Man-made River Project)

  利比亚南部沙漠地区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其储存量相当于尼罗河200年的总流量。为了解决人口饮水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决定开采地下水,计划投入250亿美元巨资修建大人工河项目。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将撒哈拉大沙漠的地下淡水抽上来,再用累计全长4000公里、直径4米的巨型钢筋混凝土管道,输送到全国各地。该项目是当今世上水利工程之最,被称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大人工河项目工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要到二十一世纪初完成,是一项跨世纪工程。目前,项目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已经完工,三期工程正在进行。前两期工程已经把水输送到了班加西、锡尔特、的黎波里等沿海中心城市。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充分保证利比亚粮食自给并有富余粮食可供出口。

行政区划

  利比亚在独立时,利比亚划分为3个省。1963年,利比亚划分为10个省。1995年改为13个省(shabiyat)。1998年,增加到26个省。从2007年开始,利比亚改为22个省。

  22个省份列表如下:

省份 阿拉伯语 拉丁转写 人口(2006) 编号
布特南省 البطنان Al Butnan 159,536 1
德尔纳省 درنة Darnah 163,351 2
绿山省 الجبل الاخضر Al Jabal al Akhdar 203,156 3
迈尔季省 المرج Al Marj 185,848 4
班加西 بنغازي Benghazi 670,797 5
绿洲省 الواحات Al Wahat 177,047 6
库夫拉省 الكفرة Al Kufrah 50,104 7
苏尔特省 سرت Surt 141,378 8
迈尔祖格省 مرزق Murzuq 78,621 22
塞卜哈省 سبها Sabha 134,162 19
瓦迪哈耶特省 وادي الحياة Wadi Al Hayaa 76,858 20
米苏拉塔省 مصراتة Misratah 550,938 9
迈尔盖卜省 المرقب Al Murgub 432,202 10
的黎波里省 طرابلس Tarabulus 1,065,405 11
吉法拉省 الجفارة Al Jfara 453,198 12
扎维耶省 الزاوية Az Zawiyah 290,993 13
努加特海姆斯省 النقاط الخمس An Nuqat al Khams 287,662 14
西山省 الجبل الغربي Al Jabal al Gharbi 304,159 15
纳卢特省 نالوت Nalut 93,224 16
加特省 غات Ghat 23,518 21
朱夫拉省 الجفرة Al Jufrah 52,342 17
沙提省 وادي الشاطئ Wadi Al Shatii 78,532 18

主要城市

  利比亚人口最多的12个城市如下:

序号 城市 人口
(2006)
1 的黎波里/Tripoli 1,228,187
2 班加西/Benghazi 670,797
3 米苏拉塔/Misrata 350,000
4 扎维耶/Zawiya 318,726
5 贝达/Bayda 250,000
6 艾季达比耶/Ajdabiya 108,771
7 胡姆斯/Al Khums 103,743
8 拾哈/Sabha 94,728
9 德尔纳/Darnah 88,317
10 图卜鲁格/Tobruk 75,893
11 拜尼沃利德/Bani Walid 68,940
12 兹利坦/Zliten 67,820

政治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2013年5月,国名定为利比亚国(State of Libya)。

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示威游行遭到当局镇压后,迅速演变为内战。反对派在东部城市班加西成立“国家过渡委员会”,与卡扎菲政权分庭抗礼。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970、1973号决议,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并授权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北约随后对利比亚发动军事行动。8月20日,“国家过渡委员会”武装攻占的黎波里。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1月22日,利比亚过渡政府成立,并于2012年7月顺利组织举行国民大会(制宪议会)选举,穆罕默德·尤素福·马格里夫(Mohammed Yousuf Magarief)任国民大会首任议长(临时国家元首)。“过渡委”向国民大会和平移交权力。10月,国民大会选举阿里·扎伊丹(Ali Zidan)为临时政府总理,11月新政府宣誓就职。2013年5月,国民大会通过《政治隔离法》,禁止曾在卡扎菲政权时期担任高官者在新政权中担任要职,马格里夫宣布辞职。6月,国民大会选举努里·阿布萨赫明(Nouri Abusahmin)为新议长。2014年3月,扎伊丹总理被国民大会解职,临时政府国防部长阿卜杜拉·萨尼(Abdullah Thinni)任代总理。6月,利比亚举行国民代表大会(新一届制宪议会)选举,7月公布最终选举结果,8月国民代表大会在利比亚东部城市图卜鲁格举行首次会议。2014年5月后,利比亚各派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局势急剧恶化。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逐步加大斡旋力度,主持召开数次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2015年12月,利比亚各派在摩洛哥签署《利比亚政治协议》,设立总理委员会,并由其组建民族团结政府。2016年初,总理委员会两次向国民代表大会提交民族团结政府名单草案,但均遭否决。民族团结政府至今未得到国民代表大会承认。2017年,加桑·萨拉迈出任联合国秘书长利比亚问题特别代表,提出解决利比亚问题的路线图。

2018年5月,法国倡议召开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会后利比亚各派发表《巴黎宣言》,就年内举行大选达成初步共识。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再次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经联合国调解,冲突各派于9月26日达成停火协议。2018年11月中旬,意大利政府倡议召开的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在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举行,萨拉迈特别代表提出推进利比亚政治过渡“三步走”方案,即2019年上半年先后举行利比亚全国对话会、制宪公投、总统和议会选举。

2019年4月,利比亚东部国民军以反恐为名进攻民族团结政府控制的首都的黎波里,双方持续在首都周边激烈交战。11月,利民族团结政府总理萨拉吉访问土耳其,同土总统埃尔多安签署两国安全合作、海上划界两个合作文件。

2020年1月5日,土耳其宣布应利民族团结政府要求向利部署军队,引发地区国家和欧洲多国强烈反对。1月6日,利东部国民军宣布攻占沿海城市苏尔特,并继续向西推进,在首都的黎波里郊区同民族团结政府对峙交火。1月19日,利比亚问题柏林峰会召开并发表公报,呼吁在利实现持久停火,重启政治进程,严格执行对利武器禁运,反对外部势力对利干涉。2月12日,安理会通过2510号决议,核可柏林峰会公报。4月27日,国民军司令哈夫塔尔宣布2015年底签署的《利比亚政治协议》失效,国民军将根据利人民授权接管国家政权,美国、俄罗斯、法国、土耳其、欧盟等均对此表示反对。此后,民族团结政府在土耳其支持下逐步收复西部战略要地,重新控制首都的黎波里周边并继续向东追击,拒绝同国民军和谈。国民军向东撤退,与民族团结政府在利中部苏尔特-朱夫拉一线对峙。国际社会积极斡旋,推动利各派重启谈判。联合国推动利冲突双方举行“5+5”联合军事委员会谈判。10月23日,联合国促成利冲突双方签署停火协议。11月,联合国主导的利政治对话论坛在突尼斯召开首次会议,推动利各派就政治安排达成共识,并宣布将于2021年12月24日举行大选。

2021年2月5日,利政治对话论坛选举产生新的总统委员会和过渡政府总理,利前驻希腊大使穆罕默德·尤努斯·曼菲当选总统委员会主席,利“未来运动”政党领导人阿卜杜勒哈米德·德拜巴当选过渡政府总理。3月10日,利比亚新一届过渡政府民族统一政府通过国民代表大会信任投票宣告成立,接替民族团结政府执政直至2021年12月24日利全国大选日。

【宪法】 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2011年8月,“国家过渡委员会”公布《宪法宣言》,在政治过渡阶段发挥临时宪法作用。《宪法宣言》规定,利比亚将建立多党制民主国家,实行法治,保障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权。伊斯兰教为国教,教法是国家立法的主要依据,国家保护非穆斯林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宪法宣言》还公布了利比亚政治过渡的时间表。根据该时间表,国民大会成立后组建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后2个月内完成新宪法起草并提交国民大会审议。审议通过后1个月内组织宪法公投,公投通过后新宪法将正式生效。目前,利比亚已组建制宪委员会,但制宪进程缓慢,新宪法草案尚未完成。

【议会】 卡扎菲政权时期设有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2012年7月,利比亚举行国民大会选举,共有200名代表当选,穆罕默德·尤素福·马格里夫任首任议长。2013年5月,马格里夫议长辞职,努里·阿布萨赫明任新议长。2014年6月,利比亚举行国民代表大会选举,以接替任期届满的国民大会。8月,国民代表大会在东部城市图卜鲁格召开首次会议,选举阿吉莱·萨利赫·伊萨·卡维德尔为新议长(至今在任)。但国民大会拒绝停止运作,于同月在的黎波里宣布重启运行,阿布萨赫明任议长。2015年12月,利比亚各派在摩洛哥签署《利比亚政治协议》。根据该协议,国民代表大会成为利比亚最高立法机构,国民大会更名为国家最高委员会,成为利比亚最高咨询和协商机构。目前,国家最高委员会主席是哈立德·迈什里。

【政府】 2015年12月,利比亚各派在摩洛哥签署《利比亚政治协议》,成立总理委员会,行使国家元首职责,由其负责组建民族团结政府,法伊兹·穆斯塔法·萨拉吉担任总理委员会主席兼民族团结政府总理。2021年3月10日,利比亚新一届过渡政府民族统一政府成立,阿卜杜勒哈米德·德拜巴任总理。

经济

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开始,因洛克比空难问题遭受国际制裁,经济下滑。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比亚制裁后,随着国际油价上升,利比亚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曾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起,利比亚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2011年内战爆发前,利比亚原油日产量约160万桶。局势动荡使利比亚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内战结束后,利比亚石油生产一度恢复至战前水平。2014年5月后,利比亚局势再度动荡,石油日产量大幅波动。2018年,利比亚石油生产趋向稳定,日产量约95万桶,达到近三年最高水平。2019年4月利再次爆发武装冲突后,石油生产再次面临波动威胁。

2020年1月,利国民军宣布关闭中部、东部油田、油港后,利原油日产量一度大幅下降至不足10万桶。2020年9月,国民军宣布恢复石油生产和出口。目前利原油日产量约130万桶。

  • 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 国内生产总值: 259.63亿美元。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779美元。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25.6%。
    • 货币名称:第纳尔。
    • 汇率:1美元≈1.4第纳尔。
(资料来源:2020年12月《伦敦经济季评》估算)

【资源】 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探明储量位居非洲第一,分别为430亿桶和1.54万亿立方米。其他有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渔业产品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工业】 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支柱,绝大部分出口收入来自石油。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后,利比亚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2016年出口石油创汇81亿美元,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其他有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等。

【农业】 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6%。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3%,水浇地不到1%。利比亚农业非常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约850万公顷。利比亚食品自给能力不足,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

【交通运输】 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公路:总长10万公里,其中高级公路5.7万公里,农用路4.2万公里。

水运: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图卜鲁格、卜雷加、德尔纳、米苏拉塔、扎维亚、拉斯拉努夫等。

空运:拥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各类机场共137个。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拉塔、塞卜哈、图卜鲁格、苏尔特、卜雷加等地。

【财政金融】 截至2017年12月,利比亚外汇储备达742亿美元。截至2019年12月,利比亚外汇储备约739亿美元。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土耳其、德国、埃及、中国等。

【人民生活】 2011年2月局势动荡前,利比亚全国有17所综合医院和88个医疗中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张,医生2名。全国有12.2万人享受社会保险。

文化

利比亚:塔德拉特阿卡库斯岩画
利比亚: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传统的利比亚大多数妇女都习惯披戴头巾出门

  利比亚是一个奉行伊斯兰教的国家,故该国文化主要为伊斯兰文化。

世界遗产

  • 塞卜拉泰古城:西元前5世纪由腓尼基人所建。遗址中最古老的建筑是约建于西元前7世纪的海边码头,最著名的则是建于西元1世纪左右的朱比特神庙,还有一座古罗马典型的圆形剧场。1982年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大莱普提斯: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北非保存得最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
  • 昔兰尼:古希腊城市,为该地区五个希腊城市中之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利比亚东部因它而命名为昔兰尼加。于公元前630年由锡拉岛的殖民者建立。
  • 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位于沙漠地区,该地区以石刻岩画闻名,绘画的日期为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100年,反应了当地文化和自然的变化。因其雕刻和绘画的重要性于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利比亚国家博物馆

  的黎波里有利比亚最大的国家博物馆,座落在“红堡”的东南角。博物馆内装饰典雅,设施齐备先进,展品非常丰富和精美,涵盖了利比亚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利比亚和北非地区社会发展各阶段的历史风貌、文明发展程度和独特的文化风格。展品以历史发展的顺序摆放,十余个展厅内分别陈列着利比亚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民众国阶段各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展品中包括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狩猎场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剧场等建筑及艺术模型;大量保存完好的出土文物,包括古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工具和衣物、器具等生活用品等实物以及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绘画、镶嵌等艺术水平极高的作品;近现代利比亚人民为争取国家自由和独立、反抗外来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和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领导利比亚人民进行“九一”革命的有关介绍以及大量的文物、实物。

教育

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6%,为北非地区最高。女性平均受教育时间10年,男性平均8年。2011年局势动荡前,全国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万人,在校生人数145.55万人。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大学、纳赛尔大学、卜雷加明星大学等。

外交

坚持阿拉伯、非洲、伊斯兰和发展中国家属性,强调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

【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动荡后,联合国安理会于2月26日一致通过制裁卡扎菲政权的第1970号决议,包括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限制利比亚高官旅行、冻结相关人员海外资产、将利比亚局势提交国际刑事法院等。3月17日,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并对利比亚实施更为严格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制裁。利比亚内战结束后,联合国安理会于9月16日通过第2009号决议,解除部分对利比亚的制裁,并决定成立联合国利比亚支助团。10月27日,安理会通过第2016号决议,决定在10月31日后终止第1973号决议关于保护平民和设立“禁飞区”的授权。为防止武器流散,避免利比亚国内武器泛滥威胁周边国家安全稳定,安理会于2011年10月31日和2012年3月12日分别通过第2017号和2040号决议。2013年3月14日,安理会通过第2095号决议,放宽对专供人道主义或防护用非致命军事装备的禁运措施。2014年8月27日,安理会通过第2174号决议,进一步加强对破坏利比亚政治过渡进程的组织和个人的制裁力度。2015年3月5日,安理会通过第2208号决议,将禁止从利比亚境内非法出口原油措施的有效期限延长至3月底。3月27日,安理会通过第2213、2214号决议,敦促各会员国对利比亚打击恐怖主义提供支持,决定考虑将有关个人和团体列入制裁名单。2016年6月,安理会通过第2292号决议,授权成员国在利沿岸公海执行武器禁运,目前延期至2021年6月5日。2020年2月11日,安理会通过2509号决议,呼吁成员国全面遵守对利武器禁运。此外,安理会还通过多项涉利决议,涉及利局势、禁止石油非法出口、资产冻结等内容。目前,联合国尚未解除对利比亚的武器禁运制裁。

非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