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前七子

添加124字节2014年7月26日 (六) 18:14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前七子(汉语拼音:Qiɑn Qi Zi;英语:Former Seven Masters),中国明代文学流派。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除李、何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7人相区别,世称“前七子”。他们的文学观的共同点是,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前七子'''([[汉语拼音]]:Qiɑn Qi Zi;[[英语]]:Former Seven Masters),[[中国]][[明朝|明代]][[文学流派]]。[[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除李、何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7人相区别,世称“前七子”。他们的文学观的共同点是,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有其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明初制定和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使许多士子只知四书五经、时文范本,不识其他著作。而充斥当时文坛的多是台阁体、“理气诗”。李梦阳等人面临这种情况,首倡复古,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使人们注意学习情文并茂的汉魏盛唐诗歌,这对消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廓清委靡不振的诗风,有一定功绩。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有其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明初制定和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使许多士子只知[[四书]][[五经]]、时文范本,不识其他著作。而充斥当时文坛的多是[[台阁体]]、“理气诗”。李梦阳等人面临这种情况,首倡复古,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使人们注意学习情文并茂的汉魏盛唐诗歌,这对消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廓清委靡不振的诗风,有一定功绩。  前七子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思想指导下,对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彼此仍存在着某些分歧,李、何之争正是其表现。虽然他们都认为诗文之法来自秦汉盛唐,但在模拟方法上则稍有不同。李梦阳的拟古,提倡句模字拟,“刻意古范”,“独守尺寸”;而何景明则主张拟古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应该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最终不露模拟的痕迹。由此可见,前七子倡导复古,并非完全是食古不化,他们中有些人也在思考、探索,只是没有达到以复古求创新的高度。另外,徐祯卿在《谈艺录》里论诗,重情贵实,主张“因情立格”,亦与李梦阳的看法有所区别。  前七子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思想指导下,对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彼此仍存在着某些分歧,李、何之争正是其表现。虽然他们都认为诗文之法来自秦汉盛唐,但在模拟方法上则稍有不同。李梦阳的拟古,提倡句模字拟,“刻意古范”,“独守尺寸”;而何景明则主张拟古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应该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最终不露模拟的痕迹。由此可见,前七子倡导复古,并非完全是食古不化,他们中有些人也在思考、探索,只是没有达到以复古求创新的高度。另外,徐祯卿在《[[谈艺录]]》里论诗,重情贵实,主张“因情立格”,亦与李梦阳的看法有所区别。  前七子多是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的人物。尽管他们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如李梦阳、何景明的《玄明宫行》,王九思的《马嵬废庙行》,王廷相的《西山行》等,都以表现宦官专权及讥刺他们横行不法、骄横淫逸为题材,颇切中时弊。  前七子多是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的人物。尽管他们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如李梦阳、何景明的《玄明宫行》,王九思的《马嵬废庙行》,王廷相的《西山行》等,都以表现宦官专权及讥刺他们横行不法、骄横淫逸为题材,颇切中时弊。  前七子力倡复古,影响甚巨。他们和后七子一起,使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代长达百年之久。  前七子力倡复古,影响甚巨。他们和[[后七子]]一起,使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代长达百年之久。
52,14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