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勾践汉语拼音:Gou Jian;?~前465),春秋末期越国国君,军事统帅。一作句践,又称菼执。越王允常子。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里写为鸠浅;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有关他的先世,有说“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说“先世无所考”,也有说他是“祝融之后”并且是楚国的芈姓,众说纷纭。

概述

  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勾践即位,时值楚国联越制,吴、越冲突初起,而越国实力尚弱。次年,统兵抗击来攻的吴军于槜李(今浙江嘉兴桐乡间),以军中罪人成列自刎惊乱吴军而侥幸得胜,使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导致吴、越矛盾激化。二十六年,获悉吴王夫差欲攻越以报父仇,不听大夫范蠡劝阻,发兵攻吴,终因力不能敌,惨败于夫椒(今太湖中西洞庭山,一说今浙江绍兴北),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今绍兴东南)。危急之际,纳范蠡委曲求全、以退为进之谋,卑辞厚礼以求和,亲去吴国臣事夫差三年。归国后,以“卧薪尝胆”、志在灭吴的深刻用心,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展实力。又恭谨事吴,贡献美女、玩好、方物、巧匠,以娱夫差,消除其对越的戒备;迎合夫差急于求霸之心,导吴北进中原,耗损其国力、军力。三十八年,乘夫差率精兵北上与晋争霸,国内空虚之机,命范蠡率师一部沿海溯淮断夫差归路,自率主力由陆路北上,歼吴守军,攻破吴都,迫夫差求和。四十二年,再次运用乘虚捣隙的战略,率大军攻吴于兵疲民困、大旱成灾之时,采取两翼佯动、中央突击战法,突破吴军江河防御,乘胜连续追击,夺占吴国大片土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吴、越力量对比。自周元王元年(前475)开始,对吴都吴(别称姑苏,今江苏苏州)实施长达三年的围困,终成灭吴之功。其后,率兵北渡淮水,与诸侯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且致贡于周王,受命为伯,成为霸主。《墨子·所染》、《荀子·王霸》都把越勾践列入春秋五霸,称其“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司马迁也认为他是贤君。湖北江陵曾出土越王勾践青铜剑,据铭文,乃勾践自用之剑。

初尝败绩

  勾践即位后称王,吴王阖闾乘机攻越。越国派犯了死罪的人排成三列走到吴军阵前,高声呼喊后拔剑集体自杀,越军趁吴国军队观看的时候猛攻,于槜李大败吴军,阖闾被射伤了指头,不久后因伤重而死。阖闾临终遗嘱其子夫差:“必毋亡越!”夫差即位为吴王之后,励精图治准备攻越报仇。勾践不听范蠡劝阻,仓促下抢先出兵攻吴,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大败。吴军占领越都会稽,将勾践围困在会稽山。范蠡建议勾践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践亲自去吴国做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建议,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向吴王求和,用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并献上美女西施。夫差在伯嚭劝说下与越国议和,率军回国。勾践向越国臣民下诏罪己,然后去吴国给夫差作奴仆,亲尝粪便,最终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

卧薪尝胆

  勾践回国后发誓复仇灭吴,卧薪尝胆,休养生息,重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史记·货殖列传》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又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一年,越国向吴国进贡蒸熟的种子,使第二年吴国大饥,削弱了吴国的国力。

消灭吴国及称霸

  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黄池争霸,趁虚而入,攻入吴都姑苏,杀吴太子。夫差返国后被迫向勾践求和。不久,勾践再次攻吴。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军围困吴都三年后终于破城。夫差困于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勾践随后北上迁都琅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关勾践姓氏的说法

  有关勾践的姓氏是什么,有多种说法:

芈姓说

  据三国时代孙吴的学者韦昭的《国语》注:“勾践,祝融之后、允常之子,芈姓也。《郑语》曰:‘芈姓夔越。’《世本》亦云:‘越,芈姓也。’”外,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引《世本》说:“越,芈姓也,与楚同祖。”而《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熊渠)立其长子康为勾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孙诒让《墨子间诂》提出勾践之越国或为越章王之后裔,而童书业对此有详细考证。以上说明勾践可能与楚国是同宗共祖,因而与楚国王室一样是芈姓。

姒姓说

  据《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也就是说,勾践是夏禹的后代,而夏禹的姓氏是姒,所以勾践可能是姒姓。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