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化工大学校徽
北京化工大学校园风光
北京化工大学校园风光

  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学校共设有14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5249人,全日制研究生6303人(其中博士804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4096人,学历留学生460人。

  北京化工大学有教职工2354人,其中专任教师1206人,正、副教授771人,两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

  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四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 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1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

  学校目前已经拥有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 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

  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7.27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获专利授权335项,鉴定成果7项。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

  学校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07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经与30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海外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及竞赛等在内的40多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2016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285名(不包含出国深造项目学生)。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简称“111 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2016年度,学校派出教师148团组/288人次赴海外交流访问,接待国境外来访外籍专家669人次,长期在校外籍专家教师21人次。主办、协办国际及港澳台会议7次。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6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48%,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96.83%。

  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化大精神: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

历史沿革

  1958年,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隶属原化学工业部领导。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把本校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3150人,校舍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

  1966年-1970年,“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课,中断招生。

  1971年-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1971年10月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校名为北京化工学院),这期间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5个系14个专业。

  1977年10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纤工学院从本校分出。

  1994年2月,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

  1996年4月,原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1年7月,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王芳
    • 党委副书记:谭天伟、王同奇、宋来新
    • 党委常委:王芳、谭天伟、任新钢、王同奇、陈标华、王峰、查道林、李新军、宋来新、陈建峰
  • 校长 谭天伟
    • 副校长:任新钢、陈标华、王峰、李新军、陈建峰
    • 总会计师:査道林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

  • 马芳庭 (1959.3-1971.4;1979.7-1982.6)
  • 周静 (1973.7-1979.7;1982.6-1983.12(代理))
  • 姜法善 (1985.1-1993.10)
  • 卢济金 (1993.10-1996.8)
  • 冯文林 (1996.8-2002.12)

历任校长

  • 李苏 (1958.8-1960.12)
  • 马芳庭 (1959.3-1971.4;1979.7-1982.6)
  • 陈鉴远 (1982.6-1985.1)
  • 庞瑶琳 (1985.1-1993.10)
  • 樊丽秋 (1993.10-1997.8)
  • 王子镐 (1997.8—2012.6)

学院设置

  • 化学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理学院
  • 文法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职业技术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
  • 侯德榜工程师学院
  • 能源学院
  • 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