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语言大学校徽
北京语言大学:万国墙冬景
北京语言大学:柿树林秋景
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教学楼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
北京语言大学:友谊之路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拼音:Beijing Yuyan Daxue;英语: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中国以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为主的文科高等学校。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为北京语言学院。现在,该校不仅教授外国学生中文和中国文化,而且也教授中国学生外语和外国文化。校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靠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传统上被认为是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最高的大学,同时该校对于中国学生进行的外语教育的水平也在全国名列前茅。以非汉语母语为对象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试中心设于该校。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以出版对外汉语类教材而著称。

概况

  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创办于1962年,1964年6月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6月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又是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经过50年的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已成为我国中外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和培养涉外高级人才的摇篮。 北京语言大学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目前,学校有13个学院(部),8个研究单位;共有教职工一千二百多人,其中教学和科研人员七百多人,有高级职称的三百余人。学校同时聘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外国专家在校任教。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的领域不断拓宽,学科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七个门类,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30个、本科专业25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建校50年来,学校已经为世界上17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5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截至2012年,我校已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000余人,其中包括来华留学研究生近400 人。这些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不少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大力传播着汉语和中国文化,对不断扩大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兴办研究生教育

  北京语言大学于1986 年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1996 年,我校获得课程与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高级人才的高校。1997 年国务院学位办调整学科目录后,我校建设成中国第一个单独设立对外汉语研究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开始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顶尖人才。到2012 年,我校设有15 个博士点,30 个硕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近50 人,硕士生导师近300 人。开展研究生教育二十多年来,我校一直以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合理规划研究生导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结构,正在建成一支结构优化、学术水平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导师队伍。

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研究生分为中国(内地)博士研究生、港澳台博士研究生、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内地)硕士研究生、港澳台硕士研究生、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及专业学位等种类。1986 年后的十年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1996 年以后,我校全日制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有了较大发展,年递增率达 30%以上。2011 年秋,我校在读各类研究生达到2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的中国硕士生、博士生1800 余人,来华留学硕士生、博士生近300 人,我校研究生教育业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与此同时,学校突出研究生教育特色,与国(境)外多所世界著名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及交换研究生协议,并依托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优势派遣研究生赴海外开展教学实习和文化实践活动。2009 年,我校被认定为北京高校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证,是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支柱。近几年来,我校为适应新形势,满足新的社会需要,不断深化研究生课程建设,严格遴选课程教师,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经过不断的实践与论证,我校各硕士专业、博士专业逐步确立各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建成一些精品课程和名师课程,深受广大研究生的欢迎。

  多年来,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一直都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学术创新。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教育,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制定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课题、学位论文撰写等内容的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研究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我校结合自身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学科优势,以汉语、外语为依托,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学科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龙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引导科学创新的主要依托。我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引领和龙头地位,通过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带动学校办学层次的整体发展。自1986年设立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历经25 年发展与建设,目前已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设有专门史、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等专业学位点,涵涉文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工学等几大学科门类。学校秉承“明确重点,强化优势,合理布局,完善结构”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着力抓好重点学科体系和特色学科的建设,积极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群。近年来,我校学科建设发展更加迅速,继2002 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入选普通高校全国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入选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后,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成功入选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英语语言文学入选北京市重点学科,2012 年日语语言文学入选北京市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以及学科建设相匹配,我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实体与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3月,2000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这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对推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有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语言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等机构,为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学校还设有联合国研究中心、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华文化研究所、汉学研究所、东方学研究中心等,为这些领域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环境。另外,学校出版的《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研究》等学术期刊,一直以来都同我校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保持着密切联系,学术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的影响。

重视德育工作

  学校始终把品学兼优的标准放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位。在不断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研究生科研学术素质的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向来也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重头戏。在校党委领导下,研究生院与各院系部门一道,坚定马克思主义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加强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2004年初,我校党委响应教育部以及北京市教工委的号召,委托研究生院(原研究生处)在原有的研究生思政工作规章制度和思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德育工作暂行条例》,《条例》从研究生德育工作目标与内容、研究生教育的多层管理机制、研究生基层组织建设、“两课”、人文修养课、法制教育课的建设以及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等多个方面,结合我校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规范。

  2004年5月,学校成立了校研究生会,校研会作为全校研究生的群众性组织,在校党委的领导以及研究生院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研究生培养和重点学科建设等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形式和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不断地向合理化、高效化、最优化的方向迈进。2000年,研究生管理部门独立建制设处,统筹招生工作、培养工作、学位工作以及学科建设工作。我校明确各学科带头人及其责权,使每一个学科具备内在的牵引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各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与教学,基本形成以学科组和比较固定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为中心的运行机制。2008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

  为了进一步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骨干作用,2004年11月9日,经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研究生处更名为研究生部。2009年12月始,筹建研究生院。 为顺应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把握研究生院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经2012年10月19日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将“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部”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利用与调配校内学术资源和管理资源,调动全校学院(所、中心)的参与意识,使我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位工作、德育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方向与目标

  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要“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方针。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我校制定的《“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并且明确提出要在“十五”期间,把北语建设成为以语言教学和研究为特色和优势的、涵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等领域、教学研究并重的高水平的国际型大学。在教育部方针指引下,在校领导的指导规划下,我校研究生教育将一如既往地面向世界,求真务实,不断耕耘学术创新和培育英才的土壤,为实现北语未来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校史

  • 1965年1月,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毛泽东亲笔为该校题写校名。
  • 1978年暑期,接受法国28名短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是中国举办短期汉语教学的开始。
  • 1981年10月,北京语言学院电教中心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学的电视录像片《中国话》。
  • 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开始研制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试。
  • 1989年北京语言学院成立汉语水平考试中心。
  • 1990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通过专家鉴定,并正式实施。
  • 1991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推向海外。
  • 1992年国家教委第21号令确定其为国家级考试。
  • 1996年北京语言学院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 2002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将名称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

学校标识

校徽

  突出了北语的国际化特色。校徽以地球为背景,中间为盾型;盾型内是两个绿色字母“Y”,代表“语言”两字。整个设计寓意深刻;北语素有“小联合国”的美称,地球正是北语国际化的象征,绿色则赋予了语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倪海东
  • 校长:刘利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伟
    • 副校长:曹志耘、戚德祥、董立均

历任校领导

  • 王亦山 党委书记兼院长(1962—1974)
  • 苏林  党委书记兼院长(1974—1979)
  • 温建平 党委书记兼院长(1979—1983)
  • 唐腾义 党委书记(1983—1987)
  • 吕必松 院长(1983—1989)
  • 屈忠  党委书记(1987—1991)
  • 杨庆华 校长(1989—1999)
  • 吴林祥 党委书记(1991—1995)
  • 张晋峰  党委书记(1995—1997)
  • 曲德林 校长(1999—2005)
  • 王路江 党委书记(1999—2012)
  • 崔希亮 校长(2005—2017)
  • 李宇明 党委书记(2012—2017)

师资队伍

  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一直把人才强校战略贯穿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管理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目前,学校共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21人,霍英东基金奖获得者7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0人 ,入选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学校高层人人才队伍建设效果显著。

院系、专业设置

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学部
  • 人文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国际商学院
  • 信息科学学院
  • 高级翻译学院

培训学院

  • 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
  •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专业

  • 汉语(仅外国学生)
  • 对外汉语
  • 中国语言文化
  • 汉语言文学
  • 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
  • 国际政治
  • 国际关系
  • 绘画
  • 英语
  • 法语
  • 德语
  • 日语
  • 西班牙语
  • 阿拉伯语
  • 朝鲜语(韩国语方向)
  • 意大利语
  • 葡萄牙语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
  • 数字媒体技术
  • 金融学
  • 会计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翻译(英语方向)
  • 翻译(法语方向)

硕士专业

  • 汉语言文字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课程与教学论
  • 专门史
  • 文艺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国际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
  • 基础心理学
  •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英语语言文学
  • 法语语言文学
  • 日语语言文学
  • 西班牙语言文学
  • 阿拉伯语言文学
  • 亚非语言文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博士专业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