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冰洋在地球上的位置

  北冰洋英语:Arctic Ocean),又称北极海,世界第四大洋。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北岸之间,绝大部分在北极圈内,大致以北极点为中心。面积约为1478.8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1%。平均水深1200~1300米,最深处为南森海盆,深度为5449米。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气候寒冷,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也多浮冰和冰山。中央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是永久性的海冰。水温大部分时间在0℃以下。当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瓦解的冰山就随之流入大西洋,给航运带来威胁。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客轮就是撞到漂流的冰山而沉没的,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由于严寒,北冰洋区域内的生物种类很少。植物地衣苔藓为主。动物北极熊海象海豹鹿等,但数量已日趋减少。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北冰洋(Arctic Ocean)

  北冰洋的战略地位重要,多年来为美国与前苏联争霸的一条战线。在北冰洋沿岸都设有军事基地,而且从洋面、海底到沿岸,均在争夺之中。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很大关系。洋底的扩张过程,起自于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实现的。它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运动,而产生了北冰洋海盆。现在北冰洋底所发现的“北冰洋中脊”,即为产生冰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在本洋底还同时发现了与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两条海岭枣罗蒙诺索夫海峡门捷列夫海峡(即老大洋中脊),说明北冰洋的海底扩张运动,曾进行过不只一次。

  北冰洋海冰的白色能够把阳光反射,有助降低地球温度。然而,由于人类造成的污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北冰洋海冰急剧溶化。此现象使海平面上升,导致某些岛屿国家(如马尔代夫等)的土地会被覆盖,又会破坏生态系统。现时全球都十分关注北冰洋溶冰情况。

概述

  位置: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

  面积:约为1478.8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1%。

  范围: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深度:平均水深1200~1300米,最深处为南森海盆,深度为5449米。

  海岸线: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地理分区: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北冰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挪威、冰岛、格陵兰(丹)、加拿大和美国。北极地区有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纽特人分布最广。

  北磁极:1985年北磁极的位置在西经102°54′,北纬78°12′。


  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因为海洋学上发现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于是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2000年确定其为一个独立的大洋。
  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与南美洲合称美洲,从社会政治角度,将美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盛行的地区:墨西哥、大部分的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自然环境

洋底地形

北冰洋地形图

  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 200千米以上。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2,0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间。在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27多米。

洋流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表层环流

北冰洋表层环流图

  虽然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盖,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着。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尔根海流,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作逆时针运动;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进来,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东格陵兰底层冷水流)。它们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征,如水团分布,北冰洋与外海的水交换等。

冰盖与冰川

  北冰洋冰盖与冰川:北冰洋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气候

北冰洋景观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间温水层,水温为0-1℃。

极光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月 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资源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矿产

  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

交通运输

  北冰洋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地理位置很重要。目前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线和航海线,主要有从摩尔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海线和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未克和伦敦的航线。

历史

  在欧洲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北极地区大部分都是未探明的,那里的地理情况也都是依据推测。公元前325年,来自马赛的皮西亚斯曾经记录过向北前往他所称的“图勒”的地方的一次旅行,在那里太阳每天仅仅落下3个小时,水被一种冻结的物质所取代,“在其中,人既不能行走也不能航行”。他说描述的零散的海冰,可能是现今所知的“极小冰山”或“较小冰山”。他的“图勒”可能是挪威,也有可能是法罗群岛或设德兰群岛。

  早期的地图学家不是很确定是否应该将北极区域画为陆地(比如约翰尼斯·鲁谢(英语:Johannes Ruysch)的1507年地图,或杰拉杜斯·麦卡托的1595年地图)还是水域(比如马丁·瓦尔德泽米勒的1507年世界地图)。欧洲商人热切的渴望有一条到达“契丹”(即中国)的北方通道,使得地图在北极区域多画为水域。到了1723年,制图家们(比如约翰·霍曼(英语:Johann Homann))将地图的北面边缘标为广播的海洋。在这一时期,极少数深入北极圈的探险仅仅发现了几个小岛,比如新地岛(11世纪)和斯匹次卑尔根岛(1596年)。即使这些岛被浮冰所包围,但他们的北面边界仍不是很清楚。航海图制作者通常比那些充满幻想的地图学家更保守些,他们倾向于将这个区域留作空白,仅仅勾勒出断断续续的已知海岸线。

  缺乏对漂浮冰垒的北面的了解使得猜测很多。在英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有关“开放的极地海洋”的传说一直流传。长时间担任过英国海军部(英语:Admiralty)二秘的约翰·巴洛(英语:Sir John Barrow, 1st Baronet)在1818至1845年间一直在促进探险活动(英语:Arctic exploration)以搜寻这一海洋。

  2006年9月20日,欧洲环境卫星发回的图片显示,欧洲北部至北冰洋一带的永冻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松动融化。

  2012年8月27日,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显示在8月26日的卫星观测,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经缩减至只有41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夏季的海冰量已减少超过百分之四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科米索(Joey Comiso)表示,2012年北极的夏天气温未见出现不寻常高温,北冰洋夏季的溶冰量更令人惊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指出,此现象是长期气候暖化的强烈信号,不少科学家均预测2015年或2016年可能会出现夏季北冰洋彻底无冰的情况。

天然资源与各国纷争

  北极地区矿藏、天然气、鱼及夏季航道也会出现在北极海。美国、俄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均在北极海的不少部份声称拥有领土,各国屡就北极控制权发生争议。但没有国家可证明其大陆架伸延到北极,国际法规定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冰洋勘探小组周四乘小型潜艇,将装有俄罗斯国旗的容器,放到北极海胁宣示主权。

  2007年8月11日加拿大宣称将会在北极兴建两座军事设施,以宣示加国在北极的主权。次日,丹麦派遣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前往北极冰层,展开历时1个月的考察任务,以寻找有关丹麦拥有北极地区主权的证据。

  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而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开发北极,各国平等。一些国家争夺北极主权,无异于侵犯了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利益。面对这场现实的却难以预测未来的“北极争夺战”,以及某些国家借助地利与军力瓜分北极的可能,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众多国家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冰雪覆盖、人烟寥寥的北冰洋地区,注定了是一个难得清静的地方。

  曾经清静的北冰洋地区,而今热闹异常。边沿的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国,都声称自己在那里拥有主权。一向以铁杆盟友相称的美国和加拿大,甚至也为北冰洋上一块逾1.2万平方公里海床的领土发生争执。

  然而,美国和加拿大为对抗俄罗斯,将争执搁置一边,联起手来,派出破冰船共同收集研究结果,以支持各自对北冰洋地区主权的主张。

  人烟寥寥的北冰洋地区,而今何以热闹起来?全为那里埋藏着的丰富能源资源,为气候变暖将带来北冰洋通航的战略价值。

  有消息披露,北极地区拥有世界9%的煤炭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含量占世界未开发油气资源的四分之一,还有大量的金刚石、金、铀等矿藏和水产资源。美国专家披露,北极地区埋藏的石油资源足够全球消耗三年。俄罗斯能源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仅在俄所主张区域的北冰洋地区,就蕴藏著至少一百亿吨石油和天然气,其价值高达2万亿美元,而且靠现有技术就可廉价开采。英国专家曾披露,北极地区储藏的优质锌、铅及金矿超过二百万吨,具有高强度、高熔点、耐腐蚀、耐磨研等优点而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利用的金属新贵钼,北极也不乏蕴藏量,而且北极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北极,因此被称为“大油库”、“地球最后的宝库”。面对世界能源的越来越紧缺,北冰洋下的资源因此战略价值凸显。

  北极通航,也是一个颇具战略意义的议题。随着全球不断变暖,冰川融化,北冰洋通航日渐成为可能。按照科学家的估计,以目前北冰洋冰川每年3%的融化速度,预计不出10年,北极地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通道”在夏季就可通航至少1个月,到2080年北冰洋就完全可能没有冰山的遮挡,整条航道就可以完全贯通。这一航道与通常的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可以使北美西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6500公里,商业运输成本可大为节省,从商业角度看是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而从军事上看其意义重大自不言而喻。

  北冰洋的争夺由来已久,随着国际油价高企,气候变暖带来的通航问题迫近,而今冲突日益表面化。加拿大将北冰洋视为“自家后院”,为了强化在该地区的存在,不惜在北极圈内开展规模宏大的海陆空联合军演。俄罗斯则声称北极冰川下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俄罗斯的大陆架,因此拥有北极地区的主权。丹麦认为北极是丹麦拥有的格陵兰岛的大陆架。挪威虽没公开宣称拥有主权,却也一直强调北冰洋是公海,主张“开放方式开发北极”,并从经济利益出发正在那里建造一个巨型的天然气厂房,企望从未来的北极利益中分得一杯羹。美国则早于60年前就对北极开展了大规模考察,而今更是不时派出核潜艇游弋于北冰洋海底,在阿拉斯加至冰岛的北极在线建立了导弹防御系统,部署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声称俄罗斯的北极主权宣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异想天开”。

  面对挑战,俄罗斯不但组织了一系列旨在主权宣示的科考和“插旗”活动,甚至通过《真理报》发出警告,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在北极地区爆发。美国则指责俄罗斯在“引发一场争夺北极的运动”,称“冷战又要回来了”。虽然,俄罗斯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北极爆发”的预言和美国的“冷战又要回来了”,更多带有警告和阻吓的意思,并不意味着战争风火已经燃起,但不能不看到,北冰洋上的争夺,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导致直接的冲突,甚至战争。

  北冰洋上的主权争夺,也构成了对现行国际海洋规则的挑战。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目前主张北极主权的国家没有哪里一个能够提供证据表明自己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而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开发北极,各国平等。一些国家争夺北极主权,无异于侵犯了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利益。面对这场现实的却难以预测未来的“北极争夺战”,以及某些国家借助地利与军力瓜分北极的可能,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众多国家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冰雪覆盖、人烟寥寥的北冰洋地区,注定了是一个难得清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