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魏(公元386-534年),中国历史上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北朝之一。拓跋部鲜卑贵族拓跋珪所建。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共一百四十九年。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

  珪祖拓跋什翼犍十六国时曾建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国衰,拓跋珪遂于太初元年(386)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朝自此始。天兴元年(398)称帝(道武帝),都平城。魏道武帝在位时解散部落,使部民分土定居,变游牧为农耕。皇始元年(396),他始建台省,置百官。天赐三年(406)下令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各级三名长官中一为拓跋宗室,余为非宗室鲜卑或汉人。针对汉族地区宗族强盛的局面,以宗主督护制统掌地方基层。拓跋珪推行劝课农耕、发展生产的措施,又大规模实行屯田,还强迁后燕境数十万汉族和其他各族民于平城附近,计口授田,分予耕牛农具,促进民族融合,增强军国财用。拓跋珪死后,子拓跋嗣继位。他对南朝刘宋发动进攻,夺取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国力进一步强盛。先后灭夏国北燕北凉,统一了北方,结束一百多年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太平真君十年(449),又击败北魏北方的柔然,使其北徙,解决了后顾之忧。接着又南下至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与南朝对峙。

  北魏前期的统治仍带浓厚的奴隶制色彩,民族压迫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激起各族反抗。为缓和民族矛盾,进一步促使鲜卑贵族封建化,以维护统治,冯太后及孝文帝时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是吏治整顿,其次是颁行三长制、均田制以及新的租调制。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排除太子及鲜卑权贵们的反对,迁都洛阳,以加速鲜卑汉化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随后,又规定鲜卑人着汉服,用汉语,改汉姓;规定迁洛鲜卑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以洛阳为籍贯。还提倡鲜卑权贵门阀化、与汉族高门联姻。十九年,又按家世、官爵,将鲜卑贵族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进一步结合。又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并首创从品。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农业、手工业(尤其是炼钢术)、商业的长足发展,洛阳从而成为商业大城市。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杀孝明帝,自摄朝政。尔朱荣借为孝明帝报仇之名进军洛阳,诛胡太后及大臣2000余人,立元攸为帝,是为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尔朱荣为孝庄帝所杀,荣弟尔朱兆率军攻进洛阳,杀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不久,尔朱荣部将高欢倚河北大族为援,尽诛尔朱氏,杀节闵帝,立元脩为帝,是为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北魏亡。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改元大统。史称西魏。北方再度陷入分裂之中。

  北魏时期,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魏末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义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 中国历史纪年表

历史

北魏立国

刘宋北魏疆域
南齐北魏疆域
  在公元四世纪初,拓跋鲜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376年被前秦所吞并。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386年,拓跋圭即代王位,重建代国。398年(天兴元年)议定国号为“魏”,建都平城,次年称帝。即为魏道武帝。

兼并华北

  数代以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吞并夏、北燕和北凉等势力下,北魏完成了兼并华北地区,这时华南地区早已是刘宋,南北各自为政,形成互不隶属的对峙之局。

占领青齐

  统一华北以前,北魏就有多次与南朝政权在黄淮下游交手的经验。显祖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北魏上党公、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攻下南朝宋所属的青州治所东阳城,至此以后,现今山东半岛,又属黄淮下游古称青齐的地区(《尚书‧禹贡》称“海岱之地”)就归北魏所管,并被割划为青州、齐州、济州、光州等区。

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①首先整顿吏治。延兴二年(472),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②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③太和八年(484)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

  ④九年十月,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 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⑥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

  ⑨太和中,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均田制政策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 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北魏分裂

  第八任皇帝元恪立他的儿子元诩当太子时,没有按旧制处死太子的母亲胡贵嫔。元诩即位后,胡贵嫔为皇太后,引发内乱。大将尔朱荣趁势崛起,在河阴之变之后掌握政权。

  孝庄帝元子攸不能容忍,铲除了尔朱荣,但不久后就被尔朱家族所杀害。

  高欢讨伐尔朱家族,并取得胜利。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但元修不能容忍高欢掌握政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宇文泰立元修为宝矩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北魏就此分裂。

社会经济

  西晋末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政府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进行大规模战争,掳掠数以万计的牲畜和人口。他把这些战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劳大小赏赐臣下,牲畜变成了私产,俘虏变成了奴隶。这说明,拓跋部在西晋时期,已经成功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了。

  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调查显示,北魏大约有500万户,3000万口居民。

军事

  北魏兵民分开,兵用于打仗,民从事耕桑。而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农业主要由汉人从事。兵民之分也就是胡汉之分,也是胡汉分治的体现。

  士兵里面也分两种,一种是鲜卑兵,另外一种是非鲜卑兵。

  鲜卑兵由代北部落的鲜卑人组成,主要担任北魏的禁旅和边防六镇的士兵。这种兵带贵族性质,地位颇高,但在魏文帝汉化之后有所改变。

  非鲜卑兵中,以高车兵最为重要,禁军和六镇边兵都有高车人。此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和汉人军队。

科学文化

  北魏时期,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魏末郦道元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义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母死子贵制度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继位后成为皇太后。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孝文帝乃由汉人女子李夫人所生,然李夫人在生下孝文帝以后即被赐死,由身为太后的冯氏所养大。

北朝北魏世系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圭 在位24年。鲜卑族拓跋部人,祖昭成皇帝。魏先世曾建代国,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386年拓跋圭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称帝。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在位15年。道武帝长子。409年十月,道武帝为其子拓跋绍所杀,嗣杀绍,乃即位。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 在位30年。明元帝长子。字佛狸,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灭亡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并占据了刘宋的河南之地。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452年二月为宦官宗爱所杀。

  南安隐王-拓跋余 在位1年。太武帝少子。太平真君十一年(443年)获封为吴王,後於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後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 另外,宗爱自拓跋余登位后掌权日久,朝野内外皆忌惮他,而拓跋余则怀疑宗爱另有所图,密谋削夺宗爱权力,宗爱于是杀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 在位14年。太武帝嫡孙,拓跋晃长子。宗爱杀南安王,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皇孙濬即位。

  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 在位7年。文成帝长子。以皇太子嗣位。471年传位于太子宏,自为太上皇,后为冯太后鸩杀。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在位29年。献文帝长子。以皇太子即位,年5岁,由冯太后临朝。490年冯太后死,帝亲政。493年由平城迁都于洛阳。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在位17年。孝文帝第二子。以皇太子嗣位。

  肃宗孝明皇帝-元诩 在位14年。宣武帝第二子。以皇太子嗣位,年幼冲,母胡太后临朝,帝后为胡太后鸩杀。

  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在位3年。彭城王元勰第三子。即位前,袭封长乐王。528年胡太后杀孝明帝,立临洮王世子钊为帝。尔朱容废钊,立攸为帝。攸后被尔朱兆所杀。

  长广王-元晔 在位2年。拓跋焘长子太子晃之后。庄笪初年,封以为长广王。530年9月,庄帝杀尔朱荣。10月,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占据晋阳立长广王元晔为帝。12月,尔朱兆入洛阳,杀孝庄帝。次年2月废元晔。

  节闵帝-元恭 在位2年。广陵惠王元羽之子。即位前袭爵广陵王。351年尔朱兆,尔朱世隆等废长广王元晔,立恭以为帝。532年4月为高欢所废,寻被鸩杀。   安定帝-元郎 在位2年。太子晃之后。531年高欢起兵讨尔朱氏,10月元朗为帝。532年4月,废以为安定郡王,11月被杀。

  孝武皇帝-元修 在位3年。孝文帝子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即位前封平阳王,532年四月,高欢废元朗,拥立元修为帝。534年,帝愤高欢专权而西入长安,投奔宇文泰。十月,高欢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自是魏分东西,闰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杀,北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