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堰城市风光
车城十堰市风光
十堰市:汽车城
武当山古建筑群
十堰市:丹江口水库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郧县人”头骨化石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风光:四方山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堵河源天池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龙王滩村美丽乡村示范点
湖北省房县特产:房县娃娃鱼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关垭古长城

  十堰市汉语拼音:Shíyàn Shì;英文:Shiyan Shi),中国湖北省辖地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上游,地处鄂、渝、豫、陕4省市交会处。地理坐标东经109°25′—111°35′,北纬31°31′—33°16′。东临襄阳、南望神农架、西界陕西省安康市重庆市、北邻陕西省商洛市河南省南阳市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4个县。 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9.95万人,常住人口315.82万人。

  十堰地处鄂西北山地,南属大巴山,中为武当山,北属秦岭,地势呈“W”形起伏。山势陡峻,河谷深切,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近百座:主要有北部的郧西大梁(海拔1708米),中部的苍浪山(海拔1825米)、天柱峰(海拔1612米)和南部的葱坪(海拔2740米)、光顶山(海拔2511米)。河流主要有汉江及其支流堵河。十堰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 有大小河溪2489条,大小水库489座。已查明有54种矿产,其中,铌、稀土、钒、石煤、锆石、瓦板、绿松石等7种矿产储量居湖北省首位,世界稀有的“卞和玉”绿松石占全国总储量的大半。全市分布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7种,其中金丝猴、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种。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800多种。特产有黄姜、马头山羊、魔芋、绞股蓝、肚倍、杜仲、龙须草、桐油、白羽乌鸡、香菇、燕耳等。有神秘瑰奇的野人洞、野人谷、温泉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

  十堰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在郧阳区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十堰市域在时属绞、庸等国;战国时属楚国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时属锡县;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

  十堰是闻名全国的汽车城。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十堰是东风汽车的摇篮,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型汽配企业、全国最具实力的汽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最大汽车配件交易市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卡车制造中心”。

  十堰交通通讯便捷,襄渝铁路横贯东西,可直达北京、上海、武汉、郑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地。209和316国道交汇十堰,四通八达。汉江黄金水道运输可通江(长江)达海(上海)。老河口、襄樊和在建的神农架机场毗邻十堰,班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随着火车提速、(武)汉十(堰)、武(汉)银(川)高速公路相继通车,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十堰邮电通讯已实现了传输光纤化、长途自动化。

  • 市花:石榴花、月季;市树:香樟树、广玉兰
  • 邮编:442000 代码:420300 区号:0719

行政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十堰市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4个县。

人口

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9.95万人,常住人口315.8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5.93万人,占常住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04%,比上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

据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十堰市常住人口为3209004人。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十堰市全市常住人口为3,340,843人。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历史

  汉江流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古人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缺环,打破了人类起源非洲的理论。在全市发现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龙山文化遗址10多处。黄帝时代已有庸、彭两个部落方国。夏、商时期已有文字可考。殷商时代古庸国助周灭商立过战功。西周宣王时期封房县人尹吉甫为太师,食邑于房。春秋战国时期汉江流域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诗经·大雅·汉江》有记载。秦、汉、唐、宋、元时期,成为朝廷的自然资源保护地区,禁止砍伐森林,称为“禁山”。由于地域辽阔气候温和,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业经济单元,也成了统治者流放人员的重要场所。武则天之子中宗李显被贬到房陵达13年之久。据史料记载,被流放的帝、王、侯、将、帅达20多起,加之屯田、迁徙,客观上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民族杂居也就自然形成了。

  明清时期,这里人口膨胀,流民聚集,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者被迫开放禁山,允许开荒垦田。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监管,明成化12年(1476年)朝廷在鄂豫陕三省边区增置郧阳抚治,辖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开设郧阳府,增设湖广行都司。拓展郧阳城,郧阳府邑成为鄂豫陕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个地区具有抗击侵略,反对压迫的斗争史。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鄂豫川陕交界地区都是重要的屯兵游击战区。刘通、李自成、张献忠、王聪儿、陈玉成在此征战,成为杰出代表。

十堰名称由来

  十堰地名始于明朝。明成化二十年(1484),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今郧县)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十堰是因为在百二河上垒石为埂,拦蓄河水,共修筑十道堰,以灌溉农田而得名的。志中录有明代韩弼诗一首——《十堰春耕》:“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十堰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历史变迁

  现在的十堰地域古称郧阳,位于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游,汉江在境内流程216公里,襄渝铁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老(老河口市)白(白河)公路、316和209国道纵横其间。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今东风公司)建于这里。境内还坐落着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占建筑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区三其境内。十堰市是一座年轻的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园林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郧县梅铺西寺沟口龙骨洞、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猿人牙齿化石和郧县曲远河口古遗址中猿人头骨化石的考证,大约在距今80-100万年之前,就有人类在十堰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相传黄帝时代,在汉水之南有彭、庸两个部落,属现在十堰市南三县(竹山、竹溪、房县)的地域。在郧阳设府建制前,十堰市所辖疆域之归属不定。大禹治水,划中国为九州,那时十堰属于雍、梁两州。到了商朝,大体也是如此。春秋时期,五霸竞相争斗,当时庸、彭、麇(今郧县)等国,先后败于楚国,那时十堰属于楚国疆域;战国时期,七雄互相征伐,十堰归属常有变化,故史有“朝秦暮楚”之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天下为36郡,十堰一部分属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一部分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所辖。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在全国设13个州部(监察区),十堰属益州(今四川成都市)管辖。

  三国时期,十堰先属蜀国,后属魏国的荆州。西晋时期,十堰仍属荆州,后来曾一度属梁州(今陕西勉县)所辖。到了南北朝时,前期属成国,后期属南朝。

  隋朝建立后,先袭汉制,后废郡,置州县,那时的十堰属豫州(今河南省汝南),后又划归梁州(今陕西省)管辖。唐初承隋制。贞观年间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十堰属山南道东道(今湖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和河南一部)。

  五代十国时期,十堰属前蜀管辖。宋朝中期以后将道改为路,下设府、州、郡县,十堰初属京西路,中期以后改属京西南路,以襄阳守臣兼任。元朝实行行省制,省下设路、府、州、县,十堰属湖广行省襄阳路管辖,这样的行政区划一直延续到明朝中叶。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十堰山区流民的管理,设立郧阳府,府治郧县,辖郧县、房县、竹山、竹溪、上津和保康6县(后改上津县为郧西县,将保康县划归襄阳府。1936年又将属襄阳府管辖的均县划归郧阳专署,从而奠定了现在十堰市行政区划格局),属湖广行省下荆南道(监察区)管辖。

  清朝初期,仍沿明制,郧阳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清康熙六年(1667),全国地方行政机构实行省、府、县三级管理制度,划全国为23省。将湖广布政使司划分为湖北、湖南两省,郧阳府属湖北省管辖。这种区划一直沿袭到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湖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郧阳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十堰全境解放后,在十堰设立两郧专署,归属陕南公署(今陕西省)管辖。1950年2月将该地区划回湖北省,将两郧专署改为郧阳专员公署。1952年12月,襄阳、郧阳两专署合并。1965年,为加快山区建设,又分设襄阳、郧阳两专署,郧阳专署辖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均县6县。1967年,中央决定在十堰建设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先后划出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管辖。1969年撤销十堰办事处,在境内设置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1994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辖丹江口市、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及张湾、茅箭两区至今。

地理

十堰市地图政区版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经110°47′、北纬32°39′;属广义的秦岭巴山,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堰城区1192平方公里,人口约54万。现辖2区5县1市,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2万。

  十堰市境域内 苍山似海莽莽起伏,吞入云霄气势恢弘;汉江东奔水横贯,堵河北奔入汉江。东怀武当山,边界接襄樊;南靠神农架,边界接林区;西连巴山脉,边界接陕渝;北系秦岭脉,边界接豫陕。   十堰市境域内 襄渝铁路运输通往全国各地,209、316国道纵横联接东西南北,高速公路直达武汉、西安,人来人往四面八方。在鄂豫陕渝接界区,十堰居中集汇辐射,南来北往东奔西走,交流周边互相受益。

山脉

  十堰市山脉分属三个系:秦岭山脉东段延伸到本市北部,武当山位于本市中部,大巴山的东段横列于本市南部。这些山脉多由变质岩和石灰岩构成。特点是:山大谷狭,高差大,坡度大,切割深。最高点竹溪葱坪海拔2740.2米,最低点丹江口市潘家岩87米。全市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市可分为四种主地貌类型和两种副地貌类型。四种主地貌类型中:丘陵面积6250平方公里,低山面积7395平方公里,中山面积6802平方公里,高山面积3233平方公里。两种副地貌类型中,河谷平地和山间盆地是本市农业生产特别是粮油生产的重要区域。十堰市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构造,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

气候

  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略为温暖,夏季比较炎热。十堰市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655~1958小时,无霜期224~255天。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六至八月是本市全年雨水、热能最丰富的季节。夏季平均气温大都高于25℃,其中七月平均为27℃左右,积温较多。七、八月份降水量一般都在100毫米以上。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本市的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本市山地小气候的多样性,为多种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气候复杂的另一表现是灾害性天气较多。干旱居各种灾害之首,出现机率一般在80%以上,多发生于七~八月

自然资源

国土资源

  十堰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75%。耕地占国土面积的8.13%;园地占1.63%;森林占57.42%;草地占7.50%;水域占4.31%;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及道路等占20.99%。

水资源、水电资源

  十堰市有大小河溪2489条,大小水库489座,位居湖北第二,地表水年径流量90.69亿立方米,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年平均经流量达100亿m2,过境客水280亿m2,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万kw,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40kw;全市水资源总量40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00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达340多万千瓦。水域面积154万亩,可养殖水面62.3万亩。素有"世界水都、亚洲天池"之美誉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自然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 2010年全线建成后年可调水100亿立方米润泽京、津及华北广大地区。

  水资源十堰市水资源比较丰富,总量达386.66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过境客水285.99亿立方米,市内自产水100.67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14.54亿立方米。是市内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本市地表水年径流量90.69亿立方米,占湖北省陆面流径总量9%以上。十堰市河流众多,共计有2489条。堵河为十堰市最大河流,全长338.6公里,承雨面积12431平方公里,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中仅次于清江,位居第二。多年平均入水量60.6亿立方米,是十堰市区工农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汉江是十堰市过境河流,流经郧西、郧县和丹江口市,过境长度216公里,平均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达262亿立方米。入库汉水转变为巨大的电能送往华中大地,灌溉湖北、河南两省350万亩良田。由于丹江口水库水质清秀少污染,跨世纪南水北调宏大工程国家已选定中线方案。十堰市地下水贫乏,全市多年平均流量为9.98亿立方米。山泉质量甚优,如房县的“神龙矿泉水”因其含微量元素锶、锂、氡、硒等数十种,具有较高的保健功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

  水电资源十堰市山大坡陡,河流纵横,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是湖北省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多万千瓦,占湖北省蕴藏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可供近期开发利用的有350万千瓦,占湖北省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0%以上。如按现有人口计算,人均拥有可开发水能资源1万多千瓦,超出全省人均占有量5000千瓦以上。堵河是十堰市水能资源蕴藏量最大的一条河流,拥有可开发水能资源145万千瓦;过境汉江干流次之,拥有可开发水能资源130万千瓦;南河、天河、滔河等河流共拥有可开发水能资源75万千瓦。   

矿产资源

  十堰市矿产资源丰富,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开发十堰,建设十堰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稀土、钢、铁、锡、钒、锑、铅、锌、大理石、石棉、琉铁、磷、重晶石、天青石、瓷土、滑石、石膏、石灰石、砂金、铀、钾、钼、钛等50多种。经地质部门认定,可供开发利用的有7类38个矿床。其中以金、银、锑、石煤、稀土、绿松石等矿引人注目。竹山县银洞沟的湖北银矿是全省黄金和白银的主要产地之一。为全国八大金银矿之一。十堰地域所产绿松石,驰名中外,它色如翡翠,质地细腻。珍贵的绿松石是世界上稀有的玉石之一,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塑像,就是用云盖石雕塑。

  天然货币黄金白银:全市金、银矿藏丰富,主要分布于郧县、竹山和汉江沿岸。湖北银矿位于竹山县北部,白银的总储量为929吨,黄金的总储量为9.5吨,在我国属于大型银矿。湖北省地质五大队又在郧县鲍峡的东河探明一个银金矿藏,储量不少于竹山县境内的湖北银矿的藏量。砂金资源主要分布在汉江沿岸,尤其是郧县境内分布极广,沿汉江的五峰、安城、青曲、辽瓦、城关、青山、茶店、细峪等地,因此郧县素有“黄金之乡”的美称,年淘金产量近千两。唐代和宋代的文献中有“汉江两岸采金甚盛”的记载。

  矿物兰石棉: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矿物。郧县石棉矿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家兰石棉矿,储量大、质量高,仅细峪、元山矿区储量达千吨以上,常年开采量仅30至50吨。畅销于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出口日本、朝鲜、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用兰石棉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制成的复合材料,用于飞机、雷达、导弹、航天等工业部门。

  重晶石:目前已探明的重晶石矿,主要分布在郧西和竹山两县。郧西县储量达11万吨,其品位高达12.5%~99.5%;竹山县储量在30万吨以上,郧西县利用重晶石生产的白色颜料立德粉,畅销欧、亚、美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地质部门又在竹溪县天宝乡发现储量丰富的重晶石矿,品位高达80%以上,有待开采利用。重晶石常用于钻探、化工、橡胶、陶瓷、玻璃、造纸、医药、无线电等工业方面。

  矿泉水:温泉矿水源于青峰断裂带,有温泉寺、小汤池、戚家沟三处泉眼,水源丰富,水质晶莹清澈,口味纯正,物理性能良好,房县温泉水属一种优质天然矿泉水,含有人体所需的锶、锂、铁等10多种微量元素及气体。近年房县政府采取措施,成立矿泉水开发公司,生产绞股兰、神农、矿泉黄酒等矿泉水系列饮料。产品畅销北京、广州、河南省等30多家用户,深受消费者欢迎,1988年获消费者满意奖。房县用温泉水建成100余亩名贵鱼种场,还建成200多张床位的矿泉疗养院。

  石煤:资源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经地质部门广泛调查,核实了269处资源,初步探明了煤炭储量20.4亿多吨,其中17处湖北省储委审批的储量为2.59亿吨,竹溪县广石岩煤矿煤质好,储量为358万吨,平均发热量为4937大卡/公斤。竹山县石煤储量约3亿吨以上,发热量在1500-3500大卡/公斤之间,均属高灰、高硫、易熔灰煤层,煤中还含有锗、镓、铀、钒等稀有元素较多,尤以钒的含量最高,适合大工业生产和综合利用。十堰的石煤储量20多亿吨,若将市区工业和生活锅炉改为沸腾炉,用自产石煤,再开发煤化工行业。将石煤综合开发利用,既给山区群众增加了致富的门路,又解决了燃料煤问题,还发展了工业门类。

  高岭土:分布在丹江口市的凉水河、习家店,矿带长达40公里。1975年开始开采,年产1500吨,1983年后日本人曾两次到矿区考察,认定丹江口市的高岭土可和比利时同类矿媲美,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高岭土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含水铝硅酸盐混合体,可塑性强,耐火性能高,绝缘性能好,化学性能稳定,焙烧后呈白色硬质物体。用于陶瓷、电瓷、搪瓷生产,还可作医药、食品、化工、造纸等工业的辅助原料。

生物资源

  十堰市国土广阔,地形复杂,生物资源南北兼有。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是湖北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1)植物资源 全市野生木植物113科,337属,1470种,其中乔木702种,灌木644种,藤本植物124种。植物资源中,珍稀名贵品种,现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8种。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珙桐、秃杉、水杉等3种,水杉为世界稀有,被称为“活化石”;二类保护的有银杏、杜仲、金钱松等15种;三类保护的有华榛、青檀、天麻等21种。林存量和优势树种较多是本市植物资源的又一特色。全市活立木蓄积量1995年有1869.6万立方米,优势树种有40多个,最突出的是壳斗科植物,即栎类资源。其中黑木耳是本市利用栎类资源生产的传统骨干林特产品,产量、质量在全省占绝对优势。

  (2)动物资源 十堰市的动物资源丰富。仅受到国家和省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达100多种,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61种,受湖北省重点保护的58种,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金丝猴、梅花鹿、白鹤等14种,二级保护的有猕猴、毛冠鹿、红腹角雉等17种。动物资源的另一大类为水生动物,共有92种,既有大量的普通鱼种,也有内陆水域少有的哺乳类水生动物和水陆两栖动物,如水貂、大鲵等;十分珍贵的奇特鱼种,如五色鱼、多鳞铲井鱼。大鲵、水貂等许多品种为国家保护的水生动物。动物资源丰富的另一方面是益虫、益鸟、益兽的数量大,初步查明,共有71科、343种,家养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共有6科、83个品种。全国六大良种之一的郧巴黄牛,营养价值尤其药用价值极高的白羽乌鸡以及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的马头山羊等为良种家畜、家禽的典型代表。

  (3)药用生物资源 中药材是十堰市生物资源的一大优势。据1986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本市药用生物达250科,1360种。其中植物类178类、1211种。动物类72科、128种,矿物类21种,总储量55万吨。国家规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本市就有235种,占64.7%,是全国重点药材产区之一。珍稀明贵药材有金钗、麝香、熊胆、天麻等20余种;地道药材有枣仁、五味子、木瓜等100多种。

经济

  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3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02.1亿元,增长30.8%;第三产业增加值256.9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9年的12.1∶46.2∶41.7调整10.6∶54.6∶34.8,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上升。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12.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4.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7.0%,房地产业增长4.3%,其它服务业增长20.8%。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3.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1%。实现农业增加值77.84亿元,同比增长5.0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3.4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6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75.18千公顷,增加6.3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18.85万吨,比上年增产3.65万吨,增长3.2%,是近十年来最高点。其中,夏粮增产0.49万吨,秋粮增产3.16万吨;油料产量11.26万吨,增产1.31万吨,增13.2%,创历史新高;水果产量31.91万吨,增长11.4%;茶叶10411吨,增长19.6%;烟叶1.06万吨,下降41.7%;药材产量12.67万吨,增长55.6%;全年蔬菜种植面积66.8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8%;蔬菜产量128.43万吨,增长4.5%。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10.4%;集体企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45.4%;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0.7亿元,增长33.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40.9亿元,增长37.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57.7亿元,增长79.8%;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55.4%。按轻重工业分,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45.3亿元,增长53.8%,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增长27.5%。轻重工业结构比为5:95。按行业划分,汽车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2.5亿元,增长58.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2%;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增长46.5%;纺织行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增长31.5%;化学制品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增长24.4%;有色金属冶炼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10.7%;黑色金属冶炼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增长65.1%;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增长15.1%。

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7.7%,增幅比去年减少0.7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乡村实现零售额46.7亿元,增长18.6%。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70.5亿元,增长22.3%;住宿和餐饮业35.9亿元,增长17.7%(见图3)。

  出口市场拓宽和出口品种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外贸出口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首次达到2亿美元大关;进口总额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8%。全年外商实际投资0.6亿美元,同比增长9.4%。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7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境外游客10.9万人次,增长18.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9.3亿元,增长38.6%,其中外汇收入3303.6万美元,增长17.1%。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超出预期。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4.9亿元,比上年增长5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8亿元,增长69.9%。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8.3亿元,增长87.4%。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7.6亿元,比年初增加163.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1.6亿元,增加88.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10.3亿元,比年初增加100.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0.7亿元,减少12.1亿元;中长期贷款274.1亿元,增加99.7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28.5亿元。其中,人寿保险费收入23.0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5.5亿元,已决赔款金额2.4亿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2.2亿元,赔付率43.9%。寿险给付1.7亿元,赔付率7.2%。

十堰特产

地理标志产品

  房县黑木耳 房县唐朝起延续着生产、食用黑木耳和香菇的列惯。唐朝的《唐本草注》中,有中国关于黑木耳生产的最早记录,证明房县为黑木耳生产的发源地。房县黑木耳,色鲜、肉厚、朵大,口感润滑、营养丰富、丰富独特,独特,畅销国内外,因“形似燕;状如飞”,又名“燕耳”,房县也因此被国家命名为“燕耳之乡”。2009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房县黑木耳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房县香菇 认定标志产区位于房县城关镇、青峰、大木等19个乡镇。房县香菇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生产,唐朝庐陵王居房时已作为贡品。1981年9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食用菌评审会上,房县香菇获得第一名,综合质量优于日本香菇,从此房县香菇名扬四海,畅销海内外。

  “圣水”绿茶 是湖北省十大名茶。圣水绿茶以其独特的内质、精湛的加工工艺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武当道茶 产自于世界着名道教圣地、中国茶叶主要发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1000m的崇山峻岭之中,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优势茶叶产区,湖北省著名高香型绿茶基地和有机茶产区。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道茶文化之乡称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竹溪龙峰茶 

十堰市特产:郧西马头羊,头部无角、形似马头,体格较大、四肢匀称,因其独特的基因、纯正的品质和绿色的喂养方式,在中国“羊界”久负盛名,图片来源:十堰市政府网站

  郧西马头羊 郧西是“中国马头羊之乡”,郧西马头羊因其独特的基因、纯正的品质和绿色的喂养方式,在中国“羊界”久负盛名。马头山羊头部无角、形似马头,体格较大、四肢匀称、雄壮有力,外形近似白马驹,俗称“无角山羊”、“葫芦头山羊”。在中国的31个山羊品种中,无角之羊十分稀奇,郧西马头羊便是这其中的“异类”。马头羊分布在秦岭南麓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中,吃天然野草生长,肉质鲜美。马头山羊肉色鲜红,纤维细嫩,膻味轻,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价值极高。1987年,郧西县就被湖北省政府定为马头山羊基地县。2005年,郧西县组建了马头山羊良种繁育中心。

  武当榔梅 丹江口市特产水果,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系对榔梅树及其果实:榔梅果的统称。武当榔梅是特有的一种水果,品种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果实大,品质优。武当榔梅果实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果酒、果脯、果冻。武当榔梅品质特征突出,不仅金相玉质,外观诱人,而且风味爽口,酸甜适度,营养价值丰富。

  郧阳白羽乌鸡 湖北省郧县大龙山区,山峦植茂,气候独特,生成了郧阳白羽乌鸡这一独特的鸡种,它具有单冠、绿耳、白毛、片羽、光胫、翘尾、四趾、乌皮、乌肉、乌骨等特征,农户散养,以虫草野果和天然矿物饲料为食,形成了天然绿色质。早在明代就被药圣李时珍录入《本草纲目》,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鸡肉中富含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最高比普通鸡高75.8%,还含有钙、铁、锌、硒及多种维生素,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保健食品。

  郧阳木瓜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郧县继“郧阳白羽乌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获得批准的第二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竹溪贡米 湖北省竹溪县特产,唐代始封“贡米”,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竹溪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蒋家堰镇、龙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新洲乡、兵营乡、汇湾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十堰市特产:翘嘴鲌,俗称大白叼鱼,是丹江口水库最为驰名的鱼种,2008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图片来源:十堰市政府网站

  丹江口翘嘴鲌 是丹江口水库最为驰名的鱼种,俗称大白叼鱼。体长而侧扁,体背青,腹部白而有光泽。口上位,下颌坚厚突出向上翘,故名“翘嘴鲌”。最大的可达1米长、10公斤重,蛋白含量极高,富含硒、锌、铁等微量元素,其含有的DHA,对增强人的记忆力作用显着。翘嘴鲌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鲐鱼治肝气不足,补肝明目,助血脉。灸疮不发者,作鱼烩食之”。2008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丹江口鳡鱼 丹江口有以鲌鱼、鱤鱼、银鱼为主的40多种名贵鱼类。鳡鱼异常凶猛,被称为“水中老虎”、淡水鲨鱼。鳡鱼水中游动速度极快,鳡鱼鳞片细嫩。

  十堰绿松石 与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并称为中国四大玉石。全世界70%的绿松石产自中国,中国的70%的绿松石产自十堰。在西方,这种来自遥远东方的珍稀宝石,被称为“东方圣玉”。绿松石几乎贯穿人类文明史,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皇后木乃伊手臂上发现了4件包金绿松石手镯。在青海高原六通县孙家寨出土的5000年以前的器物中,就有绿松石饰品。十堰绿松石结构奇特,色泽艳丽柔和,质地坚韧细腻,是绿松石中的“上品”。十堰绿松石在原石选料、选型设计、王艺流程、产品开发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4月,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十堰绿松石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其他特产

  房县黄酒 在中国黄酒中历史最为久远,公元前827年已位列贡品,获封“封疆御酒”。唐中宗李显引进宫廷酿酒秘艺制成黄酒极品,被武则天封为“房陵御酒”、中宗定为“皇封御酒”,成为经久不衰的帝王宫室专饮贡品。史料记载,西周18个朝代,共有23位帝王级人物与房县黄酒结缘。

  油桐 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种子榨出的桐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最佳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比重小,光泽度高,附着力强,耐酸碱,防腐防锈以及绝缘性能好等优良特性,故在工艺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又是油漆、印刷、国防机械、电器以及医药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基础原料。郧县在1965年被国务院授予“油桐之乡”称号。

  生漆 十堰市生漆生产历史悠久,生漆是本市传统出口土特产品之一。全市常年产量在100吨上下,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竹溪县是十堰市生漆集中产地,也是全国主要基地之一。竹溪大木漆是全国五大名漆之一。

  龙须草 十堰市著名的土特产品。素有“十堰三大宝,苞谷、红薯、龙须草”之称。十堰龙须草叶窄、绵软、纤维长、拉力强、含硅量比一般龙须草低3%,为全国最佳品种之一。龙须草的用途十分广泛,用其编织草毯,远销欧美各国。龙须草还是制造普通白纸、打字纸、复写纸以及多种高级工业用纸的优质原料。

  猴头菇 十堰特产。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猴头菌性平,味甘能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治疗神经衰弱,国内已广泛应用于医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已广泛应用于医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

  黄姜 黄姜是提取皂素类激素药的理想原料。可以生产出3000多种产品,中国巳生产近200种,如双稀、黄体酮、催产素、避孕药、雄激素、孕激素、醋酸强的松等系列户品。此外,黄姜中所含的淀粉和纤维也是食品、印染轻工业的辅助原料。世界上墨西哥和中国为皂素大国,近年来,墨西哥产量下滑,中国跃居首位。2000年,郧西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黄姜之乡”。

  武当灵芝 武当是中国灵芝的发祥地,有数千年历史。武当灵芝素以“仙草”著称于世,有起死回生、延年益寿之功效。武当灵芝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五倍子 又名百虫仓,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主产区为竹山县,该县同时也是湖北和全国生产五倍子的大县之一。

  杜仲 稀有药材。十堰五县一市都有种植。

  郧阳三合汤 郧县著名小吃。据说,三合的汤的制作,发源于郧县回民同胞清真食俗的特产。当时,在郧县老城久负盛名的唯有张狗娃三合汤,他的制作技巧是正宗祖上传下来的,别具特色,老少皆宜,现在已被众多店家发扬光大。但正宗三合汤还属城关镇清真餐馆。三合汤的主要配料有:韧性强、精丝好的红薯粉条,上等牛肉馅包成的饺子,切工考究的卤牛肉片三种成分。

  竹溪碗糕 色泽雪白、口感软糯、味甜而不腻。碗糕是竹溪县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风味小吃,据考证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年间开始,竹溪人入川挑盐,下武昌贩布或外出求学,在临行前都要吃一碗碗糕,以示出门吉利,办事圆满。据说竹溪碗糕以蒋家堰镇梅书英碗糕最著名。梅家碗糕形美味香、洁白松软、香甜糯口,深受食客的欢迎,日蒸300碗,半天售完。

  柳林腊肉 在竹山县柳林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制腊肉的习俗。柳林腊肉的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将新鲜的猪肉用盐腌制4至5天后,就开始熏烤。据说有经验的柳林人,会选用松枝、桂枝、香椿枝等来熏肉。熏肉的火候是很有讲究的,火不能过大,更不能间断。待肉块的颜色变成黄里透红,就将其悬挂起来。腊肉有很多种烹饪方法,炒、焖、蒸、炸、炖均可。

文化

戏剧、舞蹈

竹溪山二黄

十堰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溪山二黄

  山二黄,又称“汉调二黄”,是十堰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由清代乾、嘉年间剂州、襄阳和黄州移民带来的楚调,经与本土方言语音、民间音乐文化长期融合流变而成,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汉剧大师陈伯华称之为“汉剧之母”。山二黄保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对全国地方剧种和戏曲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山二黄是十堰地区唯一能代表本土戏曲艺术特色的文化品牌,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二黄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剧目、声腔、表演三个方面。现存剧目100多个,早期多演唱传统折戏和本戏,以唱功见长。中期组班立社,开办科班,挂衣登台,演出以列国戏、唐代戏、宋代戏等传统剧目居多。

  山二黄唱腔有西皮、二黄、唢呐二黄、反二黄、四平调等,均属板腔体。有时兼唱吹腔、杂调,也有少数剧目唱昆曲。

  山二黄角色分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各行演唱自成特色,十行角色皆有唱功重头戏,其中生行唱功戏尤为突出。

郧西火狮子

  郧西县上津镇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相传明代中期,上津一带天早无雨,瘟疫盛行。有一位老中医说,用硫磺配药能预防和治疗瘟症。民间几位老艺人听了,就思考如何把硫磺治病与“玩狮子”结合起来。因为当年人们对龙和狮子非常崇拜,认为龙、狮是威武强大的象征,经过研究,用铁皮盔成狮子头,玩狮子时喷撒火药,以示祛病消炎(火药中有硫磺),后来上津的彩狮就变成了火狮,狮毛也变成了火红色,火狮子舞蹈一直流传至今。

郧县人

  1989年5月,我市文博工作音在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上,挖出了一块圆球状的“石疙瘩”。1989年9月,中科院古人类学家、“北京人”发现者贾兰坡院士认定,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6月,学堂梁子再次发掘出一件远古人类的头骨化石。

  贾兰坡将这两件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测年法,“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填补了我国距今100万年左右古人类遗址的空白,改变了“人类非洲I起源说”,证明亚洲也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两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郧县人”的出土地学堂梁子遗址是我国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重要古人类遗址。

郧县恐龙蛋化石群

  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郧县柳陂镇,面积45平方公里。是我国建立的唯一一处国家级恐龙蛋化石群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罕见、目前我国唯一的一处能在原地大面积观赏的恐龙蛋化石群。

  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恐龙蛋化石原始筑巢保存完整,一窝蛋一般五到十枚不等,最多一窝达六十一枚。在约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密集分布有一万多枚恐龙蛋化石,实属世界罕见的一处奇观。

  在全球发现的八个恐龙蛋科及我国已发现的七个恐龙蛋科中,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公园内就已发现了5科7属11种。在距青龙山80公里的梅铺镇李家沟,还发现了大量的恐龙骨骼化石。“龙蛋共生”,世所罕见。

  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众多的珍贵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变中馈赠给人类的瑰宝。它的神奇奥妙给我们启迪和遐想,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与喻悦。

辽瓦店子遗址

  辽瓦店子遗址,位于郧县柳陂镇辽瓦村四组汉水南岸的二级台地上,距离郧县城关约15公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湖北淹没区第二批控制性考古发掘项目。遗址文化堆积深厚,文化遗存丰富,重要的遗迹有房基址、灰坑、墓葬、水井、环壕、窑址和城址等。遗址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时代涵盖了新石器晚期、夏、商、周、汉、唐、宋、明等时期,涉及多个文化类型。其跨越时间之长、序列之完整,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地下通史”。2008年3月27日,辽瓦店子遗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4月,该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十堰博物馆 建筑面积11540平方米,以其雄伟、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十堰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馆内收藏各类文物藏品3万余件,包括旧石器时代手斧、春秋第一玉剑、汉代陶锅等珍贵文物藏品。陈列展览设有走入恐龙时代、远古人类家园、仙山琼阁武当山、十堰与水、车与十堰、南水北调湖北库区出土文物六个展厅,以高科技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十堰仙山、秀水、汽车城的区域文化精华、革命传统及建设成就。

工艺美术

  郧西泥塑 解放前泥塑多为各类神像,如祖师、关帝、泰神、娘娘、龙王、火神、土地爷等等。高者丈余,小者三五寸,工艺制作精良传神。据民国县志载,清末,仅县城南附近有48座大庙,各庙均塑有各类神像,数量不等。解放后提倡“古为今,用”。1956年,由县城东门外民间艺人詹厚安,塑造一座高1,2米的“工农联盟”彩塑,在县城“阶级教育展览会”上展出。1957年有关人员塑有“警卫战士”、“医生”、“新旧社会生活对比”等作品。1973、1974年,县文化馆美工人员仿塑《收租院》群像。1978年又创作园塑《棉花姑娘》、浮塑《麻姑献寿》等,并参加郧阳地区在郧西举办的“泥塑展览会”上展出。

  郧西手工刺绣 年代久远。民国中后期见到的衣帽鞋类有妇女小脚鞋、婴儿鞋、婴儿帽、婴儿兜、花袜底、花手帕、花围腰、花袖头等,花样多为花卉小品。装饰品有帐帘、门帘、枕头顶、五香抽、针线包等。以上均为铺绣。另有妇.女衣袖口、裤脚花边及围腰等,属于排绣。1984年,县文化馆收集各种彩绣370多件在县展出。多数来自庙川、槐树、三官洞等地,尤其回族妇女刺绣更为精致。解放后,刺绣不太时兴,农村鞋底、袜垫、枕头套仍有花纹流行。童装服饰有少量帖布绣。1970年,县城首次出现机绣。1982年,县童装厂成立后,机绣品种有门帘、窗帘、枕套、电视机套、电风扇套、凉帽等。

民俗

武当朝山进香习俗

  民间信士为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祛病除疾、消灾免祸、健康长寿等来武当山进香,朝拜真武大帝,称为“朝山进香”,或叫“朝武当”、“朝圣”、“朝爷”。有进散香、苦行进香和香会进香等几种形式。

  进散香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朝山进香活动,各个进香者或以个人代表全家、或带领家眷朝山进香,朝山时间不统一。香客途中要多做好事、善事,广结善缘。

  苦行进香 是民间信士通过实行自制、拒绝物质和感官上的享受、忍受环境压迫,自我折磨、以求得神的怜悯和保佑的一种特殊的朝山进香形式,常见的有送贡米36000粒、叩头进香、烧大香、进龙头香四种。

  香会进香 香会是一种民间宗教组织,它是指居住在一个地区的香客为朝武当真武大帝集合而成的进香团体。香会进香首先要选择黄道吉日祭会旗,组织身强力壮的香客、筹集会费等准备工作;出发时,集体祭告天地,或到附近道观里请道士建醮祈祷。路途中,前有会旗,后有尾旗,会旗正中绣有“朝山进香”四个大字,人数多的数百人,少的数十人。一路遇庙焚香、奏乐,浩浩荡荡直上金顶。

生活习俗

饮食

  主食 各地民众普遍一日三餐,干稀兼食;早、晚多吃稀饭,中午干食。城镇居民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玉米、豆杂粮次之,南瓜、薯类更次之。农村饮食因地而异,县中西部地区以小麦、稻米为主食,玉米、豆杂次之;二高山地区以玉米、小麦、薯类为主食,稻米次之;南北高寒山区以洋芋、玉米为主,面粉、大米次之。

  蔬菜 蔬菜以自种家园菜为主(城镇买菜品种多),随时令产什么吃什么。冬春以食白菜、萝卜、青菜苔、芥菜为主,夏秋以食豆角、韭菜及各种瓜菜为主。各家各户均爱将白菜、萝卜叶、菜杆、菜心、萝卜、韭菜、辣椒、姜丝加佐料等腌制酸菜,还晒制豆豉、黄豆酱、泡青辣椒和做豆腐乳等。 ‘

  喝茶 以县城、溢水、保丰、擂鼓、官渡、田家为甚。县城居民和县西集镇有闲阶层人士早起第一件事便是烧水沏茶。解放前仅有少数地区产茶,茶叶鲜叶经手工炒制成绿茶。饮茶者惯用陶土小壶、陶土杯作茶具。饮茶费用颇大,富裕户常年饮茶,农户只在节日或宴请客人时饮茶。解放后,竹山茶叶生产迅速发展,短期内遍及全县各地,县内自给有余。制茶工艺精湛,所产绿茶颇有名气,嗜爱饮茶者遍及全县。茶叶成为待客的佳晶,也成为馈赠友人的重要礼品。过去竹山少见的香蕉、苹果、柑桔、鸭梨、葡萄干以及月饼、蛋糕、饼干、乳晶、果脯等饮食品于80年代后畅销城乡。

  栽秧酒 栽秧时节,人们相互帮工,不计报酬。主人提前几天做米酒、备盛宴款待帮工者。届时除正餐以丰富的酒肉招待帮工外还备有“接腰”食品——于上午10时许和下午4时许将“过饷”食品(本家米酒、汤元、蒸馍)送往田间,供栽秧者享用。较富裕的农户还设宴邀请近邻、本家、朋友共饮“栽秧酒”,互相祝贺,祈求有个好收成。

  喝年猪汤 农历冬腊月农户杀年猪时,都要煮几斤乃至几十斤猪肉和猪下水(内脏)宴请邻里大人小孩饱食一顿,名曰“喝年猪汤”。回民宰杀畜禽更有讲究,凡宰羊、杀鸡,必请阿訇师傅先祷告一番。

  豆渣 将黄豆泡胀后磨成糊状,加以适量大米和青菜煮熟,吃时佐以辣椒和香菜,味美可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懒豆腐 将黄豆制成豆腐脑,放人大米,温火煮成粥。食用时以红辣椒汁加香油、食盐、香菜作调料,其味甜、咸、辣俱全。此吃法流行于县西,是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

  面面饭 南部高寒山区山民的主食。其做法是将苞谷糁加水拌润湿,然后上甑蒸,蒸熟后翻甑,撒水拌匀后再蒸,直至熟透为止。吃这种饭一般佐以“合渣汤”伴食。百姓说:“面面饭,合渣汤,吃了心里才不慌”。

  合渣汤 其做法和“豆渣”一样,但不掺大米,吃时配以干食。

  三鲜汤 由羊肉饺子、豆制粉丝、五香牛肉片配以牛肉汤调和而成。其做法是,置一大锅,里面放人大块牛肉、牛骨头和五香佐料熬煮,叫“熬锅子”。待牛肉烂熟之后,在大锅中间加上一个无底瓦盆,把牛肉拦在盆外,把包好的羊肉饺子、粉丝、五香牛肉片依次放人盆中煮熟,佐以香菜,一次只煮一份。三鲜汤营养丰富,祛寒活血,是老年人的上好食品,此吃法在县城流行。

  羊肉火烧 是竹山县城清真教门的一种传统食品。将发面和油酥面揉和后,中间包羊肉、萝卜、五香佐料、辣椒制成的馅再压成饼,用炭火烘烤熟。此食品集酥、香、辣、热、鲜于一体,是冬季最佳食品。

  腌菜 先将要腌制的蔬菜晒蔫、洗净、切碎,加盐揉搓人坛,噗水,15天左右即可食用。青辣椒、白菜、萝卜、萝卜叶、豆角、韭菜、蒜苔、蒜头等腌后有酸味,故又称“酸菜”,是许多人家常年备用的菜。在竹山有“一天不吃酸,走路打乱颤”之说。

  腊肉 每逢冬季农家杀猪后,将成形的肉块用炒过的热盐撒上抹匀,腌制2—3天。在腌制的过程中还上下翻动几次,以便盐浸透肉中心,再挂上屋梁风干。南部山区农家还习惯将抹上盐的肉上架,用松柏树技熏烤5~10天,然后上梁阴干。风干的腊肉炖煮时香气四溢,在当地有“茅草屋里腊肉香”之说。

  酱豆 到了秋冬,将黄豆煮熟后捞人容器摊开,上盖树枝(选择气味纯正的),使豆发酵,然后拌以干辣椒粉、盐和各种五香佐料煎的水入坛。泡而不晒者,谓之“酱”,晒干者,谓之“干酱豆个儿”。

  腐乳 俗称豆腐乳。将豆腐切成一寸见方小块,用开水捞过后放人器具中,使其发酵长白毛。然后用干辣椒末、盐、姜末、五香面等拌匀,人坛贮存,半月后即可食用。

社会

医疗

十堰市:人民医院

  十堰城区医疗资源富集,医疗卫生资源优势明显,十堰医疗已经成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领跑者。

  太和医院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年门急诊量110万人次,住院量65万人次,住院手术量达1.5万人次,业务指标全省领先。医院开放病床2200张,省级重点专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成果300余项,高级职称专技人员500余人,博上、硕士研究生40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名。综合实力,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遥遥领先于全省同级医院。

  市人民医院从事生殖医学研究已有17年。从1997年12月15日省首例试管婴儿在市人民医院诞生,到2010年7月,全国有1250个家庭在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中科院院士邓子新称十堰市是“湖北试管婴儿的发祥地”。

  1979年,鄂西北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在东风总医院取得成功。此后,东风总医院先后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背驮式肝移植、原位式肝移植、角膜移植、骨髓移植、甲状旁腺移植等多器官移植手术。2000年,他们创造了一天内同时完成10例肾移植、3例角膜移植、1例甲状旁腺移植的惊人纪录。东风总医院肾移植病人三年存括率80%,五年存活率75%,存活率和生存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教育

高校

十堰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始建于1972年,时为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人大学。198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中国汽车总公司为主,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孟少农为首任院长。1985年,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学院划归机械工业部管理;1998年,学院管理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领导为主,但人、财、物仍由东风汽车公司管理;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院办学经费采取中央财政、湖北省财政和东风汽车公司“三家抬”的方案,学院由此进入了“政企共建”的发展时期。2006年12月3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东风汽车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学院移交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学院的发展完全纳入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学院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湖北医药学院 1965年秋,原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由原武汉医学院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在原郧阳地区行署所在地十堰创办医学院校,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学校1977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序列,并定名为郧阳医学院。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首批一次性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合格评估。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结论。200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前身是创立于1954年的郧阳师范学校,1975年开始设立大专班,1977年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是一所以工为主,人文、管理、经济等多专业门类兼备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为1976年在十堰师范基础上创办的十堰高师班和1983年成立的十堰职业大学,1986年合并为十堰大学,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和国家首批职业技术学院之一。

旅游

旅游资源

  十堰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产品蜚声中外。东有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中国民间故事村”和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南有“野人”谜踪的原始森林神农架、千里房县流放文化和饮浴两用的温泉;西有史学家称之为“内长城”的楚长城和奇美秀丽的十八里长峡及堵河漂流风景区;北有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遗址;市区内有风景秀丽的伏龙山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第三大卡车生产基地——东风汽车公司。这里,远古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社会文明交相辉映,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土民情异彩纷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旅游画卷。欢迎您来到十堰旅游。

  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还有新近发现的鸟脚类恐龙骨架化石。

主要旅游景点

  武当山 

  房县野人洞(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房县桥上乡杜川村,与神农架接壤。野人洞古称“蝙蝠洞”。1972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听说蝙蝠粪肥效高,农民廖新贵等人前住蝙蝠洞采集。误人深处,揭开了“蝙蝠洞”内地质奇观的神秘面纱。桥上乡也是中国最早的野人发现地,1990年代的旅游大开发时,“蝙蝠洞”因此更名为“野人洞”。野人洞是一个多径溶洞,洞内藏山,山中有洞,变化多端。洞分上下两层,内有三厅四宫。洞中泉水潺潺,奇石映水,令人称绝。

  野人谷地质公园,为省级地质公园。谷长十里,山雄水美,潭绿石奇,曲径通幽,有“人间仙境,世外桃园,野人故乡,植物王国”之称。

十堰市:赛武当国家自然保护区
十堰市:堵河源

  赛武当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十堰城区东南部,总面积58万亩,森林覆盖率95.1%,下设7个保护站。主峰海拔1730米,因山高赛过武当山主峰而得名。赛武当气势磅礴,峰峦叠嶂,松、石、云、雾、霞,蔚为壮观。由于受地质、气候的影响,赛武当形成并保存着险峻秀丽的自然风光,集雄、险、野、秀等特点于一体,是一处得天独厚的游览、度假、疗养胜地。有植物178科131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23种,省级珍稀树种35种,有脊椎动物63科20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31种,国家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动物108种,省级70种,同时还保存着完好的大片巴山松、阔叶树原始森林植被。

  堵河源 堵河,古名“武陵水”、“孔阳水”,又名“陡河”,因其水流落差大,形陡而名。

  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竹山县南部,面积约48452平方公里。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内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43种、维管束植物1728种。

  堵河源是动植物博物馆,286种陆生脊椎动物栖息其中,占全省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40.9%,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占全省总数的46‰珍稀濒危俣护植物31种,占全省总数的50‰堵河源生态王围和天然氧吧。森林覆羞率90.02%,山峦叠嶂,美景无数。据专家考证,陶渊明的《桃花原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堵河源区武陵峡。

旅游景点

  紫霄宫

  南岩宫

  丹江大坝

  太子坡

  玄岳门

  琼台三观

  五龙河

  小太平洋

  遇真宫

  磨针井

  元和观

  金殿

  五龙宫

  飞升崖

  老营

  龙头香

  玉虚宫

  天柱峰

  黄龙洞

  四方山植物园

  伏龙山

  太和宫

  复真观

  松涛山庄

人物

  尹吉甫,房陵人,《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辅助过两周三代帝王。如今,房县有尹吉甫祀庙、祠、碑、宅、墓等文物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