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子叶植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单子叶植物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科学分类

植物界 Plantae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单子叶植物分支 monocots
无叶莲目 Petrosaviales
菖蒲目 Acorales
泽泻目 Alismatales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薯蓣目 Dioscoreales
百合目 Liliales
露兜树目 Pandanales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oids
多须草科 Dasypogonaceae
槟榔目 Arecales
鸭跖草目 Commelinales
禾本目 Poales
姜目 Zingiberales
被子植物门:桉树
被子植物门:猪笼草

  单子叶植物汉语拼音:Danziye Zhiwu;英语:Monocotyledoneae; Monocot-yledon),被子植物门的一纲。旧名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或百合纲(Liliopsida),单子叶植物有约59,300个物种。当中最大的科是兰科,有超过20,000个物种。

  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基本上为3数,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绝大多数为草本,极少数为木本,维管束分散,筛管的质体具有楔形蛋白质的内含物,除百合目的一部分植物外,维管束通常无形成层。茎及根一般无次生肥大生长,有些植物虽有此种生长,但形成层不同于双子叶植物,即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皆在形成层的内侧形成,竹、椰子、露兜树虽有似树木的坚实树干,但仍具有限维管束,与草本性的单子叶植物相同。主根较早即停止生长,另发出多数纤细的不定根,形成须根。叶一般为单叶、全缘,稀有掌状或羽状分裂叶以至掌状或羽状复叶;叶片与叶柄未分化或已明显分化,并常有叶柄的一部抱茎成叶鞘;一部分单子叶植物也具托叶,但不一定等同于双子叶植物的托叶;在一般全缘的单叶,第一次侧脉先端在叶缘或叶端融合为闭锁叶脉系,棕榈科、姜科、芭蕉科的叶有次生细脉,与第一次侧脉平行成特殊平行脉。如椰子等多种具复叶植物,常由叶片本身裂开形成。此外,有些植物的复叶则由开孔形成,也有的由小叶原基分化而成。花多3数,稀有4或2数,除姜目某些种的雄蕊外,无5数;在原始类群中,多见离生心皮以及单沟的花粉。种子具1枚子叶,胚常变位,看起来子叶似顶生,而胚芽似侧生,发芽时,首先突破种皮而出的为胚根,其次为围绕胚芽的子叶鞘的基部,胚轴一般极短或受抑制,胚乳中的养分被子叶顶部所吸收。也有胚的各部不分化的。

  一般认为单子叶植物是由已绝灭的原始双子叶植物中如毛茛类或睡莲类的祖先演化而来。H.休伯尔认为单子叶植物和毛茛类双子叶植物是同出于一个自然单位的极端两翼,而番荔枝科、马兜铃科、睡莲科及胡椒科为两翼间的纽带,即休伯尔认为单子叶植物起源是与毛茛类的祖先相关的。A.克朗奎斯特则认为可作为单子叶植物纲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应是草本、形成层活动力弱,有正常花被(即花被不特化)、单孔的花粉、离生心皮及薄片胎座的类群。在现存的双子叶植物目中,睡莲目具备此类特殊性,虽它非单子叶植物的直接祖先,但在前单子叶植物的双子叶植物中,有近似睡莲目的化石,见于晚白垩世阿尔比期。

  1964年H.梅尔希奥将单子叶植物分为沼生目(Helobiae)等14目,A.L.塔赫塔江和A.克朗奎斯特改此纲为百合纲(Liliopsida)。1981年,克朗奎斯特还将此纲分为泽泻亚纲(Alismatidae)等5个亚纲,共有泽泻目(Alismatales)等19个目(见被子植物门)。1980年,H.T.达尔格伦改称此纲为亚纲,分为泽泻超目(Alismatiflorae)等7个超目,共有水鳖目(Hydrocharitales)等26个目,各分类内容大都相似。

分类

  在传统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单子叶植物被称做“百合纲”,和双子叶植物的木兰纲并立。其中包括了兰目这个大目。

  但后来的研究逐渐让植物学家认知,单子叶植物实际是由古代的双子叶植物演化而来,是双子叶植物的其中一个特化分支,这使传统的双子叶植物分类成为一个并系群而不再被视为有效分类。

  APG分类法对被子植物的基因研究确定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分支之下的一个单系群分支,分类有效,并设立了单子叶植物分支,内部分类则有许多变动,包括否定了兰目这个多系群分类,并成立了天门冬目、薯蓣目等新目。

  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也使用这种分类方法,包括传统分类中所有单子叶植物纲中的植物种类。

  APG II 分类法将单子叶植物分支中的植物分为10个目和2个单独的科, 其中部分目列入鸭跖草分支(一个基因亲缘群体)。

  2009年修订的APG III分类法又将单独的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e)提升为无叶莲目(Petrosavi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