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河北省 > 邢台市 > 南和区
邢台市南和区三思镇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驾驶收割机收获谷子,2021年9月29日。新华社记者 张驰 摄

南和区汉语拼音:Nánhé Qū;英语:Nanhe District),中国河北省邢台市辖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境中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4°36′-114°52′、北纬36°59′-37°06′。南与鸡泽县永年县搭界;北与任县相连;西与邢台县接壤;西南与沙河市相接;东与平乡县为邻。境域近似正方形,南北长22千米,东西宽25千米,总面积405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10月,南和区下辖5镇、3乡。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南和区常住人口为350384人。

南和区历史悠久,西汉初建置,古称“和城”,别称“和阳”,自古就有“交通要塞”之称。始置于西汉时期,隋唐后为邢州九县之一。2020年6月,撤销南和县,设立邢台市南和区。

南和区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30.5—33.8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显著和四季分明之特点。主要河流有澧河、沙名河、顺水河、留垒河,属子牙河水系。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和邯黄铁路贯通东西南北,境内有汉墓群、北齐造像碑、白雀庵等名胜古迹。

  • 邮编:054400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南和区辖5个镇、3个乡。共有218个行政村。

  • :和阳镇、贾宋镇、郝桥镇、河郭镇、三思镇。
  • :东三召乡、阎里乡、史召乡

历史

春秋归属晋。战国属赵。自西汉始置南和县,治所即今县域,因地处和城县之南而得名。据《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云:“北有和成县,故此云南。”同时还置有朝平县。两县均属巨鹿郡。景帝中原六年(公元前144年)更隶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改属平干国。五风二年,国除为广平郡。两县仍属之。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广平郡封为广平国仍辖南和、朝平两县。后汗朝平并入南和县,仍属广平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更隶巨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改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南和更隶广平郡,此后南和并入任县。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析任县复置南和县,仍属广平郡。孝昌三年(527年),析广平郡北部地区增置北广平郡,治辖南和县。北齐,北广平郡复省入广平郡,南和县遂还隶广平郡,同时废任县并入南和县。此时南和城一名嘉禾城,安澧城。北周置南和郡,治辖南和县。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南和郡,南和县改属洺州,十六年更隶邢州,并析南和县复置任县。大业三年(607年)罢邢州为襄国郡,仍辖南和县,同年任县复省入南和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和州,治辖南和县。天宝元年(742年)罢邢州为巨鹿郡,辖南和县。至德二年(757年)罢郡复置邢州,南和县仍属之。五代,南和县仍属邢州。

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任县为镇,复并入南和县。元祐元年(1086年)析南和县置任县。宣和元年(1119年),邢州升为信德府,辖南和县,此时南和更名澧川(因澧水过境而得名)。金天会七年(1129年),信德府改为邢州,仍辖南和县。元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为信德府,南和仍属之。至元二年(1265年)省南和并入沙河县,不久复置,南和县改为和阳县。同年顺德路改为顺德府,和阳县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名南和县,仍属顺德府。清沿明制。民国二年(1913年)南和县改隶冀南道(1914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1928年)道废,南和县直属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五督察区。

194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和县隶属冀南四专区。1948年9月,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四专区。1949年8月,属河北省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南和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南和县,并入巨鹿县。1961年7月9日,析巨鹿县置任县,将原南和县划归任县。1962年3月27日,析任县恢复南和县原建制,仍属邢台专区(1961年析邯郸专区复置)。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南和县仍属之。1993年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南和县属邢台市。

1996年,南和县面积418平方千米,人口约29.7万人,辖3个镇、5个乡:和阳镇、贾宋镇、郝桥镇、三思乡、史召乡、河郭乡、阎里乡、三召乡。县政府驻和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和县常住总人口314106人,其中:和阳镇42121人,贾宋镇46657人,郝桥镇53663人,东三召乡43322人,阎里乡34826人,河郭乡29183人,史召乡34278人,三思乡30056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南和县常住总人口325332人,其中:和阳镇45571人,贾宋镇49112人,郝桥镇57313人,东三召乡43160人,阎里乡34473人,河郭乡31526人,史召乡33777人,三思乡30400人。

2020年6月,国务院批复撤销南和县,设立邢台市南和区,以原南和县的行政区域为南和区的行政区域,南和区人民政府驻和阳镇和阳大街285号。

2020年12月,撤销河郭乡、三思乡,设立河郭镇、三思镇。

地理

南和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中南部,东邻平乡县,南接鸡泽县、永年区,西连襄都区、沙河市,北靠任泽区。介于东经114°36′—114°52′,北纬36°55′—37°06′,区境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5公里,近似正方形,总面积405平方公里。

地质

南和区大地构造属新华夏第二沉降带中部,是华北沉降区渤海台向斜的一部分。自中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沉积一套先是海陆交互,后是陆相的含煤碎屑岩系。华北陆台自三迭纪以来先后经历了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不同程度的改造,使河北平原产生次一级的隆起和断陷,同时伴生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若干组断裂,是地震多发区之一。从中石炭世以来为一套海退式沉积序列。

地层方面,基底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积。在中石炭统之上沉积了上石炭统至二迭系的含煤碎屑岩系,而中生代时三迭系和侏罗系处于剥蚀状态。白垩纪以来本区急剧下沉,接受了巨厚的白垩系和新生界沉积。

地形地貌

南和区地处河北平原西南部,太行山山前冲积扇地带,地势平坦开阔,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程在30.5—50.8米之间,地面坡降度为1/2500。由于河流的淤积、泛滥与改道,局部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岗地、二坡地、沙丘、平铺沙地等微小地貌单元,总体的地貌特征为“六洼三堤一沙地”。“六洼”为史召河间洼地、岗上河间洼地、小林洼、杨屯河旁洼地、西里蝶形洼地、侯郭—郝桥河旁洼地,“三堤”为洺河故道、干河故道、百泉河故道高出地面1—2米的自然堤。在故河道自然堤与洼地之间,是全境地貌单元的主体——微斜平地(二坡地)。区域南部有三思至阎里扇面平铺沙地,沿澧河向北向南呈扇状分布。澧河东南岸有东南张沙丘群地,高出地面3—6米,呈不连续带状分布。

气候

南和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明显,天气过渡性突出、变异性显著。春季(3—5月)乍寒乍暖、少雨多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秋季(9—11月)晴朗凉爽,冬季(12月—次年2月)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3.2℃,其中1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21.9℃(1981年1月26日、1990年1月31日);7月平均气温26.9℃,极端最高气温42.5℃(2005年6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499.6毫米,年极端降水量最多为842.8毫米(1963年),最少为246.9毫米(1972年);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1.2%,冬季占全年降水量的3%。年平均日照时数2236.1小时,5月最多,12月最少。年平均风速2.0米/秒,4月风速最大,8月最小;全年南风频率最高,为19.16%。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大风、冰雹等。

水文

南和区河流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境内有顺水河、南澧河、沙洺河、溜垒河4条行洪河道,南澧河支流溜子河1条县级排沥河。滏阳河中游洼地大陆泽滞洪区涉及贾宋、郝桥、史召、三召四个乡镇,60个行政村,人口11.9万人。

南和区地下水属浅层淡水,分为2个含水层。其中第Ⅰ含水层(潜水层)为降雨入渗直接补充层,底板埋深一般在30米以上;第Ⅱ含水层(潜水—承压水层)埋深多在100米左右,由西向东逐渐变深,水质较好,为地下水主要取水层。澧河以西地下水位埋深多为4—8米,澧河以东多为8—10米,机井开采深度均在100米以内。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干旱和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米。

土壤

南和区境内的土壤共分3个土类(潮土、水稻土、风沙土),5个亚类(潮土、褐化潮土、湿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流动风沙土),8个土属,27个土种。土类中,潮土占土地总面积的99.3%,水稻土、风沙土极少。 潮土亚类是南和县的主要土壤,分布于全境,占土壤总面积的92%,包括3个土属、16个土种,其中面积较大的土种有分布于三思至阎里平铺沙地的沙壤质潮土、县域西北部和东北部二坡地上的轻壤质潮土以及侯郭、史召、郝桥的中壤质潮土。褐化潮土亚类主要分布在固定沙丘和洺河故道,占总面积的5.4%。湿潮土亚类主要分布在西里浅平洼地和贾宋镇杨屯—豆村河旁洼地,占总面积1.6%。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贾宋镇西樊屯以东,占总面积的0.16%。流动风沙土主要分布在澧河中上游河漫滩上,占总面积的0.52%。

南和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8.5克/千克,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土壤pH值平均7.80,属碱性土壤;耕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0081克/千克,属全国中等水平;碱解氮平均含量88.39毫克/千克;有效磷平均含量19.42毫克/千克;速效钾平均含量94.76毫克/千克,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135毫克/千克)。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9年,南和县土地总面积40480公顷。其中农用地321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38%;建设用地66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50%;其他用地1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2%。 [36] 土地利用率95.88%,土地垦殖率为75.13%,均处于较高水平。土地产出率较低,仅为5.93万元/公顷,土地利用集约度底;城市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普遍较低,土地立体利用程度不高。

水资源

历史上百泉河(顺水河)水量丰富,南和区西部均引百泉河水灌溉。由于百泉灌区的影响,全县地下水源丰富,挖井即有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气候、生态环境变化和上游修建水库等因素影响,南和区4条主要河道水量逐渐减少,1983年后百泉河基本停止向南和县供水。1990年前,南和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487亿立方米,其中年平均自产地表水量为1200万立方米,客水量1.68亿立方米,来水无保障,利用率极低;年平均地下水可采用量6869.9万立方米,而实际采用量为8240万立方米,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

南和区水资源分区属海河南系滏西平原(Ⅳ2-5),区内属浅层地下水,平水年P=50%,年降水总量为1.97亿立方米。据《河北省邢台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河北省水资源二次评价和南和县中长期供水规划,全县水资源总量为7085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6038万立方米。南和区为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缺乏,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 [35] 针对水资源短缺现状,南和县先后建设了引黄入冀滏阳河线南和县配套工程、邢清干渠、地表水厂等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引黄管道工程,调入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客水,并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矿产资源

南和区境内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砖瓦用黏土 、河砂等,现均已禁止开采。南和区全境为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覆盖,尚未发现其他矿产资源。但据周边县市钻探资料分析,境内石油和煤炭较有远景。石油产于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中,属断陷盆地型湖沼相沉积,沉降快速而沉积巨厚,有利于造成良好的成油环境和使原始有机物质向石油转化的条件,是理想的油气远景地区,周边的任丘、南宫、邱县即为见证。另据1988年河北省地矿局分析,南和位于邢台含煤区临清含煤带范围内,邻近地区任丘、南宫、巨鹿和临清等地有含煤地层和可采煤层;预测煤种属气煤和肥煤,埋深1500—2000米,难以开采利用,仅作长远规划考虑。

经济

近年来,南和区着力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2+2”主导产业体系,打造了农业嘉年华、健康食品、宠物食品“一农两食”三个全链条产业,培育了五个全国第一:宠物食品占全国产销量的60%,是全国最大的宠物食品生产基地;钢锉占全国产销量的70%;金沙河挂面产销量连续11年全国第一,其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先后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汪洋同志和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同志肯定性批示;南和金米获评“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业嘉年华是全国首家集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用工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文化

方言

南和区处于冀鲁官话邢衡片区,方言呈过渡色彩,形象鲜明,节奏感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南和方言有23个声母,41个韵母(39个可以儿化);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单字调,其中阴平、上声为平调;入声多用于县城一带,较轻微,向东向北至郝桥、贾宋一带入声已基本消失,往西、往南与沙河、永年、鸡泽交界处亦有入声痕迹。

南和话有“圪头词”,词缀“圪”可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象声词的前缀,且表示一定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南和方言尖音字和团音字界限分明;助词“的”“地”“得”声母脱落,读作[ei];动态助词“着”读作[de];“了”常读作[lao];“呢”在陈述、疑问句中读[ai]。此外还有丰富的土语词汇,如“圪浸”、“虑细”、“湿旱”、“肉忸”等。

地名由来

南和区始置于西汉(前202年)。古称“和城”,其“和”字之由来出自古人对南和历史状况和风物人情之描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湡水在其南着,和城是也。”另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因“北有和城(今河北省晋县,西汉时也称和城——今注),故此县云南”,按地理方位取名邢台市南和区。

南和自建县以来,一直以“南和”为主名,虽曾有嘉禾、安澧、澧川、和阳之名,但因为时过短,均未得以流传。

观音之乡

南和区素称观音之乡,千手观音的传说”(又名三皇姑传说)在邢台南和流传时间不仅长久,而且影响深远,是观音中国化和女性化的转折点,南和白雀庵历代碑刻以及南和地方志都记载了这个“千手观音的传说”,在白雀庵观音雕像内发现的明代《观世音本愿真经》也详细记载了南和的妙善修炼成为千手观音的经历。

千年古刹白雀庵是观世音菩萨的应化之地。相传南北朝乱世之时,南和人妙庄严揭竿而起建立了百里小国,国号兴林国,自称妙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三皇故)名叫妙善,自幼心地善良,出家白雀庵修行。后妙庄王火烧白雀庵,五百尼姑遇难,三皇姑妙善侥幸逃脱,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苍岩山。后妙庄王得一怪病――人面疮。需亲生儿女手眼方可治愈,两位皇姐不肯献,妙庄王命在旦夕。三皇姑听说后,毅然剁手剜眼,为父治好了人面疮。从此,妙庄王改暴从善,降旨敕封三皇姑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三皇姑慈心至极,而道业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护持众生。“白雀庵观音菩萨女道场”的世名由此而生。

牌坊

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旌表“忠孝节义”和“重臣名宦”功德政绩的石雕建筑。古城南和贤臣辈出,民谣有“顺德府好城墙,南和城好牌坊”之说。据清朝《南和县志》记载,南和县原有牌坊36座。仅在府前街就有七座牌坊,即:三世宫保坊,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李起元立;恩光三世坊,为刑部左侍郎李若珪立;天恩覃敷坊,为兵部员外郎朱家卿立;金吾世胄坊,为锦衣卫世袭实授百户朱时万立;平定边疆坊,为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立;掖垣都谏坊,为礼科给事中李若珪立;节制三省坊,为勋阳巡抚右佥都御史李若珪立。这些牌坊均系明朝皇帝降旨敕建,是具有明朝建筑风格的古雕群,个个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全部以青石加工成构件,以榫和铆眼连接成仿木结构,主体四柱三间,斗拱飞檐,兽吻卷脊,枋梁楣额。通体浮雕着飞龙、走兽、人物、花鸟及山水,是融建筑、书画、雕刻为一体的艺术品。

武术

南和县武术历史源远流长,人民自古就有练武的习俗,早在宋代南和籍女剑客白兰雯便闻名四方,元代120名武僧迁居顺德府,在30处寺观传拳授艺,其中师徒众多的寺观中就有南和白佛寺。明代洪武初,南和县李贾,家承岳飞之师傅山西周侗之拳械,在南和开坛教拳。明代中期,南和县籍的少林住持小山宗书,将少林拳术传播至南和县,清代南和武术达鼎盛时期,梅花拳祖师邹洪义、小架梅花拳祖师张从富均曾传拳于南和县,南和王世清为咸丰年间武状元,民国南京中华武术擂台赛上,南和籍女子豆五妮名列前茅。拳场遍及全县,大红拳、小红拳、二郎拳、梅花拳等流行甚广;抗战时期大刀会、小刀会、红枪会、白枪会等武术组织发动民间力量抗击日军;建国后各类武术组织纷纷成立,主要习练华拳、查拳、意拳、大小红拳、二郎拳、梅花拳(五、六路)、太极拳等。其中梅花拳起源于平乡、广宗、威县、南和一带,后传到冀鲁豫等县,现弟子遍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文物古迹

古墓葬:张宾墓、左村汉墓群、吴村古墓、朱正色墓、西任城村古墓、前东村汉墓群

古建筑:白雀庵、白佛寺水陆殿、百泉大石桥、永济石桥

古遗址:瓦砾岗文化遗址、西陵文化遗址、广胜寺

石刻:北齐造像碑、澧水石桥碑、马尚书故里碑、高塘墓表及神道碑、骆驼牧石雕群、宋璟故里碑

革命文物:左村烈士碑、苏本固烈士、南和抗日纪念碑墓

现代文物:南和鼎、朝阳街牌坊、万佛塔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和区抬皇(黄)杠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约十年举办一次,传承千年,相传源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百姓自发给黄巾军送粮的义举。主要集中在南和县河郭乡、贾宋镇。起杠时,河郭乡“四牌公”杠头高举“四牌公”大旗,三十二只杠按顺序排列其后,由三眼枪鸣枪开道,三十二杆黄杠后面配备三十二匹马。两个抬杠人默契配合,踩着杠的震颤鼓点,杠杆在脊背上任意转动。杠杆上绑有两串铜铃,随着杠杆颤动而拍打,三十二杆杠同时作响。杠箱在中间,重约三十公斤。

杠箱顶部用彩绸彩球彩带编织在一起,两边插有鸡毛掸子,上下摇摆。黄杠有二十四式套路,野鸡旋窝和赛马最精彩,人、马、杠一起运作,人欢马叫,如万马奔腾,是京津冀地区延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民间社火。

旅游

南和农业嘉年华

南和农业嘉年华是中国农大设计的国内第四个农业嘉年华综合体,也是河北省首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嘉年华品牌。位于邢台市中兴大街东延线路南、南和区贾宋镇,规划面积446亩,创意风情馆是农业嘉年华核心部分,占地99亩,建设连栋温室4.1万平方米,设置了疏朗星空、畿南粮仓、本草华堂、童话果园、花样年华、同舟共冀6个主题场馆,场馆内容极具创意,景观绚丽夺目,主要以蔬菜、瓜果、花卉、粮食、功能性植物、水科技为元素,展现不同地域的农艺景观。

风景名胜

和阳八景

南和古城,平畦绿野,土膏禾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古“和阳八景”旖旎多姿,美不胜收,蜚声遐迩,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为之驻足留恋,登临游览,留下了吟咏和阳风物美景的传世佳句名篇,自古有和阳八景、和阳十二景之说。其中明清时期的《和阳八景》为:笔架耸翠、澧水扬清、凤池春烟、鸡台晚照、梅亭绿荫、荷沼香风、古刹晴虹、仙坛秋月。

白雀庵

白雀庵位于南和区城东北10公里处白佛村,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千手观音妙善的初禅之地。白雀庵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晋朝,是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尼姑道场,也是河北省一处对外开放的僧尼活动场所,是在全国佛教最有影响力的二僧道场和著名的千手观音道场。庵院香火旺盛,农历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有庙会。

特产

南和金米

南和金米即俗称的小米,是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粒紧密、色金黄,故称“金米”。据《南和文史概览》记载:唐朝名相宋璟是南和人,曾把家乡小米带进皇宫献给武则天享用,女皇觉着出奇好吃,就封南和小米为“金米”,南和金米成为贡品。现代南和金米不施农药、化肥,米软、粘、香。

小米煎饼

南和小米煎饼是南和区的特色小吃。南和小米煎饼,以其香嫩松软的口感,独特的小米香味,多种营养成分深受百姓喜爱。其简单的制作方法,更是传承百年。2016年,南和小米煎饼制作工艺申请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道邢台美味,正走出邢襄,迈向全国。 南和县特色小吃小米煎饼取材于南和金米,并辅助添加小麦面、葡萄干、熟芝麻和白糖,经加水调和后,打糊发酵,上铛烙熟即可食用,具有焦、嫩、香、甜,粗粮细作,营养均衡特色。

卢氏带鳞酥鱼

卢氏带鳞酥鱼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入选河北省第二批“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保护名录根据《本草纲目》“鱼鳞活血化淤利气之功效”的记载,艺人将鲜鱼抠腮去内脏反复净洗后,置于磁州窑大砂锅内,辅以鲜葱、香姜、花椒、香醋、白糖等数十味佐料和陈皮、银杏果、木草、草决明等48种名贵药食同源香料,慢火煨制10小时,大火料窨,武火收汁,便加工成骨酥肉嫩、溢香爽口的特色带鳞酥鱼。

赵家蒸包

赵家蒸包南和区的特色小吃。赵家蒸包取材于小麦粉、肉馅和葱,做法简单,经发酵作皮,十香粉调味、炉香碾粉调味后,经蒸笼蒸熟后即可食用,具有香、嫩、不腻、满口留香,皮薄馅大特点。相传清末民初时期有个姓赵的人家在南和县城开了个饭店,主营蒸包,吸引了众多食客,百年来代代相传。 [84]

人物

  • 师旷(约前608年—前527年),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和县迓祜村人)。春秋时期晋国著名乐师,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音乐大师。博闻多识,听觉敏锐,智力发达,记忆超群,精于审音辨律,能演奏多种乐器,尤其擅于弹琴。据明清琴谱记载:《阳春》《白雪》《玄黙》等曲均为师旷所做。师旷不但是我国古代伟大音乐家、作曲家、古琴演奏家,而且还是历史上最早的音乐鉴赏家、政治家,其艺术成就之高独步千古。晋平公赐予"五音之圣",孟子称之为"亚圣",后世之人称之为"聪圣""乐圣"。
  • 张宾(?—322年),字孟孙,后赵赵郡南和张相人。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少有大志,兵法娴熟,授官右侯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葬于张相村东。
  • 宋璟(663年—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县宋台村人,唐代名相、政治家,与姚崇并称“姚宋”。武周时累官至御史中丞,睿宗时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被贬楚州刺史。开元年间先后任刑部、吏部尚书,后继姚崇居相位。主张革除奢靡习俗,禁销恶钱,选择人材。工文辞。有《梅花赋》等著作。
  • 马亨(1206年—1277年),字大用,元朝邢州南和马庄村人。24岁步入仕途,在朝中以有才干著称,居官47载,历官署员、转运司知事、副使、京兆榷课所长官、规措军储转运使、左右司郎中、廉访都运使、工部侍郎、嘉议大夫、左三部尚书、户部尚书,官阶正二品。葬于马庄村。
  • 侯泰(?—1402年),字顺怀,明顺德府南和县城内(原籍西任城)人。府学贡生,历官礼部员外郎、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官阶正二品。靖难之役中,负责督运粮食和军饷,南京被攻破后,在回京救驾的途中被燕军俘虏,因坚决不降而被害。
  • 马铨(1451年—1521年),字秉衡,明顺德府(今邢台市)南和县路庄村人。成化乙未科(1475年)进士,历官户科给事中、右参议、右参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官阶从二品。先后在湖广、四川、陕西、贵州等地任职,屡有建树,累受皇帝特敕嘉奖“抚民安边,俱著茂绩”,并特受皇命在南和县城敕建石牌坊“四科十俊坊”。著有《通奉录》十卷等。
  • 小山宗书 (1500年—1567年),字大章,别号小山,顺德南和县(今邢台市南和县)人,少林寺第二十四代主持。
  • 朱正色(1539年—1606年),字应明,号和阳,明顺德府南和县朱营村人。明万历甲戌科进士,历官县令、兵部员外郎、兵备佥事、兵备副使、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杰出贤臣,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四库全书》中收录了朱正色读史笔记《涉世雄谭》。朝廷在县城大街建有平定边疆坊、金吾世胄坊、恩覃敷坊三座牌坊表彰。
  • 李起元(1559年—1629年),明顺德府南和(今河北省南和县)冀屯村人。万历丙戌科(1586年)进士,历官知县、户部主事、河南布政使,户部尚书,官阶正二品,卒赠太子太傅。
  • 李若珪(1569年—1637年),字昭华,号载心,明顺德府南和县圪塔头村人。万历甲辰科(1604年)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巡抚、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官阶正二品,历经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政争败于魏忠贤,引退归乡。著有《谏草》《起冻草》《抚巡奏议》等。
  • 白储玿(?—1627年),字栗仲,号华池,明顺德府南和县东三召村人。万历甲辰科(1604年)进士,历官推官(负责勘查刑狱)、礼部主事、礼部郎中、考功郎中、太常寺正卿、宁夏巡抚、仓场侍郎等,官阶正二品。著有《坦圆吟》等。
  • 王世清(1831年—1880年),清顺德府南和县三思村人,咸丰丙辰科(1856年)武状元,历官福建全州游击、同安营参将,官阶正三品。
  • 胡鹏举(1845年—1903年),清顺德府南和县大林村人,潮州府游击将军。
  • 白寿章(1897年—1973年),原名锡庚,宇寿禅,南和区河郭乡左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大师,其作品继承国画的传统意蕴,又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 侯宗宾(1929年—2017年),河北南和人。1945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纪委副书记。曾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省长。
  • 祝元昆,1938年7月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河北省南和县人。代表作《失空斩》《借东风》《追韩信》等。
  • 王宝强,1982年4月出生,南和县贾宋镇大会塔村人,中国内地著名男演员。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的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代表作品有《盲井》《天下无贼》《士兵突击》《Hello!树先生》《人在囧途》《泰囧》《冰封:重生之门》等。
  • 白茹云,女,1977年出生,南和县郝桥镇侯西村人。2011年罹患淋巴癌,豁达乐观面对疾病。2014年12月,参加河北电视台《中华好诗词》栏目。2017年2月6日,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而被人熟知。2017年3月当选邢台市政协委员,是第27届全国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17”年度网络人物、2017年度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图集

邢台市南和区东三召乡一家灯笼作坊工人在整理晾晒灯笼,2021年12月22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新年临近,南和区东三召乡的灯笼作坊赶制各式灯笼,供应市场。近年来,东三召乡依托当地传统灯笼制作技艺,结合市场需求,生产植绒灯笼、拉丝灯笼、传统宫灯等灯笼产品,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邢台市南和区东三召乡一家灯笼作坊工人在整理晾晒灯笼,2021年12月22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的麦田春管作业,2022年3月7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