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南通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江苏省 > 南通市
南通城市风光
江苏南通:南通钟楼
江苏南通:狼山风景名胜区

  南通市汉语拼音:Nán Tōng Shì;英文:Nantong City),中国江苏省辖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位于省境东部,地理坐标北纬31°41′~32°43′、东经120°12′~121°55′。全市总面积8544平方千米。总人口763万人(2010年)。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南临长江,东频黄海。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拥有长江岸线226千米,拥有海岸线210千米。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南通港为全国七大港口之一,沿海吕四港、洋口港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吕四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名胜古迹有狼山风景区(广教寺、支云塔、金刚门、大悲殿等)、濠河风景区、唐代天宁寺、光教塔、明代文峰塔等。

  南通是著名的“体育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长寿之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届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2012年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荣获“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南通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历史名人均为南通籍人士。近代在中国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师范学校、民间博物苑、纺织学校、刺绣学校、戏剧学校、盲哑学校、气象站、养老院、育婴堂等“十七个第一”,在中国文化科教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 邮编:226018 代码:320600 区号:0513
  • 市花:菊花
  • 市树:广玉兰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7月,南通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崇川区世纪大道6号。

历史

  南通由沙洲成陆,南北朝时的梁代称壶豆洲。东晋安帝时期,今南通范围内置宁海、临江、蒲涛、如皋等县,后又增设海安县。到北周、隋时期这些县多被撤并。唐代,胡逗洲得到开发。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镇遏使的职位。五代吴国设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及狼山镇。后周显德五年(958)置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今南通市),并设静海、海门两县归通州管辖,州治驻静海。通州,按其位置来看,由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四方通达,因以为名。

  宋代通州属淮南东路,天圣元年(1023)改通州为崇州,又称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称静海郡。元初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复为州,属扬州路。崇明县曾短时间归属通州,后又划属苏州。明初,静海县废;此后,通州只管辖海门一个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废,通州无属县。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南通州),划如皋、泰兴二县归通州管辖。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立海门直隶厅,直属江苏省管辖。

  1912年,民国政府废州厅设县,通州改称南通县,海门厅改称海门县。1928年,设启东县。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建立苏中根据地,今南通范围内曾为苏中四行政区辖地,民主政府建立县级政权。1941年初,设立如西县。1943年在海泰地区设紫石县。抗战胜利后,南通范围内曾为苏皖第九行政区及一行政区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为如皋县,改如皋为如东县。1948年改紫石县为海安县。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驻南通城。南通县驻金沙镇。

  1949年4月21日,设南通专区,辖南通市及如东、南通、海门、启东、崇明1市5县。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如皋、海安划归南通专区;同年5月12日,南通市改由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辖。1951年,如东县政府由马塘迁驻掘港镇。1953年1月1日江苏建省后,南通市为省辖市。南通专区属江苏省领导,辖如皋、如东、海安、启东、崇明、南通、海门等7县,专署驻南通市。

  1958年,原由省辖的南通市,划归南通专署领导,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南通专区辖1市6县。1962年,南通市改为省辖市。1970年,南通专区改称南通地区,专署驻南通市,辖海安、如皋、如东、启东、海门、南通6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地区的海安、如皋、如东、启东、海门、南通6县划归南通市领导,市区设城中、港闸合并为南通市城区,南通市共辖6县2区。

  199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南通市城区更名为崇川区,郊区更名为港闸区。1989年11月启东撤县设市,1991年如皋撤县设市,1993年南通撤县设市(通州市),1994年海门撤县设市,均为县级市。至此,南通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即崇川区、港闸区、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海安县、如东县。市政府驻崇川区。

  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通州市的观音山镇、小海镇、竹行镇、通州市良种场划归南通市崇川区管辖;将通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南通农场(隶属省农垦集团公司)、东方红农场(隶属省军区)划入南通市崇川区行政区域。其中:小海镇、竹行镇、良种场、种畜场整建制划进市区并委托富民港办事处管辖,南通农场(省属)和东方红农场(省属)划入富民港办事处行政区划范围内。

  2009年,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区域为通州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金沙镇。至此,南通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即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海门市。市政府驻崇川区。

文化

  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苏中(苏北)境内的部落经常与中原各部落争战,世居淮、沂地区的东夷部落曾为中原部落所败,为避战乱,东夷部落不得不进行迁移,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他们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们在南通这块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种子,并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记。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灭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当年属邢国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吴破郑城(湖北江陵县东北),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了复国斗争。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安置于海安县立发乡一带。前473年,越灭吴,都城北迁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大举向北移民。

  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时称海阳今天泰州市)一带,他们将吴越文化带到了这里,形成了一种南方文化北上的趋势。晋时战乱,北方人口大举南迁,至东晋,南朝三百年间陆续迁至长江下游,其时海陵一带移民人口猛增几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这里相遇。约六朝梁元帝时(552年),长江口出现的壶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盐为业,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无业游民,主要来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进、宜兴、无锡、锡山、江阴一带),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吴越文化的特性。

  隋时胡逗洲属海陵,唐玄宗时因军事上的需要,狼山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唐末军阀割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彦洪)统治胡逗洲(其时称静海)、东布州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军队和家属有万人之多,多为吴兴人,其时南方文化占了统治地位。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区,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不久改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岛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海陵郡管辖,静海人与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又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或定居。

  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响似乎逐渐减弱。但元末张士诚起兵江南,明永乐初燕兵之乱,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不少江南商贾和手工业者纷纷来如皋安家落户。由东布洲形成的海门岛,当初亦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来自常州一带,由于隔了130多年才与静海县涨接而造成的文化隔离,使海门人始终保持了吴文化的特色。

  至明初,一部分拥戴过张士诚的江南士民,被惩罚性地强迫迁移到吕四港一带。他们于常熟白茹港集结,渡江来到吕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白茹抽丁”,他们同样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土人情。

  至18世纪初,崇明人陈朝玉(1688一1761)率妻来到海门,沿江岸垦殖,并带动了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他们辛勤垦殖,使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其时海门境内一万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后200年间不断有崇明人迁至海门。

  至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安徽、浙江、广东、上海、镇江等地工商户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经商和进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响几乎一直延续着。南方文化对南通的影响较大,南通方言中,说吴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剧属于南派京剧,老百姓普遍供奉“观世音菩萨”。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则常常把南通人视为北方人(江北人),这一错位恰恰显示了南通作为南北过渡地带的文化特征,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风北韵。

通剧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侗子会

  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

  “侗子会”开始,高竖黄龙旗,由主持者点香开坛,请来侗子围场做杂技表演:“攻火圈”、“钻火刀”、“划虎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圩塘中若有此技艺者,也可献艺凑趣。下午由主持者率领,举行一种叫“收灾”的活动来庆祝丰收。夜晚以皓月当灯,还挂荷花宫灯助明,由侗子演戏。戏目大多取材民间口头说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恶扬善的劝世剧居多。

  据说,清嘉庆年间,通州一侗子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一副响亮的嗓子,抓住患者心理说唱“包公赈粮”,“治愈”了县官老母的忧郁症。老母拉着儿子一起听唱本,儿子如梦初醒,减免了百姓赋税。从此,侗子身价随之而高。侗子会也随之出现,圩塘与苇塘之间还进行会演。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

海安花鼓

  流行于400年前时嘉靖年间的江淮大地。经过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几经挖掘,几经整理,不断揉进时代精神,刻意进行艺术创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为题参加江苏歌舞会演,1987年以《花鼓情》为题晋京献艺,1998年又以《迎春》为题参加江苏群文会演,去年融进江苏《渔篮花鼓》、《淮扬花鼓》、《泰兴花鼓》之特色,以320名女舞演员之阵容,再度编排成广场舞蹈,编入首者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第一板块“贺神州普天同庆”。

海门山歌

  主要流传于海门地区以及启东和通州部分地区,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伸向苏北的一个分支。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多为农民在劳动中或劳动之余随口编唱的山歌,歌词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内容大都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长达数十句或数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民间音乐《海门山歌》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

  以清末状元张謇为代表的近代南通人开风气之先,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使南通成为中国人最早按照先进理念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典范,十几个个全国第一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称。

  全市现共有5A级景区一家:南通濠河风景区;4A级景区五家:狼山风景区、南通博物院苑、南通珠算博物馆、如皋水绘园、叠石桥家纺产业旅游区。

  南通所属的百里县区不乏寻幽探胜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遗址,如皋的水绘园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归渡海亭,如东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海滨放风筝),启东的圆陀角观日亭等名闻遐迩。

  此外,南通海底世界也于2007年与大众见面,南通旅游产品开发也取得长足进步,自驾车旅游基地、休闲农庄数量增多,旅游度假区初具规模,“河豚美食节”、“江海旅游节”影响力日益扩大,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位于市中心的濠河独具城抱水、水拥城的绚丽风貌,曾获“200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濠河景区,位于南通市内。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 绕城一周,便是10公里,最宽处215米,水波浩淼,极似湖泊;最窄处仅10米,又似丝带彩练,整个濠河曲曲折折,迂回激荡,呈倒置的葫芦形状环抱老城区,形成了“水抱城、城拥水,城水一体”的独特风格,素有“江城翡翠项链”之称。
  • 狼山景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六大自然风景区之一,狼山列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扩建广教寺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声名远播。被称为江海第一山,山高106.94米。狼山还是全国天主教十二大朝圣地之一,也是长江流域以中、北唯一的一处天主教圣地,狼山北麓天主教堂因罗马教廷几下诏书特颁全大赦,使其曾在远东地区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影响力。
  • 南通园艺博览园,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南通狼山风景区名胜区内,园区涵盖着黄泥山、马鞍山两山,与狼山、军山、剑山遥相呼应,共占地48.5公顷,由中国美院风景研究所主持规划编制,是全方位展示江苏园林精品,促进江苏园林繁荣发展的传世之作。总投资4.2亿元,分江海风景区、灵山圣景区、西山怀古区、梅岭揽胜区和园艺集萃区。
  • 南通博物苑,位于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建成之初占地35亩,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
  • 南通珠算博物馆,位于濠河之畔,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馆藏珠算文物6000余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珠算专题博物馆。馆藏珠算文物史料10,000余件。分博古鉴今馆(展厅)、开心启智园(少儿珠心算学校)和滨河风情区(景观)三个部分。博物馆内有珠算史厅、算盘精品厅和紫檀算盘厅。
  • 叠石桥家纺产业旅游区,位于海门市三星镇内,主要由中国叠石桥家纺馆和核心交易区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叠石桥家纺馆主要由叠石桥产业历程馆、叠石桥家纺新城规划馆、中国家纺流行趋势馆和中国家纺品牌培育馆等4大部分及旅游家纺商品专区组成。
  • 如皋水绘园,位于如皋县城东北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邑人冒一贯制业,历四世至冒辟疆时始臻完善。清初名士陈维崧在《水绘园记》中写道 “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葩卉块扎掩映,若绘画然“。明朝灭后,水绘园改名水绘庵。当时名士钱搛益、吴伟业、王士祯、孔尚任、陈维崧等纷纷前来如皋相聚,在园中诗文唱和。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水绘园盛极一时。水绘园不设垣墉,环以碧水,园中凭借水流于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图。
  • 南通风筝博物馆,位于南通环城西路。南通的哨口板鹞是唯一保留唐宋遗风的风筝。南通风筝博物馆是长三角地区首家以风筝为主题的博物馆。与蓝印花布博物馆一样,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濠河边。馆内展示的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哨口板鹞和世界各地栩栩如生的造型风筝。南通风筝艺术十分特别,在扎、画、绷、糊、雕等方面均有探索和创新。直至今日,还能够时常在郊区的夜间听到哨口板鹞风筝在夜空中发出的呜呜声。
  • 蓝印花布博物馆,位于南通市濠河岸边,濠东路81号。亭台水榭掩映之间,是南通大大小小博物馆里很讨人喜欢的一个私人博物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创建,是国内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专业艺术馆,下设蓝印花布艺术馆展示中心、蓝印花布艺术馆制作中心、蓝印花布博物馆的服饰中心。
  • 南通城市博物馆,位于南通中心城区濠河之滨,环城南路,也是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设计。分东西两馆:东馆以两幢近代建筑为主体,由永琦紫檀家具珍品馆等组成;西馆以新建建筑为载体,设有中国近代第一城展览馆、城市规划展示馆等。
  • 沈寿艺术馆,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风景秀丽濠河边“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旧址。邹家华(中国人大副委员长)题写馆名。该艺术馆展示了中国近代刺绣大师沈寿的一组组历史照片和刺绣实物,并详细介绍了沈寿的艺术业绩和其弟子的刺绣艺术精华。
  • 蛎岈山海洋公园,位于海门东灶港出海口东北约四海里的海面上,又名蛎岈岛,因盛产牡蛎而闻名,面积约3.5平方公里,是由“神赐魔石,海中牛奶”之城的牡蛎活体堆积而成的生物岛礁,它入水为礁,出水为岛,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蛎岈山潮涨为礁,潮落为岛4海里的黄海中,方圆约3.5万平方千米。牡蛎博物馆位于蛎岈山海洋生态旅游区东侧海滨,与华夏第一龙桥隔堤相望,现有建筑面积200多㎡,内设生物标本厅、海环境监测厅、生物研究室、室内仿海洋环境工作室。馆内还罗列了全国各地的牡蛎标本,阐述了牡蛎的生物特性和文化内涵。对游客进一步了解牡蛎、理解蛎岈山的神奇之处作出了更好的诠释。同时也提醒大家在开发、游览的时候,要更好的对世界稀有、国内独特的生物宝礁——珍贵的历史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 张公堤,是民族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于光绪27年(1901年)至宣统2年(1910年)率数万民工,历时10年围筑的捍海大堤,共围垦105373亩。古堤在蛎岈山旅游区内长4.5公里。这里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海防碉堡,栈道式的古窑还保存完好。古堤烙下了张謇先生的足迹,见证了状元的开拓精神,同时也留下了海门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印迹。
  • 华夏第一龙桥,从张公堤起始蜿蜒曲伸于大海怀抱之中,桥长1280米、宽4米,它既是游客通向和了解蛎岈山一座真实的桥梁,同时也是中国龙文化旅游形象展示的一个舞台,是中国向世界推出的又一具有独特自然与人文资源价值的精品旅游目的地。它由桥身、龙头广场及附属建筑、龙尾广场等三部分组成,途中设有3个宽10米的会车点,并设置下桥阶梯,满足游客落潮后下滩涂游玩的愿望,在离岸1200米处设置1800㎡的龙头广场,和长120米的靠船码头。游客漫步在龙桥上眺望蛎岈山,目睹潮涨汐落,放飞心情。
  • 董竹君纪念馆,董竹君(1900-1997.12),女,祖籍海门市东灶港镇闸桥村,因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冲出樊笼,创办锦江茶室和锦江餐馆,1950年奉命合并为锦江饭店。1951年6月董竹君任锦江饭店董事长兼经理,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纪念馆建筑面积240平方米,馆内陈列有上海著名艺人雕制的汉白玉半身像及部分遗物、遗著等,还在墙面布置了18块展板,详细介绍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一生。
  • 东灶港海鲜美食城,是港口两侧一字儿排开的一条街,又称海鲜美食一条街。在这港口两侧不到500米的地方却拥有15家海鲜餐饮店。这些餐饮店,均以海鲜为主,所有的海鲜都捕自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吕四渔场,靠泊于东灶渔港码头。酒店为保持海鲜的新鲜度,均设有海上收鲜船,船队靠岸后将海鲜直接运往酒店,让客人能在第一时间品尝到最鲜活的海鲜。
  • 城市绿谷,位于南通城西北古港小镇芦泾港。始建于清朝末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系近代南通著名实业家之一陈维庸所创,经其子陈葆初扩建,占地面积一度曾达30余公顷。花园取法英风格庄园式园林。是南通市乃至苏北最大的私人花园和别墅区,也是南通地区唯一保存相对完整的,融中、西风格于一园的独特园林。
  • 南通海底世界,是南通市展示面积最大,以海洋生物展览为主,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体验互动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水族馆。南通海底世界以丰富的展示手段,生动的景观设计,再现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馆内拥有海洋生物300余种,10000余尾,分为热带雨林馆、珊瑚海生物馆、海兽表演馆、深海隧道馆、海洋欢乐剧场、美洲亚马逊馆六大场馆。
  • 长沙海滩,位于如东市长沙镇黄海村。近年来,这里形成了一种别具风格的旅游项目-踩文蛤。在无边无际的滩涂上人们光着脚丫子踩沙滩,远远望去,海滩上的人群如同在跳迪斯科,因而又称海滩“迪斯科”。
  • 浅水湾水上公园,位于如东县城新城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水上平台、音乐喷泉、千米绿廊、碧波湖面,湖内辟有湖心岛以及岛上建有比翼亭等多处景观的县城浅水湾水上公园免费开放,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圆陀角景区,位于启东市长江海口北侧,始建于1998年,规划占地面积2100亩,,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保护区(面积为477.3平方公里)。东临黄海,南系长江,是江苏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
  • 苏通大桥,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连接南通和苏州两市,西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82公里,东距长江入海口108公里。苏通大桥北岸连盐通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通启高速公路,南岸连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这座举世惊叹的大桥就巍然矗立在南通的长江入海口,被人们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大桥,它创造了四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主跨1088米、世界最大群粧基础、世界最高桥塔300.4米,世界最长斜拉索577米。苏通大桥是从南通去上海的主干道。
  • 黄海大桥,是洋口港的附属工程,南通洋口港位于长江口北翼,黄海海岸外,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是我国东部地区“外引西进”的理想桥头堡,超大型深水良港。黄海大桥长达12.6公里,是我国外海第二大型桥梁,直通大海深处,游客驾车行驶在大桥上,脚下是无垠大海、浪花朵朵,头顶是蔚蓝天空,海鸥盘旋。黄海大桥相联的是2.5平方公里的太阳岛,南黄海第一人工岛。
  • 小洋口景区,位于如东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内,距上海120km,1.5小时经济圈内;距南通60km,1小时车程。风景区充分展现“海港、海鲜、海韵”南黄海风情,突出绿色生态理念和健康休闲养生旅游,在保留原生态自然特性基础上,营造了高雅独特、优美幽静的景观环境。是长三角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文化、海鲜餐饮、科普教育、乡村休闲、湿地娱乐、生态野趣、拓展运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景区。
  • 吕四风情区,地处千年古镇吕四港镇。吕四港镇又名鹤城,紧靠南黄海畔的吕四渔场和吕四渔港,既有众多的海洋水产资源,又有十分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风情区景点主要有望海亭楼、垂钓中心、洞宾亭、海洋生物馆等景致;开辟快艇海上观光游览、海滩踏浪觅踪、踩文蛤曼舞及海味野餐、海滨游乐等项目,重点发挥渔港特色,使中外游客倾情领略“海文化”、“渔文化”的浓厚底蕴。
  • 江海风情园,位于海门南郊沿江风光带上,是一个自然生态园、人文生态园,又是南通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验园,更是海门这块江滨乐土上的新世纪花园。
  • 七星湖生态园,位于海安经济开发区,东依通扬运河,南接东海大道,西靠湖滨西路,北临黄海大道,占地1900亩,其中景区面积900亩,水面520亩。七星湖以象征吉祥征兆的天象“七星拱月”而得名,寓意海安人民七星高照、幸福安康。
  • 苏通生态观光园,坐落在如皋如城镇西郊的如海河畔。苏通生态观光园旅游资源丰富,绿海碧波中,山水相映,亭阁相望,花木相融,名花、名树、各大流派汇集而至,是集旅游休闲、生态观光、花木交易、园林设计、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等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休闲农庄,园内景点特色各异。
  • 东方大寿星园,如皋是著名的国际长寿之乡,其长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而如皋的长寿文化则是世界生命科学中的精华。这个公园就是历史的浓缩、经典的集萃和最精彩的长寿文化的呈示。公园总共占地1000亩,已建成熟区500亩,主体建筑为大寿星,高49米,是当今为止东方唯一一座巨型寿星雕象。
  • 如皋内外城河,如皋古城,由内外双护城河环抱,格局十分罕见。古城有明代开凿的内外两道城河环绕护卫,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内外城河如项链一般缀在古城脖子上。
  • 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县西北部约28公里处,是一处闻名全国考古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现于1973年,自1976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属于良渚文化范畴。该遗址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尽管青墩遗址地处长江北岸,但总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江南新石器时代 遗存相类似,而与苏北地区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别较大。文化层的遗存在总的特征上比宁、镇地区更接近于崧泽中层的文化遗存(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而上文化层的玉器等遗存则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 南通钟楼,坐落于南通市十字街路口,南通中学的南侧,是南通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钟楼后的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间建造的用以了望的戍楼。由于它建在州署前的所谓“子城”的城门之上,在当时通州城内属最高建筑,因此在明代还有人把“谯楼月晓”列为“通州八景”之一。
  • 定慧禅寺,位于如皋市区东南角,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山门北向的千年古刹。定慧禅寺平面布局略呈回字形,外为楼堂,内为殿宇,山门朝北。由山门向南沿中轴线依次设有二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均坐南面北。有人认为定慧禅寺山门北向,实为罕见,而水环寺,楼抱殿的建筑布局,又别具一格。大殿东西两厢是十八尊罗汉,南侧是“藏经楼”,楼檐下悬挂着“藏经楼”和当年慈禧太后手书“辉映中华”的两块金字大匾。东侧有观音楼,关帝殿、云水台、方丈室、祖堂、西侧有大悲楼、念佛楼、斋楼、讲经堂等。
  • 九华地藏寺,位于如皋市南大门的九华镇,相传南宋年间,西域高僧无为行者自江苏如皋南下,经一土山,但见翠柏成荫,流水孱孱,百花争艳,鸟鹊鸣跃其间,诚然天上人间,顿悟安徽地藏道场之念,遂称为“小九华”。华东第一树“赵元银杏”,树高28.7米,主干周长7.25米,是江苏省二级保护文物。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现建有明三暗五老式大殿一座,内塑地藏王菩萨像,右丰都帝,左东狱帝;十王殿十间,殿内塑十殿阎王像,文武判官,夜叉小鬼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西厢楼房十二间,上层僧人宿舍,下层营业用房;东厢四间,设供多佛,佛道并存。
  • 城隍庙,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由首任州官王茂所建。曾亦名郡庙、邑庙。原址在市区十字街,州署东南侧(南通,原名通州),占地十余亩,座北朝南,门外有精雕青石狮子一对,两边有旗杆斗子的高桅子一对,门内当中有戏台,放生池,仪门前两侧围墙上勒置历任州署的文告和碑碣,后在修建人民路时被毁。仪门为三间,有青石鼓一对,甬道五间,左右置有青石雕小狮子24只及石栏,东西两庑十间,系仿唐翘角式大殿。大殿后,走披屋进后宫三间,后宫的西边是吏书房,亦名槛心堂。
  • 光孝塔,位于天宁寺西北隅,在南通,其历史最久,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说,是“南通三塔”(还有支云塔,文峰塔)中最古老的一位。光孝塔亦称支提塔,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即唐咸通五年,后历代修葺,明宣德五年(1430年)及天顺年间(1457-1464年)都曾重修,为五级八面砖木塔,塔身颀长玲珑,为濠河西北一景。塔高30米,须弥座式塔基;每层塔檐用砖砌成迭涩平座,上檐用角梁,下存擎檐柱,腰檐向上反翘,绕以雕板木栏,每层有四门。塔刹较高,承露盘上装相轮七重,刹顶上安置绕以光焰的宝珠。塔身颀长,呈现玲珑挺秀的姿态。
  • 张謇纪念馆,位于江苏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东首,是一所灵秀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占地面积为33亩,园内建筑古朴凝重、曲径深幽,具有小桥流水的诗意。园内珍藏的上千件珍贵图片和事物,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张謇先生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一生。
  • 张謇故居,坐落在南通城区南濠河畔的“濠南别业”,建成于1915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英式造型,红色基调。建筑师别出心裁,抬高基础,增加楼底半层为储藏室,使两层走廊突现出来,显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气势。该楼被视为中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典型。张謇生前在此居住多年,“濠南别业”现作为南通博物苑的一部分,辟有陈列室,陈列有关张謇的文献资料等文物。
  • 红十四军纪念馆,位于如皋李渔路西侧、宁海东路南侧,总占地260多亩,纪念馆为半开放式的革命历史主题公园,被称为城市的一片新“绿肺”。公园结合现有地形,以河流、山坡、小桥、曲径、草坪、树林、花卉、回廊、雕塑等组成风景优美、环境怡人的公园式布局,重点突出红十四军主题,形成了3个主题纪念馆和10个纪念性景点,成为全面反映如皋革命斗争历史、向公众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如皋旅游新景点。

南通美食

  南通美食有句口号,叫做“江鲜、海鲜、河鲜,天天有鲜;江鱼、 海鱼、河鱼,餐餐有鱼“,总之,南通美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字:鲜。江鲜首推号称长江四鲜的鲥鱼、刀鱼、 河豚、 鮰鱼,海鲜则有号称“天下第一鲜”的文蛤、竹蛏、黄鱼、鲳鱼等,河鲜有螺、蚌、龟及种淡水鱼。而无论南通市区还是周边景区,以海鲜美食为主打的餐馆随处可见。

  河豚鱼 河豚具备“长江三鲜”的鲜明特点:食肉性、江海洄游、肉嫩味鲜是鱼中极品,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亦相当深厚。其营养丰富,保健功效独特。

  文蛤 南通盛产的文蛤有“天下第一鲜”之美誉,古代曾列为贡品上献朝廷。文蛤肉有爆炒、煨汤、烧烤、生炝等多种食法,铁板文蛤,金钱文蛤饼等为南通名菜。

  文峰双竹 主要原料是竹蛏,配以竹笋爆炒而成。竹蛏主要产于如东滩涂,秋冬季节到清明前后收获的竹蛏体肥味佳。

  狼山鸡 以南通南部的狼山命名,原名"岔河山鸡""马塘黑鸡"。现到狼山游览的游客一般都会特意品尝美味的狼山鸡。

  南通跳面 又叫“曹顶面”、“切面”或“小刀面”。由于加工工艺讲究,外观粗细均匀,条长爽滑,柔韧有筋,因而久煮不糊。食时,韧而不硬,耐嚼有味。倘若配以各种不同的浇头。佐以酱油、猪油、味精等拌炒,味道特别可口,南通跳面,作为面点上品,载誉已久。

  南通火饺 是南通传统的小吃,其制作比较简单。因制作时要求用正烧着的沸水,炸时用旺火热油,成品同饺子相似,故称火饺。外菜美观,色泽金黄,外香脆,内软糯,馅心鲜嫩,富有卤汁,滋味鲜美。

  芙蓉藿香饺 藿香味清凉芳香,是良好的中药材。南通的点心师利用藿香叶作饺皮,桂花豆沙作馅心软炸而成的藿香饺北京特色小吃杭州特色小吃,犹如芙蓉花蕾含苞待放,入口清凉留香。此点已收入《中国小吃》、《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誉满全国的名点。

  烹籽鱼 籽鱼学名凤鲚,又称凤尾鱼,南通地方特产之一。凤尾鱼体形与刀鱼相似,体长10多厘米特色小吃加盟杭州特色小吃,因肉薄籽丰,故称籽鱼。每年立夏至大暑期间,凤尾鱼从吕宋洋洄游到长江口产卵,形成鱼汛。雌性凤尾鱼的腹部有许多红色卵块,营养丰富。凤鲚菜式很多,以“烹”法成熟,尤能突出其鲜味,成菜色泽烂若黄金,肉骨皆酥,骨、肉、子同食,毋须吐刺,酥香鲜美,微透酸甜,食后齿颊留香。

  金钱萝卜饼 创制于清朝末年。七十年代南通点心师又根据《隋园食单》加以改进,将油酥皮改为稀水油面卷萝卜丝馅煎制特色小吃加盟,使成品色泽和谐悦目,形如金钱,纹路清晰,皮子酥松,馅心腴美鲜香。南通金钱萝卜饼已经载入《中国小吃》、《中国大百科全书》。

  缸片 又叫“斜角儿”,是南通一带的经济小吃,属烧饼一类。因成熟工具是缸炉,且外菜呈菱形,成品分两片,所以南通地区称之为缸片。缸片的用料与制作同烧饼有所不同,风味亦有区别,其他地方很少见。缸片的特点是:色泽金黄,外壳香脆,里层绵软,经济实惠,香咸可口。

  蓝印花布 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西亭脆饼 始于清朝光绪在位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西亭脆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酥甜香脆、美味可口的独特风格。

  如皋火腿 是如皋市最负盛名的传统名产,如皋火腿更是火腿中的极品,素有“北腿”之称!如皋火腿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

  通派盆景 是南通的特色盆景。通派盆景的显著特色,是选用尖短小叶罗汉松(俗称雀舌罗汉松)为材料,攀扎成“二弯半”的格局,即主干攀成二弯半,每个弯上有三个主枝,每枝又扎成扁平如云的片干。看上去形象如狮,端庄稳重,像是一幅立体的画,深得人民喜爱。

  南通缂丝 属缂丝中最古老的“本缂丝”流派,一直鲜为他人知晓。在南宋马端临所撰史书《文献通考》就载有南通地区向宋廷进贡缂丝,后散落于民间。直至近代女工传习所创办之初,张謇又托沈寿丈夫余觉先生,从京城清内务府内请来缂丝技工数人,于南通贫民工场(今南通市大码头处)教习缂丝技艺,其缂丝作品也有对外展售,并赠与当时各界名流,鲁迅便是其中一人,时人称其为“通缂”。2009年“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缂丝最大的特点是面料挺括,表面显现“瓦楞地”沟纹。本缂丝表面虽粗犷,但又处处蕴藏了细腻精致,耐人寻味的工艺艺术气息。苏州的明缂丝是缂丝的中晚期产品,它源于元朝末年对缂丝的变革,真正形成于明朝,并在明朝完善了它的独特风格,所以称“明缂丝”。明缂丝的特点轻柔,表面平纹状、无明显的瓦楞地沟纹。本缂丝与明缂丝除了直观的差异,在技艺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但通经断纬是它们共有的主导技法。缂丝行业中流行的缂丝种类有本缂丝、明缂丝。日本称为本缀、明缀。

节庆活动

  灯节 旧历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这六天谓之灯节。灯节期间,南通城里城外,有好多庙宇装灯。十五、十六两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门口放烟火,看的人也不少。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带,有许多卖灯的。,卖的是马灯、狮子灯、兔儿灯、虾蟆灯、走马灯、球灯等等,都是以蔑为骨,以彩色纸糊的,至迟卖到十五、十六日结束。民间所挂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此俗沿袭至今。

  元宵锣鼓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旧时民俗公约,日常敲锣视为报警,故儿童平时不得敲锣戏弄,但到春节期间则可尽兴玩耍,天黑亦无防,尤其正月灯节期间,更不受时间限制了。每到元宵节,城内东大街小关帝庙(在南通电影院附近,今已建为证券大楼),自发举行锣鼓比赛。昔日元宵节那一浪高一浪的锣鼓声,震撼着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满对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气氛,是小伢儿和大人们最快活的节日。

  “放烧火” 南通民间“放烧火”的风俗,起源于远古人们对火和火神的崇拜。远一点的可以翻翻《诗经》:“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说的就是乡野阡陌农夫手执火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近一点的可以看看我们的老前辈、清道光初南通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后原注:“元夕放烧火,谓之照麻虫。”这首民歌体的小诗告诉我们,当年南通民间 “放烧火”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连城里的红男绿女、骚人墨客都要赶去争看热闹。“放烧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俗谚有云:“三十夜子送百虫,一送永无踪”,农人们回忆的日子有正月半、正月十八、二月二、二月十三、二月十九等等。形式大致相似。2003年,央视和南通市政府联合组织拍摄《正大综艺》栏目《节日缤纷》把它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通,了解这一奇俗。

图集

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秋景,2022年10月29日。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