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卡若区

  卡若区汉语拼音:Kǎ Ruò Qū;英文:Karub(Karuo,Kharro) District;藏文:ཆབ་མདོ་རྫོང་,藏语拼音:Qamdo Zong,威利:chab mdo rdzong),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辖区,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0652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13年末)。辖3个镇,12个乡。

  地处横断山脉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境内主要有三河一江。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平均海拔3500米。年降水量477.7毫米,年均温7.5℃,无霜期128天左右。公路有317,318,214国道和黑昌公路。主要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有强巴林寺,嘎玛寺,卡若遗址,达玛拉恐龙遗址,小恩达新石器时代遗址,唐代古柏,谷窝普溶洞等。

  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两江口”。汉,魏时期称“康”。松赞干布统一藏区后,昌都归附吐蕃,12世纪初,为嘎玛噶举支系统辖。13世纪50年代,昌都地区的上层代表人物与元朝中央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明朝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时期为乌斯藏所辖。清朝时期称为“察木多”,清末改土归流时置昌都府,设昌都县。2014年撤销昌都县,设立昌都市卡若区。

  • 邮编:854000 代码:540302 区号:0895

行政区划

  全区辖3个镇,12个乡:城关镇,俄洛镇,卡若镇,芒达乡,沙贡乡,若巴乡,埃西乡,如意乡,日通乡,柴维乡,妥坝乡,嘎玛乡,面达乡,约巴乡,拉多乡。区政府驻城关镇昌都中路259号。

历史沿革

  昌都县历史悠久,汉、魏时期称“康”。松赞干布统一藏区后,昌都归附吐蕃,12世纪初,为嘎玛噶举支系统辖。13世纪50年代,昌都地区的上层代表人物与元朝中央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明朝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时期为乌斯藏所辖。清朝时期称为“察木多”,清末改土归流时置昌都府,设昌都县。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在昌都镇建立了西藏地区最早的人民政权组织——昌都县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国务院领导。1959年4月20日,昌都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辖3个行政区。1959年增至7个行政区。1962年7月,重新划分为10区1镇,共52个乡。

  1987年实施撤区并乡,行政区划分为1区,1镇(城关镇),15乡(日通乡,加卡乡,约巴乡,芒达乡,如意乡,嘎玛乡,沙贡乡,妥坝乡,拉多乡,若巴乡,面达乡,俄洛乡,格龙乡,柴维乡,埃西乡),共有259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920个自然村。

  1999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3个镇,12个乡,9个居委会,208个行政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昌都县常住总人口94419人,其中,城关镇31081人,卡若镇4137人,俄洛镇5621人,芒达乡5898人,沙贡乡4684人,若巴乡3126人,埃西乡4295人,如意乡2600人,日通乡4143人,柴维乡6093人,约巴乡3155人,嘎玛乡3507人,面达乡4947人,拉多乡5421人,妥坝乡571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昌都县常住总人口116500人,其中,城关镇45861人,俄洛镇6502人,卡诺镇3955人,芒达乡3595人,沙贡乡5079人,若巴乡3400人,埃西乡4344人,如意乡3403人,日通乡4925人,柴维乡7338人,妥坝乡7386人,嘎玛乡3806人,面达乡5995人,约巴乡3736人,拉多乡7175人。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国函〔2014〕143号)批复同意撤销昌都县,设立昌都市卡若区,以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卡若区的行政区域,卡若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昌都中路259号。

资源

  沿三河一江谷地为农区,东部为牧区。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元根。牧业主要是牦牛山羊绵羊、犏牛、黄牛、马、驴。野生动物有鹿、獐、貂、水獭等10多种。野生植物有虫草、贝母、知母等120多种可供药用。矿产资源有金、煤、铁、砷、铅、锌、玉石、石灰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