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旗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徽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街景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印尼语:Republik Indonesia),通称“印度尼西亚”或简称“印尼”(多数人用“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国家,由17,506个(最新一次的官方统计为17508个岛屿,2020年1月因海平面上升已确认有2座岛屿被淹没)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大洋洲,别称“万岛之国”。陆地面积 1,904,443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166,163平方公里(不包括专属经济区)。海岸线长54,716公里(世界银行数据)。首都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7亿,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也是人口数量最多的伊斯兰国家国体共和国,国会及总统皆由选举产生。印度尼西亚的国界分别在新几内亚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帝汶岛东帝汶,以及在婆罗洲马来西亚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隔海相望。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且为20国集团成员国。在2017年,依国际汇率计算,印度尼西亚为世界第16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7大经济体。

印度尼西亚群岛自7世纪起即为重要贸易地区,古代王国三佛齐及之后的满者伯夷曾与中国和印度进行贸易。印度尼西亚当地统治者逐步吸收外国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态,曾出现兴盛的佛教印度教王国。外国势力因天然资源而进入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商人带入伊斯兰教欧洲势力则带来了基督宗教,并于地理大发现后垄断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的贸易。在35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后,印度尼西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始告独立,但独立后仍面临天灾、贪污、分离主义、民主化进程、经济上剧变等挑战。

由于岛屿遍布,印度尼西亚人分属数百个不同民族及语言,最大的族群为爪哇族,并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国家语言、种族多样性、穆斯林占多数人口、殖民历史及反抗殖民为印度尼西亚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亚国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异求同)阐明了多样性及国家的型态。国家的天然资源丰富,但贫穷仍相当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度尼西亚籍移工,但也有针对该地天然资源保育或收获而来的西方人,国际交流程度不低。

印度尼西亚在地球上的位置(绿色部分)

基本国情

  • 国名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Republic of Indonesia)
  • 国旗 旗面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长与宽之比为3∶2。红色象征勇敢和正义,还象征印度尼西亚独立以后的繁荣昌盛;白色象征自由、公正、纯洁,还表达了印尼人民反对侵略、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
  • 国徽 由一只金色的鹰、一面盾和鹰爪抓着的一条绶带组成。鹰象征创造力。鹰两翼各有17根羽毛,尾羽8根,这是为了纪念印度尼西亚的独立日——8月17日。鹰胸前的盾面由五部分组成:黑色小盾和金黄色的五角星代表宗教信仰,也象征“潘查希拉”——印尼建国的五项基本原则;水牛头象征主权属于人民;榕树象征民族意识;棉桃和稻穗象征富足和公正;金色饰环象征人道主义和世代相传。盾面上的粗黑线代表赤道。鹰爪抓着的绶带上用印尼文写着“异中有同”。
  • 国歌 《伟大的印度尼西亚》,创作于1928年印尼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不久这首呼吁全国团结觉醒的的歌曲开始流行。独立后定为国歌。歌曲华丽雄壮。歌词大意:“印度尼西亚,我的祖国,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捍卫我的祖国。印度尼西亚,我的民族,我的人民,我的国家,让我们高呼,团结起来吧印度尼西亚!祖国万岁!民族万岁!为了伟大的印度尼西亚,觉醒吧全国各族人民!全国人民站起来吧!自由、独立的伟大的印度尼西亚,我热爱的祖国和家乡。万岁印度尼西亚!”作者:W.R.SOEPRATMAN。
  • 面积 陆地面积1,904,443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166,163平方公里(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 行政区划 一级行政区分31个省、2个特区和1个首都地区,二级行政区为县(kabupaten)及市(kota),县及市下再分乡(或称区,kecamatan),乡以下再分村(desa或kelurahan)。
  • 人口 2.7亿多,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数百个民族,其中爪哇族人口占45%,巽他族14%,马都拉族7.5%,马来族 7.5%,其他26%。民族语言共有200多种,官方语言为印尼语。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 语言 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为由通用于廖内群岛、柔佛和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语为基础所发展的语言,基本词汇与语法结构和马来语相同。学校内广泛教授印度尼西亚语,因此几乎所有印度尼西亚人皆能说印度尼西亚语,在商业、政治、国家媒体、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印度尼西亚语的概念由国家主义者于1920年代提倡,于独立宣言中明订为官方语言并定名为Bahasa Indonesia。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至少都能使用数百种方言及地区语言中的一种,且通常为母语。由于爪哇族为最大族群,因此爪哇语为最广泛使用的方言。而在巴布亚,在270万人口中即有超过270种的巴布亚及南岛语系语言。
  • 首都 雅加达(JAKARTA),常住人口1056万。
  • 国家元首 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总统,2016年10月就任,2019年10月连任,任期至2024年。
  • 重要节日 伊斯兰教开斋节、宰牲节;5月20日:民族觉醒日(纪念1908年印尼民族运动组织“至善社”成立);8月17日:独立日。


印度尼西亚”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印度(Indus)及岛屿(nèsos),指印度各岛(另有认为意为“水之岛”或“海之岛”),此名称自18世纪即已存在,早于独立的印度尼西亚。英国民族学家乔治·温莎·尔耳(George Windsor Earl)于1850年发表了“Indunesians”一词,但其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东印度群岛及马来群岛的居民。在同篇期刊中,尔耳的学生詹姆士·理查森·洛根(James Richardson Logan)则以“Indonesia”指东印度群岛。但荷兰学界不使用印度尼西亚(Indonesia)一词,而使用马来群岛(Maleische Archipel)、荷兰东印度群岛(Nederlandsch Oost Indië)等,而东印度(Indië)、东方(de Oost)及群岛(Insulinde)等词也相当常见。至1900年后,印度尼西亚一词在荷兰以外的学术圈已被广泛使用,印度尼西亚国家主义团体也以该词为政治主张。柏林洪堡大学阿道夫·巴斯蒂安出版《Indonesien oder die Inseln des Malayischen Archipels》一书后,“印度尼西亚”的称呼更被广泛使用。

历史

史前时期

由化石及使用工具显示直立人约在150万至3.5万年前生活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称之为爪哇猿人智人约于4.5万年前进入该地区。于2011年在邻国东帝汶发现遗迹,推测在4.2万年前当地居民及有高超的航海技术;由于发现捕捉及食用大量深海鱼如金枪鱼,可能具备跨海至澳大利亚或其他岛屿的技术。

南岛民族台湾移居东南亚,约于公元前2000年移入印度尼西亚,构成现代多数印度尼西亚人,且遍布于群岛,侷限了美拉尼西亚人分布范围,美拉尼西亚人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东部。最早于公元前八世纪具备理想的农业环境及掌握水田种稻,促使村庄、城镇、及小型王国于公元1世纪兴起。印度尼西亚航道的战略重要性促进了岛屿间及国际贸易,包括于公元前数世纪时即建立与印度及中国间的贸易关系,贸易也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社会

雕刻于婆罗浮屠上的婆罗浮屠船,完成于公元800年。印度尼西亚舷外支架最早可能于1世纪起即远达非洲东岸进行贸易。

早在前2世纪后半期,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叶调。由于农业社会发展,于公元三至七世纪,印度尼西亚境内出现多小王国和部落,如达鲁曼、诃陵和古泰等。这些古老王国与中国、印度甚至希腊间有贸易往来。在此时期,印度教已传入印度尼西亚某些地区。

七至十一世纪,海上商业帝国室利佛逝由于贸易而兴盛,而贸易也带入印度教佛教。八至九世纪,阿拉伯人几乎取代了印度的商业势力。马打兰王国于达玛旺沙(Dharmavamsa)在位期间曾对室利佛逝发动战争,而后室利佛逝对马打兰王国发动反击。印度注辇王朝崛起,因贸易上与室利佛逝利益冲突加剧而在11世纪初袭击室利佛逝,使室利佛逝逐步没落,至十三世纪更面临湄南河流域素可泰王国及东爪哇信诃沙里的挑战,最后室利佛逝于十四世纪末亡于满者伯夷。八至十世纪间,爪哇岛上的农业佛教国夏连特拉王国及印度教国马打兰王国在此期间历经繁盛至没落,留下了雄伟的遗迹如夏连特拉的婆罗浮屠及马打兰的巴兰班南,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大帝国满者伯夷在东爪哇建立,至加查·玛达(Gajah Mada)统治时期,采行扩张政策,版图包含现今大多数印度尼西亚及部分马来西亚地区。郑和下西洋曾经过印度尼西亚,并在马六甲有外交活动。

虽然穆斯林商人于伊斯兰时代初期即抵达东南亚,但迹象显示穆斯林最早于13世纪居住于苏门答腊北部,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逐步采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爪哇及苏门答腊地区至16世纪末才成为优势宗教。伊斯兰教通常与已存在的文化及宗教综摄并受之影响,伊斯兰教的包容性使之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具有优势,此情形在爪哇最为显著。

殖民地时期

印度尼西亚人与欧洲人首次正规接触始于1512年,由佛朗西斯科·施兰(Francisco Serrão)带领葡萄牙商人寻找并垄断摩鹿加群岛上的肉豆蔻丁香荜澄茄等资源,随后荷兰及英国商人也到印度尼西亚。荷兰于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并成为欧洲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势力,曾遭遇印度尼西亚人民武装抗争,东印度公司于1800年破产解散,荷兰政府续而成立荷属东印度接管印度尼西亚殖民地。

在多数殖民统治期间,荷兰在海岸堡垒以外的控制力相当薄弱,直到20世纪初期荷兰统治范围才扩张至今日印度尼西亚的版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之后,当地人开始争取自治。虽然在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时内部政治、社会、宗派分歧,但印度尼西亚人团结一致争取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日本入侵印度尼西亚,荷属东印度战役爆发,3月日军占领荷属东印度全境,印度尼西亚进入印度尼西亚日治时期结束了荷兰统治,鼓舞了先前被压抑的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最初日本推行“三亚运动,但并未获得认同而告失败;转而拉拢国族主义及伊斯兰力量。日本训练了年轻人武装,成为在独立战争中的军事力量,领袖在此时期也得以深入人群而建立联系,均对后来独立运动有所影响,但战后联合国报告指出在日本统治时期有400万人因饥荒及强制劳动而死亡。

民族独立时期

苏卡诺为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投降,而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路易斯·蒙巴顿则命令日军不得将权力交给印度尼西亚任何党派。在日本投降仅两天后,深具影响力的印度尼西亚领导人苏卡诺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并出任总统职务。

1945年9月29日,依据波茨坦会议决定,同盟国派出英国登陆印度尼西亚接受当地日军的投降,而荷军则在10月中重返印度尼西亚。然而10月28日,英军于泗水与印度尼西亚“青年组织”发生严重的武装冲突。1946年11月下旬,英国军队从印度尼西亚完全撤退。1947年1月,荷兰军攻击了东面爪哇。同年7月21日,12万的荷兰军在印度尼西亚全境进攻,宣称其为恢复殖民地秩序的“警察行动”(Aksi Polisionil)。(此为第一次警察行动,又称“生产行动”(Operasi Produk))印度尼西亚军放弃了都市部,在农村部进行游击战。在1948年12月19日,荷兰军在印度尼西亚全境再次进攻。(此为第二次警察行动,又称“乌鸦行动”(Operasi Gagak))让临时首都日惹陷落,并逮捕苏卡诺、哈达等共和国领袖。荷兰当局则试图重建政权,但面对国际压力及谴责,且与印度尼西亚战争消耗了荷兰的经济,冲突于1949年12月结束,朱丽安娜女王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不包括荷属新几内亚,该地区由于1962年的《纽约协定》及1969年《自由选择法》而并入印度尼西亚)。

自建国后,苏卡诺一直实施独裁统治,借由平衡军方反对势力及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维持其权力。1965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发生了“九·三〇”事件,部分印度尼西亚军方高层意图推翻苏加诺政权,后事情败露被处决,军事强人苏哈托镇压叛军后掌握大权,此后苏哈托组织部队进行反共清洗和推翻苏加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被指控策动政变而受重创,包含华人和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员在内约有50万人受害。1967年2月,苏加诺被解除总统头衔,苏哈托出任代理总统。1968年,军队司令苏哈托正式出任总统一职。

苏哈托的“新秩序”获得美国政府支持,促进对印度尼西亚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之后30年印度尼西亚经济实质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独裁倾向的“新秩序”被指责用以贪污及压制反对势力。

1997年,印度尼西亚于亚洲金融风暴经济遭受重创,引发大规模对“新秩序”政策的不满,并引发大规模排华动乱,苏哈托被迫于1998年5月下台,结束32年执政,政治意识形态也重新洗牌。

1999年,东帝汶举行公投决定独立,也结束了25年来印度尼西亚备受国际谴责的军事占领。苏哈托下台后,民主化进一步巩固,包括地区自治,并于2004年进行首次总统直选。政治及经济上不稳定、社会动荡、贪污及恐怖主义延滞了民主化进程,但于近年来经济情况有所好转。虽然在不同宗教及种族间尚称和谐,但仍有各教派间的不满及暴力事件发生。与亚齐分离主义的冲突也于2005年告一段落。

印度尼西亚地图

地理

印度尼西亚群岛分布于北纬6度、南纬11度,东经95度至141度之间,赤道贯穿全境,东西达5,300公里,南北约2,100公里,位居亚洲大陆澳洲间,为太平洋印度洋间要冲,在全球战略上居重要地位。印度尼西亚约由17,508个岛屿组成,其中6,000个有人居住,较大的岛屿有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称加里曼丹岛,岛上有部分地区属马来西亚及汶莱)、新几内亚岛(岛上有部分地区属巴布亚新几内亚)及苏拉威西岛,岛群大致上可分为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摩鹿加群岛巴布亚四部分,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上,为印度尼西亚最大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泗水万隆棉兰三宝珑

印度尼西亚全国面积为1,919,440平方千米(741,100平方英里),为世界上面积第16大的国家,人口密度为134人/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9位,爪哇岛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岛屿,该岛人口密度达940人/平方公里。巴布亚省的查亚峰为全国最高点,苏门答腊的多巴湖为最大湖泊,最长河流为位于加里曼丹卡普阿斯河

东爪哇的塞梅鲁火山婆罗摩火山,印度尼西亚为世界上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国家。

自然灾害

印度尼西亚位居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印度-澳洲板块的交界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因而印度尼西亚具有众多火山且地震发生频繁,全国至少有150座活火山,包括于19世纪毁灭性爆发的喀拉喀托火山坦博拉火山,而多巴超级火山于7万年前曾经爆发,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爆发之一,并造成全球性灾难。近期地震灾难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即在北苏门答腊造成约167,736丧生及2006年5月爪哇地震等。但火山灰肥沃土壤对于农业有相当贡献,并支持爪哇岛及峇厘岛高密度的人口。

气候

印度尼西亚地处赤道周边,大部分属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季风而降水有季节变化,平地年雨量介于1,780–3,175毫米,山区最多可达6,100毫米,山区以苏门答腊、西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西部为最高;湿度一般而言相当高,平均约80%;年温差小,雅加达日均温介于26至30℃。

生态

原生于班达群岛肉豆蔻,曾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商品。欧洲因而将殖民势力带入印度尼西亚。
极危物种苏门达腊猩猩,为印度尼西亚特有的猿。

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加上面积、群岛地形因素,而得以支持世界第二高的生物多样性,仅次于巴西,动植物混和了亚洲及澳大拉西亚品种。巽他陆棚上的岛屿(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和巴厘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而有许多亚洲动物相,如犀牛猩猩亚洲象等,曾大量栖息于东至巴厘岛的区域,但现今数量及栖息地已大幅减少。森林覆盖率约60%。在苏门答腊及加里曼丹以亚洲物种占优势;爪哇岛面积较小且人口密度高,大多数森林因人类居住及农业开垦而被砍伐。苏拉威西、努沙登加拉、摩鹿加等地长期与大陆分离,演化出特殊的动植物物种;巴布亚的特有种与澳大利亚较为相近。

印度尼西亚的特有种数量仅次于澳大利亚,栖息于印度尼西亚的1,531种鸟类及515种哺乳类特有种中分别占36%及39%,存在海洋及海岸多种生态系,如沙滩、沙丘河口湾红树林珊瑚礁海草泥滩潮间带等生态系。印度尼西亚东部位于珊瑚三角(Coral Triangle)的范围内,该区域约有1,650种珊瑚鱼。英国自然学家阿尔弗雷德·华莱士提出分隔亚洲及澳洲物种间的隐形界线,即华莱士线,该界线大致沿着巽他陆棚边缘,于加里曼丹及苏拉威西间,于小巽他群岛位于峇厘岛及龙目岛间的龙目海峡,该线以西为亚洲生物相,以东为澳洲生物相。在《马来群岛》一书中,华莱士即描述这区域物种相当丰富。该线以东至新几内亚一带即称之为瓦拉西亚(Wallacea)。

环境问题

印度尼西亚大量人口及快速工业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政府贫困且依赖资源开发,因而环境问题不受重视。相关问题包括大规模森林开伐(大多数为非法)、森林大火引发遍及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霾害、过度捕捞海洋资源等;快速都市化及经济发展造成空气污染、交通堵塞、水资源、垃圾及废水处理等问题。森林砍伐及泥炭地破坏使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第三大国。栖息地破坏威胁到原生及特有种生物生存,包括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140种哺乳类动物,15种极危物种受到威胁,包括长冠八哥苏门达腊猩猩爪哇犀牛等。种植棕榈为森林开伐的主因,约有1800万公顷的土地由森林改种种棕榈,种植棕榈需重新分配土地并改变当地自然生态,但正确经营能为地方带来财富,不过错误的经营将破坏生态且造成社会冲突。

自然资源

印尼是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素有“热带宝岛”之称。其中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矿产资源 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和锡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石油储量约为1 200亿桶、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西兰岛和伊里安查雅等地。印尼还拥有巨大的天然气储量,约有123 589 兆亿立方米 (相当于 206 亿桶石油),其中己探明的为24 230兆亿立方米,主产于苏门答腊的阿伦和东加里曼丹的巴达克等地。 锡的储量为80万吨,主要分布于邦加和勿里洞、林加群岛的新格岛 等地。煤炭已探明储量为388亿吨,主要分布在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和苏拉威西地区。煤矿多数为露天矿,开采条件很好,煤炭质量也好,每千克热量在4000-7000大卡,含硫很低,但水分略高。镰储量约为560多万吨,居世界前列。金刚石储量约为150万克拉,居亚洲前列。此外,铀、镇、铜、铭、铝矶土、锺等储量也很丰富。

生物资源 印尼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印尼约有40 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最为丰富。

农业资源 粮食作物是印尼种植业的基础部门。稻米是主粮。杂粮有玉米、木薯、豆类等。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豆类生产国,但单产较低。印尼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热带作物生产国。经济 作物大多在种植园种植,不但品种多 , 而且有的作物产量在世界上名 列前茅。印尼的胡椒、金鸡纳霜、木棉和藤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天然 橡胶、椰子产量居世界第二。产量居世界前列的还有棕榈油、咖啡、香料等。印尼是水果王国 , 盛产香蕉、芒果、菠萝、木瓜、榴莲、山竹等各种热带水果。

森林资源 印尼全国的森林面积为1.2亿公顷,其中永久林区1.12亿公顷,可转换林区810万公顷。印尼的森林覆盖率为67.8%。印尼盛产各种热带名贵的树种,如铁木、檀木、乌木和袖木等均驰名世界

渔业资源 印尼海域广阔,且有一个适合各种鱼类生长的热带气候。印尼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 苏门答腊岛东岸的巴干西亚比亚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可捕捞的品种有金枪鱼、鲤鱼、鱿鱼、贝壳类和其他鱼类,以及虾、海藻等。

地热资源 印尼有120多座活火山,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尼地热资源丰富,但火山爆发也导致地震频繁。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于2010年11月9日共同出席于独立宫的典礼,奥巴马曾于孩童时期居住于雅加达,因而在印度尼西亚相当受到欢迎。
2018年11月14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新加坡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会面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到访马来西亚,在布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会面(2019年8月9日)

人口

巴厘孩童,印度尼西亚约有300个民族。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印度尼西亚有2.376亿人口,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人口成长率为1.9%,全国有58%的人口居于爪哇岛。虽于1960年代起已实施家庭计划,但2020年及2050年人口分别将达2.65亿及3.06亿人。

民族

印度尼西亚约有300多个民族及742种语言及方言。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为南岛语族后裔,所使用的语言可追溯至发源于台湾的原始南岛语系,另一个较大族群为美拉尼西亚人,居住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爪哇族为最大族群,占印度尼西亚42%的人口,在政治及文化上皆居优势地位,巽他族马都拉族马来族为最大的非爪哇族群。较重要的少数族群如华人、印度人、欧洲人及阿拉伯人大多居住于城市中。印度尼西亚华人则是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族群,仅占3%的人口(Johnston指出在2.1亿人口中,华人比例低于1%,许多社会学家认为此为严重低估,认为印度尼西亚华人于6至7百万人之间)。

印度尼西亚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体现在强烈的地区身分上。社会整体尚属和谐,惟社会、宗教及族群上的紧张曾引起暴力行为。

语言

印度尼西亚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为由通用于廖内群岛、柔佛和麻六甲海峡的马来语为基础所发展的语言,基本词汇与语法结构和马来语相同。学校内广泛教授印度尼西亚语,因此几乎所有印度尼西亚人皆能说印度尼西亚语,在商业、政治、国家媒体、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印度尼西亚语的概念由国家主义者于1920年代提倡,于独立宣言中明订为官方语言并定名为Bahasa Indonesia。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至少都能使用数百种方言及地区语言中的一种,且通常为母语。由于爪哇族为最大族群,因此爪哇语为最广泛使用的方言。而在巴布亚,在270万人口中即有超过270种的巴布亚南岛语系语言。

宗教

印度尼西亚无国教,但规定公职人员不可以自认无宗教信仰,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度尼西亚建国五项原则,第一条)。

虽然印度尼西亚宪法明定宗教自由,但政府仅承认6种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孔教(儒教)。印度尼西亚虽然不是伊斯兰国家此系指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并以伊斯兰教法为政府基础架构的国家),但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86.1%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大多数穆斯林属逊尼派基督宗教约占9%,印度教3%,佛教儒教原始拜物教约占2%,大多数印度教徒为巴厘岛人,大部分佛教徒为华人。虽然印度教及佛教为少数宗教,但皆深深影响印度尼西亚的文化;由于穆斯林商人的影响,伊斯兰教最初于13世纪于北苏门答腊流行,至16世纪成为今日印度尼西亚各地区的优势宗教。而新教则于荷属东印度时期由荷兰信义宗皈正宗传教士传入。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如爪哇阿邦安(Abangan,为爪哇族的穆斯林)、巴厘印度教徒及达雅基督教徒,较少注重宗教正统性,而常与当地风俗及信仰综摄

政治

于雅加达召开的人民代表会议。

印度尼西亚为总统制共和国,采行单一制,政治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自1998年苏哈托下台后,印度尼西亚政治及政府结构历经大幅变革。人民协商会议进行了4次对于1945年宪法的修正案(1998年、1999年、2000年及2001年),调整了行政、立法司法机构结构,修宪主要关于削弱总统权力、议会改革、国民教育、民族文化等议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造成全面冲击,引起局势动荡。1998年5月,执政长达32年的苏哈托总统辞职,副总统哈比比接任总统。1999年10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简称人协)选举瓦希德为总统,梅加瓦蒂为副总统。2001年7月23日,人协特别会议以渎职罪罢免瓦希德总统职务,梅加瓦蒂接任总统,哈姆扎·哈兹任副总统。2004年7月,印尼举行历史上首次总统直选,原政治安全统筹部长苏希洛和人民福利统筹部长尤素夫·卡拉(Muhammad Jusuf Kalla)通过两轮直选胜出,10月20日宣誓就任总统和副总统。2009年7月,印尼举行第二次总统直选,苏希洛和原央行行长布迪约诺(Boediono)首轮胜出,10月20日宣誓就任总统和副总统,任期至2014年。

苏希洛政府把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经济以及反腐倡廉确立为施政重点,致力于解决地方分离主义问题,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实行更为开放的经济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复苏;对政府官员财产收入加强监督,努力创建廉洁政府。

2005年8月,印尼政府与“亚齐独立运动”分离组织签署和平协议。2006年7月,印尼国会通过亚齐管理法。12月,亚齐举行地方选举,前“亚独运动”领导人伊尔万迪·尤素夫(Irwandi Yusuf)和穆罕默德·纳扎尔(Muhammad Nazar)当选省长和副省长。2012年4月,前“亚齐独立军”领导人宰尼·阿卜杜拉(Zaini Abdullah)和穆扎基尔·马纳夫(Muzakir Manaf)当选省长和副省长,任期至2017年。

2006年7月,印尼国会通过新《国籍法》,取消部分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内容。2008年10月,印尼国会通过《消除种族歧视法》。

2009年7月,印尼举行第二次总统直选,苏希洛和原央行行长布迪约诺(Boediono)竞选搭档首轮胜出。2014年7月,印尼举行第三次总统直选,雅加达省长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和前副总统尤素夫·卡拉搭档参选,战胜前陆军战略后备部队司令普拉博沃和前经济统筹部长哈达组合,于10月20日宣誓就任新一届正副总统,任期至2019年。

2019年4月17日,印尼举行历史上首次总统和立法机构同步选举(第四次总统直选)。佐科和印尼伊斯兰教法学者理事会总主席马鲁夫(Ma'ruf Amin)搭档,对阵普拉博沃和前雅加达副省长桑迪亚加(Sandiaga Salahuddin Uno)搭档参选总统。佐科组合获得55.5%选票,赢得总统选举,于2019年10月就职,任期至2024年10月。

【宪法】 现行宪法为《“四五”宪法》。该宪法于1945年8月18日颁布实施,曾于1949年12月和1950年8月被《印尼联邦共和国宪法》和《印尼共和国临时宪法》替代,1957年7月5日恢复实行。1999年10月至2002年8月间先后进行过四次修改。宪法规定,印尼为单一的共和制国家,“信仰神道、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公正”是建国五项基本原则(简称“潘查希拉”)。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行政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2004年起,总统和副总统不再由人民协商会议选举产生,改由全民直选;每任五年,只能连任一次。总统任命内阁,内阁对总统负责。

【人协】 全称人民协商会议。国家立法机构,由人民代表会议(国会)和地方代表理事会共同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和颁布宪法,并对总统进行监督。如总统违宪,有权弹劾罢免总统。每5年换届选举。本届人协于2019年10月成立,共有议员711名,包括575名国会议员和136名地方代表理事会成员。设主席1名,副主席4名。现任主席为班邦·苏萨迪约(Bambang Soesatyo)。

【国会】 全称人民代表会议。国家立法机构,行使除修宪之外的一般立法权。国会无权解除总统职务,总统也不能宣布解散国会;但如总统违反宪法,国会有权建议人协追究总统责任。本届国会于2019年10月成立,共有议员575名,兼任人协议员。任期五年。设议长1名,副议长4名。现任议长为布安·马哈拉尼(Puan Maharani)。本届国会共有9个派系,即民主斗争党派系(19.33%),大印尼运动党派系(12.57%),专业集团党派系(12.31%),民族觉醒党派系(9.69%),国民民主党派系(9.05%),繁荣公正党派系(8.21%),民主党派系(7.77%),国民使命党派系(6.84%),建设团结党派系(4.52%)。

【地方代表理事会】 系2004年10月新成立的立法机构,负责有关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地方省市划分以及国家资源管理等方面立法工作。成员分别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每区4名代表,共136名,兼任人协议员。设主席1名,副主席2名。现任主席为拉·尼亚拉·马塔利蒂(La Nyalla Mattalitti)。

【政府】 本届内阁内阁于2019年10月组建。现任阁员34人,任期至2024年,包括:政治法律安全统筹部长默罕默德·马福德(Mohammad Mahfud),经济统筹部长艾尔朗加·哈尔达托(Airlangga Hartato),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长卢胡特·宾萨·班查伊丹(Luhut Binsar Pandjaitan),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长穆哈吉尔·艾芬迪(Muhadjir Effendy),国务秘书部长普拉蒂克诺(Pratikno),内政部长迪托·卡尔纳维安(Tito Karnavian),外交部长蕾特诺·马尔苏迪(Retno Lestari Priansari Marsudi),国防部长普拉博沃·苏比延托(Prabowo Subianto),法律人权部长亚索纳·劳利(Yasonna Laoly),财政部长丝莉·穆莉亚妮(Sri Mulyani),能源与矿产资源部长阿里芬·达斯里夫(Arifin Tasrif),工业部长阿古斯·古米旺·卡达萨斯米达(Agus Gumiwang Kartasasmita),贸易部长穆罕默德·鲁特菲(Muhammad Lutfi),农业部长夏赫鲁·亚辛·林波(Syahrul Yasin Limpo),环境与林业部长西蒂·努尔巴亚(Siti Nurbaya),土地与空间规划部长索菲安·贾里尔(Sofyan Jalil),交通部长布迪·卡利亚·苏马迪(Budi Karya Sumadi),海洋渔业部长瓦赫尤·萨克蒂·特伦哥诺(Sakti Wahyu Trenggono),劳工部长伊达·法吉亚(Ida Fauziah),公共工程与住房部长巴苏基·哈迪穆尔约诺(Basuki Hadimuljono),卫生部长布迪·古纳迪·萨迪金(Budi Gunadi Sadikin),教育与文化部长纳迪姆·玛卡里姆(Nadiem Makarim),社会部长德莉·莉斯玛哈丽妮(Tri Rismaharini),宗教部长雅库特·乔利尔·库玛斯(Yaqut Cholil Qoumas),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长桑迪亚加·乌诺(Sandiaga Uno),信息与通讯部长约翰尼·G·布拉特(Johnny G. Plate),研究技术部长班邦·布罗佐内戈罗(Bambang Brodjonegoro),中小企业与合作社部长德登·玛斯杜基(Teten Masduki),妇女与儿童部长古斯蒂·阿玉·槟当·达尔玛瓦蒂(Gusti Ayu Bintang Darmawati),提高国家机构效率与行政改革部长扎赫约·库莫罗(Tjahjo Kumolo),农村、落后地区发展与移民部长阿卜杜勒·哈利姆·伊斯甘达尔(Abdul Halim Iskandar),国家发展规划部长苏哈尔索·莫诺阿尔法(Suharso Monoarfa),国有企业部长艾瑞克·托希尔(Erick Thohir),青年与体育部长扎伊努丁·阿玛里(Zainudin Amali)。

【司法机构】 实行三权分立,最高法院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机构。最高法院院长由最高法院法官选举,现任院长穆罕默德·沙里福丁(Muhammad Syarifuddin)。

【政党】 1975年颁布的政党法只允许三个政党存在,即专业集团党、印尼民主党、建设团结党。1998年5月解除党禁。2019年大选中,共有16个政党参选,9个政党获得国会议席,民主斗争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主要大党包括:

1.民主斗争党(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Perjuangan):由原印尼民主党分裂出来的人士组成,1998年10月正式成立。系民族主义政党,印尼世俗政治力量代表。以“潘查希拉”为政治纲领,弘扬民族精神,反对宗教和种族歧视。2019年国会选举中获128个议席,国会第一大党。现任总主席为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Megawati Soekarnoputri)。

2.专业集团党(Partai Golongan Karya):1959年组成松散的专业集团联合秘书处,1964年10月由61个群众组织联合成立专业集团,1970年12月扩大为包括291个群众组织的专业组织,1967年至1999年6月为事实上的执政党,但一直自称为社会政治组织。1999年3月7日正式宣布为政党。以“潘查希拉”为政治纲领,主张在民主和民权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权,改善民生。2019年国会选举中获85个议席,国会第二大党。总主席为艾尔朗加·哈尔达托(Airlangga Hartato)。

3.大印尼运动党(Gerindra):成立于2008年2月6日,以“潘查希拉”为政治纲领,倡导民族主义、人道主义。2009年大选中力推普拉博沃参选,因实力不济竞选失败。在2019年国会选举中获78个议席。总主席普拉博沃·苏比延托(Prabowo Subianto)。

4.国民民主党(Partai Nasional Demokrat):成立于2011年7月,前身是群众组织“国民民主”。以建设独立、统一、公正、繁荣的国家为宗旨,倡导发挥民众集体力量实现印尼复兴。在2014年国会选举中作为参选的唯一新政党,获35个议席。在2019年国会选举中获59个议席。总主席苏利亚·巴洛(Surya Paloh)。

5.民族觉醒党(Partai Kebangkitan Bangsa):成立于1998年7月,主张建立民主、开放、廉洁的国家政治体制,反对宗教政治化和宗教歧视,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统一的行为,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在2019年国会选举中获58个席位。总主席穆海敏·伊斯甘达尔(Muhaimin Iskandar)。

重要人物

佐科·维多多:总统。1961年6月21日生于中爪哇省梭罗市。信奉伊斯兰教。家境贫寒,本科就读于日惹卡查马达大学林业系。毕业后赴亚齐特区短暂工作。1988年返回梭罗经营家具业,成为当地知名商人。2005年当选梭罗市长,2010年连任。任内政绩卓著,2008年荣获总统颁发的“功勋之星”奖章,2010年入选世界25位最佳市长。2012年9月当选雅加达省长,2014年10月卸任。

马鲁夫·阿敏:副总统。1943年3月11日生于万丹省。12岁进入东爪哇知名经学院学习伊斯兰教,1967年毕业于茂物伊本·卡尔敦大学伊斯兰宗教理论系,获学士学位。先后在印尼经学院、高校任教。20世纪60年代加入伊斯兰教士联合会,1971年当选雅加达地方议会议员。1998年7月加入民族觉醒党并任协商理事会主席。1999年至2004年担任国会议员,任主管经贸投资和企业的第六委员会主席。2004年不再担任议员,历任伊联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中央理事会教务委员会主席。2007年至2014年任前总统苏希洛顾问委员会成员,负责宗教事务。上世纪90年代加入印尼伊斯兰教法学者理事会(伊学会),先后担任训令委员会副主席。2015年至今担任伊学会总主席。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风光
印度尼西亚:万隆(Bandung)街景

行政区划

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分31个省、2个特区和1个首都地区,二级行政区为县(kabupaten)及市(kota),县及市下再分乡(或称区,kecamatan),乡以下再分村(desa或kelurahan)。新修正的地方自治法于2001年开始施行,第二级行政区成为地方自治权力的实体,系因中央政府认为为民众提供服务为下级政府,非上级机构,省政府仅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县及市政府,如此规定因县及市地少人薄,能够减少分离主义并脱离共和国。村级行政区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亚齐特区雅加达日惹特区巴布亚省西巴布亚省在立法及地方自治上较其他省份有更大的权限,如亚齐有制定独立法规之权限,曾于2003年制定伊斯兰教法。日惹为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的根据地,日惹苏丹于战争中表现积极,因而未废除日惹王国,而改制为日惹特别行政区。巴布亚过去称伊里安查亚,于2001年获自治地位,于2003年2月分为巴布亚西巴布亚。雅加达则为首都特别行政区。

印度尼西亚省份

苏门答腊(Sumatera)

爪哇岛(Jawa)

小巽他群岛,又称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加里曼丹(Kalimantan)

苏拉威西(Sulawesi)

马鲁古群岛(Maluku)

新几内亚(Papua)

经济

在爪哇使用水牛犁田,农业为过去数世纪最多人从事的产业。

印度尼西亚是发展中国家,历史背景与南亚洲各地一样,产业结构落后,国内工业欠发达。初期,印度尼西亚通过开发石油和其它资源,实现了粮食自给和生产自立。印度尼西亚经济上由私人部门及政府共同主导,属混合经济。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为8,456.8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09美元,以购买力平价则为4,666美元,印度尼西亚人均所得在1995年已突破1,000美元,后经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曾短暂退至500美元以下,但2000年以来稳步成长,至2010年已约达3,000美元、外债比率约为21.6%。印度尼西亚经济以2010年的数据分析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占了46.4%,其次是服务业(37.1%)和农业(16.5%)。但在国民就业结构中,服务业自2010年起是印度尼西亚最多人从事的产业,占48.9%,其次为农业(38.3%)和工业(12.8%),而农业则是过去数世纪最多人从事的产业。

第四大都市棉兰是全东南亚最大的工业都市。
雅加达为印度尼西亚首都及最大商业中心。

于1960年代,由于政治不稳定、政府经验不足、经济国家主义导致严重贫穷饥荒。于1960年代苏卡诺下台时,经济相当混乱,年通货膨胀率达1,000%、出口紧缩、基础建设不足、工厂仅达最低产量,投资更是微乎其微。而苏哈托的“新秩序”也为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货币、重组外债、吸引外商投资等带来一定的解决模式。印度尼西亚曾经为东南亚唯一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而1970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因而获取大量出口收入,并于1968年至1981年平均年经济成率达7%。

1980年代末期进行进一步改革后,外资涌入印度尼西亚,主要为出口导向制造业,于1989年至1997年间平均年经济成率亦超过7%,前景美好的印度尼西亚,被誉为亚洲四小虎

至19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接二连三的天灾与排华运动,使印度尼西亚遭到重大损失,印度尼西亚盾由2,600印度尼西亚盾兑换1美元贬至14,000换1美元的低点,经济衰退了13.7%,之后则稳定在8,000至10,000印度尼西亚盾换1美元,尔后有短暂且重要的经济复甦,但经济改革迟缓及贪污减缓了经济完全恢复的速度。透明国际发布的贪污感知指数,印度尼西亚的排名始终在100名外。

自2007年起,随着银行部门及国内消费改善,年经济增长率达6%,在2008至2009年的经济衰退中并未再遭受如1997年的经济严重衰退,印度尼西亚在环球金融危机中仍表现强势,于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成长了6.5%,于同年回复了于1997年被降级的投资评级,但于2010年,仍有13.3%的人口居于贫穷线之下,且失业率达7.1%。

印度尼西亚于海外工作的劳工约600万人,其中以在马来西亚及沙特阿拉伯最多,分别有220万及150万人,海外劳工于2010年汇款约70亿美元回印度尼西亚。部分城市如雅加达、泗水、万隆等大都市,建设完善。印度尼西亚都市十分先进,许多国际厂牌到印度尼西亚设厂与开设精品店,也有许多国际知名百货公司(如:SOGO、屈臣氏、家乐福等),但国家仍存在政府机关贪污、国土过大导致贫富差距与基础建设低劣等问题。

印度尼西亚货币:卢比(盾)

苏希洛总统2004年执政后,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整顿金融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5%以上。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印尼政府应对得当,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等影响,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近年印尼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经济显现加速复苏迹象,保持较快增长。

2018年印尼国内生产总值约1.0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17%。贸易总额39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2%。2018年全年通胀率3.13%。201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540亿美元。

【资源】 富含石油、天然气以及煤、锡、铝矾土、镍、铜、金、银等矿产资源。矿业在印尼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值占GDP的10%左右。据印尼官方统计,印尼石油储量约97亿桶(13.1亿吨),天然气储量4.8万亿~5.1万亿立方米,煤炭已探明储量193亿吨,潜在储量可达900亿吨以上。

【工业】 工业发展方向是强化外向型制造业。主要部门有采矿、纺织、轻工等。锡、煤、镍、金、银等矿产产量居世界前列。

【农业】 印尼全国耕地面积约8000万公顷,盛产经济作物,如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等。

【渔业】 渔业资源丰富,政府估计潜在捕捞量超过800万吨/年。

【林业】 森林面积1.37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60%。为保护林业资源,印尼宣布自2002年起禁止出口原木。

【旅游业】 是印尼非油气行业中仅次于电子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创汇行业,政府长期重视开发旅游景点,兴建饭店,培训人员和简化入境手续。1997年以来受金融危机、政局动荡、恐怖爆炸、自然灾害、禽流感等不利影响,旅游业发展缓慢。2007年起增速加快,2017年外国赴印尼游客达1404万人次。2018年外国赴印尼游客1581万人次。2019年外国赴印尼游客1611万人次。受疫情影响,2020年仅369万人次。其中,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东帝汶和澳大利亚为印尼前五大游客来源国。

主要景点有巴厘岛、雅加达缩影公园、日惹婆罗浮屠佛塔、普兰班南神庙、苏丹王宫、北苏门答腊多巴湖等。

【交通运输】 公路和水路系重要运输手段,其中公路担负着国内近90%的客运和50%的货运。铁路设施相对落后,仅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岛建有铁路。空运近年发展迅速。

【财政金融】 1997年金融危机前一直实行财政预算平衡政策,决算略有盈余。近年来实施赤字预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全国共有144家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危机中,银行业遭受重创,一大批银行纷纷倒闭。印尼政府成立银行重组机构,对银行业进行重组与整合。之后,印尼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普遍增强,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印尼共有115家公共银行,其中4家国有银行,27家地区发展银行,63家私营全国银行,21家外资、合资银行。

印尼央行与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清迈协议框架下签有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分别为40亿、60亿和10亿美元。2003年9月,印尼央行正式加入国际清算银行。

【对外贸易】 外贸在印尼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推动非油气产品出口,简化出口手续,降低关税。1997年外贸总额为951亿美元,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下滑,2000年受出口和内需推动锐增32%,2001年和2002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有所下降,2003年和2004年恢复增长,2005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外贸总额有所下降,2009年以来外贸增长较快。

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天然气、纺织品和成衣、木材、藤制品、手工艺品、鞋、铜、煤、纸浆和纸制品、电器、棕榈油、橡胶等。主要进口产品有机械运输设备、化工产品、汽车及零配件、发电设备、钢铁、塑料及塑料制品、棉花等。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

【外国资本】 外国资本对印尼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印尼政府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1997年金融危机前每年吸引外资约300亿美元,金融危机后大幅下降。佐科政府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2017年吸引外资322.4亿美元,同比增长8.5%。2019年吸引外资423.1万亿印尼盾(约合300亿美元)。主要投资来源地为新加坡、中国、日本、美国。

【外国援助】 外援主要由“援助印尼协商集团”(CONSULTATIVE GROUP ON INDONESIA,简称CGI)、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以及日本、美国等提供。1997年金融危机后,IMF牵头,世行、亚行及日、美、中等国承诺向印尼提供400亿美元贷款援助,其中一线(IMF出资)100亿美元,二线(双边政府贷款)300亿美元。2000年IMF追加50亿美元一线贷款。2002年至2004年,CGI向印尼提供的年度贷款援助分别为37、34、28亿美元。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CGI承诺提供28亿美元贷款援助印尼灾后重建。2006年10月,印尼政府提前偿还IMF所有债务。2007年1月,CGI宣布解散。

【人民生活】 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加大救助力度,研究建立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采取扩大就业和加强能力建设等中长期措施,努力解决结构性贫困问题。截至2019年9月,印尼贫困人口约2479万人,贫困率为9.22%。基尼系数降至0.384。据2020年2月公布数据,失业人口688万,失业率4.99%。

军事

《国防法》规定,总统对全国武装力量拥有最高领导权,在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及国防部长协助下就国防与安全事务作出重大决策,通过国民军司令和警察总长对全国武装力量实施领导和指挥。国防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防政策,国民军司令部负责全军的管理、教育、训练及战时指挥。国家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2年。

正规军印尼国民军(TNI)1945年10月5日成立,由荷兰殖民时期的“荷印殖民军”和日本占领时期的“国民后备军”改编而成。设陆、海、空三个军种,现役总兵力38.8万人。其中陆军29.9万人,主要编成战略预备部队、特种部队和12个军区。海军6.1万人,主要编成东西两个舰队司令部和海军陆战队、军事海运司令部。空军2.8万人,主要编成第一(西部)、第二(东部)空军作战司令部和维修与物资司令部、特种部队。现任国民军司令哈迪上将(Hadi Tjahjanto)。陆、海、空三军分别设军种参谋长,负责部队日常管理和训练。军队曾长期拥有国防安全和社会政治双重职能,现主要担负国防安全任务。

准军事部队包括警察和民兵。警察部队曾于1964年纳入武装部队总部领导,与国民军合称“印尼武装部队”(ABRI),2000年7月正式独立并直接由总统领导,负责维护国内安全,目前警力近28万人。现任警察总长迪托·卡尔纳文(Tito Karnavin)。

实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将“全民国防安全体系”作为巩固国防的基础,在国防建设上倡导“军民一体化”的指导方针。2018年军费预算为107万亿印尼盾。2020年军费预算为131万亿印尼盾。

教育

印度尼西亚义务教育为9年,即小学与初中,未来将延伸至高中;但其义务教育的参与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初中生入学后无法坚持到毕业的学生比例不低,甚至有不少人也无法完成小学学业。印度尼西亚学制为学前教育即幼儿园2年。初等教育,即小学6年。中等教育分为初中3年及高中3年,共6年;初中有普通初中与职业初中两种,高中亦有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两种。高等教育即大学5年。

学校分为公、私立两类,公立学校在中小学比例较高,而私立学校在幼儿园及大学较多。全国共有小学约15万所,中学3万余所,国立大学77所,私立大学1300余所。著名大学有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惹加查马达大学泗水的艾尔朗卡大学、万隆的班查查兰大学、登巴萨的勿达雅纳大学及乌戎潘当望加锡)的哈沙努丁大学等。

文化

印度尼西亚国内有超过300个种族,每个种族都有其不同文化,且有数个世纪的历史,并受到印度阿拉伯中国马来及欧洲文化影响。传统爪哇及巴厘舞蹈包括婆罗门教印度教文化及印度神话的观点。印度尼西亚建筑风格受印度建筑影响最深,但也不乏中国、阿拉伯及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

印尼娱乐圈与邻近国马来西亚相比,算是较为发达的,许多马来西亚歌手都到印尼发展。印尼娱乐圈较为开放,歌手可以以艳丽的装扮在舞台上演出,但在其他的穆斯林国家来讲,歌手及演员是不能这样的,因此许多马来西亚人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发展而到印尼发展,其余的马来西亚华人,则到香港、台湾等地发展。 印尼与其他国家一样,音乐曲风大致以摇滚、蓝调、流行、节奏蓝调为主,但印尼有其他国家没有的音乐曲风-dangdut。

文学

印度尼西亚最早的文学属民间口头文学,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动物故事、民歌及民谣等,保有长久的口头传统,有助于保存自身文化及发展特色。古典文学形式相当多样,如每首4句的诗歌“板顿”(pantum)、传记体“希卡雅特”(Hikayat)及长叙事体诗“沙依尔”(Syair)等。现代文学中,包括描述荷兰殖民地情形的荷兰作家穆尔塔图里和无产阶级作家及印度尼西亚著名小说家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等。

艺术

哇扬戏(皮影戏)中的哇扬布尔哇(Wayang Purwa),途中描述般度的五个儿子,由左而右分别为怖军阿周那坚战无种偕天

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打击乐器居重要地位,各部族的音乐通常与舞蹈相关,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出与外来音乐结合的风格如格朗章(又译作克朗庄,Kroncong)、当杜特(Dangdut)等。现代音乐曲风大致以摇滚蓝调流行节奏蓝调为主。由于语言及文化相近,印度尼西亚的音乐在马来西亚、汶莱及新加坡等周边国家相当普及。

印度尼西亚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元、丰富,各部族、地区的舞蹈各具特色。风格上,爪哇、巴厘的舞蹈悠慢、细腻,苏门答腊较为热情、轻快,加里曼丹相对较为粗犷、简单。

在戏剧方面,以哇扬戏(Wayang Kulit)最流,“哇扬”一词在爪哇语意为影子,哇扬戏主要指皮影戏,而另有以人演出的人哇扬及操纵木偶的木偶哇扬。皮哇扬及人哇扬多取材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而木偶哇扬以伊斯兰教传教故事为主。

苏卡诺执政时期印度尼西亚管制外国电影进口,苏哈托执政时也对电影进行审查,但至1990年代初期即大幅衰退。2000年至2005年间,电影数量稳定成长。

新闻出版

共有各类报刊3000多种。主要印尼文报纸有《罗盘报》、《专业之声报》、《印尼媒体报》、《共和国日报等》、《革新之声报》和《印尼商报》,英文报纸有《雅加达邮报》、《雅加达环球报》、《印尼观察家报》等,中文报纸有《国际日报》、《商报》、《千岛日报》、《星洲日报》(原《印度尼西亚日报》)等。

通讯社目前只有安塔拉通讯社,系官方通讯社,1937年12月13日创立。该社2007年3月恢复了北京分社,并派驻常驻记者。

国有广播电视主要有公立的印尼国家电台和印尼国家电视台。印尼国家电台于1945年9月11日成立,设有53个分台和对外广播的“印尼之声”台(用10种语言广播),现有员工8500人。印尼电视台于1962年8月17日正式运营,共有13个分台,395个转播器,覆盖印尼全境。原为政府经营,2000年后成为公共电视台。现有员工约7200人。

私营电视台有鹰记电视台、教育电视台、美都电视台等11家全国性电视台以及众多的地方电视台。各地的电台多达1800多个。

民情风俗

风俗与法规 印尼有2.17亿人口(2004统计),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约8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度尼西亚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使用左手是极不礼貌的。他们十分忌讳有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认为这是缺乏教养和污辱人的举止。爪哇岛上的人最忌讳有人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下流举止,并会招来幽灵。此外,印尼人对乌龟特别忌讳,认为乌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低级动物。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肉制品,不饮酒。

印尼人比较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识,客人就应把自己的名片送给主人。印尼人与初次交往的客人一般不愿意谈论当地政治和外国援助等问题。印度尼西亚爪哇男人,平时习惯身裹沙笼。外出或参加庆典时,总要在腰间挂着一把精致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剑),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驱秽。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妇女搬运物品不习惯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种物品叠放成塔状,用一个托盘顶在头上。印度尼西亚人偏爱茉莉花,并把茉莉花视为纯洁和友谊的象征。

服饰 印尼人在衣着上,总体而言,属保守型。在公开场合人们的服装都较朴素。男人在办公时,通常穿长裤、白衬衫并打领带。长袖蜡染衫在多数正式场合都可以穿。妇女在办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并避免色彩过于鲜艳。在多数正式,比较合适的是穿午后礼服或夜礼服。如果在私宅吃晚饭,可穿短袖外套、裙子或礼服。如果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在巴厘,进入寺庙必须在腰间束腰带。一般来讲,马来人男女着装差别甚微。平时马来男子穿着长到足踝的布质沙笼,称为“卡因”,上身穿的衣服叫“巴汝”。巴汝没有衣领,宽大凉爽,很适合在热带地区穿。逢年过节或拜访亲友,马来男子总要上着巴汝,下穿长裤,腰部围着一条沙笼,头戴“宋谷”帽,脚穿皮鞋。传统的马来女装包括上衣和沙笼。上衣“克巴亚”同样宽大如袍,身长过臀,沙笼也可长达足踝。

婚俗 印尼许多乡村的习惯是女人娶男人。爪哇岛上早婚很普遍,并且很快又离婚。多拉查族的婚姻男子求婚时须首先向女方赠送一头水牛,在女方接受后,便正式举行求婚仪式,米南卡保人在行婚礼前,女方要单独举行“风仙花会”。达雅克族人结婚要举行两次仪式,第一次是宗教仪式,第二次是传统仪式,而观舞是这次婚礼仪式的主要内容。当婚礼结束,新郎新娘及家人使劲往客人身上泼水,用以祝福客人“一路平安”。

斗牛 印尼的斗牛是以牛斗牛。用来斗牛的牛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为了使自己的赛牛取胜便把它的角削得十分尖利,并且给它灌上药酒,在阳光下曝晒,还要把它打扮得十分威武。斗牛开始时,先牵来一只母牛,然后把参赛的两头公牛分别牵入斗牛场,它们见到母牛,便马上扑过去,这时,立刻把这只母牛牵出场地,两只公牛便互相怒视,一场凶猛的决斗便开始了。这种斗牛主要在爪哇岛,特别是在东爪哇邦诺合苏的珍柏尔村和巴娜鲁甘村盛行。

饮食

印度尼西亚巽他料理,包括Ikan bakar(烤鱼)、Nasi timbel(蕉叶包饭)、Ayam goreng(炸鸡)、Sambal(辣椒酱)、Tempe goreng(炸天贝)、Tahu goreng(炸豆腐)以及Sayur asem(酸味蔬菜汤),加了莱姆的水是用来洗手的,叫做Kobokan

印度尼西亚料理是世界上最多样化,最有活力,最丰富多彩且充满浓郁风味的料理之一。

各地饮食稍有不同并发展出许多地区性料理,以当地物产与饮食文化为基础,加上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印度、中东、中国和欧洲的影响。主食为稻米,搭配肉类和蔬菜。香料、椰浆为常用的食材,烹煮方式以煎、炸、烤等方式为主。

一些受欢迎的料理,如Nasi goreng(炒饭)、Gado gado(沙拉)、Sate(烤肉串)和Soto ayam(鸡汤),遍布全国各地,被认为是国家美食。2014年,旅游部选择Nasi tumpeng(塑形成圆锥状并搭配多种配料的姜黄饭)作为官方的国家美食,称其包含了各种烹煮传统的多样性。其他受欢迎的料理包括Rendang(仁当,一种类似咖哩但酱汁较少的印度尼西亚米南佳保料理或称巴东料理),还有Dendeng(炸肉乾)和Gulai(一种类似咖哩的料理)。 另外有一种发酵食品Oncom,类似于Tempeh(天贝,一种豆类发酵食品),但使用不同食材(通常使用食品加工副产品,例如豆渣或榨油饼)和不同菌种制作,常见于西爪哇。

建筑

由于印度尼西亚位处赤道,气候湿热,许多建筑物不建边墙,助于通风及散热,用以遮阳及挡雨的屋顶使用的材料相当多样,在农村使用木板片、棕榈或泥制瓦片,城市则采用红瓦片。宗教建筑以佛教的婆罗浮屠(前世界七大奇景)和印度教的普兰巴那最为著名,两者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世界文化遗产

体育

印度尼西亚体育一般而言以男性比赛为主,观众常参与非法签赌、下注。羽球足球为最热门的体育活动,印度尼西亚国家羽毛球队自1949年起在27届汤姆斯杯羽球赛中获13次冠军,于羽球在1992年后成为奥运项目后亦取得许多奖牌,在尤伯杯也曾获3次冠军;藤球为传统运动之一。

2018年8月18日,雅加达和巨港万隆联合举办了第18届亚运会

交通

印度尼西亚公路总长437,759公里,其中258,744公里为铺面道路,城市有公共汽车,连接泗水及马都拉岛的苏腊马都大桥为印度尼西亚最长的桥梁。爪哇、马都拉岛及苏门答腊岛建有铁路,其中爪哇岛的铁路路线最为密集,铁路总长5,042公里,其中565公里完成电气化,水路交通如岛际、远洋及内河运输等在国内交通相当重要,主要港口包括丹绒不录(雅加达)、丹绒佩拉(泗水)、三宝珑、马辰、巨港、望加锡、潘姜(楠榜)等。

印度尼西亚是万岛之国,因此拥有676座机场,国营航空公司嘉鲁达印度尼西亚航空有33条国内及18条国际航线,另一家国营航空麦巴迪航空则以国内线为主,另有数十多家私营航空公司,国际机场也有直航至许多国家,但首都雅加达的交通十分混乱。

高铁

印度尼西亚高速铁路的计划于2015年7月公布。这个印度尼西亚首条高铁的路线连接首都雅加达西爪哇省的城市万隆,全长150公里,并有可能再延长至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东爪哇省泗水

军事

印度尼西亚国民军兵力约30万人,由陆军(TNI–AD)、海军(TNI–AL)及空军(TNI–AU)组成,国防预算于2006年时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4%。在1998年苏哈托下台后的改革中,军方在国会中不再有保障席次,但政治上仍有一定影响力。

在亚齐及巴布亚省的分离运动造成军事冲突,军事镇压引发反人权行为的争议。自由亚齐运动与印度尼西亚军方进行了30年的游击战后,双方终于在2005年签署停战协议。自苏西洛上任后,巴布亚地区施行有象征意义但不完善的地方自治法,相关报告指出暴力冲突及侵害人权事件有所减少。

外交

奉行积极独立的外交政策。1967年8月参与发起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视之为外交基石,积极参与东亚合作。主张大国平衡,重视同美、中、日、俄、澳、印以及欧盟的关系。重视不结盟运动和南南合作。1992年至1995年任不结盟运动主席,1998年担任“77国集团”主席国。2005年4月举行亚非领导人和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2006年4月举办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第62届会议。5月举行伊斯兰发展中八国集团(D8)首脑峰会。2007-2008年度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2007年12月在巴厘岛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路线图”。2009年5月在万鸦老召开世界海洋大会。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巴厘民主论坛”,迄今已举办12次。2011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11月在巴厘岛举行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2013年10月在巴厘岛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5年4月在雅加达举行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任2015至2017年环印联盟主席国,2016年10月在巴厘岛召开环印联盟第十六届部长理事会。2017年3月在雅加达举行环印联盟首次领导人峰会。2018年4月举办首届印尼—非洲论坛。6月,印尼当选2019-2020年度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8月,举办第18届亚运会。10月,举办第3届亚残运会;在巴厘岛召开“我们的海洋”大会。11月,在巴厘岛举行首届世界创意经济大会。12月,在巴厘岛举行2018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双年会。2019年8月,举办“人道主义援助地区会议”。11月,举办“禁止酷刑公约倡议地区研讨会”。

国际关系

苏加诺时期采行独立自主和积极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并反对帝国主义,曾与马来西亚关系紧张。至苏哈托时期开始与西方国家在经济及政治上合作。印度尼西亚与周边亚洲国家关系密切,为东南亚国家联盟东亚峰会创立会员国。

印度尼西亚自1950年起为联合国会员国(印度尼西亚曾于1965年1月20日短暂退出联合国,作为回应马来西亚担任该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而后于1966年9月19日宣布加入并全面与联合国合作并参与相关事务,于同年9月28日获准加入)。亦为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会员国,也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凯恩斯集团(Cairns Group)及世界贸易组织。曾经为石油输出国组织会员国,由于不再是石油净出口国而于2008年底退出该组织,2016年1月重新加入该组织,2016年12月又退出该组织。印度尼西亚自1966年起接受发展与人道援助,资金主要来自美国、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

印度尼西亚政府协助其他国家逮捕及起诉与爆炸案相关的激进伊斯兰主义基地组织成员。于2002年在巴厘岛库塔发生伤亡最惨重的爆炸案。因爆炸案而受他国发布旅游警示则重创了印度尼西亚的旅游业及外商投资前景。




亚洲国家

阿富汗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不丹北朝鲜东帝汶菲律宾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卡塔尔科威特老挝黎巴嫩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国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文莱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叙利亚也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亚约旦越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