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秦国长城遗址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廿十里铺拱北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海子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固原古城—固原明代古城墙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北农耕博物馆

  原州区汉语拼音:Yuán Zhōu Qū;英文:Yuanzhou District),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中部,北连海原县吴忠市同心县,南接泾源县,东靠彭阳县庆阳市环县,西邻西吉县。全区面积3520平方千米。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北纬36°0′。面积3520平方千米。全区辖3个街道、7个镇、4个乡。原州历史悠久,地处中原农业区与边疆草原区过渡地带,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西塞之口”、“关中屏障”之称。

  地处宁南黄土高原丘陵中部和六盘山山地东北部,境内山多川少。南部、西部为六盘山山地,东部为黄土丘陵,中部、北部为清水河河谷平原。水河由南向北流经区境。年降水量350~650毫米,自南向北递减。年均气温6℃。矿产资源有煤、石灰岩、石英砂等。盛产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莜麦、向日葵等,小杂粮、牛羊肉、土豆系列产品、甘草、枸杞、蕨菜、酿酒等在宁夏享有盛誉。为中国冷凉蔬菜之乡。宝中铁路、银平公路贯穿南北,西兰公路横穿东西。名胜古迹10余处:始建于北魏的须弥山石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黄铎堡宋平夏城遗址、七营北嘴明镇戎千户所遗址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邮编:756000 代码:640402 区号:0954

行政区划

  全区辖3个街道、7个镇、4个乡:南关街道、古雁街道、北源街道、三营镇、清河镇、开城镇、张易镇、彭堡镇、头营镇、黄铎堡镇、中河乡、河川乡、炭山乡、寨科乡。区政府驻南关街道政府街。

历史

  固原古称大原、原州。明正统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检司,以“故原州”之名,“讳故而改固”得名。

  战国时为秦北地郡乌氏、朝那两县辖地。乌氏县为宁夏地区建置最早的县。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辖21县,郡治高平。

  十六国时,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在高平县自立为大夏天王。

  南北朝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固原置高平镇,后又改高平镇为原州,领高平、长城二郡。

  隋为平凉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凉郡为原州。天宝元年(724年)为平凉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原州治。

  宋以故原州城置镇戎军,属陕西路。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镇戎军为镇戎州。

  元至元七年(1270年)镇戎州与原州合并改置镇原州,后又改置开城府,开城路;成化五年(1469年),为固原卫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固原州治,又为固原镇治。

  清置甘肃省,固原州划属甘肃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为直隶州,领海城(今海原)、平远(今同心)二县及硝河州判、打拉县丞。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固原直隶州,改置为固原县,属甘肃省泾源道,之后又改属甘肃省平凉专区。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自陕北西征进入固原县境,在以庙儿掌为中心的地带,成立了固北县苏维埃政府。1938年,固北县撤销。1943年,甘肃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静宁、会宁五县边界地区设置西吉县,划固原的硝河、张易等乡村归西吉县。

  1949年8月,固原解放,隶属甘肃省平凉专区。1953年,甘肃划平凉专区的固原县及定西专区的西吉、海原两县,组建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11月改称西海固回族自治州,驻固原。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撤销,其辖地划入宁夏。宁夏在此设立固原专区,后又改称固原地区,固原县属其管辖,地区行政公署驻故原城内。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固原县东部15个人民公社成立彭阳县。

  2001年7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固原地区和固原县,设立地级固原市和原州区。以原固原县行政区域为原州区的行政区域。

  2003年,将原州区的大湾乡、蒿店乡、什字路镇划归泾源县。

  2008年06月,将黑城镇,七营镇,甘城乡及炭山乡的五个村划给海原县。至此,原州区下辖6镇5乡1街道。

  2009年,撤销中山街道,成立北塬街道,南关街道,新区街道。至此,下辖3街道,6镇5乡。

  2011年08月,将官厅乡和清河镇合并为官厅镇,将三营西部(原黄铎堡乡)和头营镇四村成立黄铎堡镇。至此,下辖3街道7镇4乡。

  2014年11月固原市人民政府同意将原州区新区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原州区古雁街道办事处。

地理

  原州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西南为六盘山山地,东北为黄土丘陵,中部为清水河河谷平原。早在古生代以前,本地是一个浅海湖泊。后经加里东期运动,纵贯南北的古陆梁褶皱断裂隆起,形成早期地貌轮廓。自中生代以来,经过多次隆起、沉陷、剥蚀和沉积,尤其是新生代第三纪末喜马拉雅运动,六盘山褶皱隆起成山,奠定了现代地貌基础。第四纪以来,在其上覆盖了不同时期的黄土物质,经过长期自然侵蚀,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

  六盘山地分布于境内西南部,占全县总面积的33.2%。由大关山、小关山组成。两山平行排列,呈南北向。山基由砂岩、页岩、砾岩及石灰岩构成。山体两侧有第三纪红土分布,山麓和山前丘陵有黄土堆积。

  黄土丘陵广布县境东北,占全县总面积的46.3%。除个别地方有基岩出露外,其余均系第四纪松散的黄土覆盖。因流水侵蚀,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地形支离破碎。

  清水河河谷平原位于县境中北部,为一断陷谷地,镶嵌于六盘山与古陆梁之间。南起县城,北入海原、同心县城。全长80公里,宽15—20公里。以古生代结晶灰岩为基底,其上沉积巨厚的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物质。地貌由黄土台原、山前洪积扇和洪积、冲积平原组成。

  境内主要山峰有:六盘山、香炉山、马都山、须弥山、黑城北山、瓦亭梁、黄峁山、东岳山、程儿山、云雾山、炭山。

气候

  原州区位于暖温带半干旱区。由于地处内陆,地势高亢,又受亚欧大陆及清藏高原气团控制,形成冬季漫长寒冷,春季气温多变,夏季短暂凉爽,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气候特征。

  境内年平均气温约在6℃—6.2℃,最冷处六盘山顶1℃左右,最暖处七营7.7℃左右。常年最冷月1月,均温-14.3℃,极端最低温-28.1℃;常年最热月7月,均温24.7℃,极端最高温34.6℃。境内因地形、海拔不同,区域温差很大。大陆性气候很强,因此昼夜温差很大

  境内多晴朗天气,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518.2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7.3%。12月日照百分率最高达7.%,9月最少仅47.3%。日照时数由北向南递减,北部清水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可达全日照;西南六盘山区和东北丘陵区,因山丘阻挡日照时数减少。

  境内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两个降水特点:一是由北向南降水逐渐增多,至六盘山形成降水中心,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为原州区地表水的来源区;二是地形复杂,昼夜温差大,加之受西北冷空气侵袭,暴雨频繁,降雨迅猛,山洪较多。

水文

  地表水分三系:清水河系、泾河系、渭河系。其中,清水河系包括清水河、冬至河、中河、笕麻河、石景河;泾河系包括颉河、茹河;渭河系包括张易河。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清水河谷平原及南部山区,东北丘陵地下水贫乏,埋藏深。水质南部好,北部差。

土壤

  全区土地总面积5826048亩,其中土壤面积5461526亩,河沟、道路、城镇、村庄及积水面积364522亩。全县土壤分8个土类,20个亚类,37个土属,119个土种。

  黑垆土属半干旱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广布于黄土丘陵地区,面积4313566亩,约占总面积的74%。土层深厚,成土母质为第四纪黄土。土质颗粒以粗粉沙为主,属中壤和轻壤土。分普通黑垆土、浅黑垆土、侵蚀黑垆土、草甸黑垆土和黑垆土性土五个亚类。

  草甸土属水成型土壤类,分布于清水河滩及有长流水的沟河旁。面积16838亩,仅占总面积的0.3%。分耕种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沼泽草甸土和沼泽型草甸土四个亚类。

  新积土是洪积、冲积、风积而形成的一类土壤。因沉积时间短,尚无明显成土过程,基本保持原沉积时的母质特征。面积34248亩,分洪积新积土、冲积新积土、风积洪积新积土、堆垫新积土和新积土五个亚类。

  灰褐土又称山地灰褐土,是本县主要垂直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砂岩、页岩残积和堆积物,局部地带也有黄土、红土母质。面积1066708亩,占总面积的18.3%,仅次于黑垆土。分中性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暗灰褐土、侵蚀灰褐土、灰褐土性土五个亚类。

  另外还有山地草甸土、山地粗骨土、盐土和岩石裸露等土种。

自然资源

  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一片发展的热土。煤矿、石灰岩、石英砂储量丰富,经地质勘探,境内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境内有木本植物200多种,草本植物36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粮油作物19种,盛产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莜麦、向日葵等,小杂粮、牛羊肉、土豆系列产品、甘草、枸杞、蕨菜、酿酒、铸造等都在宁夏享有盛誉。

水资源

  原州区是南部山区地表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0456亿立方米,扣除矿化度大于2g/L的不行应用的水资源量,清水河、葫芦河、泾河流域可应用量分别为0.5948亿立方米、0.1377亿立方米、0.1186亿立方米,原州区本地可应用水资源总量为0.8511亿立方米(此中渭河流域水资源量为0.2563亿立方米,占本地水资源总量的30%),加上可应用的黄河水资源量0.8210亿立方米,原州区可应用水资源总量为1.6721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截止2013年,原州区境内有木本植物200多种,草本植物360多种,药用植物91科400余种,粮油作物20多种,盛产小麦、玉米、土豆、莜麦、胡麻、芸芥、油菜籽、向日葵等20多种。

矿产资源

  截止2013年,原州区境内有煤炭、石英砂、石灰岩、石膏、芒硝等已探明的矿产资源16种[5] ,其中品位高、质地好的玻璃原料——石英砂储量达1.3亿吨之多。

文化、旅游

宁夏固原市: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 位于宁夏固原城西北55公里处六盘山北垂的须弥山上,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极1500多年,成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最大的石窟群。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它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使人留恋往返,其雕像之美,让人称奇,更让人叹为观止,犹如步入了一座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在保存较为完好的350余躯各代造像和壁画、题记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20多米高的大佛,还是只有0.2米高的供养人,都精工细雕,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5窟唐代弥勒坐像,高20.6米,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造像气势宏伟,雕凿技艺娴熟,是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有数的唐代大像之一;第51窟内七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态优美,面容安详,以其雕刻之精美,规模之宏大,被国内文物专家称为“须弥之光“,在全国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秦国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前251)三十五年伐灭了居于陇东及宁夏南部的义渠戎国(据《史书。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逐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据胡。”)占领了陇西、北地、上郡等地,为防止匈奴族的南侵,修筑了一道长城。这段长城西起临洮,东北经陇西、榆中、上郡,然后向北延伸至九原,全长1250多公里。其中一段,就横跨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市。长城从甘肃省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行,经将台乡的东坡、保林、明荣村后,于将台的东南侧折向东,进入马莲乡;又沿着马莲川河东北上,经张易、红庄,穿滴滴沟至孙家庄南;折向东,过海子河到吴庄、郭庄,到达清水河西岸。在此,长城分为内外两道,一道从海堡开始,绕乔洼,过清水河,到郑家磨,又沿河岸南下至陈家沙窝;另一道从海堡向东,过清水河,也到陈家沙窝,与前道长城合并,然后进入固原东山。东南经水泉、菜家洼,进入河川乡海坪村的墩弯,过寨洼村,又东行至河川乡黄河村后,东南到彭阳县白岔、长城塬,自叶家寨转向东北孟塬乡的赵山庄、草滩、麻花洼后,折向北出宁夏境,进入甘肃省镇原县马渠乡的城墙弯村庄。在固原市境内全长200余公里。长城的修筑方法,基本上是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建筑的形式,多在城墙外侧取土夯筑,墙基较宽,敌台也比较稠密,约在200米的间距,在城墙外侧形成了一条沿长城走向的壕堑,墙体内侧坡度较缓;在河、沟地带,利用陡立的断崖,劈削而成。2001年6月秦国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廿十里铺拱北 位于固原城南10公里的清水河畔,是清代西北地区我国著名的拱北之一。“拱北”系阿拉伯语音译,泛指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教派首领之坟陵。据《宣统固原州志》“回教先仙碑”和《民国固原县志》“南古祠先仙遗迹碑记”记载,拱北创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由仙人墓冢而来。拱北在古墓的基础上于康熙十六年(1677)始建。拱北坐北朝南,逐级兴建为庭园式结构,均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整个建筑色彩以伊斯兰所倡导的象征希望、生命、活力的绿色为主,装饰图案以花卉图案为主,无论是大殿、墓祠还是门窗廊柱,到处都有精巧的雕刻与绘纹,显示了伊斯兰雕绘艺术魅力,是回族群众虔诚礼拜的胜地。

  西海子 2003年11月被固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件保护单位。距固原城西南20公里,古名朝那湫。清代被称为固原八景之一——西海春波。 西海子位于六盘山余脉深处,群山植被为苍翠的天然次森林,野花怒放,绿草如茵。西海子一泓碧水荡漾于群山怀抱中,东西阔1里,南北长3里。水深浅不等,深处约有10余丈,最深处有三个“黑水眼,水冒涌出而”。神奇秀丽的西海子,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如果说六盘山是黄土高原上亭亭玉立,身着绿衣的骄傲公主,那么西海子就是骄傲公主秀发上一枚晶莹剔透的碧玉。明代《嘉靖固原州志》载:“朝那湫双出于都卢山,左流州曰东海(干海子),右流州曰西海(西海子),西海子大于东海,湛澄且甘。”明正德十年(1515),因固原城“州水苦咸,不可啖,汲河而炊,水价浮薪,镇守陕西等处右军都督佥事赵文及兵备副使景佐议导西海子水入城,命都指挥陶文,指挥施范率领士兵修渠,期月而成,水入城渠,环流于街巷,尾水南流入清水河。” 西海子因神奇美丽的山光水色,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早就完美结合起来。西海子。这个神秘的高山平湖,曾引发了许多神奇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嘉靖固原州志》又载:“北岸有庙,旧传祭龙神,润泽侯处”。至今仍有明代万历年间残碑,曾建有戏台楼阁。近几年民间捐款三次修复。西海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吸引愈来愈多的游人,每逢农历六月十二日庙会,游人似织,盛况如云。

  固原古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丝路北道上的军事重镇、交通要塞、文化重地。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为加强西北边地军事防御,“析北地”“置安定”,筑高平城,因其城坚池深,史称“高平第一城”。北魏时,改高平为原州。北周天和四年(569)加筑外城,奠定了“回”形建城风格。固原城经过多次修葺,明万历三年(1575)外城用砖加固,成为古代北方屈指可数的砖包城之一。古城由内城和外城两层构成。据《固原州志》记载:“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十八座;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固原古城的修筑,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显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进程和悠久的历史。固原博物馆复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是固原城池发展和演化的最后定型。这座规模宏大的砖包城雄踞原州,享誉北方,成为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的名城。

  西北农耕博物馆 是西北五省(区)唯一一家以农耕文化为展览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是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以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五省(区)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农耕生产工具演进、农作物品种进化为主线,综合运用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陈展方式,全面展示了西北地区农耕文化概况,科学彰显了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以及劳动人民在干旱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抗争拼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西北农耕博物馆位于固原市高平路市委党校北面,占地面积20余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其中主展馆3200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3.4%。主展馆分为序厅、尾厅和原始社会农耕文化厅、先秦时期农耕文化厅、秦汉至隋唐时期农耕文化厅、宋元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厅、近现代农耕文化厅七个部分,共陈展大型浮雕3幅,神农氏、后稷站像各一尊,文物品具2000余件,大型彩绘场景9幅,农业生产场景复制2幅,农作物品种标本60种,涉农人物肖像20幅、大小展板200余块。

图集

固原市原州区水沟林场天然林资源修复保护工程,2022年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固原市原州区中庄水库,2022年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固原市原州区闫堡村运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2022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