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罗马文学汉语拼音:Guluomɑ wenxue;英语:ancient Roman literature),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5世纪下半叶古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文学。古罗马文学诞生和发展初期,古希腊文学已经达到高度的繁荣,对古罗马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希腊被罗马征服,但它反过来又用自己发达的文化征服了罗马。罗马作家在广泛模仿和吸收希腊文学成就的同时,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可分为早期、共和国繁荣时期、奥古斯都时期、帝国前期和帝国后期等五个阶段。

早期文学(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

  古罗马文学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古罗马居民为拉丁人,操拉丁语。在成分复杂的古意大利居民中,古罗马的文化发展较早,也较快。古罗马经过公元前5~前4世纪的扩张,统一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同时吸收了这些部族文化中不少有益的成分。罗马北方的伊特鲁里亚人的文化发展远较罗马人为早,古希腊人早在公元前8世纪即开始向意大利半岛南端和西西里岛移民,因此早期罗马文化同时保存着伊特鲁里亚文化古希腊文化的痕迹。这一时期的文学没有留下直接的文学资料,只是后代作家,如卡托(老)瓦罗(公元前116~前27)、西塞罗李维等的述说和称引,保留了一些早期的材料。

  罗马文学中首先发展的是诗歌。它以口头创作为主,形式多样,包括每年3月祭祀战神的踊者之歌及其他宗教颂歌、咒文,纺织、划桨、摘葡萄等各种劳动的伴唱歌曲,殡葬时的挽歌,取材于罗马历史传说的宴会歌,各种嘲讽短诗等。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同民间诗歌内容相适应的诗体,常用诗体为以罗马最古老的神之一的名字命名的萨图尔努斯诗体。

  古罗马戏剧萌芽于农村丰收节庆。每年12月举行的萨图尔努斯节是罗马人的传统节日,在葡萄栽植或收获季节,罗马人也举行庆祝。节庆期间流行的菲斯克尼调的即兴诗歌对唱包含有戏剧的萌芽成分。据说公元前4世纪中叶,伊特鲁里亚人的歌舞传入罗马,产生了一种同菲斯克尼表演相类似,但更为复杂的杂戏。这是一种包括对话、唱歌、音乐、舞蹈的滑稽表演。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现的阿特拉剧,标志着罗马民间戏剧发展的新阶段。它是罗马人向意大利半岛中部扩张期间从坎佩尼亚的奥斯基人那里模仿来的,用来讽刺乡村生活中某些滑稽可笑的事情。主要角色有丑角、饶舌者、老头、驼背。阿特拉笑剧起初由青年业余表演,后来才出现职业演员,表演内容随之扩大,人物形象也逐渐丰富。古罗马还流行过一种拟剧,是罗马人从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人那里吸收过来的。古罗马的民间戏剧表演为后来罗马戏剧,特别是喜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马散文也在这一时期萌芽,起初主要是政府文告,如史官每年关于战争、凯旋、瘟疫、日月食等重大事件的记载,以及后来失传的《十二铜表法》等。共和制为演说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据西塞罗称,克劳狄乌斯·克库斯于公元前280年在元老院发表的演说辞曾经以书面形式流传过。演说辞的文录是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过渡的标志之一。此外,克劳狄乌斯还曾编过诗体的道德箴言集。

共和国繁荣时期文学(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

  从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南部希腊移民地区时起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已经征服北非马其顿希腊,威临埃及地中海四周广大地区都处于它的统治之下。奴隶制生产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在希腊文学的影响下,罗马文学得到迅速发展。希腊籍获释奴隶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是古罗马文学史上第一个诗人和剧作家。他曾经将荷马的《奥德修纪》(一译《奥德赛》)用萨图尔努斯诗体译成拉丁文,他依据希腊剧本改编的戏剧于公元前240年第一次上演,这是罗马真正的舞台戏剧的发轫。在他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一批罗马诗人和剧作家,如奈维乌斯恩尼乌斯普劳图斯等。他们主要是接受现成的希腊文学成就,把它介绍给罗马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并以之为借鉴,努力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从而使各种文学形式在罗马迅速发展起来。

  古罗马戏剧包括喜剧悲剧。罗马喜剧主要是人情喜剧,由于当权的奴隶主贵族不允许随意讽刺他们或批评时政,因而政治喜剧在罗马未能获得发展。在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喜剧是希腊式喜剧,它依据希腊晚期以神话为题材的中期喜剧和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新喜剧改编而成,同时吸收了意大利民间戏剧的因素。由于剧中人物穿希腊披衫,罗马人称这种喜剧为披衫剧。希腊式喜剧很受下层民众欢迎,公元前3世纪末和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是其繁荣时期。在当时的喜剧家中,以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最为著名,也只有他们才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他们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也代表了希腊式喜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罗马悲剧分神话剧历史剧两种,以神话剧较为流行。神话剧以希腊神话为题材,主要是依据希腊古典悲剧家(也可能包括一些晚期希腊悲剧家)的作品改编而成。历史剧取材于罗马历史传说或事件,有的甚至是当代事件,颂扬罗马光荣的过去和贵族的功绩。由于剧中人物穿罗马官员常穿的镶紫边的长袍,罗马人把这种历史剧称作紫袍剧。罗马悲剧比较符合贵族口味,不如喜剧受普通观众欢迎。主要悲剧作家有恩尼乌斯帕库维乌斯(约公元前220~前130)、阿克齐乌斯等。他们的作品均已散失,现仅存零散片断。

  古罗马史诗主要取材于罗马历史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颂扬罗马的强大和光荣。奈维乌斯的《布匿战纪》用萨图尔努斯诗体写成,是第一部罗马民族史诗。恩尼乌斯的史诗《编年纪》用六音步扬抑抑格写成,内容包括英雄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建立城邦,直至当时的整个罗马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对以后的罗马史诗,特别是维吉尔的创作,很有影响。

  约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散文开始发展,这时的散文作品有根据史官记录的材料编撰的编年史,内容比较简单。作家、演说家卡托(老)晚年编著的《农书》是罗马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保留下来的拉丁散文著作。以卡托(老)为首的贵族保守派竭力抵制希腊文化的影响,同积极主张吸收希腊文化的西庇阿集团针锋相对,这种斗争成为公元前2世纪罗马社会意识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是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民主运动的高涨促使本民族文学兴起。文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

  公元前2世纪中叶之后,希腊式喜剧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意大利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新型喜剧长袍剧。这种喜剧因剧中人穿罗马人常穿的长袍而得名,它在罗马盛行了半个多世纪,主要作家有提提尼乌斯阿塔阿弗拉尼乌斯等,作品都已失传。到公元前1世纪,长袍剧又被经过文学加工的阿特拉剧和拟剧所代替。罗马特有的具有社会讽刺色彩的杂咏诗在公元前2世纪也得到发展,卢齐利乌斯首先使这种内容驳杂、形式不拘的古代文学体裁具有政治讽刺性质。在尖锐的政治斗争的影响下,罗马演说,包括政治演说和诉讼演说,也得到迅速发展,保民官格拉古兄弟(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和贵族温和派代表人物西庇阿(小)都是当时比较出色的演说家。

  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是罗马文学发展高涨时期,主要表现在演说、散文和诗歌方面。希腊文学影响减弱,罗马文学开始有了独立的民族风格。当时演说人才辈出,西塞罗是其中最杰出的演说家。他的演说辞讲究程式,注意修辞技巧,描写生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哲学论文、修辞学著作和书信,对罗马散文的发展和拉丁语文学语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萨卢斯提乌斯的《卡提利那阴谋》、奈波斯(约公元前100~前27)的《名人传》等历史著作,都是这一时期散文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其中凯撒的简朴无华的风格同西塞罗的讲究修辞的句式成为鲜明对照。

  罗马诗歌主要是哲理诗和抒情诗在这一时期也获得重要成就。长期内战和政治动乱使许多人对政治感到厌倦。为了回避社会政治斗争,他们或者致力于研究希腊哲学,或者沉湎于诗歌和爱情。卢克莱修是共和国末期最大的诗人。他的唯物主义哲理诗《物性论》,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哲学,是部文笔优美的长篇巨著。同时,在脱离政治、强调知识、讲究辞藻的亚历山大里亚诗风的影响下,罗马抒情诗开始发展。这些抒情诗采用希腊格律,一般是短诗,或叙述散佚的神话,或描写田园生活的乐趣,或抒发个人的爱情。卡图卢斯是这一派诗人的代表,他遗下的诗作以描写个人真挚感情见长。

奥古斯都时期文学(公元前27~公元14)

  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期”。公元前44年凯撒遇刺,屋大维取得政权,于公元前27年获“奥古斯都”称号(即“神圣”、“崇高”之意)。他非常重视文学创作,竭力把它纳入自己的政治轨道,为巩固新政权服务。他通过助手迈克纳斯,把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如维吉尔贺拉斯普罗佩提乌斯等,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古罗马文学在奥古斯都时期取得辉煌成就。这一时期的罗马诗人承袭了希腊古典诗歌形式,要求语言优美,格律严谨,在史诗和抒情诗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就。维吉尔是奥古斯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史诗《埃涅阿斯纪》。《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史诗。贺拉斯的主要诗歌著作《歌集》是罗马抒情诗的典范,他的《诗艺》是罗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奥古斯都时期也是罗马埃勒格体(一译哀歌体)诗歌繁荣的时期,主要诗人有提布卢斯普罗佩提乌斯。罗马哀歌体诗歌的题材同希腊哀歌有很大差别。它受亚历山大里亚诗派的影响,主要是爱情诗,用以抒发爱情的欢乐、悲愁和痛苦。奥维德是奥古斯都时期最后一位大诗人。其早期爱情诗歌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其主要著作《变形记》是希腊神话的大汇集。晚年流放期间的诗体信札以哀怨、忧郁的情绪感人。

  散文在奥古斯都时期退居第二位。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演说失去了原先的政治意义,逐渐成为修辞学校的练习科目。历史著作在思想倾向方面同史诗接近,宣扬罗马过去的光荣,为现实政治服务。李维的《罗马史》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戏剧在共和国末期已经衰落,奥古斯都时期有些剧作家曾经试图复兴古典悲剧和喜剧,但没有获得预想的效果。

帝国前期文学(1~2世纪)

  古罗马文学的“白银时期”。奥古斯都死后,罗马帝国完全成了君主专制国家,居民分为富人、贫苦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阶级。上层统治集团和大奴隶主剥削奴隶,掠夺行省的财富,小农大批破产,共和派贵族对皇帝的专制统治心怀不满,遭到皇帝的残酷镇压,而一些暴发的获释奴隶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这种形势在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比前一时期要逊色得多。由于意大利本土以外的地方行省在帝国政治、经济生活方面日益发挥作用,它们在文学方面的影响也在增强,开始出现了一批行省作家,文学明显地分为宫廷文学和在野文学,史诗和抒情诗衰落,针砭社会的讽刺诗获得发展。此外,演说修辞技巧渗透到文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崇尚辞藻的“新派”文学,出现了新派和传统派之争。公元1世纪中叶,新派在文学中占主导地位。

  公元1世纪初至1世纪中叶的宫廷文学主要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内容空洞。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在野派作家取得的。塞内加(小)的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悲剧是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罗马悲剧作品,剧中充满了斯多阿学派哲学的伦理说教,反映了旧贵族对共和制度的留恋和对皇帝专制独裁的不满。卢卡努斯的史诗《法尔萨利亚》(一称《内战记》)歌颂庞培卡托(小),具有明显的共和色彩。佩尔西乌斯的讽刺诗抨击社会道德的堕落。佩特罗尼乌斯的诗文间杂的讽刺小说《萨蒂利孔》是流传至今的罗马的第一部小说,作者站在贵族立场,嘲笑暴发的获释奴隶。费德鲁斯是具有民主倾向的寓言作家,以罗马被压迫阶级的观点讽刺社会,抨击政治。

  传统派以西塞罗维吉尔等古典作家为典范。在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皇帝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暂时趋于和解时期,传统派比较得势。昆体良继承了西塞罗的演说风格和修辞理论,普林尼(小)的《图拉真颂》和《书信》承袭了西塞罗的传统,对晚期罗马文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以神话和历史为题材的史诗流行,出现了瓦勒里乌斯·弗拉库斯(?~约公元90)的《阿尔戈船英雄纪》、斯塔提乌斯的《忒拜战纪》、西利乌斯·伊塔利库斯的《布匿战纪》等作品。这些作家在风格和技巧方面都力图模仿维吉尔。马尔提阿利斯撰写的铭辞是古代铭辞体的典范。塔西佗(约公元55~约120)是帝国初期重要的历史作家,他在《历史》、《编年史》等著作中把古代社会理想化,反映了他的共和倾向。在风格方面则有他自己的特色,其中也含有新派的一定的影响。尤维纳利斯的讽刺诗批评富人的骄奢淫逸,对穷人的艰难困苦表示同情,在罗马讽刺作家中,以他的讽刺锋芒最为尖锐,他也是野派文学的最后一个代表。

  2世纪时,罗马文学出现衰退的迹象,行省地方势力日益强大,文化重心东移,希腊文学开始复兴,涌现了普卢塔克等成就卓著的希腊作家。许多拉丁语作家也用希腊文写作,拉丁语文学退居第二位,并且出现了尚古的倾向,古罗马作家如恩尼乌斯、卡托(老)等比西塞罗、维吉尔受到更大的推崇。斯维托尼乌斯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传记作家,主要著作是为罗马帝国前期各个皇帝作传的《十二凯撒列传》。奥卢斯·格利乌斯的读书札记《阿提卡之夜》为后世保留了不少有关古代文学的材料。另外,在这一时期,拉丁语文学的重心也由罗马移向西部行省,其中以同希腊化国家有直接接触的北非的作用最为显著。代表作家为阿普列尤斯,他的《变形记》(又名《金驴记》)是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一部散文体罗马小说。基督教拉丁语文学也在这时萌芽于北非,奠基者为特尔图利安(约155/160~220以后),他的著作主要为基督教辩护。

帝国后期文学(3~5世纪)

  罗马文学的衰落时期。从2世纪下半叶起,罗马国家已开始显露出明显的政治、经济危机,3世纪的文学明显衰落,只有涅墨西安(3世纪人)的狩猎诗和牧歌比较出色。他的诗模仿维吉尔的《牧歌》,表现了对朴素生活和对自然景色的向往。330年帝都东迁,政治重心东移。基督教成为国教后,基督教文学在4~5世纪迅速发展,把世俗文学排挤到次要地位。在基督教作家中,拉克坦提乌斯(?~325)文笔纯净,被誉为基督教的西塞罗;奥古斯丁(354~430)的《忏悔录》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基洛尼姆斯(约340~420)曾经将《圣经》译成拉丁文,成为后世定本,他对古典拉丁作品的研究为后代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材料;阿波利纳里斯·西多尼乌斯(约430~487/488)的诗歌和书信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基督教作家的作品由于受到内容的限制,艺术价值一般都不高。

  世俗文学虽然受到教会的压抑和排挤,但仍保留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古典拉丁语继续在上流社会流行,语法修辞学校里继续阅读古典拉丁作品,不少基督教作家在创作中经常采用传统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技巧。奥索尼乌斯(约310~约395)是4世纪时比较重要的世俗文学作家,他的记游诗《莫萨拉河》中的有很好的风景描写,他的散文也很流利。

  4世纪末,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分,意大利重新成为西罗马的政治中心,宫廷文学盛行,诗歌创作以短诗为主。克劳狄安那马提阿努斯(4世纪末至5世纪初)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此外,产生于北非的《拉丁诗选》也可能属于这一时期。

  4~5世纪的散文受普林尼(小)斯维托尼乌斯的风格的影响比较大。阿米阿努斯(约330~约395)是罗马最后一位历史散文作家,他续写了塔西佗的历史。散文发展的另一方向是翻译或改写希腊晚期小说,如《亚历山大的功勋》、《狄克提斯》、《达勒斯》等。这些小说取材于民间传说,又以历史事实为背景。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时,只有少数古典作家的作品继续流传。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文学作品才重新被人传诵,在思想和艺术技巧方面对后代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