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台北夜景
中央山脉

  台湾 简称“台”,行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大体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地处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之间,西侧隔台湾海峡中国大陆福建广东相望。南隔巴士海峡菲律宾相距约250公里;北濒东海,东北与琉球群岛相距约600公里。


2013年,台湾人口总数达到2337.3517万,人口主要是由最早定居于此的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与17世纪后期迁入台湾的汉族群体所构成;若以族群概念划分,则分为台湾原住民族、台湾闽南人、台湾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等五大族群。主要语言有“国语”(即现代标准汉语)、台语闽语闽南方言)、台湾客家话以及台湾原住民诸语言(原住民语言属南岛语系)。台湾产业方面则以高科技产业、热带农产品等赚取外汇,台湾名列亚洲四小龙,目前朝向纳米科技、光电、观光等发展。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亦称台澎金马地区。台湾本土由三组岛屿组成:一是台湾岛兰屿绿岛龟山岛彭佳屿棉花屿琉球屿花瓶屿和平岛基隆岛等十四个附岛;二是澎湖列岛,有六十四个岛屿;三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有八个岛屿;加上其他一些岛屿,共有大小岛屿一百多个。此外,台湾还管辖金门群岛乌丘屿马祖列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台湾陆地总面积超过36006平方公里,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岛面积约35873万平方公里,台湾本岛呈纺锤形,南北纵长394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1,139公里,跨越纬度约在北纬21至26度之间,北回归线(北纬 23.5度)通过嘉义县水上乡


台湾岛及其21个附属岛屿面积共3万5,881.28平方公里,台湾岛最西端位于澎湖县望安乡花屿西端(东经119°18′03″),最东端位于宜兰县赤尾屿东端(东经124°34′30″),最南位于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北纬21°45′25″),最北到宜兰县黄尾屿北端(北纬25°56′30″)。在21个附属岛屿中,较重要者有兰屿(46.82平方公里)、绿岛(15.10 平方公里)、琉球屿(6.80平方公里)、钓鱼岛(4.38平方公里)与龟山岛(2.84平方公里)。以地质学言,台湾岛为一新生代褶皱山脉,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海盆之接触线上,居东亚岛孤中央,系由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撞击形成。

  台湾另一个名称叫“福尔摩沙”,是从葡萄牙语的“Formosa”音译而来,意思是“美丽的岛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瀛洲”、 “夷州”、“琉求”等。从三国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到1885年(光绪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

  台湾岛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岛的西部一带为平原(即台湾西部平原)外,全岛2/3的地区都是山地,主要有中央山脉台东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等山脉。其中,中央山脉号称“台湾屋脊”。玉山(玉山主峰)海拔3997米,是台湾岛第一高峰,也是中国东部最高峰,更是西太平洋海岛群中的最高峰。台湾最著名山地是阿里山,是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

  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台湾与同为海上的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南海诸岛,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

  台湾历史上曾先后成为荷兰西班牙日本的殖民地。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中国。1949年国民党因内战失利退居台湾,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台湾之名屡有变更,时称"流求";时称"琉求";时名"瑠求";洪武时称"小琉球";明万历年间称"雞笼山"、"北港"、"东番";明郑时期则称"东都"、"东宁",至清康熙23年,清廷改东宁为台湾,置台湾府,隶福建省,台湾正式名称自此始。

  台湾现行的行政区域包括:

  直辖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桃园市


  新竹县苗栗县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屏东县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金门县连江县(马祖)


  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

历史

台湾历史资料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时期(589年—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时期(960年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热兰遮城,1875年作品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亚洲。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1644年清军入关,此后清朝逐步掌控汉地全境。1661年4月,郑成功南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1日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郑成功 画像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清朝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朝。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1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年—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中法战争以后,清朝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君”指天皇,“国”指日本),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即中国政府于同年12月9日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场以日本战败告终,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收复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同年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本岛和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1949年国民党因内战失利退居台湾,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地理

台湾岛卫星影像图

  大约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构造运动中,台湾因造山运动而浮出水面成为一个小岛,不久之后又深埋海底,直到大约两百万年前,位于台湾东南方向的板块在今花东纵谷一带撞上亚洲大陆板块,强大的压力再度把海底的沉积物抬升到海面,接下来的褶皱运动断层运动使台湾逐渐上升成为稳固的岛屿;直到今日,上升运动仍在不断持续中,而大自然的风化、雨蚀、崩落等作用,则把台湾雕塑成具丰富景观的宝岛

  台湾地形的分布,以山地所占面积最大,自东向西分别有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中央山脉北起苏澳南至鹅銮鼻,形成本岛主干,亦为东、西部河川之分水岭。玉山山脉主峰高3,952公尺,为东亚第一高峰。阿里山山脉以西为渐趋平缓的盆地平原,由北而南依序为台北盆地桃竹苗台地台中盆地嘉南平原屏东平原

  四季如春,是形容台湾气候最常见的说法,但事实上,台湾可说是长年如夏。以年平均温度而言,约在摄氏20至25度之间,即使在最冷的2月,也多在摄氏10度以上,而最热时气温可达摄氏35度左右。至于雨量,台湾全年的降雨量平均约为2,500毫米,冬季时的东北季风、夏季时的西南季风以及6月至11月的台风,为全岛带来丰沛的降雨。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多为台湾气候的三大特色。

  台湾地区大、小河川共119条,由于全岛山峦绵亙,山脉呈南北走向,故河川多呈东西走向,另降雨季节又分配不均,因此台湾的河水流量变化很大,夏季若遇暴雨,河水滾滾,很快流入大海;冬季进入枯水季,河川只剩涓涓细流,成为干溪。因此,台湾河川虽绵密众多,但长度多不及100公里,且流域面积多小于 2,000平方公里,不具航运功能溪。

  在西太平洋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众多岛屿所形成的岛弧花彩列岛中,台湾位于中枢位置。从地缘政治理论上来看,台湾正好位于东亚岛弧中央区域,为亚太经贸运输重要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

  目前台湾使用东经120度的UTC+8时区(标准时间)。

岛屿的生成

  台湾岛主要是由两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归属于欧亚大陆板块以及菲律宾板块。挤压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板块西边,欧亚板块沉入菲律宾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板块沉入亚欧板块下方。挤压作用使得台湾岛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琉球岛弧

  台湾岛突出海面之后,形成许多山脉。花东纵谷将台湾岛一分为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于菲律宾板块,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则属于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之后,由于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了阿里山山脉。来自高山的雨水冲刷,导致了山脉西侧冲积平原的诞生。至今持续的板块运动,则产生了火山群与频繁的地震

地形

  台湾全岛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约1139公里,含澎湖群岛总长约1,520公里,面积约35,91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为岬湾与岩岸,西部海岸多沙滩、沙丘、潟湖、泥质滩地,南部恒春半岛珊瑚礁海岸,东部属断层海岸,坡度陡峻而多断崖。河流川短流急,不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铺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头湾,瀑布、壶穴、奇石,遍布台湾各条溪流上游。

  山脉大多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脉有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靠西侧的玉山山脉与阿里山山脉,北部的雪山山脉,以及紧邻东海岸海岸山脉,这些山脉合称台湾山脉。最高峰为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亦为东亚第一高峰。台湾岛亦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这些山地与丘陵共约占台湾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平原与盆地虽狭小分散且只占台湾地形的三分之一,却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埔里盆地,以及东部地区的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台南和高雄,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其他还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以及东部的花东纵谷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势较高的台地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水文

  台湾雨量丰沛,大、小河川密布。由于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分布位置偏东,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乌溪曾文溪等;而东半部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卑南溪等。台湾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经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嘉明湖等,其余大多是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居多。

  由于地势陡峻,河床比降极大,易发生洪水干旱,于是台湾早年即有水库之建设,至2006年底,台湾地区已经完成之水库堰坝计有109座,合计蓄水总容量有271,425万立方米,有效容量219,905万立方米,以曾文水库最大,总容量71,270万立方米,有效容量59,550万立方米。其他在离岛部分,澎湖县有8座,金门县13座以及连江县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库仍在规划与兴建阶段。

  台湾主要河川防洪工程,于日据时期即有规划实施,政府于1950年至1957年间,逐步实施日人未完成及兴建中之计划,防洪工程的重要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并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12项建设第9项纳入“修建台湾西岸海堤及全岛重要河堤计划”,并持续在1986年至1991年14项重要建设第9项列入“继续河海堤计划”,1992年至1997年推动之“国家”建设6年计划列入“河海堤后续六年计划”。

气候

玉山杜鹃是所有杜鹃生长在最高海拔

  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是台湾的夏季,每日气温经常可达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28度。冬季时间短,加上台湾四面环海,一旦遇到来自中国北方寒流南下,亦因受海洋暖流中和寒冷的气温,使气候也较温暖,相比华南沿海地区,甚至是海南岛北部更显得温和和暖,1月平均气温为14度,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由于地势相当高,故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台湾平均年降雨量为2515毫米,但是伴随着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湾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压所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岛经常有台风侵袭,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生态

台湾樱花钩吻鲑

  台湾位于亚热带热带,以及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演化成岛上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

  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1500米以下是阔叶林,1500米以上则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灌木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的栖息地。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与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少数区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与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

  由于栖地破坏和外来种引入,造成台湾部分物种负面影响,有些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如:福寿螺、美国螯虾、澳大利亚淡水龙虾与吴郭鱼这四个外来种引进后,因欠缺天敌的制衡下,过度繁殖,导致台湾原生的田螺螯虾鲑鱼鲫鱼大为减少;17世纪时曾经满山遍野的台湾梅花鹿,因长期过度捕猎大量鹿皮外销日本等地,以致于目前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濒临灭绝。

  为保护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内政部”营建署自1983年起已公告成立8座“国家”公园。台江黑水沟“国家”公园于2009年12月挂牌成立。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1986年起也陆续公告19个自然保留区。

人文地理

  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本岛(台湾岛)与22座附属岛屿,以及台湾海峡附近澎湖列岛90座岛屿。目前台湾本岛约占台湾实际行政区域面积98%,其约位于东经120度至122度、北纬22度至25度之间,北回归线经过嘉义县水上乡与花莲县瑞穗乡、丰滨乡等地 。在台湾岛附属岛屿之中,有位于东侧外海的龟山岛绿岛兰屿,北部外海的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基隆屿钓鱼岛,西南沿海的小琉球

  南海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西月岛中洲岛北子岛南子岛属于南海诸岛的一部分,实际归台湾的高雄市管辖。

福建沿海的金门岛马祖列岛乌丘屿实际上也属于台湾管辖。

世界遗产潜力点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受制于国际社会现实,台湾一直无法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因此目前台湾没有任何地点或景观登录为世界遗产。

  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动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评估工作,分别于2002年、2009年评选出17处世界遗产潜力点,并在各地举办巡回讲座,推动社区认同、基础研究调查、保护措施等工作。

玉山国家公园
 * 玉山国家公园
  • 大屯火山群
  • 太鲁阁国家公园
  • 栖兰山桧木林
  •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区
  • 卑南遗址与都兰山
  • 金门岛与烈屿
  • 淡水红毛城及其周遭历史建筑群
  • 金瓜石聚落
  • 台铁旧山线
  • 阿里山森林铁路
  • 兰屿聚落与自然景观
  • 桃园台地埤塘
  • 乐生疗养院
  • 屏东排湾石板屋
  • 澎湖石沪群
  • 乌山头水库及嘉南大圳

人口和族群

台湾族群:阿美族-年祭

  台湾目前总人口约23,373,517人(2013年12月统计),可分为四大族群: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台湾原住民族约占总人口2.28%(53万3,601人);其余绝大多数为汉族,其中又分为“本省人”(81%-90%)以及“外省人”(7%-10%)。"本省人"主要为闽南人(65.5%-70.5%%)和客家人(17.5%-23.5%%),他们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而"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随国民党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两者已不易分辨。

  根据“台湾血液之母”林妈利教授关于台湾人血液成分之研究,台湾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在1万5000年前冰河时期结束之前,从东南亚岛屿等地迁徙至台湾,90%以上的闽南人客家人族群有古代百越族血统,“百越”(分布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及今越南北部)不是纯北方汉人的后代。台湾人可说是东亚大陆/中南半岛、原住民以及东南亚岛屿等地区人种混血的结果。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沿袭历史上的称法将台湾原住民粗略划分为高山族平埔族两大类,而传统所称的“高山族”实则包含了至少14个部族,其中传统9族包含原统称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及兰屿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近年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由泰雅族划分出来,而撒奇莱雅族由阿美族划分出来。属于平埔族的则有邵族噶玛兰族也获得承认。原民会在介绍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时表明“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不过,自从Shutler and Marck在197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并证实台湾是南岛语最有可能的发源地以后,国际遗传学界即接受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Peter Bellwood于1991年在《科学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发表以后,“南岛语的发源地在台湾”这一个陈述,就几乎已经是多数学者的共识;后来他再提出,南岛民族由亚洲大陆而来,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到达台湾,此后发展出卓越的航海能力,不断分批移民至海外岛屿;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后,曾一时暂止,然后又持续移民,而无论是择居于大岛或小岛,多遍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是一大特点。

  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吸引世界各地许多族群来台工作,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例如一些外籍劳工(如:菲律宾劳工、泰国劳工、印尼劳工、越南劳工)、帮佣看护(如:菲律宾帮佣、印尼帮佣、越南帮佣)等,还有一些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来台定居者。近年来,部分台湾男子与东南亚或中国大陆女子通婚,她们在台湾一般称呼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陆新娘(中国大陆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经隐然形成。因此这些女性希望社会能正视她们为新移民女性。现在无论官方或民间皆呼吁视之为第五大族群并以"新住民"称之。

宗教和民间信仰

  台湾人民广泛接纳各类宗教信仰,且政府与宗教之间政教分离,举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皆有一定的追随者。就信仰人口而言,佛教与道教(包含民间信仰)为台湾两大宗教,大部分台湾汉人同时信仰佛教与道教;原住民部落则普遍信仰原始宗教。

  而其它宗教虽然较不普遍,但也拥有不少的信众,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一贯道。此外,新兴宗教、气功法门等广义的宗教信仰,在台湾也各有不少信徒,并常有相当活跃的传教活动。

  台湾民间信仰普遍祭拜着妈祖土地公关公城隍孔子五府王爷等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台湾的区分已经非常暧昧,他们相互影响融合而成为另一种多神教,在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见的事;如艋舺龙山寺主祀佛教观音菩萨,也兼祀道教的妈祖、关帝君、文昌帝君等。这种融合佛道的民间宗教对社会生活影响相当大,而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

经济

台北101大楼

  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时,台湾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制度改革及经济建设。由于其改革结果十分成功,使得台湾发展突飞猛进,世人更将以下四个国家或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大韩民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台湾是全球第16大经济体系,早年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经济结构已经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磁吸效应”)的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对象。2012年对中国大陆香港出口1186.5亿美元(占总额39.3%),进口435.6亿美元(占总额16.1%),顺差750.9亿美元。第二及第三名外贸伙伴则为日本与美国,其中日本为台湾的最大进口国(占总额17.6%)。其他主要贸易国依次还包括新加坡大韩民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

  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中国大陆、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中国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则有30至40万人之多。

  台湾是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论坛(APEC)的成员。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观察员。台湾在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大陆,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

交通

铁路

  台湾早期的铁路运输,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轨道轻便台车,路线绵延全台;目前台湾主要铁路经营管理系由国营企业台湾铁路管理局负责营运。台铁的路线主要包括西部干线、北回铁路、南回铁路、东部干线。合计环岛一周。主要的列车型号包括负责长途客运的自强号和莒光号(复兴号已于2010年12月停驶),以及负责城际通勤运输的区间车等。

  在台北都会区,捷运也是主要的铁路运输。第一条捷运是1996年3月28日的木栅线(现改称文湖线),至今已经形成密集路网。高雄捷运红线也在2008年3月9日通车,高雄捷运橘线则在2008年9月21日正式通车营运。

  2007年2月1日,台北至高雄的台湾高铁开始营运,是台湾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建设案。其车体技术采用日本的新干线系统,是此系统第一次将技术输出日本以外地区,但轨道等土建设施是使用部分的欧洲系统。从全程只需90-120分钟,形成台湾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铁的出现强烈冲击台湾西部城际航线的生存与经营。

  在台湾糖业,林业与矿业的繁盛期,还有专门铁路进行运输。糖业铁路在1980年代后,因公路运输的兴盛,大部分都已经停止营运。而林业铁路还有阿里山森林铁路、太平山森林铁路以及乌来的台车线尚在动态运行。煤矿铁路绝大多数因矿场荒废而消失于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兴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动态运行的煤矿铁路是位于新北市平溪区的台湾煤矿博物馆。另外位于新北市金瓜石矿山于采金时期也拥有许多的台湾矿业铁道,但在1950年代后,由于采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矿脉枯竭,因此随着矿坑的关闭,矿业铁道也走入了历史,目前仅剩仍然在运行中的矿业铁道为台阳合金公司所属的九号、十号坑矿业铁道。

公路

  台湾有纵贯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以及横跨东、西部的蒋渭水高速公路等三条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布全岛,许多客运公司专门经营台湾各大都市间的公路客运运输,过去这项工作是由公营的台湾汽车客运公司负责。

  长途运输方面,1990年代开始,民营业者开始以低票价及豪华设备服务为号召,大量抢占原本由台汽一家独占的市场地位。为了提升竞争力,2001年后,台汽民营化,并更名为国光汽车客运。目前台湾的长途公路运输以国光客运和统联客运为市场龙头。

空运

桃园国际机场
  台湾有桃园国际机场、高雄国际机场2个主要国际机场及台北松山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2个次要国际机场,多数大城与多数离岛地区亦设有机场。台湾本岛内的各大都市间、以及和各离岛之间,皆有常态班机往来,形成便利的航空网。台湾最主要的航空业者是中华航空公司及长荣航空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复兴、立荣、华信、德安等航空公司。

海运

  台湾主要的国际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莲港与苏澳港。另外还有1990年代开辟的台北港和历史悠久的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负责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与75%以上的货柜装卸。

  目前在台湾本岛与澎湖、金门等离岛之间,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台湾到澎湖列岛之间的船舶有台华轮(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满天星客轮(嘉义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东富岗港到兰屿和绿岛之间也有航班。台湾本岛到金门之间的航班则是从高雄港出发的金门快轮,到马祖之间,则有从基隆港出发的台马轮和合富快轮。另外可以从金门直接搭船前往中国大陆的厦门。

文化

  以闽南人为代表的闽南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于台湾日据时期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当代的欧美与东亚流行文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盐水蜂炮 清朝光绪初年,台南县盐水镇一带瘟疫流行,居民为了驱除邪疫,就请关圣帝君出巡绕境,民众在沿路燃放爆竹以增长声势,瘟疫竟然绝迹了。从此当地人沿袭这个习俗,演变成具有特色的盐水蜂炮

  以农历作为基础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在台湾属于法定纪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北港迎妈祖(农历三月十九),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有“苗栗(火旁)龙”、“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王爷绕境仪式”)等等,中元节普渡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等。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中国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帝君、王爷千岁、孔子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在神祇诞辰则常出“歌仔戏”、“布袋戏”、“抬阁”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乐队取代趋势。

  传统民众颇盛行采信农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屋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为婚姻参考。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过年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如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传统文化

  布袋戏 是台湾重要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是集雕刻、美术、文学、掌技、音乐、口技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将各种人物的戏偶以木头、布料及各种配件制作,托于掌上搬演,再配以说、唱表演戏剧的演出方式,所以又称为掌中戏。布袋戏的欣赏重点首推口白与操偶,由于木制的戏偶本身并没有生命,没有表情,透过表演者精湛的操偶技术,赋予其生命才能栩栩如生。除戏剧表演之外,布袋戏表演时,戏台和戏偶就是一项精致的雕刻与彩绘艺术,所以观赏布袋戏就是欣赏一种综合艺术。

油纸伞
捏面人
香包
  油纸伞 在客家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遮阳避雨外,更是心中吉祥的象征,在美浓人眼中,送伞象征着吉祥、高贵的情谊。因为油纸伞的油纸二字和“有子”谐音,加上伞中有四人,且伞形圆满,因此,带有多子多孙的祝福之意。所以在男孩16岁成年礼时,或是女儿出阁,即赠与一对纸伞,象征团圆多子多孙之意,加上它具有传统纯朴的风味,纯手工制作手法,较一般民俗工艺品更为精致也更具意涵。美浓是台湾油纸伞的故乡,所以若在下雨天时,看到美浓街上有人撑着油纸伞,可别觉得奇怪,因为油纸伞不但代表美浓人对乡土的浓厚情怀,也是让他们特别骄傲的技术与艺术。

  捏面人 是一项非常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传统技艺,又称为“米雕人”,其材料为糯米粉团、面粉团,蒸熟后运用,造型多以传说故事或人物及动物花鸟为主,现今又加上卡通、漫画人物,由于色彩鲜艳并且可以食用,所以深受到儿童们的喜爱。它最早出现在中国山东河北一带,在宋朝元朝的时候民间较大的宴会,常在入席前,利用面粉捏制各种人物鸟兽,供客人们观赏作为一种席前招待。到了明末清初, 每逢冬腊庙会赶集的时候,就会有背着长架小箱,以各种色面捏制成各种人物虫鸟的捏面人师傅出现了。今天的捏面人已经成为一种收藏和把玩的艺术品,而不再只 是庙里供桌上的祭品了。

  吹糖 以麦芽糖为主要材料,在锅里溶化,呈半胶状时取起捏成中空的球状,并抽出一条细长的管子,管子就冷却成为固体,捏在手中的糖团仍是高温软软地,做吹糖的 师匠,双手十指并用,一会儿挽,一会儿捏,那条抽出的管子,轻含在嘴唇里吹着,短短三四十秒间一只栩栩如生可爱的小动物便出现了。吹糖的手艺虽然很快就能学会,但要得到窍门就得费上一番工夫了。

  中国结 绳结除了可以缚绑东西,在文明的演变过程中,也曾经担任过记事的工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担任一些实用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民国69年,台湾一群热爱结绳艺术的朋友,将中国历代流传下来既富装饰功能,又具实用价值的传统节子,多方面加以收集整理,进而研究创新,认为其外观对称、含蓄、 精巧、变化之美,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将其命名为“中国结”。

  香包 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民间认为五月气候湿热,多生疾病,每逢端午节这一天,除了挂艾草、吃粽子、划龙舟外,孩子身上还挂着香囊,当时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贴以艾叶,故名艾虎香囊(今称香包)。今日这些吉祥物虽已不复昔日辟邪去病的功能,但仍具有“怀古、念旧”之伦理意义,并兼具实用性和装饰美,在端午节仍是一个甚为应景、普受喜爱的饰物。

  陀螺 是一种钟形,木制,能在地上转动的玩具。在宋朝时,就已出现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叫作“千千”。 抽陀螺,是一种相当古老,现代人仍然很喜欢的游戏。抽陀螺的方法非常简单,陀螺的形状,是一个圆锥形的短木,上端微微隆起,下端尖锐。玩时,把它放在地上,用一根小鞭儿抽它,使它旋转,一面转一面抽,就会转个不停。由于时代进步,制作材料不同,大家玩的陀螺各式各样,且玩法也有不同,尤其在“木陀螺”方面,由于成人的参与,陀螺愈玩愈大,从数十公克到三公斤、六公 斤、十几公斤、三十公斤,甚至到七十二公斤,九十多公斤的,都有人玩。在桃园大溪仍保有这一项相当特殊的民俗体育,当地人几乎从小到大都会抽陀螺,福仁宫的一代陀螺王所展示的陀螺大的可达120斤,打陀螺用的麻绳比拇指还粗。

  风筝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农夫,在斗笠上系上绳线,无意中被风吹起的构想。但是又有人说,是有人看到蜘蛛丝,恰巧黏住一片落叶,风吹而飞扬起来,所引发的灵感。在台湾,据说古时候曾用面包树的叶子做过风筝。传统的风筝,是以竹条和棉纸制成,取棉纸绘色容易且质轻易操作之优点,然而纸做风筝却容易破损。随着时代变迁,现多以塑料布或尼龙布制作风筝,不怕雨淋且耐久,造型上有平面的一般风筝及立体的龙、蜈蚣…等,栩栩如生。由于放风筝必须在野外或空旷的地方,所以除了可以帮助儿童的生长发育,也可以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使你忘掉一切的烦忧、消除疲劳,是一种老少咸宜的运动,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民俗活动。

  扯铃 中国传统的民俗技艺之一,也是相传已久的童玩之一,是一种适合男女老少的运动。据说最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在全国各地流行了,但是一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有描述扯铃的文献出现。它的花样繁多,名称也因地而异,所以古时候又叫扯铃为空钟、天龙、抖牛、地铃、空竹、响铃等的名 称。扯动时在两端系着棍子的棉在线加速转动,由于空气的流转而发出嗡嗡的声音,经验丰富的表演者,不但能展现更多美妙的动作,如缠、绕、抛、回旋、甩、翻转及接等,甚至能溶入舞蹈动作,使人目不暇给,精彩万分。

  书法 是中国最生活化也最为世人赞赏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的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许多人欣赏书法的角度不同,有从文字书写的工整来看,有从其形体变化的美来看,也有从所写的内容来看。一幅作品,往往可以由于个人的观点和欣赏角度不同,而体会出不同的意境之美。所以,学习书法不但可以怡情养性、变化气质,训练审美及观察、判断的能力,更能培养恒心、毅力的定静功夫。

外来影响

  台湾除了受到中华文化及南岛文化影响之外,以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最大,从日据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日式料理,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流行时尚等,目前台湾有三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和日本动画,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称为“哈日”族。依据2009年的统计,有约四成台湾人对日本抱持好感。

  此外还有从东南亚来的劳工,外籍配偶带来的饮食和习俗。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殖民和传教,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基督新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扎根角色,如改编台语诗歌,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影响。

文学艺术

怀乡文学

根据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剧照

  怀乡文学,即台湾地区的回忆文学。40年代末,由于政治的原因,许多大陆人背井离乡,流落到台湾。这些人,虽身在台湾,却心怀故土,因此50年代初,当台湾文学强力推行“反共文学”的同时,怀乡文学也风行起来。怀乡文学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纯粹的思乡文学。这类作品往往是通过对大陆风土人情和昔日生活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怀乡思亲念旧之情,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二是回忆过去与批判现实相结合的作品。三是怀旧文学。怀念过去的“灯红酒绿,纸罪金迷”的“良辰美景”,幻想“反共大陆”的成功与旧生活的重演等。

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60年代,在全盘西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成长壮大,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诗歌方面,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诗社”、以覃子豪为代表的“蓝星诗社”和以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社”,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主力军。小说方面,1960年“现代文学社”的成立和《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刊,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崛起。主要作家作品有:白先勇的《台北人》、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于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是对“反共文学”的一种彻底否定。在创作上,它精雕细刻,十分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对台湾文学的整体提升,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代主义文学又有其弊端,尤其是诗歌,提倡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形式主义和晦涩难懂的文字,也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批判。

乡土文学

  20世纪70年代初,以回归乡土、面向现实为旗帜的乡土文学,逐渐成为主流;它是在反现代主义、反全盘西化中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文学。1977年秋爆发的乡土文学论战,不仅确立了乡土文学的理论体系;其所激扬的回归民族、回归乡土的精神,也成为70年代时代精神的总标志,推动着台湾文化艺术乃至世态人心全面发展。诗歌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吴晟的《阶》、蒋勋的《少年中国》、林焕章的《童年的梦》等;报告文学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马以工的《几番踏出阡陌路》、古蒙仁的《鸡鸣早看天》、王孝廉的《无烟囱工业的社会污染》等;小说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陈映真的《夜行货车》、黄春明的《我爱玛莉》、王拓的《金水婶》等。乡土文学张扬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性、社会性、写实性和民众性,自始自终贯穿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强调文学反映社会,服务于社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把关怀民间、表现民众疾苦的人生态度与文学观,当作自己的题中要义;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今天都有很大的影响。

言情、武侠小说

  言情、武侠小说曾一度流行。琼瑶是言情流派的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龙在武侠小说家中最有影响。琼瑶的作品,以台湾现代化生活为背景,专事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波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艺术上趋向唯美主义。对琼瑶的作品,台湾文学界长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的作品都是脱离现实社会的,犹如麻醉品,粉饰台湾现实;有的则认为她的作品揭示了若干青年的苦闷,爱情的烦恼与波折,有一定价值。武侠小说,总的来说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可读性强,是广受欢迎的消遣性读物。

美术、戏剧、音乐

歌仔戏
  台湾的美术在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中国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据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

  戏剧方面在二战之后,由于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中国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

  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此时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杨弦、李建复、施孝荣、邰肇玫、黄大城、叶佳修、苏来、包美圣、潘安邦等,之时唱红了许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华之爱、抓泥鳅、龙的传人、乡间的小路、如果、秋蝉、风中的早晨、让我们看云去、小草、风告诉我、再别康桥。

  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台语歌后江蕙及黄乙玲等人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和金钟奖歌王费玉清,费玉清至今仍在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地区,演唱会连连满场深受青睐,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和费玉清的歌声。

  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在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份子一时引起的共鸣。近几年台湾已经成为世界华语乐坛的中心,伍佰、张惠妹、蔡依林、周杰伦、王力宏、五月天、S.H.E、杨丞琳、罗志祥等歌手红遍东亚地区,成为华语乐坛的重要力量,也有许多金属乐团红遍国际,如闪灵乐团等,因此吸引不少来自亚洲各地的新秀来至台湾大放异彩,例如;梁静茹、光良、品冠、孙燕姿等人。

电影

台湾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剧照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

  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捧红了双生(秦汉、秦祥林)双旦(林青霞、林凤娇),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比如: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

  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与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好莱坞等洋片的大举进入,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但偶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出现,比如1995年由导演陈玉勋执导的《热带鱼》,幽默风趣又在地化的剧情,为国片市场带入一股清新且充满童趣的风格,主要演员有文英、林正盛等。

  2008年,导演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空前票房并赢得第45届金马奖六个奖项,并带动《囧男孩》、《九降风》、《一八九五》等台湾自制电影票房,可说是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近几年更有许多台湾在地的年轻人和导演开始关注在地文化,如2010年《艋舺》使片中万华场景蔚为新的观光景点,但剧情亦可能带给青少年偏差观念。

  2011年,作家九把刀推出自己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改编电影,并成功打入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亚洲国家。而导演魏德圣耗资7亿台币打造《赛德克·巴莱》一片重新诠释雾社事件,不但在片厂打造重新雾社街,亦结合了韩国、日本等地的电影工作者,创下台湾电影最高制作费用,也为台湾电影史的写下新的里程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自当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连续8周跃居台北周末票房冠军,改写美国电影独占市场鳌头的局面。

媒体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中国电视公司和中华电视公司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政府机构与国民党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政府宣导的工具。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电视剧。报禁于民国七十七年(1988)1月1日正式解除后,台湾的新闻、广播电视传播媒体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份,绝大部份的资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因而得知。同时杨丽花、叶青歌仔戏与布袋戏也纷纷登上屏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1993年,政府开放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了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台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了公视、客家电视台与原住民族电视台。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形成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KISS 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

  台湾现行学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的义务教育,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普通大学4年制,部份大学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的普通大学、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台湾的高等教育发达,已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重理论的普通大学、与重实务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台湾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7月3日的大学指考;九十九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十九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幼稚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络学习。

体育

  目前台湾实力较具国际水平的项目包括巧固球、棒球、垒球、跆拳道、台球、乒乓球、羽球、网球、软式网球、射箭和射击运动等。2004年雅典奥运靠着跆拳道选手陈诗欣及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首两面金牌。2006年成棒队在杜哈亚运拿下了第一面亚运金牌。而巧固球则至1980年代以来数十次地在世界巧固球锦标赛以及洲际赛事中得到世界冠军。2009年于高雄市举办的世界运动会为台湾首次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以及成功申办2009年第21届台北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此赛事为第一次移师至亚洲举行。

棒球

  棒球是台湾最为受欢迎的运动,早在日据时期就由日本引进台湾。1968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击败来访的日本少棒明星队,隔年金龙少棒队更是夺得世界少棒大赛冠军,开启了台湾三级棒球的黄金时代。

  1990年,中华职棒正式成立。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台湾棒球热潮再现。在经过数年棒球热潮后,中华职棒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现大幅衰退,一般认为与王建民掀起台湾球迷收看美国职棒大联盟的热潮,进而体认到台湾职棒竞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加上认为中华职棒对自身问题(如成立二军、球员待遇、安全防护机制等)不能反求诸己所致。而在2008年,又再度爆发黑道介入中华职棒的签赌案(黑米事件),导致米迪亚暴龙队解散,加上中信鲸解散,2009年中华职棒的球季只剩象狮牛熊四队。

巧固球

  在台湾,巧固球虽不如棒球或篮球等运动知名,台湾却拥有世界第一的球技,此纪录持续30多年至今。从1980年第一次参加世界性比赛开始,历年来不管男女、大人或小孩。台湾的巧固球发展历史约30余年,1977年由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方瑞民引进。经过几年推广后,在1982年第三届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巧固球锦标赛中夺得男子组冠军,也揭开台湾巧固球辉煌历史。2009年高雄世运,台湾巧固球亦不负众望,拿下男女两组双料金牌。

最后修改于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