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吕超(1891~1951年),名平林,字汉群,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宜宾县金城乡(今属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学习,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继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深造,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同学陈铭枢等共谋起义。宣统二年春,入保定军校入伍生队。其时,吴禄贞派人到保定与吕超等人联络起义,事泄,吴被刺身死。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下令搜捕余党,吕被迫离开保定去上海。旋受陈其美派遣,先赴天津,再赴北京,与彭家珍黄复生李石曾汪精卫等成立“同盟会京津分会”。吕负责运动毅军与曹锟第三师官兵,受其影响入盟者达四千余人。彭家珍炸良弼殉难后,吕继任军事部长。民国元年2月,袁世凯借口(北)京、(天)津、保(定)“兵变”,捉拿革命党人,吕离京南下。同年秋返川,于宜昌与同盟会战友冯中兴相遇,冯奉黎元洪命护送步枪数千支入川偿付盐款。熊克武嘱吕劝冯以所运武器建立蜀军第五师第二团。事成,冯为团长,吕为副团长。民国2年冯调他职,吕升任团长,移驻重庆。

  民国2年“二次革命”爆发,熊克武、杨庶堪通电讨伐袁世凯,吕受熊派往永川龙光旅任第一支队右路司令,主攻隆昌、泸州,皆获胜。讨袁失败后,乃只身东下。至上海,随即东渡日本。

  民国3年,吕参加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同年秋,孙中山委吕为中华革命军川南区司令。吕于同年12月回国。民国4年春,再去上海准备枪弹。秋,绕道回宜宾,在宜秘密发展中华革命党党员。民国5年1月16日,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入川,前锋抵宜宾县凤仪新场,吕以中华革命军川南区司令名义在牛喜场举兵响应。2月,吕率部与川军朱敦五、周占鸿部激战于牛喜场西北高地,大胜。3月,又克筠连,叙南六县望风归顺。之后,又兵不血刃攻下自流井、贡井。护国战役结束后,吕任五师十八团团长,驻忠州。

  民国7年初,熊克武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吕任第一纵队司令,率部首先攻进成都,驱逐刘存厚。捷报传至广东,孙中山电委吕为成都卫戍司令兼摄四川军、民两政,吕复电力辞,请以是职任命熊克武。

  川局既定,熊克武任四川督军,杨庶堪任省长;吕任第五师师长,驻绵阳。吕于此创办军官教育团,以三民主义思想训导官兵,培植干部。

  民国8年,“联省自治”甚嚣尘上。熊克武主川,暗拒孙中山。次年,唐继尧组成川、滇、黔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推吕为副总司令。7月18日,吕率部攻入成都,就任川军总司令。熊败退后又联刘湘、邓锡侯、刘存厚击败吕部、吕出走上海。

  民国10年秋,吕奉孙中山命赴广州,后至桂林协孙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翌年冬,吕又奉孙中山命赴湖南在赵恒惕部发展国民党员。至河南、山东联络胡景翼等人,又赴北京联络冯玉祥,均获圆满成功。民国12年5月底返穗,受到孙中山嘉许,委为大元帅府参军长。

  民国12年2月,四川一、二两军战起。6月吕奉孙中山命回川组织讨贼军。

  民国14年2月,四川督理杨森企图统一全川,刘湘、袁祖铭组织“川、黔联军”拒之,吕任该军川、黔边防总指挥。翌年7月,北伐军兴,吕到广州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军党代表。嗣后,蒋介石反革命真象毕露,吕积极反蒋,遭蒋通缉,乃回川潜居中江,后又避居上海租界。民国20年,蒋被迫暂时下野,由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吕复出,被任为国民政府参军长。直到民国32年林森逝世,吕辞去该职。卸职后,大力募款捐资兴办教育,为重庆清华中学、建川中学、树人中学、精益中学、西南美专等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中,吕坚持抗日,反对独裁。民国28年10月吕命参军王右瑜送亲笔书信与毛泽东、朱德,受到毛泽东赞许。毛主席给吕复信:“国难当前,团结为第一义,此物此志,当与先生同之也”。同年,吕创办中国抗战建国垦殖社,开发边区、安置难民。后,该社具体负责人倒行逆施,与吕原意背道而驰。

  民国34年,吕被调任为国民党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民国35年,公开与共产党人接触,在重庆家中与延安代表宴会酬答。民国37年,吕被选为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先后任云贵区、川康区监察使在昆明、成都设监察使署。民国38年,其弟吕一峰从南京来函,嘱其策动西南将领起义,吕遂在中共四川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联络川、康将领及地方人士、策谋四川起义与成都和平解放。

  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吕被任为委员。1951年7月,因直肠癌病逝于重庆,葬于南温泉白鹤林。但懋辛为其书碑“吕超先生之墓”。